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李文勍?

原清華大學建研院6A2建築室主任,原新東方托福講師,後創立BEAT托福訓練營,CAMP留學DIY訓練營。


被一位熱心同學告知,我在「知乎」上被點名了。看到已經有一位同學回答並分享了資料,謝謝你,有心了:)我就按照樓主提到的這幾個稱謂做簡短說明吧,因為是自己作答,可能難免主觀或思考不周。回答問題,也能幫助我梳理出學習工作中的不足,為明年的努力做準備。

1. 原清華大學建研院6A2建築室主任。 這是我在建築圈裡,目前獲得的最高職位了。我本科不是清華的(這不太像傳聞「必須三清背景」才能任科室一把手),也沒有博士學位(這也不太像傳統「必須博士回國」才能做科室帶頭人),這個「李主任」的職位是學院、研究院領導器重我。但出了清華,有很多其他的稱謂卻讓我很尷尬,許多兄弟院校的老師在學術交流的時候,都稱呼我「李博士」、「李教授」,很多同學也以為我是「三清」的,我都要「害羞」地解釋一遍。在此感謝兄弟院校的厚愛,文勍不才,沒讀過博士,更不是教授。大家出自善意的稱謂錯用,我當做是老師和同學們對我的勉勵:小李(老李),你還得努力!

West Street Number One Chief Architect, Wenqing Li, THAD

離開清華,在很多人看來特別的不可理解、不可思議、不知好歹。其實不然,清華很包容,在我之前就有很多職位、才華在我之上的老師們先行在前。我深深感念知遇之恩,即便離開了清華的教研崗,我也在為學院、研究院、出版社引進國際學術資源、組織交流講座,比如校慶時MIT PRESS的學術出版活動。實際上我在2015年就提出辭呈了,之所以到2017年校慶後才離開,是因為手上還有沒完成的科研任務,我希望自己無論在哪裡工作,都能踏踏實實把學術任務交接好,不讓提攜自己的領導和我的繼任者操心。「清華」兩個字,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個學校的名字,更是一種尊敬——「伯樂的胸懷」。也希望同學們都能順利地找到展現才華的「平台」,常挂念那些愛護自己的恩師前輩。

Architect 3rd Edition, Roger Lewis, MIT Press and Tsinghua Press

2. 原新東方托福講師。這個稱呼不是特別精準,可能叫「臨時」講師更合適。深入托福教學,最初只是我在暑假回國的時候代暑假班,回國以後在科研項目不忙的時候代周末班。因為臨時工的身份,諸如五險一金、底薪、加班津貼、米油雞蛋這種福利都和我沒交集。當俞敏洪老師把「新東方優秀教師」的獎盃給我,我還是非常驚訝的:對於一個臨時工,能給予名譽認可,這不是我努力的問題,更多仰仗的是核心領導們的魄力。

「水清401」是我考托福那個年代的「托福聖地」,我也在那裡聽過課,當年教我的老師雖然都離開了新東方,但都追隨內心有了更好的發展,有做上市公司老闆的,有回到大學當教授的。當我再回到「水清401」這個加坐能有500來人的教室時,更多的是一種惶恐,學生們雖然看不出來,覺得我瀟洒極了,但是我深知「物極必反」。

水清401教室拆除前,工人師傅給我照張留影,當天只有我一個老師在場,陪著拆完了所有的桌椅

「水清401實名掛牌」招生的教師,在托福教師梯隊里已經算爬到全國的頂了,代表前一個階段的奮鬥歷程可以畫上句號,後一個階段的探索提上日程了。所以我自己反思:離開「清華建研院」和離開「新東方水清401」是一樣的心境:為不致月滿則虧,願選擇急流勇退。這種選擇不需要每個人都能理解自己,離開的時候還能夠彼此真心祝福,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我在新東方的最後一節課,水清501(401拆除後最大的托福教室)

3. 創立BEAT托福。同學們如果對托福聽力很精通,應該有印象,有一篇講到「包豪斯Bauhaus」的Conversation:一群德國的建築師在20世紀初期離開當時的主流大學校園,自己親力親為地投入到教育改革實踐中。當聽到這段聽力的時候,我有種特殊的親切感,因為在建築圈裡,「Bauhaus」就是「革命聖地」的代名詞,奠定了「技術革新+即時反饋+Workshop導向教學」所有現代大學的教學基礎。 今天的時代背景和「Bauhaus」時期有諸多的變革相似點,我們現在有互聯網,有大數據挖掘,有人工智慧,我還是建築出身(其實我有一點使命感或者說宿命論)。所以創建BEAT的初衷,是希望自己像當年「Bauhaus」一樣實踐教育改革:開發科技,優化教育。托福只是命運使然,優先應用在我深入多年的托福教學當中。

