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三)|安全感是父母給予孩子最重要的禮物

雖然孩子的年齡是從他們出生那天算起,但從媽媽懷上小寶寶,孩子的成長以及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就已經悄然開始了。

1998年1月,加拿大魁北克省發生了一次大雪災,造成了大面積的電力故障,對人們的出行和日常活動帶來諸多不便,除了這些看得到的危害和損失之外,這次雪災對親身經歷的人們也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尤其對於處於孕期的准媽媽們來說。

一組加拿大學者跟蹤研究了在這次大雪災中處於孕期的媽媽們生下的小孩,並得到了一些驚人的發現:當這些小孩長到5歲時,與其他同齡的但是沒有經歷這次雪災的小孩相比,在語言發展上表現失常。研究者認為:孕期准媽媽的抑鬱(嚴重和長期的抑鬱)可能會對孩子長期的行為產生影響

更多的科學研究(約100多項在多個國家展開的研究)表明,准媽媽的嚴重抑鬱會對小孩產生下面三個方面的負面影響:

? 孩子可能會變的更加暴躁,應對壓力的處理能力會得到破壞;

? 孩子的智商會受到影響,比如說,孩子的移動能力和專註力會減弱;

? 孩子的大腦會變小,因為壓力荷爾蒙與海馬體等重要腦部組織的變小有強相關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科學家現在可以更深入地解釋為什麼這種嚴重和長期的抑鬱會影響胎兒。其中,加拿大病理學家漢斯?薛利(Hans Selye)作出了一項基礎性和開創性的工作,就是從分子水平來研究抑鬱過程,將不可見的分子反應過程可見的行為聯繫起來。

下丘腦(hypothalamus)是人腦中的一個豆狀組織,在壓力和抑鬱下會釋放抑鬱荷爾蒙,其中的一種就是皮質醇(cortisol),它是一組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中的明星。這些荷爾蒙控制了大部分的抑鬱反應,它們的作用是如此強大,以至於當抑鬱情緒消失之後,下丘腦有專門的「剎車」系統來消除它們。

過量的壓力荷爾蒙會透過胎盤來影響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可能會減緩胎兒的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發育和影響下丘腦對荷爾蒙的消除功能。這種對神經系統的損傷會一直持續至成年(比如,腦邊緣系統的海馬體是負責情感和記憶力)。

初生嬰兒的父母關係-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指的是一種天然的成人(一般為媽媽)與孩子之間的特殊情感關係。這一概念最早源於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和其同事詹姆斯·羅伯森(James Robertson)在上世紀40到50年代所做的工作。

有意思的是,依戀關係不僅僅是人類所特有,也體現在其它哺乳動物身上。比如科學家在很多物種身上都觀察到了分離焦慮發聲(separation distress vocalization)現象,也就是當嬰兒被從其照料者身邊分開時會大聲哭喊,來喚起照料者的注意。而下面這個實驗則更為有名。

上世紀50年代,行為學派(behaviorism)盛行,他們認為母子間的依戀關係主要依靠比如食物這樣的激勵物,也即因為母親能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所以才產生了母子之間的依戀關係,這是孩子基於統計性關聯的一種反應。為了反駁這一觀點,心理學家哈利·哈羅(Harry Harlow)在猴子身上做了如下的實驗:

他為新生的小猴子製造了兩個人工「媽媽」,第一個由木塊搭成,外面包裹海綿和布料,更為貼近真實的猴子,但不提供任何食物;而第二個是一個猴子形狀的框架,由鐵絲編成,可以提供牛奶。

實驗的結果是非常明顯的,很快,小猴子在一天里會和第一個「媽媽」呆將近18個小時,而和第二個「媽媽」基本沒有交互,儘管它能提供食物。這也說明食物這類激勵物並非依戀關係建立的基礎。

