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給整個世界畫一條「胡煥庸線」,怎麼畫?

或者說,把地球沿個大圓切兩半,如何使一邊人口盡量大?

這個大圓跟世界的人口重心有什麼關係嗎?


其實胡煥庸線這類地理分割線是人口、經濟分布不均勻的線,也是劃分繁華與寂遼的線。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國家都被這條線「分裂」成兩塊。

全球其他主要國家,其實都有類似的「胡煥庸線」。甚至整個世界都可以畫出這樣一條「胡煥庸線」。

先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是NASA的夜晚燈光圖,美國是這樣。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人口密度分布,與NASA燈光圖對比,就能發現美國的「胡煥庸線」。美國的人口密度分割線是一個不規則的U型線。

算上阿拉斯加、夏威夷及其它的一些海外領地,U型線內外的面積大約為50%對50%,人口比例為14%:86%,GDP比例約為11%:89%。雖然比例沒有中國的懸殊,但仍然有地域分布不均的情況。

美國U型線也和「胡煥庸線」類似,與美國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線基本吻合。美國人口主要分布在東、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密西西比平原和南部德州、佛州,避開了中西部地勢較高的落基山脈和科迪勒拉山脈。

自然地理分割線影響了美國人的定居和遷徙。下圖是基於通勤人士路線和頻率作出的美國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圖,U型線內外大都市的比例為15%:85%。

美國大都市通勤線束圖(來源:http://journals.plos.org)

通過U型線,我們也能大概找出美國經濟較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新英格蘭」地區,南部德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西部華盛頓州到加州沿岸,還有五大湖區。

再看看歐洲第一強國——德國。他們是否存在較明顯的地理分割線?

與中美不同,德國的「胡煥庸線」更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二戰戰敗後的德國,被「冷戰」東西方陣營分區佔領,形成東德和西德。而處於東德全境之內的柏林,也被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下圖右側),分屬東、西德領土。

當年東、西德的分界線,也為今日德國的人文地理分界線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當年分割東、西柏林的柏林牆,今天對柏林的影響仍存在。

兩德統一25周年之際,德國《時代周報》發表文章《被分割的國家》,充分反映了德國當前的地理分割線和「前東、西德」如今的現實差異。

下圖是柏林夜晚燈光圖,參照上圖中東西柏林的分界線,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華程度仍然高於東柏林。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單位:千歐元)。整體上,前西德地區的收入水平明顯高於前東德,收入分界線幾乎和前東西德的分界線完全吻合。

在農業方面(用農場面積表示,單位:公頃),可以看到前東德地區農業佔比明顯高於西德,也表明西德的工業化和服務業更發達。

還有個有趣的指標:每萬人的房車擁有數。下圖顯示,前東德地區除了柏林周邊,整體的房車擁有數都低於西德。要知道,熱衷度假的歐洲人認為房車旅行是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他們愛把車開到公園、營地里,在房車裡住上幾天。

「冷戰」過去了26年,兩德統一也已28年,但前東德地區除了柏林、萊比錫、德累斯頓等少數城市,其他地區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大。

前西德與東德的面積比例為7:3,而GDP比例為8.75:1.25。兩地巨大的經濟懸殊,使大部分的外國投資仍偏向選擇西德地區。

還有一些高緯度國家的人口、城市分布與溫度息息相關。

加拿大由於北方太冷,其超過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離美國邊境250公里以內的南部地區,因此加國的「胡煥庸線」也大致位於此線附近。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布(來源:http://www.pinterest.com)

上圖右上角的溫莎-魁北克走廊,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包括最大城市多倫多、首都渥太華、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這裡也與美國很近、地處五大湖區,與美國的人口分布情況類似。

同樣,加拿大絕大多數的經濟活動也產生在南部與美國接壤的地區。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都是移民和投資者熱衷的城市。

另一個怕冷而全國人民都愛住南部的國家,就是北極熊俄羅斯了。

俄羅斯的「胡煥庸線」是一條近似斜線,基本分割了俄羅斯的歐、亞地區和南部地區。俄羅斯歐洲部分人口,就佔了全國的75%。

也因此,俄羅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等,都位於該線的左下方。而線的右邊,廣袤的西伯利亞只零星的出現幾個人口較密集的聚集地。

