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思偶寄

天性的觸覺

2016-10

傍晚沿著公路慢慢散步,天漸漸暗下來,卻沒有恐怖的黑暗慢慢壓下來,它就一點一點的變為深藍色,又調低了亮度,便安靜了。申城市區的夜晚從來沒有令人畏懼的黑色,抬頭看天,漫天的雲彩清晰可見,沒有規律閃爍的星星不起眼的點綴在雲朵之間,不細細的搜尋是找不到的。

我是如何注意到這如常的傍晚的天空呢?大概是走路有些乏味,在毫無目標只為延長路線的路程中,試圖讓自己沉浸在音樂里不去關心不想關心的一切,意識雜亂的觀察著腳下的石子路、形狀各異並未有不同的汽車,挪動腳步如同機械一樣枯燥的健身大媽,還有,還有……異性吸引眼球的裝束與精緻裝飾散發著柔和光芒霓虹燈下的休閑會所?忽的,清醒的意識到已經成為習慣的隨時反思視野里的盲區:對自身欲求的視而不見,對身體誠實反饋的不在意。那麼,邏輯延伸下去,我是在做什麼呢?思維的失控意味著身體本能的接管注意力焦點,並沒有那麼頻繁的搜尋著也許…以及一定是可以最大限度刺激慾望的異性輪廓並不有自主的掃過她們年輕的無法看清的面容,心跳一跳,位置升高,顫抖著,擦肩而過後,焦點丟失,注意力又散亂起來,身體以放鬆的姿態讓腦海里想像著行為是否有瀟洒、獨特、引起異性搭訕興趣的可能性——大致是在幾乎所有無所事事的路途內重複著這樣的本能。說不清道不明的羞愧與惱怒突然闖入腦海,惡狠狠的一層一層的分析與剝離著自己的身體行為,是如同夏蟬與草蟲求偶一樣摩擦側翼翅膀發出彷彿永無止境的鳴叫吸引異性注意力一樣無能為力,還是同哺乳動物一樣搔首弄姿尋求關注一樣羞恥可笑?扮演足智多謀的讀書人角色的理智就像是被扮演為虎作倀妓院龜公一樣可恥的本性踐踏在腳底一樣,蓬勃的怒氣發酵著,直到一陣秋風吹透我的身體,渾身打了個冷戰。

在這一刻似乎周圍都安靜下來,我也慢慢在一座公路橋旁停下了腳步,抬起頭仰望著被涼風吹動的大片雲彩,在城市燈光的映照下如此遼闊與美麗,這種遼闊的景象如夢似幻,腦海里浮現記憶:數年前跟隨長輩在蒙古大草原筆直的公路上疾馳的時候,整片草原好像一張毫無厚度的紙一樣被無垠的明亮的藍天壓扁,再壓扁……我望著眼前大片大片的暗藍色與灰白的雲交織在一起,就跟當時的感覺一樣,讓人根本透不過氣來。

望的時間長了,脖子有些酸痛,在這期間路過行人的腳步與雜亂的人聲也曾如同嘲笑聲一樣在心中回蕩著,讓身體不由得緊張的起了防備,這時的理智倒是很麻利的接管身體,強迫放鬆下來,繼續忍耐與放開姿勢,雙手放在橋欄上,睜大著眼,凝聚焦點和與本能對抗的自信心。持續了一段時間,有些想笑,站在匆匆忙忙的實幹型思想的角度看,這種自我抗爭的程度委實來的有些晚,而且無聊。我卻又想到,這就是我的追求罷,環境的反饋始終都要匯聚到身體上,倒不如一點點馴服它,就像是買到一輛好車,沒有過多的嚴苛的維護要求與需要緊張控制的零件,自然就舒心多了。