(在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然食物不是依戀關係的唯一基礎,但餵食是加強依戀關係的天然紐帶,不管是對於動物還是人來說。母乳餵養對於孩子的情感和社交技能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國兒童醫學會推薦至少六個月到一年的母乳餵養期。科學研究表明,母乳餵養的嬰兒在某些認知能力的測試中有更好的表現,特別在寫作和閱讀方面。另外,母乳對於發育中的嬰兒來說是最天然和神奇的食物。母乳含有嬰兒出生後最初一段時間內所需求所有營養成分和免疫物質。)

*圖片來自美國《生活》雜誌

回到人類孩子身上,我們也能觀察到類似的現象。孩子剛出生時,對周邊環境非常敏感。嬰兒的大腦會時刻警醒自己是否得到足夠的關注和照顧,比如說,「我是否被擁抱?我是否被餵食?誰是更安全的?」這是嬰兒在尋求安全感。

孩子需要與親近的人建立依戀關係來應對不安全感產生的焦慮、壓力和恐懼。如果嬰兒的訴求得到滿足,其大腦功能就會按照正常的路徑發育。

如果安全感長期沒有得到滿足,大腦會對這種不安全感做出壓力反應-產生焦慮和壓力,壓力荷爾蒙就會接管對大腦的控制,進而影響大腦其他功能的正常發育。

依戀關係理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展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創立的「陌生情景測試」法下得到非常大的發展。愛因斯沃斯根據其研究成果將依戀關係分成三種類型。

安全依戀型

孩子與媽媽之間的依戀關係是安全、穩定和可信任的。當媽媽陪伴時,孩子會自由探索和玩耍,很好地與陌生人打交道,展現更大的好奇心,行為更為積極。媽媽成為孩子迴避恐懼和應對焦慮的「安全基地」。當媽媽離去時,孩子會表現生氣,當媽媽返回時,會高興地迎接。

愛因斯沃斯發現約70%的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屬於這種安全依戀型。這種孩子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差異在我們針對3-10歲孩子的調查中也有所體現,我們把活躍度分為:最不活躍(1)-最活躍(5),80%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熟悉環境里非常活躍(5),而在不熟悉環境里活躍度顯著降低,均值比熟悉環境里下降1.45。

*氣泡圖中的氣泡大小代表所佔比例。

除此以外,還有兩種是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焦慮持續型

與媽媽的分離讓孩子非常焦慮和痛苦,情緒很難被安撫。而當媽媽返回時,孩子會顯示出更加地憤怒和被動式的無助。

焦慮迴避型

孩子會迴避或者忽略照顧者(在媽媽離開時,沒有情感表現)。孩子不願意探索,缺乏豐富的情感表達。

在上面三種依戀類型的基礎上,愛因斯沃斯的學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家瑪麗·梅恩(Mary Main)提出了第四種依戀關係(屬於不安全型)。這類依戀關係嚴格意義上不屬於上面的任意一種。因為這種類型的孩子行為是混合的、不確定的,甚至是矛盾的。

混合矛盾型

這種類型的小孩兼有上面三種類型的行為,沒有確定性的行為反應,並且行為充滿矛盾。比如,當孩子看到媽媽返回時,會跑向媽媽尋求安全感,但是又會馬上選擇迴避,甚至遠離。這種極端的依戀關係約佔5-10%之間。

這四種依戀類型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西蒙·弗雷澤大學的金·巴托洛美(Kim Bartholomew)和斯坦福大學的萊昂納德·霍洛維茲(Leonard Horowitz)甚至在此基礎上提出四種相應的成人依戀關係。

這些信息或許可以幫助您測試一下自己孩子的依戀關係。

微信公眾號:happykids_edu(而立與垂髫)

原文鏈接:人際關係(三)|安全感是父母給予孩子最重要的禮物


推薦閱讀:

變形記中的孩子真的變好了嗎?
孩子以虐待自己的方式脅迫父母該怎麼辦?
怎麼看待「別人家的孩子」?
有哪些適合兩三歲孩子的英語動畫片推薦?
有娃家庭踩過的十個裝修大坑

TAG:孩子 | 教育 | 家庭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