再來看看海外投資第二大熱門國家——澳大利亞。

澳洲地廣人稀,其「胡煥庸線」可以大致用一條分割東西部的直線來表示。澳洲大部分人口位於直線以東,主要集中在東南部沿海的悉尼、墨爾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線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

澳大利亞人口密度(來源:http://www.researchgate.net)

了解過澳洲自然環境的人,自然知道這與澳洲地形有關。澳洲超過70%的領土是沙漠,而真正適宜居住的領土約為20%。這樣看來,澳洲的人地分布,似乎比中國更不均勻。

澳大利亞沙漠分布(來源:http://www.ikonet.com)

日本的「胡煥庸線」,則是一個傾斜的矩形。矩形內的關東平原(東京)、濃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戶)、瀨戶內海沿岸和九州島的福岡,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區域。

本州島的三大平原、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避開了日本的主要火山地帶,形成眾多地勢平緩的海港城市。而這一矩形分割線內的GDP占日本總GDP約八成。

矩形內的東京、名古屋、大阪也就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大城市和外國人投資最熱衷的城市。而舉行以外的地區人口外流現象嚴重,幾乎都向東京都、大阪京都神戶、福岡等地流入。

日本地形圖(來源:http://www.tcgs.tc.edu.tw)

再看看法國的人口分割線。

法國是典型的一城獨大(首都)型,類似的還有西班牙。大巴黎都會區(下圖圈內)的人口就佔全法國人口的20%,GDP佔全法國近40%。

難怪在法國小說中,大家經常看到「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區別了。

法國人口密度(來源:法國統計局)

最後看全球的人口分布。

世界的「胡煥庸線」可以較簡單粗暴的概括為「深V地帶」,該地帶內的西歐、印度、中國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當然,還有美國、埃及北部、西非、巴西東南岸、東南亞爪哇等人口聚集地。

世界人口密度(來源:http://www.cartograf.fr)

最後一張圖,我們不劃分割線,大家感受一下全球人口規模和密度最大的都市圈,主要包括:

亞洲: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曼谷

歐洲:倫敦、巴黎

北美:紐約、洛杉磯、芝加哥

南美:里約熱內盧、聖保羅、布宜諾斯艾利斯……

世界人口密度及大都市圈分布(來源:http://www.cartograf.fr)

整體來看,全球人口分布情況可以參照一百多年前,麥金德提出的「世界島」理論,他也是陸權說的提出者。他的理論是地緣政治學的核心學說。

麥金德認為,亞歐(有時算上非洲)大陸實際是完整的大陸,其人口佔全球人口的75%,自然資源佔地球的50%。誰控制了東歐-中亞廣袤的中心地帶,就控制了這個「世界島」,隨之也就控制了世界。

除此之外,美洲大陸(南北美)、大洋洲僅為次中心和次大陸,其重要性無法與「世界島」相比。

世界各國的地理分界線始於自然地理分割線,主要包括地形、降水量、溫度分割線。這一點,中國、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均有這種特徵。

自然地理分割線會影響人類的遷徙,人口密度分布基本也與自然地理分割線吻合,從而進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線。這也就產生了經濟活動、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類活動。各國的人口分布情況也顯示,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是正常現象。

人口聚集的地方,就產生了財富。整體來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該國經濟發達地區,如日本的東京、大阪,美國的紐約、洛杉磯、芝加哥,歐洲的倫敦、巴黎等。

人口的遷入對於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況至關重要。也正因為此,東亞、東南亞、西歐、北美也成了投資者們最熱衷的目的地。

其中,西歐和北美經濟發達、制度成熟,而東亞和東南亞新興國家眾多、經濟發展快,都是值得大家關注的投資地點。

對全球和主要國家的人口分布有了整體概念,便能了解哪裡經濟更活躍、有活力。

人多了,對於住房的需求會增加;人多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就會水漲船高。

總之,人多的地方更容易產生財富。

本文來自 海外掘金(gold1849)原創文章所有國家都在「分裂」中,更多海外資產配置資訊和全球經濟動向,敬請關注。


這一刀,狠嗎?

