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成長過程中對你影響最大的錯誤觀念是什麼,後來是怎麼認識到,怎麼改正的?


我不知道這種誤區有多普遍,我稱之為『末世情節『。顧名思義,這種情節在聖經故事,童話,流行文化里屢次出現:審判日一過,我們都去天堂;打敗大魔頭之後,他們幸福地生活了下去;幹掉大Boss放下手柄欣賞通關動畫等等。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似乎認為只要解決了某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剩下的就是吃喝玩樂。久而久之,我們變成了單線程生物。

在日常生活尤其是學校生活中,我們都對這種情節樂此不疲:小學6年為了考到中學,中學3年為了中考,高中3年為了高考,大學為了四級/六級/考研/出國/工作,到年齡就結婚生子。。我們把每個年齡段都賦予一個任務,達到了算過關,而且似乎人們認為只要年齡到了,你就會自動具有相應的能力。舉個栗子:

「你是學生,你的任務就是學習!」

「你還年輕,現在就是要搞好事業,個人問題可以放一放。」

突然的某一天,

「老張的兒子都有兒子了,你怎麼連女朋友也沒有一個?」

。。。。

「廢話,老張的兒子從初中就開始跟女生照大頭貼耍流氓了,我還在那兒因式分解合併同類項呢。沒有接受過戀愛這方面的培訓!」

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你不鼻青臉腫傻了吧唧的戀愛和失戀幾次,還真不知道應該幹嘛。跑題了。。。

再舉個栗子,

英語專業要過專業四級(大二)和八級(大四),我所在的學院當年被這種情節籠罩,大一就給新生開「如何過四級」的講座,四級考完馬上開始「如何考八級」的講座,背後的想法是通過率上去就天下大吉,吃香喝辣。最後的結果就是學生們四年過了兩個考試,然後找一個跟英語完全無關的工作。這種講座讓我意識到末世情節多不靠譜。

改正很簡單,相信大學不是考試,相信技術問題(如戀愛)需要練習,相信自己不是單線程生物,相信我能把幾件事情在同一時間段都做好。


以前相信事物會有「萬事俱備」或「全面解決」的狀態。後來終於明白,不會、不必也不須有「完備」的時與刻,「未濟」才是永恆。

如陸興華所言:http://www.douban.com/note/237542772/

我們不必把它當一個起點。按德里達的說法,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起點,哪怕念出一首不起眼的小詩,也可以是起點。

多年以後想起,這個道理初中課本就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聽張文江先生講《五燈會元》卷四,提及對修行認識的不同,那麼「隨他去」是可以的,此乃「《易》終未濟」之旨。若沒有到這個程度,那麼你就要承擔因果。禪宗的大勇來自證悟,不是隨便講的,如果變成口頭禪,則害人害己。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896530/

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師曰:「壞。」曰:「恁么則隨他去也。」師曰:「隨他去。」僧不肯,舉似投子,投子曰:「西川有古佛出世。」


「做個中庸之人,凡事不要爭。」這句話讓我整個初中過的是水深火熱,慘不忍睹。

在我成長中我母親一直教育我:先反省自己的錯,因為若不是你自己有問題別人怎麼會來招惹你。如真的不是你的問題,則要學會忍。我母親不是一個喜歡出風頭的人,並且不懂得表達自己。

我一直按我母親希望我成為的樣子長大直到後來出了國。出國的第一年被本地學生欺負,我當時12歲。 不過是因為人生地不熟,因沉默寡言而看上去膽小怕事。

我現在都記得那一年有次我被人在課堂上指名開玩笑。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我直接爆發了。我站起來當著全班的面和那人說「你憑什麼總是針對我?」。全班鴉雀無聲,他們這才意識到其實我英語很好,平時他們暗地裡的嘲笑我都是聽得懂的。因為太生氣我整張臉都是紅的,下課後突然覺得很委屈便自己躲在廁所里哭,然後跑去和老師道歉因為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失禮。

後來還被人偷過一塊手錶,偷我手錶的那個女孩子竟然還把錶帶到了學校被我看見了。做了很多次思想鬥爭後被朋友推進了輔導員辦公室才拿回了手錶。 為了這事,當時還有一個女孩子為我和偷我東西那幫打過架。(現在都很感謝她)

——————————————————————————————————

會改變是因為惹事太多後終於想明白了。

我本來就不是母親那種性格的人,成長中不知道有多少次委屈的偷偷在被子里哭。後來便明白了,母親的處事方法其實並不是適合我的。在噩夢一般的初中生活里慢慢的學會了如何表現自己,面對惡勢力如何反抗等。

母親現在還總說若我當初忍過去了能省多少麻煩,我只是聽她說但是不接話。因為我不願,我總歸還是驕傲的。

Just be who you are.


