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越南戰爭時美軍發射589枚麻雀空空導彈,命中率僅為10%?
當現代戰爭越來越依靠空中力量時,最先進的軍事科技武器也逐漸被應用在了空戰中。隱身,超音速,超視距攻擊,電子戰等等高端的作戰方式層出不窮。這些武器和作戰方式不僅使空戰變得更加激烈,而且也使空戰更加現代化,智能化。隨著戰鬥機駕駛員按下攻擊按鈕,一枚枚空空導彈便呼嘯而出,自主追蹤敵機,最終將其擊落化成一片烈焰!這樣的場景在戰爭中往往能吸引人的眼球,這是高速,高智能,高航空技術的比拼。這裡我們著重要講的是「空戰死神」—空空導彈的前生今世。
雖然現代化空戰如此高端刺激,彈我們回顧戰鬥機和空空導彈的發展卻並沒有那麼輕鬆。在空中武器出現在一戰早期時,飛行員用手槍互射或磚頭互砸的時代,飛機還完全稱不上戰鬥機。而緊接著到了一戰後期,帶有機槍的戰鬥機才真正露出端倪。後來,就是因為戰爭對於空中武器的需求,所以才引起當時各個軍事強國的研發重視,到二戰時期戰鬥機格鬥方式雖然還是近距離槍炮為主,但此時的空中武器已經明顯加大了威力和速度,空戰規模也是空前絕後的。
比如不列顛之戰,德軍和英軍等聯盟國家一共出戰了將近5000架戰鬥機次,我們把這一場戰役稱作為血灑長空—不列顛空戰。二戰時期的德國軍事科技發展迅速,基於他們對戰鬥機空戰的超前思維,德國空軍在二戰末期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枚空空導彈——X-4。不過那時的德國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這種X-4空空導彈還沒有來得及投入實戰,二戰就已經結束了。當然,戰爭雖然結束了,但研製此類空空導彈的科學家還在,這種難得的人力資源最終被蘇美瓜分。
二戰後不久,基於德國X-4空空導彈的概念基礎,美國和蘇聯都發展起了自己的空空導彈,並且在制導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進。比如後來的紅外製導和雷達制導方式。冷戰時期,最著名的紅外製導導彈當屬美軍的AIM9B「響尾蛇」和蘇聯的K13「環礁」空空導彈,這兩種導彈均採用了非致冷硫化鉛紅外探測器,同時使用了超小型的電子管信號放大器,所以能尾隨敵軍戰鬥機進行跟蹤攻擊。不過,這相對現在的空空導彈都略顯笨拙,攻擊距離最大也僅為3公里左右,即便是同時期的美軍雷達半主動制導的「麻雀1」空空導彈的性能也不過如此。
到了上世紀60年代,是空空導彈發展最快的時期,世界各軍事強國均有了更新換代的新式空空導彈。比如法國的馬特拉R530,蘇聯的R-60T和美國的AIM-9D響尾蛇空空導彈,都是第一代紅外製導的改進型第二代空空導彈。第二代採用了晶體管電路信號以及近炸引信等處理技術,無論是穩定性還是打擊距離上都有了空前的提高。而此時的雷達制導空空導彈也發展到了第二代,比如美軍的麻雀3A空空導彈相比較第一代麻雀1而言,增加了連續波半主動雷達制導技術等。
在這個時期,世界各國的空戰武器設計師都不約而同的認為,未來空戰中的導彈必將會替代航炮武器,同時戰鬥機空戰模式也將簡單化。當時的美國戰鬥機設計師們尤其看重這一點,比如後來美軍研製的F105雷公和F4鬼怪等戰鬥機,初期均沒有安裝近戰航炮武器。不過,正是因為美國空軍對空空導彈的迷信,導致後來的越戰中出盡了洋相。很多參加過越南戰爭的美軍飛行員都經歷過這樣的狀況:戰鬥機在空戰中發射紅外製導格鬥導彈後,空空導彈竟然無視敵機卻朝著太陽「飛奔而去」,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當時的戰鬥機都還不具備鎖定特定紅外源的技術。