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不願意社交怎麼辦?
今年秋天上大學,發現自己越來越疲於社交,疲於應付。比如不願意參加同學聚會,不想發原創微博朋友圈,不願意(不敢)加入群討論,不願意拜訪親戚。不到不得已的時候,都不太樂於與人打交道。
請問這是一種病態嗎?還是說只是一種正常的內向型性格?
哎,一樣,但我覺得ok啊,自己安靜下來可以做很多事。沒必要為了社交去社交,那樣特別痛苦,自己找點熱愛的事,自然會有這個領域的朋友。反對自卑的觀點,相反我很享受我有很多獨處的時間,把時間花在認識自己上,知道我喜歡什麼,我不喜歡什麼,我想要什麼,我怎麼才能擁有我想要的生活,努力提升自己,多學習一些技能也很棒的!
@ Lachel
因為他是一個內向的人。
不要懷疑,很多人都是這樣。
內向的人,通過獨處來恢復精力。 所以他們不是喜歡孤獨,而是,孤獨才是他們的常態。 他們跟別人交流、相處,其實都是在消耗精力。 下面詳述。 心理學上有一個模型,叫「五因素模型」,又叫「大五人格模型」。是目前公認比較全面的人格分析模型。 這個模型中,把人的性格用五個維度來區分。 分別是: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負責性(Conscientiousness)親和性(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
在「外向性」維度量表上,高得分者被認為是「外向」的,而低得分者則被認為「內向」。 這裡的「外向」和「內向」是有一定描述的。 外向:傾向於人際交往,熱情、愛說話、充滿自信、喜歡交友。在社交聚會中感到快樂。大都願意與他人共處而不是獨處。在其他人面前精力充沛,而在獨處時變得平淡或感到無聊。更願意與別人交談而不是獨自思考。等等。內向:傾向於安靜的、低調的、深思熟慮的,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他們在獨自的活動中感到快樂,比如閱讀、寫作、繪畫、編程,等等。典型內向的人大都願意獨處而不是與他人共處。習慣在一個時間只專註於一件事情。更願意獨自思考而不是與別人交談。等等。可以看到,區分「外向」和「內向」,最關鍵是,是看他是更願意跟別人在一起,還是一個人獨處。而不是開朗、活潑、健談,這些。 因為:內向的人在跟親密朋友相處時,也能表現出如上特質。 更深入地說,外向與內向的差異,主要在於下面三點: 經驗的廣度和深度外向的人傾向於廣度。他們喜歡了解很多事物,對很多領域都抱有熱情,喜歡交很多朋友(但也許都不夠知心),喜歡嘗試不同的東西。對他們而言,生活就是積累儘可能廣泛的經驗。
內向的人則傾向於拓展某一方面的深度。他們同樣會對許多領域和事物抱有興趣,但與外向的人不同,他們大多不會淺嘗輒止,而是會深入鑽研下去。他們的朋友不多,多數人跟他們只是點頭之交,但他們會對朋友交心。對他們而言,太多的經驗會造成壓力。對刺激的反應外向的人喜歡體驗各種不同的刺激,並對刺激有較高的適應值和較高的恢復水平。也就是說,他們樂於接受刺激,並且對刺激有較高的適應能力。內向的人內心活動水平較高,對他們而言,任何進入大腦的刺激,都會引起緊張水平的迅速升高(相對於外向的人),引起「刺激過多」的不舒服感受。精力的來源這是重點。外向的人會從外部世界獲得精力。對他們而言,聚會、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獲得精力的方式。而當他們獨處時,亦即切斷了他們的精力來源,很快就會感到精力耗盡和無聊疲倦。
內向的人,則是自己製造精力。對他們而言,聚會、聊天、一起做事情,都是在花費他們的精力。他們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恢復精力。所以有些人跟別人在一起時很容易疲倦,自個兒待著反而神采奕奕,就是這樣。但是,內向的人絕非都安靜、低調、不善言談,當他們精力充沛時,他可以跟你聊上幾個小時,眉飛色舞。同樣,外向的人也絕非一定開朗活潑。當他精力耗盡時,同樣會一蹶不振。關鍵只在於精力的水平,以及恢復精力的方式。@ 夏吉吉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挪威的森林》
-------------------------------
@ 夏天
這樣的人,大多心底追求自由而缺乏安全感。
本質上,他們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他們心底很驕傲,認為這世界上,沒有誰能夠真正的去了解另一個人,他們給自己設置很多的防線,不願別人離自己太近,而被某些情感束縛,而失去自由。這些人喜歡獨處,喜歡自己消化和處理所有情緒,喜歡自己去挖掘內在的自己,不喜歡被人插手,獨處時的自己是最自由的,他們享受自由,所以他們願意獨處。另一方面,因為對自己或別人的情緒思考的多,所以他們更了解人性,更容易了解別人,這也是他們能夠很好的跟人交流和相處的原因,他們知道讓別人舒服的交流方式,顯得人際交往能力很強,但如果你仔細的回想跟這些人的交往,你會發現,他們的話題其實很少涉及自己的隱私,他們表現出來的自己太過樂觀,你很少能看到他們悲觀的情緒,所以,你會覺得他們很開朗樂觀,其實不過是為了自由和害怕傷害而帶的面具而已。
-----------------------------
看似孤獨,但實是自由。
我覺得疲於社交的的人多部分有精神潔癖!
