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原生家庭的時候,你得設身處地考慮父母當初的生存或生活條件,才有資格去評價原生家庭,對嗎?
評價有時候相當於立論點,但是論據和論證方式不同,往往導致感受和結果差之千里。許多孩子都會覺得原生家族中有許多傷害,造成了現在的局面,但是如果加入了「設想處地的考慮父母的生存或生活條件」後的這部分感受後,原來的論據就會更豐富了。如果只看到了傷害,那麼,就容易做出比較偏於不利的評價,如果能夠看到父母的不易,和他們本身也有無助和無知,或者基於愛的動機卻用錯了方式等,有時候就能感受到那份笨拙的愛了。這樣,原來對原生家族的理解和感受就會更加全面了,所做出的「父母愛不愛我」的結論,也會更加趨於中立理性了
回答是:對。(但「資格」這個詞在這裡顯得有些多餘。)
那我這樣來理解題目,不知是否可以:談論原生家庭,應該設身處地考慮父母當初的生存或生活條件。對嗎?
————————————————————————
即便是沒有考慮到父母當初的生存/生活狀況,這也不構成評價「資格」的缺失。僅僅是需要鄭重提醒:談論原生家庭的方向和內容,需要考慮這個因素。
而題目中的「資格」,彷彿要求「只要談論,就必須是正確的方向和內容,否則就免開尊口」,如果「資格」是指這個要求,那就不太對勁了。
—————————————————————————
首先,我理解,談論的「資格」是指:只要有疑問就可以提出來,只要有想法就可以說出來,即便是錯的,也比閉口不談強很多。然後,經過各種討論,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會逐漸明朗。
其次,想強調一下:談論原生家庭,必要也必須考慮到父母當初的生存/生活條件。
因為父母也有他們的父母,也有他們自己的人格形成的社會外部因素,甚至包括基因遺傳因素。有些因素,也是他們自己無法掌控的。
你不可能要求一個農民懂得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的理論。也不可能要求一個工人在全社會都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環境中不毆打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要求從文革中從孝道中從各種錯誤環境中走出來的父母,有今天的意識和見識。同時,我們也不能以如今的條件和立場去指責和抱怨當初的情景,因為:沒有任何用處和幫助。不能無視歷史的局限性。
父母,也是普通人,和我們自己一樣,有優點有缺點,甚至也有的是人渣一類的。(沒有任何法律規定,人渣不能當爹當媽。)
所以,在談論原生家庭的時候,一定要設身處地考慮:父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們當初的生存/生活狀態到底是什麼樣的?他們為什麼成了這樣的人?他們行為背後的推動因素有哪些?
第三,只有充分考慮到父母自身所處的環境,才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之所以如此這般的原因,同時,也對自己對原生家庭的探究和理解程度進一步加深,對自己矯正原生家庭中的一些錯誤和傷害有很大的幫助,對原生家庭中的一些積極因素也可以順利繼承。
第四,如果不設身處地去考慮父母當初的生活狀況,就容易讓自我的思考跑偏,比如,產生怨恨父母、推諉責任、逃避現實問題等等不恰當的心理路徑,對自己的成長和心理矯正反而沒有任何好處。同時也屏蔽了原生家庭中積極的因素。
第五,如果只是作為心理治療手段,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不考慮父母當初的生存/生活狀態,僅僅是為了釋放一些壓抑已久的怒氣和抱怨情緒,是可以的。但,這只是一種手段和過程,不是目的。不能以此為借口,以為找到了答案,到達了終點。遠遠不是,這,只是開始,是認識到:「父母對我的態度和做法,有些地方和我原來的想像/希望的不一樣,而他們之所以如此,也是有原因的」,然後,從這個突破口,才能轉向正確的認知途徑。
第六,一個扭曲的時代,造就了一代甚至兩代扭曲的人,這代人又生產了下一代,某個時代的知識禁錮的慘烈和思想觀念餘毒綿延至今,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原生家庭之惡」被廣泛關注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談論原生家庭的時候,尤其是7080後甚至90後,不能脫離實際,一定要考慮父母那一輩當初的生存/生活狀況。這樣才能盡量避免悲劇的重新發生。
謝邀?
看了您的主頁,總覺得挺疑惑您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可能是在做research或是興趣?
