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VAIO新品vaio z flip 、vaio z 、vaio s?
為什麼一致差評?除去有點坑的價格我感覺還行啊,少了索尼信仰加成你們就這麼看不起它嗎?作為少有的標壓超極本,性能上能和Surface Book 正面抗,iris 550性能即使是普通遊戲也足夠了。
設計方面我感覺沒有那麼丑,正面不錯,背面那個縫再細點就好了。
唯一缺點就是續航了,不過對於經常能接觸到電源的來說,續航也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吧。都是例行升級。失去sony的支撐之後,vaio不知道是研發資金匱乏還是失去了天才的設計能力,雖然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卻不能做得完美,產品線戰略不清晰。而在sony旗下時,則處於市場定位不清的狀況。
電腦確實不需要每年都大變樣,sony之前雖然經常變設計,但確實太快了,還不如拖一兩年,把精力放到完善和精簡設計上,對於設計和研究能力都在普通一線之上的企業,或許如何做好一個產品,如何找清自己的定位,才是真正的問題。在這裡想吐槽一下vaio分了出去,沒有羈絆,還不停作死的各種行為。
品牌定位上,vaio只能定位於macbook及其之上的區間,sony創造非凡和不計成本的理念,使他註定難以成為大眾品牌,而且筆記本電腦不是消耗品,稍微高價位一些,普通人就遠離了。
但是,vaio的定位和idea的落實,確實令人捉急,比如vaio s 和vaio z 不可反折款,明顯是針對商務用戶的,however,16:9的屏幕是要怎樣?既然想要做商用,最專業的還是4:3左右。如果是圖形和視頻類工作,3:2或16:10都行。最不能接受的是,vaio pro如今都三代了還是16:9,你是叫我買來看電影嗎? 外型上,z flip B、C面太像蘋果了,這和之前vaio被macbook借鑒設計之後,就避諱使用被蘋果借鑒的設計(比如酒窩)的做法,大相徑庭。還是希望vaio在設計上做出獨一無二的東西。蘋果的設計追求完型,這與它的產品的製造製造技術--unibody有關,sony的設計往往是拼貼和組合式設計,比如t系列相機的滑動鏡頭蓋,vaio的轉軸與平板式機身的結合。即使畢竟完型,sony也經常不把單體做的太刻板,比如playstation3、4的曲面和斜面造型,vaio pro的性感側線(可以看下三星筆記本上的類似的設計,雖不能說東施效顰,但確實不夠性感)。vaio flip屬於a,d,e(側邊叫e么?)面都是解構的,BC則搞完型,有些分裂了。 材質選擇上,建議vaio z(非flip)和vaio s,採用更輕量的材質,比如鋰鎂合金或者碳纖。碳纖依然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之前x505的碳纖技術如今基本被別家追平了,該玩出新花樣了。 再來說下細節。z flip的開機鍵位置雖然傳承自自己的老機型,但是我總覺得可能會意外碰撞導致開啟。 外殼設計上,d 面與邊框的過度略生硬,希望像vaio pro 那樣過度完美。而且作為一個高端機,我們希望它的d面拿出來也要漂亮。vaio分家後,d面的設計做的有些草率了,大家可以看下vaio tz系列以及vaio pro 。d面你要放個攝像頭,是很有誠意,但有木有考慮到容易壓壞啊?而且做成圓角矩形可能更好看。側面不好看,問題應該是設計不好,上段說過了。總之,和蘋果肛,首先你要有美貌,哪怕屁股也要性感,懂?體驗上,z flip的據說平板形態有些不穩。 canvas的散熱還是稍遜一些,摸著不燙,但是cpu溫度有些捉急,觸控筆也有些漂移。當然這些都是小問題。但小問題被處理掉並做成亮點,向來是蘋果關注的,比如磁性電源介面(不要吐槽它每代都換介面了,我知道這個奇葩)。
可見,從大是大非的問題到細節問題,vaio都沒投入多少。拋開osx系統界面的美觀性加成,蘋果恰好取代vaio的位置,與它們兩個針對的用戶群一致,產品理念太像,有直接關係。所以希望vaio在休養生息的期間還是稍微努力一點,至少大方向問題先搞對。 說說對於vaio產品線問題的看法吧。 移動商用機方面,vaio s(就是pro)和vaio z (非flip)做主力,沒問題。據說vaio s之所以繼續沿用,是因為vaio pro賣的最好。但是! vaio此時又暴露出一個sony基因里的老毛病-----不夠重視低端產品。低端一般才是賺錢的主戰場,產品要做的非常用心才對,把握好成本與使用品質的平衡,是必須的。