一成光

前言

到提筆寫這段文字的時候,一成光+幾何設計工作室基本建造完畢了,雖然一成光還尚未開業,樓上的工作室倒是開始正常辦公了。關於這棟建築的由來,大概要從我從源計劃建築事務所離職,還拿著行李,從廣州剛到回到惠州在賓利香和葉宇夫婦吃飯說起。

由最開始,只是小餐飲+辦公室這般非常籠統或者說概括的想法發展過來,到中途經歷的選址的變更,概念重設,設計方案推進,推倒重新設計,到施工前的經歷應該都足夠出一本書了。但我決定省略掉這些曲折的部分,講述清楚這棟建築的理念就好了。

TRANSFORM AN LOCAL RESIDENCE

/ 改建一棟老房子

一、

建築師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種是精確地回應客戶的需求。

另一種是觀察客戶的要求並重新給予解釋。

你必須為客戶的項目是否能為社會帶來價值做出判斷,然後在你的工作中給予解答,試圖發現客戶沒有或者不會意識到的潛力。

二、

也許,對於建築師,對於一個公民,最重要的是盡可能的接近社會,接近人群,在這樣的語境下,才會發現自己的學識技能真正的用武之地。

CONTEXT / 周邊環境

惠州/ 其實在碩士最後階段畢業設計的時候我就選取了惠州的舊船廠作為基地(site), 自己是在這城市裡出生和成長的,卻從沒有對這座城市做過研究或者項目,怎麼也有點說不過去吧。

三個片區/ 上圖中選取的三個片區,1.從上至下,東江以北政府大力開發的新CBD,江北片區;2.歷史悠久,西湖和東江之間的老城區(其中又被西枝江分割成橋西和橋東)3.和老城區在地理上沒有明顯分割的河南岸片區。小圓內為相同比例下截取的各個片區內的衛星圖對比,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們的區別,新區多以車作為參照物進行規劃與建設,加上近年大量開發的封閉式小區,和老城區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老城區生活/ 和新區比起來,咋眼一看,老城區或許顯得破舊不堪,但只要你花些許時間,耐心漫步其中,就能發現老城區的優點。舊建築和舊社區承載的故事,這裡的人和事在此留下的痕跡,以及更寶貴的,街坊們常年累月所建立起來的,街坊互助共生的社區生活。

當然,近些年來,隨著私家車的普及,也有不少人甚至說大部分的人搬離了老城區,到之前提到的新區買房,到新區生活。即使是這樣,老城區也並沒有因此失去它在惠州人心目中的地位。離開的人也總以不同的方式回到這裡,這個承載著無數共同回憶的地方。

項目選址/ 「建築,首先必須考慮的事我們想居住在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在選址這上面,起初我們實在是頭痛了很久,像開頭說的那樣,現在建造起來的這個地方,其實並不是最開始選的地方,但葉老闆和房主簽下合同的前後,著實讓我興奮了很久,雖然都已經對舊選址做過一輪的基本設計了。

如上圖所示,項目選址是在老城區以內中山公園附近的一條相對安靜的小路的一側,附近其實除了像中山公園、步行街、西湖、水門街、金帶街這些主要的城市目的地以外,還有許多在不同時期建造的傳統風貌建築或一些民國/解放時期的建築。當然,這裡還有許多各類型的本地人總愛光顧的小食店。

COMMUNITY / 街區

當我還在大學裡學習建築學的過程中,老師就不止一次的提及街區(community) 的重要性,畢業後從事建築與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卻逐漸發現它的確沒有當時想像中那麼簡單。

設計一個夢幻城市很容易,然而建造一個活生生的城市則煞費思量。

城市規劃者企圖用簡單清晰的方式表達城市的基本結構,其實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城市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結構系統,理解城市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城市自己,而不是其他的客體。