於是站在原地,耳機里適時地響起《River Flows In You—Remix》,空靈的電子音與歡快的節奏讓全身跟著律動搖動著,天空中飄動的雲彩與公路上奔流不息的車輛光華恰到好處的融入音樂的情緒里,我的靈魂都好像復甦了起來,身旁時而路過的行人就好像電影中的空鏡頭背景主角一般,我的目光隨著他們的到來與離去而游移著,他們在路上冷漠的面容、認真的沉浸的神情、無味有色的目光、僵硬的身體姿態,一幕一幕,重複不斷的在眼前流動光華交織形成的銀幕上上演著,永無盡頭……

——————————————————————————

朋友的人生拐角

2016-09

昨日與朋友聊天到很晚,在陣陣雨聲中有些輾轉反側,不知何時才昏昏睡去。早起的時候又回想著昨晚聊到的一些大事—有關人生選擇。

朋友說:明年有大計劃,準備花8個月左右的時間,在全國範圍內做一次旅行考察,有關人生體驗與個人前路。

我說:哦,挺好。

朋友說:不想再這樣走工作升職賺錢養家買房生娃的爐子了,只此一次觸摸世界的機會,做自己可能是最後一次的獨立抉擇的考察體驗。30歲以後的人生,不再有這樣的心境與機遇,年齡漸長,馬瘦毛長,爪牙收斂。「自我選擇的結果,是不該被自己以外的任何人拒絕賞鑒的」——這是我和反對者說的話。

我說:我倒是沒有這種「服老」的心態。

朋友說:與家人朋友商討準備了很久,獲得了部分支持,大概5W,作為實現小夥伴的夢想與在值得花錢的地方做法布施之用,旅費不動這5W,完全自籌。這是我個人行為,但背後有足夠支持者,包括新三板公司老總。如果做得好,將來時可以和商業行為鏈接的,目前沒有,也沒有預期收益,這次來杭州也是徵詢一位老師的支持。

我說:有目的沒?

朋友說:中途可能打短工,主要行程沒有太明確的路線,但有大致的功能劃分,如社會考察的特色區域,文化消亡區,組織結構劇烈碰撞區。有六七位朋友想同行,我目前還沒考慮好,應該最後要麼我一人,要麼童子兩三人。

我說:我覺得每個目的地沒有一兩個月還是接觸的有點淺,我當初在北京內環連走9天收穫都不大。

朋友說:我目前沒有能力作長途旅行,八個月也是考慮到家人能做出的最長規劃。

我說:嗯,根據我的體驗,個人修養層面的收穫還是獨行比較好,如果是考察以及有明確目的性的行為,團隊力量比較容易出成果,就醬。

朋友說:這次來杭州也是徵詢一位老師的支持,他手上有我們想要的資源與聯絡方,包括一些當地個人性質的深入調查接頭人用於單線接頭。簡單說,有真·老司機,如果成功的話,費孝通的弟子也能提供幫助。

我說:soga,看來跟我想的還是有點不同。

朋友說:日期是17年過後,暮春三月,春服既成。

我說:你是想在某些方面做出點成績來,好接觸不一樣的人群是吧?

朋友說:我放棄了很多,包括支持我的小夥伴,差點和未婚妻分手,和父母、長輩、領導涇渭分明。但我不求成績,只為經歷,內容是副產品。

我說:經歷的目的是什麼呢?出現在你腦海里最重要的成功是什麼,有想像么?

朋友說:沒有,人生本不該如此,然而人生從來如此。

我說:恩,能這麼早下決心,比我強。

朋友說:時當慷慨,時當踟躕,時當輓歌,有一個晚上我沒有睡覺,清晨為自己寫下的話。你安心工作,有錢了接濟我(笑)。

——————————————————————————————

《夏洛特煩惱》引發的一點思考:關於我們觀眾的責任

2016-07

鏈接:如何評價電影《夏洛特煩惱》? - 無文的回答

作為一個大學專業是電影電視的遊戲人,對於這部電影的感觸很深。

我在知乎和豆瓣各個評論裡面看到的狀況也確實不出乎我的所料,所有觀眾按照自身審美能力的高低去判斷其價值和優秀程度:將自身生活和現實主義理念為實質心態的會給予電影較高的評價,將約束道德和普世價值觀看的較重的會給予電影較低的評價。

