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大人物系列——民國「復辟者」楊度

筆者導言:楊度曾經積極熱心的幫助袁世凱追求復辟,在他看來這樣的道路才是救中國,結果自然引得袁世凱高喊:「楊度誤我!」那麼楊度為什麼熱心復辟,他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需要分析的問題。

楊度(1875年1月10日—1932年9月17日),他生於一個軍人的家族,祖上世代務農到了晚清亂世來臨時只能進入軍隊求得生存,大伯楊瑞生跟隨祖父楊禮堂參加了湘軍,之後由於在戰鬥中立功被提升了官職,又因為沒有兒子所以楊度從生父楊懿生門下過繼到大伯門下成為養子。

到1892年楊度考中了秀才,在求取科舉的過程並不順利都遭遇了落榜,在當時剛好趕上了《公車上書》事件,楊度加入其中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結識,由於沒有考中只能回家,但楊度沒有荒廢,他進入了當時大儒王闓運的門下。王闓運對楊度這個弟子極其喜愛教授了他很多知識,學習三年後楊度對新學產生了興趣,在長沙開辦的時務學堂中學習新知識。

之後楊度想要開放自己的眼界,他背著王闓運前往了日本入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結識了黃興,在日本楊度感受到的是一種悲憤情緒,見識到自己國家的衰落讓他非常難過,回國後受老師推薦結識了張之洞。得到了張之洞的認可,他之後進入清廷開設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考取第一等第二名,不過受到戊戌變法的牽連,只能回湖南家鄉娶妻,他之後再次前往日本繼續深造,受梁啟超啟發寫下《湖南少年歌》——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痛,絲毫權利人休取!」

他之後進入日本法政大學學習結識了汪精衛,當時的楊度更傾向於立憲制度,由於他與很多留學生有親密關係,讓他名聲大燥,楊度被推選為留日學生總會幹事長,他提出了要參與保路運動,並獲得張之洞的支持,完成了粵漢鐵路的收回的任務,讓他獲得更高的聲望。

有意思的是楊度介紹黃興給孫中山認識,自己卻反對孫中山的思想,這點成為日後的關鍵轉變,楊度由於支持立憲運動又在日本取得了極大的聲望,這讓他逐漸受到清廷的注意,到1907年楊度創辦《中國新報》月刊,任總編撰,開始了他支持君主立憲的運動。

楊度回國後當時的清朝正在忙著立憲運動,楊度成為湖南憲政公會會長,寫下《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到了1908年楊度更是獲得了袁世凱與張之洞的聯名推薦,進入京城運作憲政事宜,袁世凱讓他給皇親國戚講究憲政問題,使得他成為當時可以出入皇城的「帝師」一樣的人物。

在清廷成立「皇族內閣」後,楊度任統計局局長,此時的楊度越來越受袁世凱的器重,遂逐漸成為袁世凱的重要幕僚,隨著清朝的衰亡楊度正式加入袁世凱的麾下,不過他最忙的事情是調停南方革命與北洋軍閥的關係。

袁世凱解散國會楊度更是為他設計了如何稱帝的過程,這一點符合袁世凱的心思,最終袁世凱走向了復辟之路,結果自然是很快被所有人唾棄,在袁世凱死後楊度度入空門成為虎禪師。

由於之前和孫中山曾經說過誰的事業成功就去幫助誰,在這種情況下失意的楊度轉而投向孫中山,楊度之後加入中國國民黨,可是命運卻十分有趣,之後楊度認識了李大釗,又結識了杜月笙,楊度最後又秘密通過周恩來的幫助加入共產黨。楊度晚年受孫中山建議開始編寫《中國通史》,沒有寫完的情況下因病去世了。

那麼該如何看待楊度?

楊度絕不是簡單支持復辟的舊思想者,在他離奇的一生中加入過清廷、北洋、國民黨、共產黨,可以說楊度是整個民國時代的另一個縮影,他早年擁有進步思想可之後卻為何走向了支持立憲,甚至是支持復辟呢?

