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我無法理解《如何閱讀一本書》?

這篇吐槽的核心是:

為什麼《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評價極佳或者不算壞的書?

這本書我讀了兩遍,每一遍都大概看了一半的內容,第三篇的<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略過,因為其中一個小節<如何閱讀想像文學>徹底給了我一個暴擊:

  1. 疑似機器翻譯的翻譯質量
  2. 毫無主次,東拉西扯的敘述方式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這裡標題為如何閱讀,篇幅里卻牽涉了

1.你不聽我的會有什麼壞處,balabala

2.你聽我的有多少好處,balabala

3.我這些都是有根有據的,不信我給你舉幾個例子巴拉

4.我真的懂得很多,所以你應該迫切地掌握我說的

最後的內容,才是敘述「如何閱讀」,雖然也是廢話連篇)

為了要用否定的形態來作說明,一開始就有必要掌握論說性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差異。這些區別會解釋為什麼我們閱讀小說不能像閱讀哲學作品一樣,或是像證明數學理論那樣閱讀詩。 (「否定的形態」是什麼?「掌握」論說性作品與文學作品的差異?不應該是了解差異?

像證明數學理論那樣閱讀詩?有人讀詩會像證明數學理論那樣去讀嗎?這種不可能出現的情況為什麼要單獨提出來增加篇幅?)

  最明顯的差別,前面已經提過,與兩種文體的目標有關。論說性作品要傳達的是知識—在讀者經驗中曾經有過或沒有過的知識。想像文學是在闡述一個經驗本身—那是讀者只能借著閱讀才能擁有或分享的經驗—如果成功了,就帶給讀者一種享受。因為企圖不同這兩種不同的作品對心智便有不同的訴求。(前面提到兩種文體的目標,後面應該用「因為目的不同」才對,企圖包含貶義,用詞搭配不當,疑似機器翻譯。

作品對心智有不同的訴求是什麼意思?)

  我們都是經由感官與想像來體驗事情。我們都是運用判斷與推論,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這並不是說我們在思考時用不上想像力,或我們的感官經驗完全獨立於理性的洞察與反應之外。關鍵在強調哪一方面的問題而已。小說主要是運用想像力。這也是為什麼稱之為想像文學的原因,這與理性的科學或哲學相反。(體驗事情還是體驗事物?

  有關想像文學的事實,帶引出我們要建議的否定的指令:不要抗拒想像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 (「帶引出」,「建議的否定的指令」這句話達到了機翻的最高水平)

  我們討論過很多主動的閱讀方法。這適用於任何一本書。但在論說性作品與想像文學中,適用的方法卻不大相同。閱讀論說性作品,讀者應該像個捕食的小鳥,經常保持警覺,隨時準備伸出利爪。在閱讀詩與小說時,相同的活動卻有不同的表現方法。如果容許的話,我們可以說那是有點被動的活動,或者,更恰當的說法應該是,那是帶著活力的熱情。在閱讀一個故事時,我們一定要用那樣的方式來表現,讓故事在我們身上活動。我們要讓故事貫穿我們,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們一定得打開心靈,接納它。

  我們應該感激論說性的作品—哲學、科學、數學—這些學科塑造出我們活著的真實世界。但我們也不能活在一個完全是這些東西的世界裡,偶爾我們也要擺脫一下這些東西。我們並不是說想像文學永遠或基本上是逃避現實的。如果從一般的觀點來看,逃避的概念是很可鄙的。但事實上就算我們真的要逃避現實,應該也是逃避到一個更深沉、或更偉大的真實里。這是我們內在的真實世界,我們獨特的世界觀。發現這個真相讓我們快樂。這個經驗會深深滿足我們平時未曾接觸的部分自我。總之,閱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這些規則應該儘可能去除我們體驗這種深刻感受的阻礙。 (其實你已經離題了,老兄)

  論說性作品與想像文學的基本不同,又造成另一個差異。因為目標完全不同,這兩種作品的寫法必然不同。想像文學會盡量使用文字潛藏的多重字義,好讓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豐富性與渲染力。作者會用隱喻的方式讓整本書整合起來,就像注重邏輯的作者會用文字將單一的意義說明清楚一樣。但丁的《神曲》使用的是一般的詩與小說,但每個人閱讀起來卻各有不同的體會。論說性作品的邏輯目標則是完全清晰,毫無言外之意的解說。在字裡行間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關與可以陳述的事都得儘可能說個一清二楚才行。相反地,想像文學卻要依賴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隱喻在字裡行間所傳達的訊息,有時比文字本身還要豐富。整首詩或故事所說的東西,不是語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從這個事實,我們得到另一個否定的指令:在想像文學中,不要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那是邏輯的,不是詩的,二者完全不同。詩人馬克·范多倫(Mark Van Doren)曾經說:「在詩與戲劇中,敘述是讓人更模糊的一種媒介。」譬如,你根本就無法在一首抒情詩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說明」的東西。然而整首詩來看,所有字裡行間的關聯與彼此的互動,卻又陳述了某種完全超越主旨的東西。 (否定的指令,仍然機翻)

然而翻譯質量差,行文啰嗦並不致命,最致命的是,第三個理由:

3.看起來很有道理其實空無一物:

他提到的四個閱讀層次,我一直以為是「常識」,就跟吃飯睡覺一樣,每個人都用過的,一些閱讀習慣和動作,甚至不能稱之為技巧。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單獨列出一本書來講。

1.基礎閱讀:

意為讀懂語義。

難道真的有人讀不懂語義還強讀的?

2.檢視閱讀:

就是掃讀,瀏覽,真的有人不懂「瀏覽」這個動作的?真的有人沒有過瀏覽一本書的經歷嗎?無法理解。

這也算是方法?

3.分析閱讀:

就是細讀,也只是一種閱讀行為,無法稱之為技巧。

細細地讀,爭取每個知識點都掌握了,這算是境界?層次?

4.主題閱讀:

在做主題閱讀時,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裡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藉助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這裡的主題閱讀,實際上是<通過書這個工具來主動地構建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這個思想里的一個子集而已。作者把它列為最高層次的閱讀,不敢苟同,最高層次不是學以致用么?

如果作者能進一步敘述如何把書中知識內化為自身,更好地運用在生活中。把如何內化這個非常複雜的,難以把握的過程,用他最擅長的啰嗦行文來敘述,就好得多。

也就是說,作者並沒有說出一些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珍貴的技巧和理念。

他通過這本書,將我們平時繁冗的閱讀細節,那些瑣碎的小技巧,進一步具體化、更細節化地敘述了一遍,除此之外,沒有了。

同時,讀者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逐漸掌握他所敘述的無數的小技巧,以此細微緩慢地提高閱讀能力。

當然它的評分還是極高的:

這也是一個難以理解的地方。

也有一點質疑:

綜上:

我認為這是一本由大師根據自己閱讀經歷編寫出的時不時冒出幾句大道理讓你感覺(卧槽好有道理)的口水書:

  • 翻譯零分
  • 沒有一個統一的道來貫穿主線,有的只是無窮無盡的關於如何閱讀的細節堆砌和他自身總結的各式各樣的小技巧。

推薦閱讀:

高智能機器人是否有思維?
笑談古今:1億小目標讓多少男女不敢抬頭
推薦你十部"燒腦"電影,瞧瞧自己會不會斷片兒
哲學小徑第四站:人類的基本推理方式
說說「改變」這件事

TAG:閱讀 | 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