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在我不含惡意地拒絕他人的要求後自己會內疚?該如何克服?


謝小wu的邀請~~

內疚一直是情緒心理學和品德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為內疚與道德的關係非常密切。

內疚的本意是:做了錯事,感到自責。

在伊扎德的情緒分化理論中,內疚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情緒,是在進化過程中產生的,不學就會,內疚是良知中的主要情感,良知是與人類倫理、道德有關,所以,從道德角度出發,內疚是指一個人感覺到自己違反道德規範的一種內心感受,平常說的,做了錯事受到良心的懲罰,就是罪惡感。

在某種意義上,內疚是一個人對自我進行心理懲罰。

霍夫曼提出一個虛擬內疚理論,談到內疚是一個人「對別人的痛苦的移情性反應」和「對引起別人痛苦原因的認知」二者之間的結合。

一個人的內疚,等同於自我輕視和自我厭惡,同時還會伴隨著迫切、緊張和後悔等等情緒。

像拒絕別人的請求之後(無論是不是惡意),內疚自然而然會從你的內心產生,因為你感覺到了那個被你拒絕的人的感受,就好象是自己被拒絕了一樣。通常,移情能力強的人更容易內疚。

一個人隨年齡增長不斷成熟,逐漸產生了責任感,知道在人際關係網路中,要對與自己有關的人負責,一旦沒有履行責任,這個人就會有內疚的情緒。

內疚到底受什麼樣的因素影響呢?根據霍夫曼的虛擬內疚理論有以下幾點:

既往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因傷害他人而內疚的經驗,所以既往經驗越多,一個人越有可能發生內疚之情;

移情水平:當一個人對他人的痛苦產生移情性悲傷或感同身受的時候,才有可能對他人的痛苦進行歸因,並有可能「以為」是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或自己有一定責任。所以,一個人移情的能力高低或敏感程度,會影響內疚的發生;

道德水平:內疚是社會化了的道德負性情感,個體會有低頭、目光迴避、視線轉移的外部行為表現,帶有自我反思的特點,會產生自責,一個人的道德水平越高,越容易發生內疚之情;

關係程度:能讓一個人產生內疚的事件,都涉及與自己有親密關係或直接關係的人。因為只有在彼此具有緊密聯繫的情況下,當事人才會對他人所受的傷害或感到的悲傷產生自我歸因,並反思自己行為的選擇性和可控性以及相關的責任。關係親密等級越高,越容易感到內疚。

知道了「內疚」是這樣的一種情感,你還會想去「克服」它嗎?內疚根植於我們情感系統中,與道德深深結合,它的存在,使我們在日常人際關係中能夠學習「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當你的內疚被具體的事件喚醒時,你的道德情感同時被喚醒,促使你去回顧這個事件、反思自身的行為、重新評價自己的表現、轉換更合適的情境表達,然後會成為你採取補償行為的動機力量,從而促使你建立更牢固的更完善的人際關係。

內疚的存在的意義,是如此顯著,你還要逆水行舟般地去「克服」它嗎?

希望這個回復能帶來一些人際關係的啟示。

http://weixin.qq.com/r/A0gYAOLE8r_NraZj9x0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的公眾號:tiangexia2016


如何不感到內疚地說「不」

不管對方的請求有多不合理,跟對方說「不」的時候總是會感到愧疚。如果你跟任何人(包括你的老闆或者是重要的人)說「不」的時候都不覺得愧疚,那麼你有些過於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他人的利益之上了。

要認識到你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你答應所有人這件事帶來的麻煩就是你沒有時間留給自己

不管你是因為答應了太多人,還是你的生活本來就很忙碌,告訴自己你是不可能答應每個人的,如果你為此感覺不好的話。

告訴自己這不叫自私。

人們不能拒絕別人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覺得在拒絕幫助別人的時候是自私的表現,但是如果你是一個自私的人,那麼你就只會考慮到自己,根本不會覺得拒絕別人很愧疚。告訴自己這不叫自私,如果別人因為你不去做某件不合理的事情而認為你自私,那麼這個人也不是你應該交往的人。

