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應不應該取消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取消了會產生什麼問題嗎?


如果取消的話,那麼我希望同時取消港澳台的高考加分政策。

如果說政策向少數民族傾斜是為了縮小差距懷柔撫慰團結統一,那麼向港澳台低眉順目卑躬屈膝又是為了什麼?

別說歷史問題,許多問題一解決不了就怪老祖宗。

別說一國兩制,資本主義上社會主義的大學就不需要門檻嗎?那改天我去劍橋玩玩。

很多東西看似是為了維持正義,實則卻是讓一切變得更加失衡。

我們為了平衡引進了一種新動物,殺死了一種原著民,然後我們讓一切變得更加糟糕。

沒有深思熟慮的決定往往得不到翹首以待的漂亮。

沒包好的禮物,光鮮的一面朝你,露白的一角朝我。

我,我只好說一句:我艹。


瀉藥

這是補償性正義的一種表現形式,但違反了程序性正義。

國家之所以施行少數民族加分,有以下三點考慮。

1,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後,教育落後。

2,部分少數民族語言不通

3,出於複雜的政治因素或文化因素(比如自古以來對少數民族的戒備,恐懼,自傲,輕視)

但目前來看,這三點原因都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

經濟方面,同樣落後地區,少數民族就可以加分,而和他們混居的漢人不加分,這是一種歧視。

而當前青海,西藏,新疆,寧夏,內蒙地區高考分數線遠低於東部中部,已經可以彌補少數民族在經濟上落後導致的教育落後

語言文字方面,新疆,西藏地區的民考漢,民考民已經以特別的低分彌補了語言的劣勢,沒必要再另外加分。

政治方面,毫無疑問,這種加分在很大程度上加深而不是彌補民族隔閡,不止是對漢人的歧視,也是對少數民族的歧視

對於已經把漢語當成母語的少數民族,取消高考加分有利於民族融合,共同邁向現代化。

東吳將越人從山上趕下來列入戶籍統一管理之後,東南夷才逐步和漢人融合。

明朝改土歸流統一管理之後,西南夷才逐步和漢人融合,雖然直到現在也還沒有徹底完成。

疆,藏,蒙也應如此

不患寡而患不均。

華夏是個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統概念。

宋之前,胡漢之分僅僅是文化區別而已。

我們也應當有這種自信。

宋朝開始,漢人的民族主義開始出現,真正把野蠻人當成了與我們平起平坐的對手,缺失民族自信的我們開始恐懼自己的血統被玷污,開始極端強調女子的貞操,這種恐懼從宋朝一直延續到現在。

本朝是唐末以降第一個完全統治四夷地區的漢人政權。在民族政策上,不能像宋明民國那樣小家子氣,也不能像元清那樣讓異類反客為主。很不幸的是,貌似本朝同時沾染上了兩者的缺點。

要真正長期穩定邊疆地區,應當以漢唐為鑒,淡化血統,強調統一的文化共同體。並吸取元清,當代美國的優秀經驗,把少數民族真正的當成自己人,而非異類。

在我眼裡,只要母語是漢語的,不把殺光異類為榮的擁有普遍道德感的人,不管他血統如何,膚色如何,都是我的同類,都是我的同族。

中國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以漢語為母語的少數民族和漢人,都是華夏子女,都是一樣的

期待我有生之年,東亞大陸能夠形成一個真正的統一的民族。一個雖然習俗不同但有共同現代化價值觀和共同語言的名為中華的民族。就像所有省份的人都在國籍上寫著中國一樣,不管是漢人,滿人,回人,苗人,蒙人,維人,藏人,不管膚色如何,相貌如何,習俗如何,在以後的戶口本身份證上民族一欄都驕傲的寫著,中華民族。


應該逐步減少直至最終取消。

取消之後會淡化族群觀念,遏制驅漢入少的趨勢,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我北京的 ,那些少數民族在民大附過得爽著呢,所謂的教育落後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要加分也應該只給住在少數民族群聚區的學生加分。


入夷則夷,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以華變夷,是正統的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的幽靈一直徘徊在華夏上空,對中華各族來說,是不想面對卻也很難去迴避的一件事情。

主要的問題在於漢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在天天唱著民族團結大於天的時代,在實際操作上模仿蘇聯援助少數民族的政策下,作為國家主體民族,也是相對負擔較重的漢族,會不可避免地興起對自己地位的估量和反思。

比如,新加坡華人,馬來西亞華人,對於廣東福建的民眾來說,親密度絕對比藏人,維吾爾人,蒙古人要高很多。按照入夷則夷的判斷方法,是不是就不能再承認他們屬於中國人,或者漢人了?