筆者認為楊度是一個找到了中國病因卻沒有答案的人,楊度對於中國的分析有一定的自我見識,非一般人云亦云之輩,不然他也不會被袁世凱等人看中,但從一個更大的角度上說楊度雖然看到了問題,卻沒有解決的辦法,在當時的時代中君主立憲並非沒有成功經驗,英國、德國、日本都可以說是立憲制國家,完全依靠革命興起的是法國和美國。

楊度為什麼不支持孫中山的思想,因為他看透了議會制度的內部問題,即當有擴張的時候議會制度可以實現對內部矛盾的壓制,但如果沒有擴張的情況下內部的政黨和勢力矛盾就會凸現出來,在中國還是積貧積弱的情況下想要擴張極難實現。

所以走這條道路最終只會從理想中走向鬥爭,這一點不能說楊度看錯了,隨著孫中山的離世,國民黨內部的混亂開始出現,最終蔣介石擊敗了其他競爭者獲得強勢的控制力,然而楊度為何不走這條路,甚至是不支持當時就已經達到蔣介石之後地位的袁世凱如此走,非要復辟呢?

這就是因為楊度看來,當時的袁世凱成功是建立在利益的快速劃分上,各軍閥通過支持袁世凱獲得自己在當地的利益,所以袁世凱表面上強勢的實現了對控制權的控制,但是這種控制只是一個階段,之後的混亂必然到來,也就是說當擴張無法發生時候內部對於控制力的爭搶會使得新的亂局出現。

所以楊度一開始追求立憲是希望清廷能夠過渡,在清廷失敗以後,他則改變了看法認為更強硬的稱帝恢復王朝制度才能讓中國得到解救,然而他看錯了一點。

那就是時代的根本趨勢是什麼?

在鴉片戰爭後中國就不停的失敗,在這種失敗中人們已經逐漸認為王朝制度是落後的,想要將人們印象中認為的失敗重新構建起來並不容易,這就是楊度失敗的關鍵,中國的未來是朝向什麼的,這就是楊度沒能解決的最大問題。

楊度看清了問題,卻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所以將賭注下在了當時人們對於清王朝是異族統治漢人,漢人重新建立王朝的思想來期望成功上,卻沒有看到時代已經拋棄了王朝制度,中國內部所需要的也不是立憲制度和議會制度,而是需要民權時代的真正到來。

這個制度需要的是以民權為根官權為輔的時代,是中國真正需要的根本。這也是為什麼楊度在人生最後加入共產黨的原因,因為到了他晚年最終也看清了時代的發展與方向。但他已經廉頗老矣,時代只能由別人去構建。

那麼這一問題的根本在於什麼呢?

為什麼中國不能走入憲政或者議會制度呢?這一根本其實非常的尷尬,人們往往會認為歐洲是通過變法也就是發動憲政革命後獲得了成功,其實真相恰恰相反,他們是通過殖民和大航海擴張後獲得大量的社會資源造成的革命。

所以中國在當時想要發生這樣的改革,必須需要這一點,這一點不管是在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都是如此,通過快速的擴張使得內部的勢力獲得了改變局勢的能力後發生革命的基礎,這才是他們成功的根本,試想沒有擴張能力的中國,一旦實現這樣的問題就會發生之後內部的紛爭,而這種紛爭之後同樣在歐美內部都發生了。

這一點是當時很多人沒有看到的地方,筆者認為楊度看透了這一點,只是楊度沒有能力找出新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導致了他只能將運氣賭在袁世凱身上,然而時代的變化並不是靠運氣就能成功的,這使得楊度最終失敗。

楊度是民國歷史上幾乎遊走於各方勢力之間的一個學者,他的成功在於他看到了常人深信不疑的問題中存在隱患,失敗在於他沒有答案來解決這個問題,自然最終失敗。但在「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角度去看楊度。他人生最後與共產黨的結識是否給已經走向失望的人生重新讓他看到了希望呢?這一點只有他自己冷暖自知了。


推薦閱讀:

TAG:中華民國19121949 | 民國大師 | 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