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獎勵,該不該給,怎麼給?
很多爸媽會通過給予孩子獎勵的方式,想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如獨立吃飯、保持成績優異等等。但同時,也會有父母擔心由於總是通過獎勵的方式,不利於孩子主觀能動性的培養。
那孩子要獎勵到底該不該給呢?我的答案是,對於比較小的孩子(三歲之前),不用給獎勵。
這個時期的孩子實際上還不能完全理解什麼是獎勵,特別是類似於「攢小紅花換禮物」這樣的獎勵模式,對於記憶時間不長的孩子而言,也起不到促進孩子堅持的目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父母做示範,引導孩子完成,同時及時給予口頭鼓勵即可。
而對於三歲以後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來說,與其說給獎勵,不如說給鼓勵,盡量不要讓孩子認為「做事情=有獎勵」,否則可能一旦失去獎勵,就失去了行動的動力,還有幾點要注意。
1、獎勵只是輔助手段,而不是唯一手段。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想培養孩子每天自己整理床鋪,在前期可以通過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對這件事產生興趣,鼓勵孩子去完成,但同時,我們也同時要說明為什麼要求孩子這麼做,這才是最重要的。
2、將獎勵作為暫時手段而不是長期手段。使用獎勵的方式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形成好習慣,比如幫爸媽做家務,如果長期採用給錢幹活的方式,當孩子新鮮勁過了之後,就很可能出現不給錢不幹活的現象了。
我們可以給孩子制定一個21天的表格,在這個時間內完成,給予鼓勵,也可以是物質的獎勵。當21天過後,習慣已經養成之後,在採用口頭鼓勵或其他方式幫助孩子把好習慣延續下去。
3、如果獎勵物質,金額不宜過大。過多的物質獎勵反倒會本末倒置,其實在孩子眼中,最珍貴的未必是最貴的,過多強調金錢因素有可能使得孩子的注意力發生偏移。
總之,獎勵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希望父母們都能利用好這個工具,幫助孩子做得更好。
該給獎勵,不過要講究方法。
孩子要獎勵時應到適當的鼓勵他,這裡的鼓勵首先是言語上的鼓勵,但是當他做的很好時,不要誇他聰明,而是誇他努力。首先要讓他知道,他獲得的小成功,小成就不是因為他天資聰穎,不是因為他有些與眾不同的高智商,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孩子。不過他很努力,他的努力帶給了他想要的成就,你和老師的誇讚,甚至是實質性的獎勵。
當他提出要獎勵時,可以和他約法三章,將獎勵制度以書面形式做出來(當然啦,要做的可愛一點,讓孩子有興趣與你一起完成)。比如他今天幫助同學了,在家做家務了,及時完成了作業,好好地吃飯等,這些都可以給他獎勵,獎勵可以用積分,花朵等方式來累積,而累積起來的花朵可以用來換成一點零花錢又或是小禮物。合理的獎勵,會讓孩子每天都有高漲積極的情緒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