在這個圈內的人口,比圈外的還要多,還不是地球的「胡煥庸線」?

更多:

The World』s Tightest Cluster of People

安利一下筆者有關地理的專欄文章:脫苦海的文摘【地理】

專欄短網址:http://blog.tokuhon.org

相關問題:

脫苦海:關於東南西北的問題,突然覺得莫名詭異?

脫苦海:九寨溝該不該人工修整(如清淤鋪路)以達到災後重建景區的目的?

脫苦海:兩道高中地理題(圖片型,看不懂圖),求解答?

脫苦海:伊拉克到底種植什麼糧食?

脫苦海:在黃河上修建發電站減少水患了嗎?


其實給地球畫一條「胡煥庸線」很早就有了,甚至在高中地理書就有,就是——「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

首先關於胡煥庸線,推薦大家閱讀「什麼是胡煥庸線」這個問題(知乎app不知道怎麼添加問題鏈接)。而對於南南合作這個概念,相信大家對這個概念都不陌生。這些年提的倒是少很多了。

南南合作之所以這麼提出,是因為世界上大多數不發達國家,大都分布在南半球。比如西非地區、拉丁美洲地區、南部非洲地區等。同時大部分人口也集中在北半球。因此有了南南合作、南北合作等概念。

當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列舉了很多國家類似的「胡煥庸線」。雖然這種類比本身就是一個不太嚴謹的行為,但我覺得還有一些可以進一步說清。像諸如美國等一些國家,人口沿著海岸線集聚、分布,這是地理學上典型的一種分布,但個人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將其與「胡煥庸線」類比。

中國的胡煥庸線不僅僅是沿海,更重要的廣闊的中原的集聚。

在「什麼是胡煥庸線」問題中我提到:

當人類覺得技術已經可以突破地理環境的約束,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胡煥庸線的存在又在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自我的局限性;而胡煥庸線的形成本身蘊含著漫長的歷史進程,它也表明自然環境的最初條件如何在人類的發展的初期起著重要影響,並且這種影響又是如何通過歷史一層一層的疊加得以傳遞。在時空的變換中也許它會變得模糊,但很大程度上它卻依然存在。

胡煥庸線意味著歷史在空間上的一種演變方式,意味著從古老的農業、現代化工業再到如今當代社會各種產業、人口在空間上不斷受到歷史的、自然的影響。

所以從這點來說,南南合作這個概念里的分界線和胡煥庸線反倒有一些相似之處。而從「總理之問」,和「南北合作」,也是有很大相似之處的。


?不是有個【陸半球】和【水半球】的劃分嗎??

直接沿用就可以了,陸上肯定有人,水上肯定沒人。

完美,符合你要的

【陸半球】地球上以西經1°32′,北緯47°13′為中心的半球。該中心點在法國羅亞爾河河口。陸半球是相對於水半球而言的。陸半球的陸地面積為在一個半球內最大的集中,但仍小于海洋面積,故其特點不在於它陸地面積大于海洋(地球上任意一個半球都不可能),而在於它陸地面積多於任意一個地球半球的陸地面積。

【水半球】水半球是相對於陸半球而言的。是地球上以東經178°28′,南緯47°13′為中心的半球。該中心點位於紐西蘭。

水半球僅有全球七分之一的陸地,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南極洲、東南亞小部分、以及南美洲南部。太平洋及印度洋大部分在水半球。

【能看出來:上述地方其實沒有多少人,沒有說水半球有一個陸地卻正好是人口密度很高的】所以正好可以用(如果有的話那就微調微調)

完美



胡煥庸先生在其論文的結論部分已經談過這個問題了,或許讀讀原文是比較好的。


我還在研究胡煥庸線80年來著


赤道……


啊,可以沿著海岸線往裡200km切,全世界的人口都是分布在江河湖海邊的


切兩半???

把亞歐非切到一邊最好了。


推薦閱讀:

如何預測某個姓氏的人口是增長還是減少?
當我們談論「代孕合法化」的時候,我們在害怕什麼?
少數民族為什麼沒有變成多數民族?如何變成多數民族?
中國人口已經如此巨大為什麼還要放開二胎政策?
嬰兒潮、棉花糖與ABM

TAG:地理 | 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