我本來是傾向於後者的,看完電影就不假思索的給了幾個較低分數答案點了贊。但是看過豆瓣分數的反轉以及多數人的評價,我又有了一些本不屬於這部電影的思考。

在現代社會裡面,有能力和有時間在互聯網上閑逛的人基本都是受過一定教育的,但是這種教育參差不齊,有的人只學會了將學問當做工具使用就匆匆忙忙的將之作為信條,有的人則是將學問當做自身為人的標準去實踐。這兩種人的傾向也很明確,前者習慣於維護自身環境安定並且習慣於反對違背自身情緒的意見,後者習慣於自認為是精英而且也喜歡承擔更多責任去多管閑事。這兩種人是大家都熟悉的兩個標籤:屌絲和精英。

但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這世界上單純的精英和單純的屌絲幾乎很少存在,有的人下限和上限都很高,這人的屬性就變得極為複雜,有的人下限和上限都很明確與固定化,那麼這人就很容易判斷。更多的人受環境的影響都是有著一般複雜的三觀與對世界並不怎麼相同的判斷能力的。

所以我們並不能簡單的去推崇精英,批判屌絲,這是不合理的更是有危害性的,歷史幾千年的教訓告訴我們,用能力的高低去分離人群的等階從而限制人們的許可權必然導致矛盾的不可控制,所以我們要推崇:人權上人人平等,按勞分配。

但是——這並不等於我們就要完全去掉個個,反過來去推崇普羅大眾那些並不完善與具有潛在破壞(危險)性的三觀與道德標準。即使在這個法制化程度已經空前之高的社會,道德仍然具有主導乃至於壟斷的影響力——畢竟沒有誰為人處世都按照法律規定去定義自己的上限與下限。那麼對於社會的實際管理者而言,道德的標準是否滿足本族群的生活就意味著社會穩定的程度,更是以風向標的地位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前進方向。

上面是理論,下面聯繫實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歐美雅達利事件(簡單講就是粗製濫造的遊戲作品摧毀了整個市場上玩家對於所有遊戲的信心導致了遊戲整個行業的崩潰性破產)是一次遊戲行業劃分製作標準的分水嶺的事件,正因為這次事件才導致了任天堂經過反覆實驗和反思建立了一種以遊戲質量為核心的遊戲製作的基本價值觀與行業標準,歐美各個遊戲廠商按照標準去爭取玩家信心,以真材實料的3A級大作和良心的獨立遊戲喚醒了整個遊戲市場,導致了全球遊戲的繁榮發展。

這次事件的過程很複雜,不見得就完全是遊戲廠商自主的降低標準去製作產品,更多的是因為在資本逐利的天性下,市場上大多數要求/素質並不高的玩家對這些日益粗製濫造的遊戲內容反覆容忍,甚至於陶醉於某些利用人性陰暗面的機制(例如抽獎賭博和色情),最終導致全行業的廠商去製作迎合這些玩家口味的遊戲而不顧質量(毫無節制的抄襲與換皮),日益惡化的內容終於激起了大部分玩家的反對(多麼類似於各種農民起義),導致惡果。

接下來回到道理:市場不是完全由資本方去控制和製作內容的,而是賣方和買方兩者相互要求相互對抗下逐漸磨合出一個個適合的行業標準與內容流程的。當買方在初期因為商品匱乏而對商品的質量要求較低時,賣方就會日益壓低商品的質量去降低成本謀求更大的利益,如果此時買方不嚴加要求與發出改良的強制性意見的話,後果就會變成整個市場的商品質量越來越低,直到市場本身崩潰重建。

電影行業並不能逃離這個規律,我們的電影市場需要各種各樣的產品,有適合精英的,也要有適合屌絲的,無論自己處於什麼層級,即使我們有對於這種電影迫切的需求,但當我們看出它有不恰當的地方,就要嚴格的予以批評,而非相互「比爛」,我們要允許讚揚和批判的聲音同時存在,而且要對這兩種聲音都予以肯定!