圍繞著城市發生的事情其實並不晦澀,任何人都可以看懂。關鍵在於,人們用這樣或那樣的視角來看待它,實際上體現的是權力關係而已。

——簡·雅各布斯

於是在對這個項目進行基本設計的之前或者設計期間,我就常來到這街區裡,幸運地是,這里大部分的居民都很友善,項目對面的士多店、朋友開的甜品店、咖啡店等成為那段時間裡日間停留最多的地方。在越來越人工化的城市空間之中,老街區卻常常獨有一種自在的、不拘泥的氛圍,和人工化的城市空間比起來,這裡應該算是計算得不那麼精確的地方,人行道總被店鋪向外擺的商品或桌椅佔領,但卻不會影響到居民的通行,這裡彷彿有種居民的共識,這里長久以來就是這樣。

不過當然,在街區裡經營生意同時也有許多問題,於是陸續出現了很多空置的店鋪,有的被懷有美好想像但不諳世事的年輕人接手,有的被直接改成了停車空間,有的持續大門緊閉地空置著。城市研究學者總愛批評士紳化現象,卻無法找到一個可以把老區從衰敗的邊緣拉回來,同時能減低對原來居民、商戶影響的方案……既不想讓它衰敗下去,又怕一引入任何改善,就間接成為驅逐居民的幫兇,有沒有其他更好方案呢?

我沒有答案,因為這問題需要更長時間的觀察,但我們也即將成為這個街區的一員,我們也相信,在改善老區環境和保留原來人文風貌之間,並不是無路可走。

迷人的小店配上與京都熱門景點截然不同的生活氣氛,住民的日常成為了我們遠道而來的風景。

——男子休日委員會

EXISTING / 原有建築

上一任租戶是一對經營士多店的夫婦,在我們租之前,士多店也早已經停止營業,象之前提到的那樣,大門緊閉地持續空置著。門口的兩棵樹,其中一棵早已和士多店照片與屋簷融為一體,根部也快將整個人行道佔據了,另一棵雖然不算粗壯,但行人如果想要走上人行道,也必須側著身子才行。

其實上一任租戶主要使用的空間只有原有建築靠左這一塊以及內部一個連窗都沒有的空間作為睡房。雖未曾親眼看過房子的使用狀態,但從內部剩餘的物品,電器等也能猜想個大概吧。已經很難看得出在上一任租戶之前房子的狀態,和街坊們的閒聊中倒是聽到了一些片段吧。 「很久很久以前做過一陣子驛站,後來市房改造,動盪中住了十幾戶人… 」後來,我也就放棄了尋找歷史上這棟建築對於這個街區的意義了…

至少在空間或者說位置上的意義是依舊存在的——因為兩棵人行道的樹和圍牆讓行人離開人行道走在馬路上的空間?

最終採用的方案是上圖所示的方案5,在開始設計的階段,其實對外立面看起來應該是怎樣糾結了很久,而外立面又不是像佈景板般的存在,它必須和內部的空間和功能組織相呼應。因此右頁下圖的幾個方案相應地也帶有不一樣的內部空間和組織,但這裡就不一一闡述了吧。

刻意地懷舊(nostalgia)或者什麼風什麼風這種做法我們是很抗拒的。因此在設計時候採用的雖然是偏向現代主義的語言,當這不代表說這項目只是單純地一種形式上的追求(或者說探索),充其量也只能說是我們在設計開始前對自己提出的一個預設吧。

類似地預設其實還有像,要創造怎樣的空間讓街區的街坊們可以比較自然地與建築裡面的人發生關係,從而引發交流?這就涉及到用什麼樣的材質,創造一種怎樣的圍合,運用什麼樣的燈光等等… 但做設計不是做問答題,所有的這些想法、策略、概念以及手法都必須是連續或者說統一才行吧?

VISION & STRATEGY / 視野與策略

在實際描述這個設計之前,我想重新歸納一下它的意義。首先,它是作為幾何工作室的首個自己設計自己使用的工作空間以及與咖啡合夥人共同經營的一成光空間而存在的。然後,它所出現在的街區以及這街區的環境和氛圍,是這個設計最初始的立足點,也將是設計完成以後的重要組成或者說參考。並且,項目完工開業也僅僅是一個起點,套用社區設計師山崎亮的話:

不是打造出只讓一百萬人來訪一次的島嶼,而是規劃出能讓一萬人造訪一百次的島嶼。

就像山崎亮先生所說的,一成光空間+幾何工作室最主要的目標其實也不是要做出一個驚艷或者奢華的店面來吸引客人,因為既然能同時作為設計者和使用者,設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作為使用者在這里之後的工作、生活、經營過程中給這個建造物染上的更加生活化的屬於我們自己的顏色吧。

接著開始講設計策略,其實工作室眾人在經過持續地思考和多次的討論後得出的上面所說的我們稱之為視野(vision)的東西後,確定了設計的基本策略從而很快就做出了之前看到的方案5的基本設計。

直接向街道敞開的吧台,吧台之外原本屬於建築室內的空間改成的由吧台延伸出來的半戶外空間,吧台側面的猶如街區的客廳般存在的入門空間以及其延伸出來的類似廊下(engawa)的空間, 還有最右側的相對安靜的顧客用餐空間以及里側的廚房、廁所、儲藏間等服務性空間。

STUDIO/ 工作室

學習建築學以來,工作和實習都親身體驗過不少的工作室空間,參與的設計也經常涉及到工作空間,物理上硬性的,諸如人體工學空間需要、自然採光、通風、人工照明上的要求等等當然是要儘可能滿足,然後還有美學上設計的美感、構造物的設計、材質、搭配等等。但如果僅僅是滿足上面說到的要求,這也只會是一個合理的設計吧。這樣還不夠吧?

我想起了上面的這幅,安託內羅·達·梅西那的「書房中的聖哲羅姆」。畫中的聖哲羅姆,既身處在一個自身熟悉的、能讓自己的心靈得到寧靜的工作空間的同時,他還同時在不被打擾的狀態下和外部的世界持續地聯繫著。換句話說,在這幅畫裡面,並存著聖哲羅姆作為一個工作空間的思想者和聖哲羅姆作為一個更寬廣的空間裡面的一個表演者這兩個同時存在的畫面。

這大概就是在幾何工作室裡面,我們所追求的工作空間的意境吧。我們也相信,這是關於這棟改建的建築裡面最無法複製的東西。當然也有相當大一部分是受到了這棟建築周邊宜人的街區環境和氛圍影響,再加上我們內心對高品質空間的渴求,以及工作室眾人將意境轉化為語言的能力,才有現在看到的這空間吧。

當我設計某個建築時,我發現自己頻頻陷入一些模糊不清的久遠記憶中,然後我便努力回想這些記憶中的建築情景真正是什麼樣子,它對於那時的我到底意味著什麼,我也努力去思考它現在如何幫助我複蘇一種充滿活力的環境,其中全然遍布著很多東西,每一樣都有最適合自己的位置和形式。雖然我無法勾畫出任何特定的形式,但是已有足夠豐富的暗示可以讓我相信:這是我以前見過的。不過同時,我也很清楚它是嶄新不同的,而且我們無法直接參考以往的某件建築作品,儘管它可能洩漏人們心底滿載記憶的思緒。

—— 彼得·卒姆托

EPILOGUE / 結語

終於到了快完成這本小冊子的時候了,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筆者從不擅長寫字,但我也很慶幸,慶幸自己有機會完成這麼一棟建築,也有機會在它建成後開業前慢慢地回想整理出一些片段和大家分享。

此刻,我正坐在二樓的工作室喝著咖啡,盡可能靜下心聆聽著街區內的各種聲音,老年人大學裡的粵劇聲,隔壁鄰居的掃地聲,雨後的水滴聲、車聲、鳥鳴聲、遠處傳來的狗吠聲… 此起彼落,它們雖然細碎凌亂卻互不干擾,是一種有別於視覺以外的豐富層次。和人為編制的音樂不同,它們自然而然地發生,自然而然地觸動著我心中的某種思緒。

37@幾何工作室

二零一六年 十一月

推薦閱讀:

為什麼買房不租房?
買了房什麼時候交物業?該交多少物業費?
買房千萬別忽視這一層,關鍵時刻可以救你!
買第一套房,一定要避免這些坑,別後悔來不及
惠州大亞灣中心區未來發展潛力怎麼樣?

TAG:惠州 | 建築 | 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