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朝大禮儀事件:荒謬爭執的背後

1

皇城內的追殺

桂萼驚慌失措的從皇城的左順門飛奔而出。

身為嘉靖皇帝的寵臣,天下聞名的禮學大師,皇城之內如此不知禮儀的瘋跑確實讓人吃驚。

可桂萼也是被逼無奈。

因為更讓人瞠目結舌的畫面在他身後。同樣幾十名身著朝服的大明官員們,如同瘋了一般的在後面追殺桂萼。按說儒家思想下的大明官員們不該像這樣不知規矩,而且大明是法制社會桂萼哪怕有罪也該依律查處怎麼能大臣們私自追殺呢?

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大明的這些官員們不顧王法,不知禮教的在皇城大內就要追殺桂萼呢?

2

禮儀之爭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丙寅,明武宗正德皇帝因溺水得病身亡,首件大事當然是繼承大統的人選。因此谷大用、張永到內閣通報,並說奉皇太后命,要討論後繼者為誰的問題。

內閣首輔楊廷和高舉《皇明祖訓》示之曰:「兄終弟及,誰能瀆焉!興獻王長子,憲宗之孫,孝宗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序當立。」而梁儲、蔣冕、毛紀等內閣成員也都一致贊成這一議案,太監們將此意見入啟皇太后,不多久,太監奉遺詔和太后懿旨,出來宣諭群臣,繼位之事一如楊廷和所請。

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早喪無子,伯父孝宗朱佑樘又只有堂兄這麼一個兒子,皇室大宗已經絕嗣必須由小宗藩王繼位。在四朝元老內閣首輔楊廷和的推舉下皇位幸運的落到了剛剛得到父親興獻王王位的朱厚熜手中,也就是後來有名的嘉靖皇帝。

然而這次皇位不正常的傳遞後,朝局掀起了軒然大波。首先以內閣首輔的楊延和為首的前朝士大夫們。要求十五歲的嘉靖皇帝按照禮儀過繼給孝宗一脈,認伯父孝宗為親父而親生父親興獻王朱佑杬從今以後只能叫叔叔。

看完奏疏之後的嘉靖皇帝憤怒異常。世間萬物皆可改,可是親生父母哪裡有改的道理!(「父母可更易若是耶!」)。由於內閣勢力的強大,嘉靖在此問題上無法獨斷專行,雙方數個來回都沒分出勝負,一直僵持到七月因為兩個人的出現事情才發生的變化。

這兩人就是禮部觀政的進士張璁和「皇城追殺案」的主角桂萼。這兩個人果斷的站在了嘉靖帝這邊,上書反駁楊廷和等人,認為嘉靖帝認孝宗為父才是違反禮儀。因為按禮儀來說哪怕皇帝也不能要求別人家的獨子過繼給自己斷人香火。嘉靖皇帝是興獻王唯一的獨子而且興獻王剛剛也過世了也就是說能承繼興獻王一脈的就只有朱厚熜。

其次,過往像大宗絕嗣小宗過繼之事按禮儀確實有過先例,比如漢哀帝、宋英宗。但漢哀帝、宋英宗雖然是定陶王、濮王之子,但卻都是早被漢成帝和宋仁宗「預立為嗣,養之宮中」的,他們本就是因繼嗣為人子之後才有了登基的途徑。簡單說:漢哀帝、宋英宗是先過繼當的兒子,後來才繼承的皇位。可嘉靖皇帝不同,他從未過繼給孝宗。繼承皇位也是靠的兄終弟及這個流程。

嘉靖看到這份奏疏之後相當興奮,於是立刻將張璁的疏章交內閣票擬,要閣臣們重新討論追尊自己父母之禮。

雖然後來雙方在當時的局勢下各退一步。嘉靖同意認孝宗為父,但要求把興獻王的爵位提升為興獻帝並且加本生二字。嘉靖帝成功把父親從王提升為帝而且別人如果問起嘉靖的父親是誰,嘉靖可以正大光明的的說:孝宗是我爹,興獻王是生我的爹。起碼不用叫叔叔這麼尷尬了。

一年後,在嘉靖的屬意下張璁,桂萼繼續向內閣發難,再次要求議大禮,堅持其「繼統而不繼嗣」的主張。這次的攻擊名單中就不止這兩人了前朝老臣楊一清及湖廣巡撫席書都紛紛加入陣容。楊延和終於支持不住上奏嘉靖請求退休,嘉靖批准。