首先在百科裡找了三個詞語:
設身處地:設想自己處在別人的那種境地。指替別人的處境著想。
同理心: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原生家庭: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
我之所以找這三個詞語,是因為我想到了一件事情。
我有非常的嚴重的抑鬱症,也見過許多不同的心理醫生。說實話,我見過的所有心理醫生,我只能用一個詞語定義他們:不合格!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大多數時候無法達到擁有同理心的地步(可能是我個人心理比較敏感吧)。我和他們溝通的時候,總覺得我們兩個人無法達到那種共鳴的感覺。就說我一個多月前和一個中文心理師聊天的感覺吧:我總覺得他只是為了勸我而勸我,而非想要幫助我。這種感覺,怎麼說呢?就如同我在湖裡呼救,他來到了湖邊,向我扔了一個東西。我以為是救生圈或是繩子,但是卻是一株稻草。我以前見過多個心理醫生,我也在他們那裡偽裝過自己,但是他們都沒有看不出來。現在想一想,我那時候的情況和網路上大部分定義的嚴重到麻木的癥狀一樣,但是他們為什麼沒有看出來?而且我們那個時候也算是一個月見一次。現在我終於明白:沒有經歷過,是完全無法體會到對方的痛苦的。
回到題主的題目:你得設身處地考慮父母當初的生存或生活條件,才有資格去評價原生家庭,對嗎?我覺得這件事情和原生家庭之前並不是很矛盾。比如說,我的母親和繼父。我從來沒有經歷過他們那樣的時代或是窮困的狀態,所以我們在對待很多事情都會有矛盾。這很正常,不是嗎?如果你讓我設身處地的替我母親著想,我可以理解,也覺得這樣的同理之心是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矛盾的次數。但是這和評價原生家庭有什麼關係?我的母親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樣的,我不是很清楚,同時我也不會去說什麼,因為是隔代。但是我自己的原生家庭,裡面是有我的繼父,母親以及我自己組成的。我是其中的成員之一,為什麼我不能評價呢?這是我的經歷,結果我卻沒有資格去說什麼?這是什麼事情?以前我倒是會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現在不太會說什麼。因為我現在是趨向於理性思維,所以會往更深處想。我在抑鬱症患者是因為什麼而患上抑鬱症的? - 正在前進的我的回答 也分析過原生家庭的成因。,所以不太會輕易讓原生家庭背上黑鍋。
我沒有身在當時他們所處的環境,所以無法說出我理解,我知道這種胡話。其實我也很討厭別人在聽完我的煩惱以後說這種話(特指只是說了這句話而沒有下文的人),因為他們只是在敷衍而已。我的母親很少會和我談到她以前的事情,大部分時候也不是那麼一成不變。然而我的繼父就是那種古板並且令人厭惡的「讀書人」。他畢業於北大這件事過去一直讓我對中國名校持有懷疑態度:到底他學了什麼?為什麼和他一個學校的校友各個都比他過得好,家庭也比他和睦?他的原生家庭是非常苦的,也很讓人同情。我一直覺得他這樣奮鬥出來的人應該算是心理很成熟的人了吧。然而,並不是。縱觀他的一生,最為驕傲和光榮的一刻,估計是接到北大的錄取通知書了吧。
北大曾經的校長蔡元培曾經說過:兼容並包,思想自由。但是他...呵呵,估計算是北大之恥了吧...他在外裝成好丈夫好父親,可是回到家對我們大吼大叫,總是堅持老一套思想,並以之為榮。我設身處地的站在他的生存環境里,會不會有他那麼出息?不會。我可以非常肯定。但是這是他虛偽的借口嗎?尤其是說出「老婆比保姆還便宜」這句話以後以此為榮。
綜上,我只能這麼說:我沒有資格去評價我的母親以及繼父的原生家庭,但是不代表我不能評價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我評價這個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抱怨和引戰,而是為了能夠清楚的認識到我自己現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方向。我不可能完全不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但是我也可以從中學到很多。而尊重和實力,是我學會的一門最重要的課程。
對的。評論原生家庭本質上是一種情感訴求。無論原生家庭有什麼問題,之所以是問題,是放不下,是某種情感的缺失。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沒有錯。但是任何事情有其特殊性,必有其普遍性。當對於原聲家庭問題,所做的評判是客觀的,普遍的,那麼就也沒有錯。因為本身不是針對特例所給出的建議。
殺人犯為什麼殺人?肯定有什麼苦衷/難言之隱?
第一,教育子女和子女相處過程中的很多問題是和生活生存條件沒有關係的,比如孩子要的就是父母的一句安慰一句鼓勵甚至就是一個在乎的眼神,這些和生存生活條件如何沒有關係。
第二,如果說考慮父母當時的生存生活狀況那也只能是他們的成長經歷,他們的經歷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心理陰影而不自覺的投射到了自己孩子身上,也就是他們也是受害者,那又如何?不能說強盜捅了我一刀,我再去捅別人一刀就是合理的就是徵得我原諒的資本,這不合理。
第三,生活生存狀況再不好也要用腦子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讓下一代替自己成就夢想。僅這一條就是造成這一切的根源。不是成就生命他自己,而是需要我的孩子成就我的生命,這是過去所有父母傷害孩子的根源。也因此父母失去了思考前進的能力!因為看到挺多有關原生家庭的議論,似乎有埋怨父母沒有給予最合適的成長條件或關懷,所以有此看法呵
推薦閱讀:
※有個廣告邀請你來看下:)用看一部電影的時間,學習導演自己的人生劇本。
※怎麼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怎麼走出精神病爸爸的陰影?
※有哪些事讓你覺得原生家庭的影響無法擺脫?
※原生家庭對於我們的束縛,到底有多深?
TAG: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