僅僅對於電影的優點去無限誇大,急切的迫切有更多這種電影出現,但是這種心態導致的結果絕對不會是一個個電影導演拍出更好的電影,反而是所有其他導演的心態都會變成:這麼爛的電影都這麼受歡迎,那麼我製作一個稍微更爛一點的似乎也能撈不少錢,幹嘛要下大力氣去做好的電影呢?

注意:也許產品人(例如導演和手工藝人)是希望產品的質量越來越高的,但是商人(經營者和營銷平台)只會考慮利益——他們的邏輯天生就是:公司不賺錢幹嘛要開公司,不但要賺錢,而且要在底線允許乃至於打擦邊球的地方去賺最多的錢,誰管你產品的好壞和市場生態的健康與否?所以這些往往以老闆和投資人角色出現的商人會盡一切可能壓低產品的成本(往往就是質量)去保證利益的最大化。至於道德——似乎現代社會這些商人都不太在乎。

我敲這麼多文字的目的其實就是一個:去分析是否看似無辜的買方(玩家、觀眾等)在這種惡性循環中也佔據了很大一塊的推動力?

就目前來看,似乎是有的。

————————————————————————————————

閑思偶寄——讀書人的責任

2016-06

在寫這篇文字的時候,我刻意讓自己保持一個盡量沒有情緒波動的狀態。因為這個問題的探討是我進入工作人生之前、之後、未來都要去尋求、補充、修正的目標,我不希望因為某些時刻的情緒去改變我的初衷(例如有一種態度:「人生苦短,玩的開心就好。何必追求什麼意義?」——這是典型的消極逃避自制力的態度,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某時某刻)。

前篇

每一個讀書人在讀書時受到先人事迹和言語的感召,都會對應為自己制定(模仿)一些宏大而理想化的終極目標,這些目標或者說為此而畫的藍圖洋溢著青春、激情、好奇、想像、無所畏懼的顏色。就像是周恩來的那句「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或者追溯到北宋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理想,似乎能夠承載一切希望。

而現代讀書人處於一個相對平和也相對沒有壓力的時代,比起百年前戰火遍地生靈塗炭的中國,無疑現在要好了太多,更多人放下對自我與環境的探求與好奇心,安心的享受這個時代給人生帶來的祥和與寬容。

但無論古今,也總有一些讀書人置自身生活於不顧,喜歡咸吃蘿蔔淡操心,將本不屬於與自身生活緊密關聯的環(tian)境(xia)任(da)務(shi)硬要抗在自己的肩上。無論從事哪行哪業,當前境況如何,每當從忙碌、繁雜的事務中抽出間隙思考時,心中的憂思與嘆息卻總會油然而起。這無需「華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被逼無奈,也並沒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興奮不已。當然,他們雖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覺悟與危機感,也有著「先天下之樂而樂」的獨特趣味,更重要的是,敏銳的感知提供給他們清醒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身處何時何地,意欲何為,該當如何。這種自發的責任意識是人類文明千古流傳的文脈給予自身留存的護佑,也是文明能夠不斷老樹開新花,在一次次蛻變中獲得新生的動力與養分。

正文

(待續)