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更加嚮往單純,而不喜歡什麼都涉及利益的交情。
不過在現在這個社會,這部分的人的觀念並不是很討巧。幸運的話,天時地利人和,可能會遇到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但也有可能運氣不好,至今沒有遇到適合自己交心的那個圈子。所以導致一些人厭倦這種社交模式。當今社會節奏那麼快,那麼多交友/社交APP。人們什麼東西都想追求速度,反而容易適得其反...然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越來越排斥不必要的(在他們看來浪費時間精力的社交)。個人認為,那些沒有必要的酒肉社交,是應當減少。因為常在那種場合出現的人,多半是精神比較空虛的人(基本上不是生活墮落不上進,就是玩世不恭的「壕們」...)當然如果是老同學什麼的當然另當別論啦^_^
想保持有健康的朋友圈,建議以下幾點注意:
1. 維持現有的朋友圈。與曾經的老朋友 保持聯繫---即使你們的生活圈變了,共同話題變少了。但老朋友畢竟是老朋友,他是你過去一路走來的見證人,不應輕易放棄。沒事say個hi,問問近況,出來喝杯咖啡吧,老朋友應該是很多年不見面也能一下子聊起來的。
2. 堅持做你喜歡的事情,往你的目標努力發展--- 路上你一定會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如果遇到好的,就珍惜。有一句話是,你自己達到了某種境界,自然會認識到那種境界的朋友。其實也是無形中幫自己未來的社交圈做篩選。
3. 適當的參加一些社交/商業社交活動,或者朋友邀請你去的活動(朋友的朋友會比較沒有陌生感)。很多其實都是氣氛很輕鬆的。就算沒有遇到什麼談得來的人,也沒什麼損失,絕對比在家看韓劇或者打遊戲來的有意義。
畢竟,年輕還是應該多嘗試/多與人接觸,難道真的要等老了後再後悔年輕時沒有瘋狂過嗎?
而且沒有嘗試過怎麼能知道哪種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呢?社交這個東西,是需要時間的。一天里,你或許可以認識很多人,但幾年後還有幾個有在保持聯繫已經不錯了。年輕,就不怕吃虧走歪路--- 因為時間會幫你做篩選。樓主可看我寫在這裡的答案:不喜歡與人接觸怎麼辦?
