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洞察力和敏感度】旨在對對方心理的精準洞察


1、 人際關係的演變中,辨證張力模式需要調和「聯繫」與「自主」。

在一段關係中,或是初識並未深交時,或是異性之間朋友已過戀人未滿時,或是上下級關係不平等時,是等待聯繫,還是主動出擊,需要依靠「人際敏感度」去察覺。「聯繫」與「自主」應做到張弛有度。

2、 由不同性別、文化等因素形成的知覺差異,應根據不同的場合自由選擇應對模式。

女性的語言常常包裹著多種含義,男生在對話女生時若與平時和好哥們在一起的思維方式一樣,就會容易踩到雷區。低語境國家的說話方式在遇到高語境國家時,若切換到對方的模式,可能會帶來更順暢的溝通。

3、 以同理心洞察他人的情緒,給予他人最需要的回應。

有時候討論一個問題,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給出一個適合對方情境下的答案。而有的時候,傾訴並不是需要對方給出解決方法,而是想要表達情感共鳴,讓傾訴者覺得不孤單。在不同的情況下需要用心去體察,對方是處於怎樣的心情。

4、 「醉翁之意不在酒」,對超越字面意思的精準拿捏。

有一個很有趣的關於「意思意思」的笑話,講的是一個人給領導送禮。每一句對話都包含了「意思」,且沒有其他實質性的詞語,卻進行了四個來回。這是因為,這些話都超越了「意思」字面本身的意思,且都有不同的含義。若只是理解表面,恐怕就會稀里糊塗鬧笑話了。

5、 「溝通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對於不可溝通的問題要適可而止。

冰山的90%都在水下,所以某些問題在初期溝通遇到矛盾時,要覺察到哪些問題是因為對方還沒認識到全部的真相而不贊同,哪些問題是這件事本身就是違反了對方的原則是不可調節的。若是後者,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已經顯現在面前,再溝通下去只會導致更多的矛盾和衝突,應及時剎車。

6、 自我坦露時對「喬哈里視窗模式」的覺察,避免信息不對稱踩到的雷區。

「喬哈里視窗模型」有兩處信息不對稱,分別是 「盲視區」和「隱藏區」,前者是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後者是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的。在「袒露」時,可能會由於某些原因不願或無法給出確切的描述,而採取「沉默、說謊或模稜兩可」的方式,若此處正好是盲視區,則會令對方產生信任危機。要體察到對方細微的變化和反應來判斷此時應選擇哪種策略來袒露。

7、 在溝通氣氛出現變化時加以控制和引導。

正向或負向的溝通氣氛都會容易順勢加強,在負向氣氛一開始出現時,便要意識到,以正面開放的態度去回應,化解負向信息。反之,負向信息的強度上升,會使衝突升級,導致不必要的矛盾。

【情緒與剋制】旨在對自己應對的高度掌控

1. 對自己情緒的掌控,擁有平和的心態。

巴菲特說投資的奧秘在於獨立思考和內心平靜。平和的情緒是情商的關鍵要素,也是自制力的體現。掌控情緒是為了掌控自己不被情緒所掌控。當某些強烈的情緒佔據了大腦的理智時,情緒就是「自己」的對立面,便被「別人」掌控了去。

2. 對溝通慾望的適度克制,避免過度溝通。

在生活中,有些人是話癆,特別喜歡交談。隨著交談內容的增加,話題也會越來越拓展,溝通慾望沒有剎住,便會不小心談到沒有實質意義卻容易爭鋒相對的話題,比如明星偶像或者風水一類。

3. 對「認同管理」的創造,走出心理舒適區,在不同的場合自由切換。

在和家人好友待著時,可以是很舒適的狀態。但是遇到上台演講、多人聚會、認識陌生人時,需要走出內心的舒適區,切換到與不同場合不同人物溝通的模式。這需要對自己有著極高的自我剋制能力,才能做到以最想要展現的一面示人。這些不同的「面具」就是所創造的「認同管理」。

4. 當「自我概念」與外界產生衝突時,打破「認知保守主義」,發現真自我。

自我概念的形成過程中,認知保守主義起著很大的作用。人會更親近對「自我概念」表示認同的人,對不支持「自我概念」的人產生疏遠心態。若持續這樣做,則會對自我認知產生偏差。打破「認知保守主義」,尋找「我是誰」的真正答案。