————————————————————————————————

歷史學習漫談

2016-02

閱讀歷史,常常會讓人不由得感慨現代社會強調公平、公正、民主、自由的偉大意義,如若因為社會生產力的底下導致食不果腹,生命權得不到普遍的保障,那麼毫無疑問,人類的活力與創造力會無限消耗於內部鬥爭與革命中,進而形成一個無法挽回的惡性循環。幸而人類中有足夠的智者與探索者,讓擴張的收穫壓制了內鬥的動力,從而走向了無限延伸的道路。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關鍵性的戰爭都意味著比自然界叢林還要殘酷的極端手段:屠殺。從軍事意義上的赤地千里到種族和文化滅絕。這裡面沒有人性,只有赤裸裸的毀滅。擁有共同生存責任與利益捆綁的部落與民族反覆遷移與融合,每一次踏上陌生土地,每一次掠奪與抗爭的交鋒,都在亘古不變的邏輯里迸發著嶄新的火花——毀滅與突破,和平與腐朽,一體兩面的規律性讓歷史學家們撥開了橫跨亞歐大陸上空的迷霧,用叢林法則為美麗的/醜惡的人類種群的生命波動划下一條底線:創新——唯有創新的理念與隨時更易的技術方法,才能在有限的資源消耗與獲取中擴張出更廣闊的空間與時間作為餘地,形成幾乎無限的正向循環。為了創新,可以犧牲一切,包括文明本身。

歷史記錄中,一個獨立文明的基本元素包括:共同的鏈接工具(語言與文字)、共同的行為習慣(民風民俗)、共同的精神內核(信仰)。

歷史規律中,文化的多樣化是過程,歸一化是趨勢,如同海納百川——排斥阻擋不了融合,融合的過程中同樣的化學反應是反覆上演的主旋律,無論是多民族,多文明乃至於將來的多種族,毫無例外。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美好的事物總是那麼容易被摧毀,如同一點點火星就具有燎原的可怕潛力,再廣闊的原野也無法依靠自身的能動性阻止火焰的毀滅性,那麼是否可以讓我們不斷引入生生不息的自然氣候與天外有天的未知可能性,不斷的循環強與弱的雙方,讓目光再無止境。然後回過頭來看看當初讓人恐懼與無助的火星,或許就可愛多了。

瑣碎:

服務於原材料流通的社會分工:商人、驛員等,服務於文化與文明元素流通的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阿拉伯人所創造的交匯點,其價值一直彰顯在歷史的車輪上。

(待補充)

——————————————————————————————

道德經學習漫談

2015-12

1.在《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 in nek 的回答 此回答中頗受啟發,好似得到了一些方法論有關的內容。他對於道德經理念的解讀是一種較為融會貫通的理念,而且又太極功法中因勢利導,四兩撥千斤的意味所在。

學習一二,順便總結一下。

1.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不執著於某一些方法和名利,根據大勢所趨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時刻調整(非鑽營之意),讓自己不迷茫,不困惑。

2.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理解事物的常態與位置的概念,沒有恆遠的價值與名望所在。當你不居其位而任其事,那麼這個位置的影響就不會幹涉你和擾亂你做事的價值。

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站在否極泰來的規律上衡量行為的流程是否合理,以及下決策的決斷力。守弱,可以成強。更何況【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只有當你跳出左或者右的判斷與站隊選擇,同時把握左與右的脈絡,才能找到那個「一」,達成目標。

【待補充】

道德經工作的範圍,它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預判邏輯,這個邏輯就是讓需求和技術碰撞,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最終有一個辦法貼上這個世界真實的模型。

這也是互聯網經濟和源代碼開源的精要了。

————————————————————————————————

非零和遊戲——為什麼人類社會的暴力越來越少了

2015-08

以下是我看完演講後整理的演講稿中人們逐漸驅逐暴力意識的原因(也可以整理為文明的進化之路):

視頻地址:

為什麼人類社會的暴力越來越少了

1.團隊的秩序:無政府下的「孤獨,貧窮,骯髒,野蠻和短暫的」導致混亂邏輯性,當人身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或者懷疑將要受到威脅時,會毫無顧忌的先行殺掉對方。當政府和權威機關建立後,生命權受到普遍的保障,人與人之間的猜疑心得到慢慢緩解直至消除。

2.卑賤的消除:當貧窮、卑賤、死亡成為環境常態時,人們就不太看重生命的價值。當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保障,那麼相應的,生命的價值會被放在最高的位置——這同樣包括他人的價值。