獨處和社交並不矛盾。
人都有兩面性,要理解並接納自己的兩面性。我並不抗拒做一個獨行者。我喜歡一個人看電影,因為不喜歡同伴對電影評頭論足。我喜歡一個人去逛街,因為我很清楚我的品位和需求。如果讓我和不靠譜的人共事,那我更喜歡一個人工作而不是teamwork。一個人做事不僅高效,而且有極大的自由,不必等人,不必受他人太多影響。
這裡分享一段我很喜歡的村上春樹的文字:「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或說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兩個小時跟誰都不交談,獨自跑步也罷,寫文章也罷,我都不感到無聊。和與人一起做事相比,我更喜歡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或全神貫注地聽音樂。只需一個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許多來。」
——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樓主我和你情況極其相似,現在過著乏善可陳,越來越沉默的生活。其實一時興起時交際也可以如魚得水,只是會很累需要休息來「回血」。大一到大三曾經被人稱作小交際花,當時對陌生人都有著自來熟的熱情,不屬於任何圈子 but I know everyone,各大社交網路朋友1000+。現在心累了,往宅女方向發展,畏懼網聊/微信聊/參加大型社交活動,只有一兩個聊得來的朋友,喜歡面對面直接交流方式,大概認識我的人都不相信這點。
我越來越沉默的原因:
- 私密。我內心性格比較自我和私密,對八卦或別人的事不感興趣。喜歡獨處大於社交。- 人懶。懶得講廢話 ,自己的想法通常習慣自己消化掉,或者懶得插嘴於無聊淺顯的話題。我聊天時嗨點比較高。通常有趣的人講新鮮的事我才會比較感興趣。- 嘴笨。自認嘴笨表達不清,還不如不說,所以一直呆在自己的comfort zone裡面。
- 不穩定性。八年,由於工作學習換了四所城市,認識不少人,朋友來了又去,卻沒有長久的。這種情況我覺得有五種:
- 找心理諮詢,放鬆心態: 1. 社交並沒有那麼累。2. 把為了社交所投入的金錢看做是友誼投資。- 跑步/培養一種運動習慣或愛好。讓生活不要這麼乏善可陳。通過運動也能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培養一個沒壓力小的圈子。沒說一定要和陌生人交朋友,從身邊認識的人挑幾個,先發展友誼,哪怕只有一兩個能輕鬆聊天的朋友,經常保持聯絡就不會那麼封閉。- 培養自信。提升自我,內外兼修。就算嘴笨也要肚子里有墨水,就算顏不好也要穿著得體漂亮。- 不要拒絕主動的邀約。像宅男女/懶得組織活動的人,真的別再挑挑揀揀要求太高,有約就去。我認為性格內向或者沉默寡言的人通常更獨立。因為他們(我們)有更多獨處時間,所以習慣獨立思考。通常這樣的人更有自我思想,甚至想法更深刻更透徹。
其實我很推薦寫作這一方法。比如自認嘴笨的我喜歡用文字來記錄想法或者心情。寫作不僅可以反覆修改不受限制,也有一定的私密性,你也可以選擇讀者public or private性,所以是一種比較自由的抒發方式。(我挺喜歡手機上的鎚子便簽,有美感方便,只是不能上鎖。)
跑步其實也是一種抒發方式,戴上耳機,挑一條不錯的路線,心情愉快身體舒暢,世界都是你的。但是如果一個人封閉到影響與人正常交往,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比如焦慮或抑鬱。真到了這種嚴重程度的話,我還是建議去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畢竟性格中還是要保留開朗的一部分。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見建議幫助我。我問題還是很多。最大的問題就是,通常不知如何去獲取有用的信息。比如工作或學習或生活上的很多信息,我習慣於獨立查閱或解決,不知道如何打寬獲取信息的渠道。一直以來,我一說自己是個內向的人,周圍熟的人默默吐了……
我獨處的時間很長,即使婚後有娃,但有顆喧囂的心。簡單講就是:閑不住
我讀大學的時候基本不和寢室外的人說話,到現在都叫不全人。半個班的女生被我帶去上Q、刷夜、網購……我們寢室是全班唯一玩紅五刷夜的(我發起的,不來錢,我不記牌,無所謂輸贏)。所以在打牌和QQ上,反而和姐妹們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我的微信狀態基本上幾個月更新一次,朋友圈刷太快的全關掉。小紅點都不會有。這依然不妨礙我從事主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越來越覺得自個兒向銷售發展),並且拿到還可以的薪水。
我每天和小孩聊半小時以上,看小說,刷知乎。基本不走親戚也不拜訪朋友,有事情電話過去大家都會幫我。因為大家找我的時候,我通常能解決問題。
廢話了半天,其實我想說:弱聯繫,保有正能量才是內向人的處事之道,君子之交淡如水~
和我熟的,麻煩再吐一吐,習慣就好~推薦閱讀:
※抑鬱症:一個經常被誤解的常見疾病
※該怎麼追一位普外科男醫生?
※你說一個人勤勤懇懇過一生,對什麼都沒有特別大的熱情,如何活得有意思呢?
※你的凍齡點是多少歲?
※為什麼女學生會喜歡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