評論區都在說自己的錯誤觀念,但不可控的,來源於別人的錯誤觀念所造成的影響才是最可怕的。

提前提一句,因為個體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站在統計學上的角度上,下面的癥狀並不是體罰的絕對後果,但相關性仍然很高,存在的隱患也是不可估量的。

當我看到這道題目的時候,腦子裡蹦出來的就只有七個字——棍棒底下出孝子。

我不止一次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路上看到孩子因為不願意去幼兒園大哭,無助的家長扭過了孩子,厚實的巴掌二話不說就往孩子的屁股上送。

其實孩子挺冤的,這個階段的小朋友,正處於分離焦慮的體驗期,不願意和父母分別,拒絕投入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非常正常。

當你好言相勸時,有些家長就會開始懟你:「我管我的孩子關你什麼事」。

不奇怪,無助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這麼做的,以為「打孩子」可以讓孩子越變越好,實際上卻給孩子帶來了巨大的身心健康風險。

曾經有過一個媽媽曾經在丁香媽媽微信後台私信過我們,她算是深受荼毒,爸媽從小灌輸的觀念的就是「打你是為你好」。考砸了,被打;不吃飯,被打;曾經因為看電視入迷忘記按時回家,父親竟然將她綁在屋門外的木樁上,用竹條抽。

手上的淤青讓她不得不忍受同學們的嘲笑,於是她開始很抗拒學習;錯誤教育的家庭教育也讓她拒絕回家,生活中害怕交友,甚至常常伴有抑鬱、自卑等心理,找我們的傾訴的時候,抑鬱的情緒已經很嚴重了。

這種變相的家庭暴力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性格,很可能還會影響人生。

管教的目的是什麼?相信很多家長都是為了糾正孩子、促進孩子的行為塑造和品質的養成,但體罰無益反而添了倒忙。

管教是讓孩子知道在某些具體的情況下「應該怎麼做」,但「打孩子」頂多只能讓孩子知道「不能做什麼」。

拋開暴力傾向、以及通過暴力來宣洩自身情緒的父母不說,對於絕大多數家長而言,打孩子,只是家長們證明自己在教育中並不是「無能為力」的最終底盤。

但其實,這種證明是無意義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但這種無意義的證明,卻帶來很多影響,對孩子對家長。

對孩子而言,拋開生理上的傷害不說,孩子置身於學校、操場等社交環境,體罰所造成傷害的痕迹,外顯的特徵,這些淤青、紅腫等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困擾。會因為別人的評價,影響到對自身的認識和態度。

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體罰孩子,帶給孩子的心理傷害是巨大的。

有研究發現,在一些公共場合遭受父母體罰的孩子身上,會有類似 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癥狀,它主要源於爆發性傷害,還會在相當程度上誘發其他的心理問題,比如極度消沉、拒絕社交、甚至自殺、自傷等傾向。

更可怕的是,體罰還是一種惡性循環。

不少家長會將體罰默認為管教手段,很不幸,有很多研究都表明了,在有「打孩子」風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不少重要的心理指標都受到了影響,他們的自尊程度往往更低,而攻擊性、失落感和焦慮程度往往更高。

其實想想也能理解,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對挨打的擔驚受怕之中,他肯定沒法獲取長期有效的安全感——自然還會變變得焦慮、敏感、緊張、急於保護自我。

但這種不穩定的情緒狀態,也會使孩子的智力、學業、注意力水平的發展有所欠缺,又重新被帶入「挨打」的惡性循環。而這種管教,實際上也喪失意義了。

不少家長會以為這種影響只是暫時的,轉眼孩子看起來就跟沒事人一樣,可以說真是圖樣圖森破。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童年挨打的次數越多,長大後越容易產生物質濫用的問題,比如有煙癮、酒癮;幸福感也比普通人低。

而且,慣用體罰的家長也逃不了體罰的影響,許多研究探討了「打孩子」的服氣之間的關係,發現越愛打孩子的夫妻,之間打架的頻率也會更好,因為孩子的原因所產生的分歧可能性也越大。

雖然很多小時候受體罰的孩子會說「我以後絕對不會打我的孩子」,但等到成年之後,大約三分之一的人還是會沿用這種方式,家長往往也是深受體罰之痛的人。

孩子的世界,家長几乎是全部了,好好溝通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你真的知道打孩子的後果嗎?家長看完都沉默了…… - 丁香醫生

作者:葉壯 | 美國心理科學聯合會會員

知乎 ID: @葉壯

丁香媽媽是丁香園旗下的母嬰健康服務平台,500 萬媽媽正在這裡享受專業醫生、營養師、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內容、課程、諮詢服務,一站式解決懷孕生孩子養娃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關注丁香媽媽(DingXiangMaMi),一起做更好的媽媽。

http://weixin.qq.com/r/PUlheQ7EzVOyrUoa9xw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拿悲傷當深刻,拿幸福當犯罪。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52章 襲常
12歲因殺人被勞教,還能報考人民警察嗎?
假如大學生因寢室衛生不合格而被退學,學校可以這樣做么?

TAG:教育 | 調查類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