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漁民漁村有什麼獨特於內陸的風俗、文化和熟語?

如果想要了解這些,請問應該看些什麼書籍呢?


家住浙江寧波象山。

  1. 初一、十五不能出遠門,沒有調查,但是感覺跟潮汐有關。

  2. 吃魚不能翻身,尤其在漁民家庭。
  3. 媽祖、如意信仰。

想要了解海洋,漁民社會可以關注楊國楨教授,他是中國海洋經濟社會史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吃魚的時候,吃完上面一半的時候要說

「把魚正過來」

不能說「翻過來」

不一定非要找書看,休假的時候去沿海找個漁家樂,晚上跟東家吃著海鮮喝點小酒

聊唄~


1.

我們家裡有句話:

「加吉魚頭鮁魚尾,火輪魚腰鯰魚嘴」

這個俗語,不同地方有不同版本。更神奇的是不同地方對這句話解釋也不同。

比如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是指不同的魚身上最好吃的部位。

也有的人認為,這是指不同魚身上肉多的部位。

錦州那邊的理解是,這是暗指不同品種的魚的汛期。

如今我們從父輩開始就被城市化了,因此這句話在早年漁業文明時期,究竟代表什麼含義,如果沒有老漁民親自傳授,那麼就永遠是個謎了。

不過就我的直覺來看,這句話可能上半句和下半句並不是同一個時期形成的,而且可能也不是指同一個含義。如果真是這樣,這句話或許也算是「層累地構造的漁村社會史」的一部分了。

2.

其實過去的漁業文明時代遠沒有那麼浪漫,不僅危險,而且生產力低下。

比如說我們有句家傳諺語叫:

「吃糠咽菜,養活全家;

打魚摸蝦,餓死全家」。

估計這個諺語能夠流行的地方和人群,大體都是以從事小海捕撈為主,這可能也反映了我們祖先生活的地區歷史上的產業特點。

3.

不過,吃不飽不代表吃不好,而且在我看來,漁業資源是最能體現出上帝平等公正地恩養萬民的精神,因為只有在魚身上,窮人和平民可以花不多的錢就吃到最鮮美、最衛生、最有營養的日用飲食,而酒店裡那些價格昂貴、檔次高端的海產品,往往卻是用避孕藥喂出來的養殖海產品。

也只有在魚上面,我們老市民只認準本地的國貨,很多種類的進口貨,不管是進口自歐美韓日還是第三世界,其歸宿要麼是流通給單位食堂去做大鍋飯,要麼是作為禮品送給不懂海產品的人(一般是未能融入進本地社會的外來新移民),而魚販子要想糊弄老市民,也要極力去證明,自己賣的是真國貨,而不是進口貨。

這裡面僅提一個最不起眼的海貨:蝦醬。我們家自己做的蝦醬,是用新打上來的野生「燈籠紅」或者「黃掃子」製作的,與工業流水線生產的蜢蝦醬有所不同。吃的時候,是加上蔥花,跟錦州人吃蒸豬血那樣,蒸成雞蛋糕的狀態,然後就著小蔥和苞米麵餅子吃。

到底有多麼好吃呢?我奶奶出生於蓬萊縣城的大戶人家,家裡有句話一直傳到我這輩,叫:

「家有千石糧,不敢吃餑餑就蝦醬。」

利益相關:祖籍登州府蓬萊水城,爺爺輩遷居漁村直轄市的偽老市民,民繫上屬於既不是「臭泥子」也不是「呲地巴子」的那伙人,更不是「溝溝席」,我們自稱自己叫「山東人」,別的人叫我們為「剛下船」。通曉山東省三個沿海地區和東北三個沿海地區的方言文化,略知這幾個地方的風土民情。


向我們那 過年的時候會烤火 那個地方都烤烤象徵好意頭


本人就是漁民家庭,出生在漁村,和內陸確實有點不同,這種不同要生活過才了理解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海洋 | 中國東南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