要知道你不能取悅每一個人。要知道讓每個你身邊的人都開心是不可能的,你需要在一些地方劃清界限。你可能覺得在你拒絕他的時候會讓他失望,可能會降低他對你的最終,但是換一種方式想。如果有人覺得你對所有事情都說「好」,那麼他就有可能利用你,然後讓你幫太多的忙。你可以取悅那些你真正關心的人

讓每個人在所有時間都開心是不可能的—保持理智。

人們會想改變你的想法,但是要堅定立場,因為這樣他們會更尊重你。記住,如果有人不尊重你的信仰、道德或者是價值觀,不要讓他們來左右你的想法。有時候當你做你覺得對的事情的時候,你會覺得孤獨,但並不是這樣的!堅持自己的自尊和正直要比你隨波逐流要好,不管對方試圖讓你覺得這樣有多不好。

如果你不尊重自己,那麼你的朋友、同事、同學、夥伴甚至是家庭成員也不會尊重你的。不管對方用多少方法試圖改變你的想法,如果你已經準備拒絕了,就告訴他們你拒絕的理由。不要讓任何人操縱你去做一些你已經打算拒絕的事情。

--------------------------

如何拒絕別人,如何不要做一個老好人。

老生常談

老好人最大的悲劇:

在心理上給自己下了一個套,就一直鑽著出不來,惡性循環,越搞越糟。

有的人終其一生,甚至是被別人利用,活得窩囊,找不到自我價值感的一生。

我們要做好人,但不能做老好人

而走出心理上那個圈套的

第一步,就是學會拒絕。

第二步,學會審視自我。

---------------------------------

其實就是自己給自己的社交壓力

不好意思,丟面子 ,無能感

多訓練抗壓能力,讓自己有慣性和記憶去拒絕無理要求


a太在意別人的看法。

b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謝邀。


最近好像看到很多關於內疚的問題呢。

對於內疚這種情緒的思考和好奇似乎是在心理學最開始的時候就有的呢,心理學家們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嘗試探索兩種經常結伴出現的情緒:內疚和羞恥。現在最廣被接受的定義是H. Lewis (1971)提出的:內疚是一種痛苦的負性情緒,它是由於個體對自己某個具體行為(或者行為缺失)的負性評價而產生(羞恥則是對整體自我的負性評價)。體驗到內疚的人會有強烈的行為補償傾向,即,他/她會希望通過新的行為來彌補原來行為(或行為缺失)帶來的不良後果,從而消除/減輕內疚,因此內疚雖然痛苦,但是相對於羞恥來說還是非常健康的一種情緒(因為羞恥感很難擺脫= =)。

對於內疚另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解構是:內疚是指向自己的攻擊,它被認為和我們的超我(超我是內化的社會規範、道德規範)有關。心理諮詢界的里程碑式的超級大牛 克萊因(M.Klein)對內疚有非常精彩的詮釋。克萊因的工作對象主要是嬰幼兒,她提出了兩種心位:偏執-分裂心位和抑鬱心位,拋開學術名詞,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我們所處的兩種狀態,偏執-分裂心位先出現,抑鬱心位後發展,每個狀態下會有其主要特點,有需要修通的議題。人在有需要的情境下,兩個心位會發生轉換,但有每個人的某個階段有主要所處的心位(數碼寶貝即視感有沒有?)。