通俗講,就是此時的空空導彈只會追尋明顯的紅外源,比如晴天的太陽,它發射的明顯紅外源會吸引空空導彈徑直飛去。這看起來挺搞笑,但對於空戰中的美軍飛行員而言,是無論如何也笑不出來的。有人會說了,那不是還有「麻雀」雷達制導的導彈嗎?當時的美軍飛行員聽到這個名字會爆粗口,麻雀空空導彈發射步驟太過繁瑣,往往會錯失戰機,而且命中率極低。據統計,美國空軍在越戰期間共發射了589枚導彈,而命中率僅有可憐的10%,也就是說有將近530枚落空,而按照美國記載:越戰期間美軍卻被擊落了2600餘架戰鬥機。
以此就可以看出,美國空軍在越戰中遭受了多大的損失和侮辱,因為同期中國空軍和越方參戰的米格系列戰鬥機都裝有航炮,經常會打的美軍戰鬥機狼狽逃竄。有些人可能不會相信,筆者這裡舉個例子:當時的美國戰鬥機只裝備了短距格鬥導彈,紅外製導發射經常會逐日,而雷達制導命中率又非常低(沒有多目標鎖定攻擊,只能一枚對一機,而且是半主動雷達制導,需要戰鬥機飛行員後續控制制導,此時戰鬥機極易受到攻擊),對方戰鬥機靜止還好說,如果稍微在空中玩點花樣,導彈往往會撲空。
所以在面對空戰的時候,美軍戰鬥機往往在短時間內發射多枚導彈,很快就會彈盡糧絕,此時面對帶有航炮的戰鬥機沒有絲毫還手之力,只能呼叫支援或儘快逃離戰場。也正是因為美軍空空導彈在越南空戰中的不堪表現,所以戰後美軍著重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馬上開始了第三代空空導彈的研製。至此就到了上世紀90年代前後,美軍研製出「響尾蛇」第三代空空導彈,同時俄羅斯的R73和以色列的怪蛇3等等三代或三代半導彈相繼出世。這些新型空空導彈主要是引用了數字處理技術,增強了導彈的攻擊能力和抗干擾能力。
空空導彈發展到第三代,技術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很多三代都沿用到了現在,同時目前一些軍事強國的空軍也都裝備了第四代雷達或紅外製導的空空導彈,比如美軍響尾蛇導彈已經升級到了X型,AIM120系列空空導彈也搬上了隱身戰鬥機。通俗講,第四代空空導彈與第三代主要區別就是制導方式和射程上,比如目前的空空導彈不會再採用單一的紅外或雷達制導方式,而是採用慣性制導或複合制導方式,增加了導彈的精準性,較大程度上做到了發射後不用管的技術。
以上就是空空導彈發展的前生後世。而未來空空導彈的制導方式已經不是第四代或第五代重點研究方向了,下一代的空空導彈主要是解決動力方面,希望在超視距空戰中,導彈能夠飛的更快,打的更遠。所以現在的固體衝壓發動機是世界各國空空導彈軍事研究的主要方向,比如目前歐洲的「流星」和中國的「霹靂15」導彈,就是世界上唯一使用固體衝壓發動機的空空導彈。其特點非常突出,最大射程在150公里以上,而且在100公里範圍內會形成不可逃逸的打擊區。
什麼是不可逃逸打擊區呢?通俗講,就是在空空導彈發射後的100公里的範圍內,這枚導彈就開始像一塊狗皮膏藥一樣粘上了敵機,想甩掉很難,因為此時被鎖定的戰機必須做出甩彈動作,勢必會減速,而發射導彈的戰鬥機此時處於空閑時間,還可以繼續發射導彈進行攻擊,後果不用多說,可想而知。很多人會問,這種導彈如此先進,美軍為何不研發裝備呢?其實早在30多年前美軍就已經開始研究此技術,不過成本太高,而且需要更換大量的相對成熟的AIM-120C空空導彈,恐怕得不償失,最終放棄。
推薦閱讀:
※《戰狼》有哪些幕後故事?
※將《孫子兵法·應用於投資》——軍形篇
※CG圖說|中國L-15教練機
※你知道殺害項英的兇手是誰嗎?
※殲10早於瓦良格號服役,中國為什麼不用殲10作艦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