楊延和倒台後繼嗣派地領袖變成了他的兒子大才子楊慎。嘉靖再後來又要求去掉父親的本生二字,想把興獻帝和孝宗安排到同等級,朝中的繼嗣派大為不滿。楊慎選擇了兩招,這兩招說良心話確實令人不敢恭維。首先,想讓繼嗣派地大臣在張璁和桂萼在進宮時打死他們,張璁聽見風聲沒有去,但桂萼確是去了,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桂萼看來是練過跑的飛快追殺也失敗了。

沒辦法的楊慎選擇召集大臣在皇城的左順門哭鬧示威,以此逼迫皇帝取消決議。嘉靖皇帝更為簡單粗暴直接抓捕示威的大臣並且發配了楊慎徹底剷除了朝中的繼嗣派。為期三年的大禮儀事件以嘉靖的大獲全勝告終。

但卻留下了個核心問題:一場禮儀之爭雙方幹嘛這麼全力以赴,不死不休?

3

君相爭權

大禮議」除了表現出士人群體價值觀分歧之外,其本質上還是皇權和閣權的政體之爭。

明朝自朱元璋廢宰相以六部尚書治天下,皇權大盛,天下權柄獨操皇帝一人之手,而內閣大學士逐漸復宰相之形,無論如何,皇帝一人對六部章奏下判斷的制度過於依賴皇帝的個人品格和能力,僥倖成分太甚。而明中葉前後逐漸成形的內閣制度,則是一套班子在提供決策,且內閣學士至少要人望、學識等各方面都有相當過人之處才能入選,雖然也有不怎麼地的人,但一定是一步步考上來、在工作中鍛煉上來的,無論如何總勝於把國家大事全寄希望於今上一人之聖明。

在明朝歷史之上我們不難發現,從英宗皇帝開始,內閣的相權越來越重。英宗當年不顧反對獨斷專行「土木堡」一戰幾乎亡國,後來英宗奪門之變重新登位因為之前獨斷的教訓英宗開始倚仗內閣。之後的憲宗,孝宗,武宗(正德)三朝,內閣之權越來越重。

孝宗時期是一個君權與相權等量的一個平衡點,所以孝宗時期國力恢復,孝宗與內閣能夠共同合作君賢臣明。

但到了正德一朝平衡被打破,內閣相權的日漸強大已經超過了君權。而這時的首輔正是正德的老師楊延和,正德對於內閣時常的要求和相權凌駕於君權非常不滿,所以才起用劉瑾等宦官勢力對抗相權,可惜最後失敗。

那時間來到嘉靖一朝,嘉靖的政治目的和堂兄正德皇帝相同就是要逆轉內閣相權凌駕於君權的現實。那他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2「主場」致勝

正德當初與楊延和對抗選擇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增強實力。拔河我力氣沒你大那我就再拉個人幫我一起拉,這就是宦官集團劉瑾。可惜皇帝加上宦官還是沒有士大夫全力支撐的內閣力氣大,最終失敗了。

嘉靖的方式高明的多,他選擇禮儀這個利於的主場與楊延和拼殺。首先嘉靖很清楚以自己十五歲的年紀和朝中的力量硬拼實力絕對不是內閣的對手。之所以選擇禮儀這塊作為戰場主要因為這塊利於自己而不利於楊延和。

首先就不得不提「禮儀」這塊戰場的特點禮儀制度的內容其實很少再複雜也有盡頭,且禮制本無外生喜死喪而已,所以在這方面十五歲的少年嘉靖與經驗豐富的四朝元老楊延和並沒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那就是禮儀是分化對手的好戰場,因為禮儀制度常常是相悖的。就拿這件事說,楊廷和讓嘉靖繼嗣是按禮儀來,但張璁、桂萼的獨子不能過繼也是按照禮儀的。這就給了大家爭辯的空間。尤其當時王陽明的心學蓬勃發展,傳統的程朱禮學和心學尖銳對立,在大禮儀事件中信奉心學的儒家士大夫堅決的支持嘉靖反對楊延和。

支持相權的士大夫階級出現了分裂,並且有一部分加入了皇權,此消彼長那楊延和的失敗也就可以預見的了。

推薦閱讀:

雙方父母見面需要注意哪些?
婚禮賓客到場率直線下降?那你可知道好友、淺交、同事…邀請方式各不同!

TAG:嘉靖帝 | 禮儀 | 內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