人剛出生時就處於偏執-分裂心位,這種心位最大的特點是:非黑即白,全好或者全壞,我們愛的人是完美的、全然好的,我們恨的人是極其壞,全然壞的(p.s.這樣的邏輯是不是很熟悉?),在這樣的邏輯下,愛和恨都變得簡單而純粹,因為我們愛的人全然好,所以我們全心愛護、依戀,因為我們恨得人極其敗壞,所以我們痛快攻擊。此外,嬰幼兒身上存在一種全能控制感(有些人一直卡在這種狀態下),他們認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我們能夠按照自己的狀態決定世界的狀態,我們開心世界就開心了(看最初的母嬰互動,嬰兒笑了,媽媽笑了),我們憤怒,世界就地動山搖了,我們攻擊的對象就灰飛煙滅了。在這樣的心位下,愛恨是非常決然的狀態,那麼,如果我們愛的人有了缺點或者讓我們感到挫敗了呢?那麼處於偏執-分裂心位的人就會進入全好-全壞的另一端,全壞這個部分,一旦壞,全部壞,因為對方全部都是壞的,所以可以狠狠攻擊。這個狀態還有另外的一些表現:投射(我們把自己的感受、需要放到別人的身上),例如:不是我對你生氣,而是你對我生氣了,不是我想攻擊你,而是你想攻擊我。我攻擊你,你會報復我(你會拒絕我,你會嚴厲警告我這行為是不被允許的,你會懲罰我)。這個時期已經開始形成超我但是沒有內疚(攻擊的都是壞人嘛,摧毀壞人!讓敵人灰飛煙滅是最高目的!),這個階段超我是非常簡單粗暴的:如果我沒有...,我會挨揍的,所以嬰兒在這個階段有的情緒是恐懼。

那什麼時候會開始內疚呢?開始進入抑鬱心位的時候。抑鬱心位的特點是:你發現了好壞並不是全然分裂的,他們往往是同時存在的。你發現你愛的和你狠的其實是同一個人,喂你奶、照顧你的好媽媽,和不讓你在地上撿東西亂吃的壞媽媽是同一個媽媽,在這種狀態下,嬰兒既沒有辦法痛快愛也無法痛快恨,如果攻擊的話,愛的那個部分也會受到傷害,也會隨之灰飛煙滅,我會失去好媽媽,失去好媽媽的,嬰兒因為自己的憤怒傷害到好媽媽而體驗到了內疚,於是嬰兒會產生修復的衝動。所以綜合來說,一個足夠好的媽媽需要做的是:在嬰兒表達憤怒的時候不報復(不攻擊回去),也沒有被對方的憤怒所摧毀(「你看,你讓媽媽難過了」,「你都讓媽媽氣病了」,啊,韓劇即視感),而是穩穩噹噹活下來,看到對方的情緒和需要,尊重對方的情緒和需要。這樣子,孩子就不會陷於被報復的恐懼或者傷害你的內疚,覺得需要背負你幸福而放棄自己的沉重。

回到題主的問題,為什麼不含惡意的拒絕會帶來內疚感呢,如果按照克萊因的理論來解釋的話,就可能是因為你害怕你的拒絕(攻擊)會傷害對方,會讓你失去對方,失去對方的愛。內疚是對自己的一種懲罰。為什麼把不含惡意斜體了呢?因為也許在你內疚的那個時候,你自己或者曾經的重要他人並沒有把你的拒絕看作是不含惡意的堅定,也許在早期的經驗中,有重要他人曾經表達被你的拒絕所傷害,因為你拒絕所以難過,所以不含惡意的拒絕=惡意的攻擊/報復--&>傷害到對方--&>失去愛。所以,你在為(可能存在)的攻擊而懲罰自己,同時通過內疚(把攻擊轉向自己),避免進一步攻擊對方。


因為你覺得,拒絕別人會對他造成傷害

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心理負擔。

大部分時間,直截了當的拒絕他人比猶猶豫豫的說抱歉所造成的傷害更小

至於如何克服:試著多拒絕他人,只要是不情願,就拒絕,暫時放下「好好先生/小姐」的包袱,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他人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容易受傷。

過於把別人當回事兒,真不是什麼好事。


推薦閱讀:

(1 條消息)孔子 莊子 墨子 韓非子 鬼谷子 嵇康 如果非要從中選一個做你丈夫 (男士可試著換個角度把自己定位為女性)你會選誰 理由是? 如果一女可得兩夫時,你選擇的組合又是?
這是一個真人情話收集錄,你聽過最動人的情話有哪些?
喜歡上男友的朋友,求助他什麼意思?
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 我最喜歡你
愛情如花瓶,美好卻易碎

TAG: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