可是按照文化分析,馬來西亞華人,新加坡華人在風俗,語言,行為方面與大陸漢人更加接近,更有資格稱為華夏兒女。

然而現在的普遍思潮卻是不再承認他們的漢人身份了,對於數典忘祖,流落海外的漢人,大陸漢人的心思似乎又回到了明清時代,對海外移民不管不問,任由他們遭受壓迫和欺辱,把他們看作棄民。馬來西亞華人幾十年來一直被馬來人壓迫,強迫半強迫改信伊斯蘭,新加坡華人在數十年如一日的文化斷層下對母國離心離德,難道都是他們自己的問題嗎?!大陸就沒有一點過失嗎?

甚至對於台灣,要地不要人的思想也大有人在,可是,又何曾想過去拯救他們的生存處境,甚至於心靈環境呢?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的人們,又怎麼能把這種行為看作民族主義?這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又怎麼能團結海內外所有漢人呢?

有人說,漢人那麼多,幾個棄子而已,扔了就扔了。可是,不救一人,怎麼團結萬人?反而是,一人不救,萬人離心。

以華變夷,潛移默化,可是今時今日,又真的做到了嗎?民族政策加劇了民族差異和民族認同感,又何來的以華變夷,怕是最後淪落為以夷變華的下場吧。

文明的載體是民族,文明之間的對抗必定要分出一個勝負的,特別是一個文明的代表民族,必定有且僅有一個。就像西方世界的代表語言,最終從法語轉為英語一樣。強勢的民族吞吃弱小民族,弱小民族被同化而消亡,本來就是自然現象,列寧當初強行逆天理行事,把已經俄羅斯化差不多的烏克蘭人生生打造成一個民族,最後自討苦吃,離心離德。

在此,謹願中華文明能堅守到底,不冒進,不墮落,最終一統世界,再造大同!


這類政策在實施中反而背離了初衷,初衷是讓少民更多落後地區人口接受先進教育,促進民族融合。然而這類在教育、就業、乃至生育上的政策反而進一步強化了民族認同感,阻礙了民族融合


我覺得這是一種「分化瓦解」,少數民族的高級知識分子意見領袖會感謝這個政策。


20分


其實許多漢族學生認為對於他們是不公平的, 但是對於邊疆的少數民族同學這個政策是需要 繼續實行下去的。因為邊疆的教育水平與內地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程度上的差距。而且少數民族同學學習漢語已經是第二語言,英語就是第三語言,無論如何都會與母語就是漢語的漢族同學都有一定的差距。 換一方面來說,加分政策對少數民族也是有一定缺點 ,比如說 1.如果你選擇了加民族加分你就要上一年到兩年的預科(不在自己考上大學專門用來學習漢語 也就說你比你的同齡人要晚畢業兩年)。2.專業也不是被大學錄取上就能知道的 好專業一般只有一個到兩個名額 3.國家在給民族加了分的同學的專業和學校都是有局限性的,有許多國家知名大學是只給二三十個甚至不給名額的(清北一般只給新疆20-30名額 人民大學不給名額)這上面說的都是作為一個新疆的學生所切身體會到的。所以我認為民族加分政策是權衡過利弊才實行的政策,民族加分政策暫時不應該取消,至少到邊疆地區經濟發展與內地發展沒有太大的差距。 (第一次回答問題如果有錯誤請指出)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一輪(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
技巧: 巧解觀點題之秘訣
在北京市朝陽外國語學校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2016北京大學暑期學堂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