3.「非零和遊戲」:或者說是雙贏or互利遊戲,在特別情況下合作(包括非暴力的),能對相互的雙方都有利,就別人活著比死了顯然對自己更有利。

4.擴張的同情圈:進化留給人類同情的感情,即一種將他人利益作為自己利益的能力,由於對別人的感知更多,你把只針對家庭的小圈子擴大到全社會,個人-家庭-氏族-地域-民族-國家-種族-無限大(觀點來自《擴張的圈子》彼得辛格)。這或許是由於經濟全球化以及世界主義的影響,當每個人逐漸的走進他人的生活,走進原本很遙遠的其他階層的範圍,你就會與他人血肉相連,乃至於生死與共。同時隨著你的認識越來越廣闊,就會讓自己逐漸認識到個體的渺小,全球化同時也導致了交流距離大幅縮短,世界也確實變得越來越小,人們會越發建立對群體意識的信賴感。

這個演講讓自己對於意識中一直模模糊糊的很多概念煥然一新,以及有了一點融會貫通的味道。

實際上,有關我們的文明和智慧是在進化還是在倒退這個問題上,很多人一直有著反覆不斷的爭論,我對此也有很深的矛盾。

倒退論試圖證明先哲們看待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比起現代人來說更加深遠,事實上現代社會有很多問題從先古遺留而來從未解決。

而進化論則一直將萬民福祉和生活物資的充足與社會穩定作為恆定的證據。我們也無法否認充足的資源利用與全球範圍的法律合作讓全世界基本籠罩在了和平的大基調下。

明確概念顯然是必要的,我想這個演講實實在在的啟發了我。

——————————————————————

心情

2015-06

沉默,天空的雨季。

是否,伴隨過的那個人。

思念,縈繞心間,重重疊疊。

等待,等待,直到陰霾。

相遇,天賜陽光。

命運,陌路殊途。

愛情,白駒過隙。

——————————————————————

不成體系的本體論思索。

2014

《莊子·大宗師》中有言曰: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知道自然的作為,並且了解人的作為,這就達到了認識的極點。知道自然的作為,是懂得事物出於自然;了解人的作為,是用他智慧所通曉的知識哺育、薰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曉的知識,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這恐怕就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了。雖然這樣,還是存在憂患。人們的知識一定要有所依憑方才能認定是否恰當,而認識的對象卻是不穩定的。怎麼知道我所說的本於自然的東西不是出於人為呢,怎麼知道我所說的人為的東西又不是出於自然呢?

  對於莊子中的哲學問題,恐怕只能由莊子本人的話來解釋了。常人是插不得嘴的。

但是也不妨簡單的回答一下這個永恆的問題:哲學(或者學問,知識,道理,道德,文化,「道」……)是什麼?

他們就是一個不存在於物質世界,卻統治者人們的精神領域的用于思考的名詞總稱。

在西方學術不受重視的時期,中國的文史哲以及一些大領域的學科一般都是不太分科的。等到現代社會,將一個事情,一個自然狀態分為成百上千條細小的研究分類,以至於不得不專門建立一套繁瑣複雜的學科體系。

在無比複雜的學術體系的頂端,就只有兩個大字在熠熠生輝——「哲學」。

這其實也是無奈的結果,如果中國的學問一直不做殘雜,不用西方的名詞,從古至今,最被認同的可以代替「哲學」的那個名詞就是「道」。

————————————————這是分析邏輯的分割線——————————————

以前看到有人在說因果論,並且引用了羅素的一句話:「所有各派的一切哲學家都以為因果律是科學的基本公理之一。」(PS:哲學家說科學?)

是這樣的嗎?

目前我們在探討的一些問題,大多數都是在圍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有什麼意義】,因此都在試圖得到一些答案。

又說道答案,答案是什麼?既是果,那麼似乎順理成章的便要追求所謂的【因】。

然而我們的世界之道是否就是追求因果就能得道(或言之知道真理)的呢?