《清北托福備考聯盟慕課》愈十萬人次學習,無論北大清華還是西部院校免費共享教育資源

我的內心深處是希望,BEAT的技術開發和資源分享可以為實現「教育均權」,這跟我的建築科研經歷有關。 我在清華建研院負責教育建築項目調研,去過很多中國西部的學校。那些新疆、甘肅、陝西、青海的許多學校,都讓我在回到清華總結調研時感慨良多:建築作品確實可以讓我個人獲得很多滿足感,登上世界建築報道,Title越來越砸人,自己的確「感覺良好」。但是教育改革的影響會造就更多的知識分子,讓千千萬萬個「我」改變人生,無論在北京還是在新疆。所以,我希望能夠通過BEAT:藉助數據挖掘和人工智慧實現個性化定製教育、助力教育資源均權。這個設想是我今年已經在努力投入的,也只是恰巧先和托福有了交集。

參照IBM Waston醫療機器人開發的「智能備考輔導員-摩卡」詳盡診斷、定製輔導、省時省力全免費

4. 留學DIY CAMP。這是我回國以後,除了建築以外,投入精力最大的一個Program。從12年開始在建築學院的小圈子,再擴大到幾個學院,然後傳播到兄弟院校。最早加入的同學,都在美順利畢業了,或留美、或回國。做CAMP的初衷,是想影響一部分人的留學價值觀,避免過於功利化耽誤了留學的長期回報。因為自己一路走來,從國內讀研、留學、任教、科研、回國、再創業,不敢說成就有多大,但彎路沒少走,我希望把留學圈子的經驗傳播給後來的學子們。

5年來,CAMP帶給我很多人生感悟。2014年我嘗試走出清華倡導DIY留學,學院里幾位歸國老師潑了我無數次「冷水」: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教育篩選的標準;可能有的學生申請到了好學校,卻反而怕別人知道藉助了資源,而故意詆毀你。這些勸解,無一例外我都碰到了,尤其是遭到個別曾經自己傾心幫助過的人詆毀,讓我十分傷心。但是堅強的男人或女人,其實都是被委屈大的,從來都不是天生的。最讓我欣慰的是交到了好朋友,一起回來創業。

趨於精力有限,很難再投入DIY CAMP開講。今年校慶的時候,和學生會幹事商量,計劃將五年來的課件錄製成慕課,讓無論五道口清華還是新疆阿克蘇的同學們都可以認知留學,共享資源。

寫到最後,我一直在思考樓主問題中,我四個稱謂之間的關係:建築是研究人和人的互動關係,這給了我換位思考、同理心的思考模式,這又讓我能夠把自己在留學、托福備考過程中的經驗做出和建築邏輯一樣清晰的系統;我之所以對自己如此苛刻,把所有跨界領域的投入都傾注全力,這也和我的建築背景一樣,我把任何領域的「作品」都看得和建築安全一樣重要,不敢有絲毫懈怠:建築如此、托福如此、教育如此。並且,建築是技術革命的舞台,這也讓我不甘於重複講解、巧立花名,我更願意開發技術、惠及學子、教育均權。

2017即將結束,我從沒後悔過自己的選擇。我也希望在2018年和所有的同學一樣努力:人生是一筆算總賬的過程,這麼安排一定是有道理的。雖然不知道樓主尊姓大名,但感謝提問,讓我有機會反思、進步,謝謝你。


作為一個知乎小透明,有幸跟過李老師的沖分營與四大營,托福分數上的幫助自不必說,但更讓我覺得感動的,可能是「老李頭」在我大學成長路上的關心。

本科雙非的學子,在面臨許多選擇的時候都充滿了迷茫和猶豫,也算是老李一步一步的引導與鼓勵我。

認識他不長也不短,我甚至都沒有感受到他擁有這麼多頭銜,在其他的領域甚至有更高的成就,只是覺得是很親切耐心,業務水平很高的老師。在半夜打完作文時,隨意一問就能立馬站出來回我的話,遇到問題時也從來沒有嫌棄過我,只是耐心幫我解決。

學托福的這些時間,提升的不只是英語,更多的是看到自己能離夢想越來越近,看到努力終有回報。很感激「老李頭」陪我走過的這些時光。

與大家共勉吧 願時光終不負有心人,感謝生命中有這樣一位老李的出現。


清華大學出版社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室主任李文勍到中南大學建築學院舉辦講座_中國建築學會

Symbiosis: A Close Observation of American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on an Interdisciplinary Platform

我貼三個我自己找到的鏈接:

第一個是李文勍老師翻譯的書,確實有;

第二個是中國建築學會15年的新聞,從那條新聞裡面可以印證李老師的經歷;

第三個是萬方資料庫裡面發表的論文,同樣可以印證李老師的部分經歷。

從李老師自己貼出的經歷來看,我認為都是屬實的,最近在考慮報BEAT托福訓練營


Richard的學生^O^先佔坑,考完來答:-D


非常好的老師,免費公開課很良心,假期參加過幾個月的單項訓練營。裡面乾貨很多。最重要的是便宜,哈哈哈。所以性價比很高。可惜辦不起3000多的那個什麼營,就不評價了。想要一些直接能用的應試技巧可能還是要報個貴的。


推薦閱讀:

申請美國金融專業的必備常識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美國最優秀公立大學之一
美國留學申請拿到多個錄取,該去哪個呢?
美國電子工程EE申請分析-5000字長文
留學生活 | 美國看牙記

TAG:人物 | TOEFL托福 | 建築設計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