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新舊版區別是什麼?
央視的舊版是有思想性的藝術品,高希希的新版是打著「三國"旗號古裝娛樂片。央視三國演義拍攝時間在90年代早期,是領導重視的大戲,又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電視台(當時廣電系統還沒有開始改制,諸如地方台「上星」、地方廣電集團化改組等等都沒有出現)。所以央視拍這個戲,多多少少依然可以延續重大題材「舉國體制」的優勢:以央視的身份出面,可以調動更多的社會資源,歷史考據方面的專家顧問、聯絡調集大批軍警部隊戰士作為群眾演員拍攝大場面的戰爭戲,與地方合作專門建設三國城影視基地等等~~。
在這些優勢里,我個人覺得最有意義的一點,是編導本著比較「有情調、有情懷」的態度,在盡量忠實於原著的基礎上,又對原著小說做了升華提煉,用一個官腔色彩很重的話說,叫「文藝作品中的思想性」。比如說「空城計」這一集。當魏軍兵臨城下,司馬懿抬頭觀望城上撥琴的諸葛亮時,編劇給司馬懿父子三人安排了台詞對白:
父:「這錚錚之音,如驚濤拍岸,風捲殘雲,指端似有雄兵百萬。」
兒:「父親,我怎麼就聽不出來?」
父:「你聽,似山間小溪,清澈見底,非心曠神怡者不能為之。諸葛亮定然是胸有成竹。」
兒:「父親,幾根琴弦,豈能如此傳神?」
父:「心亂則音噪,心靜則音純,心慌則音誤,心泰則音清。聽諸葛亮彈琴,如觀其肺腑爾!我能為諸葛亮知音,不勝榮幸!傳我將領,後隊改前隊,兵退北山。」
兒:「父親何故退兵?!」
父:「你不知諸葛向來用兵謹慎,不曾用險。如今城門大開,不見兵將,城中必有埋伏。再者,諸葛亮琴聲又含殺機,我兵若進城,必中其計。」
除了最後斜體字部分是源自《三國演義》小說原著外,這段對白的其他都是編劇加上去的。1994~1995年,三國首播時,這段對白曾產生過一些話題,有人覺得畫蛇添足;但更多的人覺得添加的很好,雖然用詞比較「白」、人物也略顯臉譜化,卻是編導在深刻理解原著的基礎上,做出的成功改編。達到了如下效果:
1、借司馬懿之口,對文藝作品中諸葛亮的「智聖」形象做了一次比較透徹的解讀,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
2、兩軍廝殺陣前,司馬懿對諸葛亮彈琴的這番解讀,不僅完全沒有敵意,還充斥著濃濃的感嘆欽佩之意,雖然各為其主,但心裏面是英雄惜英雄的,即體現出司馬懿個人的胸襟氣度,也不只簡單的打打殺殺,意境上去了,人性體現出來了;
3、通過這段台詞,表現出司馬懿的自負,這個人內心是頗為清高傲氣的,他自認與諸葛亮棋逢對手,不相上下;諸葛亮是天下第一的「智勝」,自然也就顯得曲高和寡,其他人(包括司馬的兩個兒子)都不能聽出琴聲里暗藏的玄機,只有他司馬懿具備這個能力,配得上諸葛亮的知音,已經能「觀其肺腑」了,但實際上他還是中了對方的空城計,最終表現出他還是比諸葛亮略遜一籌;
4、在司馬懿父子三人的對白同時,伴隨著琴聲是「卧龍吟」,非常恰當的烘託了氣氛,發散著諸葛亮的氣場。也比較恰當得表現出「六出祁山·空城計」這個原著小說後半部分的高潮環節。使諸葛亮、司馬懿這兩個人物的形象更為豐滿生動。
總體而言,這是編導對原著小說比較成功的再加工、再創作。在這裡必須重複一句:這是編導在深刻理解原著的基礎上,做出的成功改編。新版的三國里,也有一些再加工,但編劇功力不足,屬於沒有金剛鑽硬攬瓷器活,再加上低劣的塑膠道具、衣甲,別說創新,連「尊重原著」都沒做到。
推薦閱讀:
※愛情電影都有那些?
※《漂亮的李慧珍》為什麼大家都希望女主和男二在一起?
※在《羋月傳》中羋月和羋姝為什麼會反目?
※第一季暗殺教室有哪些看點?
※封神榜中姜子牙,你認為哪個版本中的演技最像道德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