當然是否定的。

諸君可曾仔細的想一想:在這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在富貴的家庭,而有的人卻出生貧賤?有的嬰兒生下來就很可愛,而有些嬰兒卻長得很醜呢?為什麼有的人一出生就胖嘟嘟的,而有的人卻瘦弱多病? .......這是為什麼呢?

假如營養就可以解決健康的問題,為什麼仍有許多富人家骨瘦如柴,一生多病?難道他們沒吃過營養品?

假如努力工作就一定能致富,那為什麼有些人辛苦工作了一輩子,卻仍然貧無立錐之地,而且還向人家租房子?可是那些出生在富貴家庭的孩子,卻生來就養尊處優,終生財物享用不盡 .........

如果我們深入地探討上面幾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有一種神秘而不可思議的因素存在。例如:為什麼不能自由地選擇誕生地點、家庭和父母兄弟呢?這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和力量,一般人稱之為『命運』』。佛家稱之為『過去的業力』』—意即我們過去世在身體、語言和心念中的造作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力。

孔子曾經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了解命運的由來就會怨天尤人,不能隨過而安。

然而無論佛教還是道教都是作為一種世俗中的宗教存在的,其教義雖然有著一些至理,卻無法接近道(真理)的本質。

作為佛家和道家的一些代表人物,未必就是說的我們通過佛教和道教的一些人見到的那些話。

孔子,莊子,老子,釋迦牟尼,列子,鬼谷子,墨子,和西方世界先人或者某些後人,是在為著這個世界無以言說的【道】所言說的。

老子的《道德經》中,其卷首語難道還不能警醒我們嗎?

【道可道,非常道】

所謂的因果循環,所謂的經義,道德,世間所信奉的道理,又哪裡是我們的【道】之所在呢?

或者說,不是我們想要得到的【道】。

我們的尋道,難道就能夠尋到什麼實質性的東西么?而且因為不能得到使我們的物質豐足我們就不再心懷敬意了么?

那些因果,所謂的因果和必然,哪裡是道理呢?

充其量不過是我們的本能意識反映到事實中的產物罷了。

那麼,我們所謂的【自然天道】又在何方呢?

宋朝張載《張子語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們這些苦苦追求真理,用道來引導自己思維的人,無論是在一條看不到前方的道路上堅持前行的尋道者,還是阡陌縱橫的大千世界中質疑一方紅塵的思想者,或者只是一個曾經的讀書人——社會是承擔思想的必備的載體,縱然你看不起它。社會也只是一個載體,縱然你視其為全部。

  在當今的科技機器社會裡,仍然有著不少人在求道修佛,他們不同於一般的道士和尚,而是參悟於古代法典,試圖求得長生。高山大川之中,茫茫沙海,乃至於大海孤島,冰川沼澤之處,他們隱匿其中,而有的人,便在紅塵俗世,人山人海裡面修鍊人世間之道。

  世間很廣,廣到很多時候人們都在迷路,都在「轉向」,不知道哪裡是東西,哪裡是南北。而供人們行走的,沒有康庄大道,只有阡陌縱橫。

  其原因,有一,乃人之身小,大而無用;有二,人之目窄,寬而不得;有三,世間本無方向,亦本無路。

  然而,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便有了方向的指引,雖然,不一定是自己的方向。

——————————————分析完畢的分割線————————————————————

以上是我以前所進行的一點思考,從現在看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道路,所以很難統一每個人不同的觀點。

但是大同小異,總有一些道理是亘古不變的,存在於人類社會當中,成為一個個天條。

只要天不變,那麼那些道理就不會變。

這就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對於:」哲學「力量和地位的解釋、
推薦閱讀:

有 5 萬存款,該買 iPad Air 還是 iPad mini 2 + 吉他?
一個老用戶對於知乎TL的一些困惑
看起來比真實年紀小是什麼體驗?
中國人吃的有哪些是外國人認為不能吃的?
怎麼對付愛罵人的小孩?

TAG:生活 | 生命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