在這方面,蘋果決對值得很多日系企業學習!在macbook air身上,蘋果就把這種平衡的藝術做到了一個極致------比我便宜的都沒我體驗好,比我體驗好的都比我貴。而且,macbook air和低配macbook pro13,是蘋果賣的最好的產品。蘋果並非因為macbook air便宜,就設計(包括原件選擇,調研等)得草率一點,反而恰恰是最用心的,倒是相比之下,最高端的macbook pro 15,做的略簡單了。vaio如果真的想要保住自己的品牌,6000-9000的機器必須是功夫下的最足的,回憶vaio pro1代機做的各種細節毛病,不得不說,sony是no zuo no die。這兩款機型,作為商務定位,除了屏幕的比例問題(不知道成本差了多少,sony是jdi成員,應該可以用手機上的屏幕類型,手機又不都是16:9),還有重量和續航的平衡問題。畢竟日系很多商用機可以輕的飛起,而macbook家族都是10小時以上。10小時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節點,外出一天剛好夠,不然new macbook也不會採用各種奇異設計,來死扛到10小時了。偏偏vaio最長也就用8小時,一點冗餘都沒有,讓人不舒服。(這裡提醒一下大家,日系筆記本電腦官方的續航數據與實際使用是差距很大的,基本上要折半計算,而且要注意下,它有沒有說還有購買增厚電池,這個8小時左右,是上一代的數據,是Vaio官網和嗶哩嗶哩上的用戶的實際感受)。建議商用輕薄機型最好都是12小時以上的設計續航,不要再加個電池了,搞得跟蘋果的手機套電池一樣的凸起,對沖著vaio這個牌子來的商業用戶來說,不體面。
z canvas的出現,說明vaio要專攻設計師(視覺工作類)市場了,不得不說這個定位是最合適的。從事藝術與設計行業的,對產品性能與設計都有更高要求,對於某些群體,比如工業設計師,建築師,目前市面上就沒有入得廚房,出得廳堂的產品。不過canvas其實更針對插畫師,可能與主要戰場-11區的國情有關。 對於插畫市場,我更好奇的是----繪圖工作者真的更介意買個更大更重的機器嗎?12.3寸,感覺偏小了,可能漫畫家畫起來還順手,但我覺得,把屏幕設計為a4畫幅適合人群會更多。主要目前canvas已經不輕了,沒人想把它作為sketchbook,多數還是放桌上畫圖,做大一些無所謂。 其他設計行業,基本上就沖著工作站去了。貌似這個領域不好啃,vaio晚些做也不遲。希望vaio可以讓設計師只買一台電腦就夠了,不要用著dell的機器,又羨慕著蘋果的外殼。而且不一定非要筆記本,蘋果的mac pro也是借鑒對象,有些審美訴求的設計師或者需要與甲方交流的人,對台式機也是有要求的,vaio的老媽sony也能做做體面一些的專業顯示器(不知道為啥sony被擠掉了,只在電影廣播領域稱霸)。 老對手蘋果,主要是針對業餘,或普通性能需求的平面視覺工作 及影視工作方面,攝影愛好者和電影學校的老師同學,喜歡買蘋果電腦,貌似因為軟體不錯,色彩管理及屏幕尚可,拿來做ps和剪輯挺好的。就老sony來看,顯示技術應該可以助vaio一臂之力,而且玩顯示的準確性,基本上就是日系的天下了,不過從sony分出去之後,這個優勢估計也就是元件給個友情價了。個人覺得像賣不出高檔屏幕的夏普,nec,不如放低價格和一些電腦品牌合作,君不見蘋果通過增加整體性價比,已經make.believe了,雖然專業攝影師覺得水果色彩很業餘。視頻方面,sony作為行業標準制定者,真該做出相當像模像樣,甚至是行業標杆地位的軟體才對,不過據說它出的軟體,只能說還行。蘋果的macbook pro、osx和自家的剪輯軟體做的珠聯璧合,基本上做剪輯的人手一台高配macbokpro15。這樣看sony的電腦沒有被行業認可,真的是作出來的。 歸根到底,sony就是拿著指南針都找不到北,而蘋果經常是對於需要做什麼,該怎麼做,思路非常清楚,不成功都怪了。作死行為,z canvas沒後續嗎。
16款s13路過依舊輕薄。依舊VAIO。依舊SONY。具體的評測我還在寫(懶)。。不過總體表現中規中矩,拿出去也比較驚艷改善了Pro13的散熱缺陷,作為低端機型也選配了PCIe的SSD,性能尚可沒有採用索尼的技術,也沒有了杜比音效等等,這些是缺憾
VAIO Z價格貴的7大理由,官網鏈接VAIO | VAIO Zの価格が高い7つの理由
貴!
唉。
推薦閱讀:
※【搞機作戰室】魯大師性能跑分科普
※2018年初輕薄筆記本選購指南(配置及需求分析八:材質與工藝分析)
※外星人筆記本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