5. 切勿交淺言深。某些自我坦露存在風險。

當對方告訴你一個秘密時,你未必需要以另一個秘密來回應,這可能會對第三人產生傷害。交淺言深未必會對關係有實質上的提升,因為時機還未成熟。

6. 引導「自我內言」所帶來的感覺和情緒。

事物都有兩面性,以樂觀的態度和悲觀的態度思考所帶來的內心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於是,一件事情所帶來的結果也會不同。這就是為什麼說,人生20%的事情是自己所不能決定的,而剩下80%是由你對這件事的應對所決定的。

「我們要避免產生一些由完美主義、對他人贊同的極度渴望、對不良情況的僥倖心理、對因果關係的強行鏈接、對生活失去信心以及對災難預期的過度擔心等情況所導致的負面自我內言。以更具邏輯的情境分析取代任何非語言思考,往往能減少無助益的情緒。」

7. 警惕情緒所導致的語言上的不良習慣:事實與意見或推論的混淆。

輿論的可怕之處正是利用了大眾的情緒對意見和推論的引導,從而混淆了事實,對事實產生了影響,因為被情緒主導時,人便不會去區分事實與意見或推論。

8. 傾聽時對自己說話慾望的剋制。

傾聽時對方才是主角,才是信息的輸出者,自己不要喧賓奪主。傾聽者的任務在於搜集對方談話內容中的信息,少說話才能讓對方完整地表述出來。

9. 將防衛性行為轉化為支持性行為。

為了溝通的順暢,即使有時內心是俯視的、支配的、策略性的、冷淡的、優越的、自負的,也要轉化為坦誠的、關切的、自主的、謙虛的、平等的、可協商的表述。

10. 完整而清晰的表述需要客觀地描述事實、合理的解釋和正常的反應。

在某些對情感有很大衝擊的事情發生之後,此時的溝通不要誇大扭曲事實、給出一個猜測的誣陷的解釋、然後導致失去理性的反應。這會導致原本只是一個誤解,卻引發了對方的不滿以致將計就計。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1

不久前,我在微信上遇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的人:先是添加了我的好友,卻連個自我介紹都沒有,讓我摸不透是「何方神聖」;當我通過了她的好友請求後,她也不立即發聲,而是延遲了很長一段時間,遲到我幾乎都要忘記有這麼個新朋友時,才突然給我來了個「在嗎」,緊接著還加上了幾個問號,卻不具體說明有什麼事情;等到我回復了她,問她有什麼事嗎,她便發來了一大段的文字。

我仔細看完後,才發現她是看到我的文章後,向我傾訴她自己遇到的情感困擾的。本著「讀者就是上帝」的原則,我耐著性子看她發來一段又一段文字,也誠心誠意幫她進行疏導、排解。

原本是想儘可能的幫助到她,可沒料到,她卻並不領情,沒等我發出幾段文字,就發來一段讓我哭笑不得的話:「估計你也不會仔細看,我就是向人發泄發泄,說出來就好了,就這樣吧。」我還準備了一段話結束這次莫名其妙的聊天,結果準備發送的時候,卻發現她已經把我刪掉了。

這就是典型的不會說話,把天聊死了。按她這種只顧著自己痛快,卻不考慮別人感受的聊天方式,事情很難順利的解決,有情感問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用這種方式去溝通,難免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像「喝酒誤事」一樣,這可以稱之為「說話誤事」。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得心應手的一件事非說話莫屬,自打降臨到人世後,最多只需一年多,我們就學會了說話,並一直將這個技能運用到今天,而且還會持續下去,直到生命的盡頭。但會說話不代表會溝通,說話只需要學會聲帶振動就可以,有效的溝通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培養一定的能力。

有的人擁有很強的溝通能力,說出的話得體有度,讓人心裡感覺舒服,自然樂意與其溝通,溝通起來往往十分高效,獲得雙贏的結果;有的人則不會溝通,說出話來總讓人如鯁在喉,難以接受,雖然本來可能並沒有惡意,卻容易讓人誤會,得罪人,甚至導致「好心辦壞事」,雙方的溝通往往也會不歡而散。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日益發達,信息傳遞越來越迅速,人們的交流也日趨頻繁,溝通能力就變得越來越重要。美國斯坦福大學溝通力與領導力客座教授彼得·邁爾斯指出,在如今的高科技環境中,很好地運用口語能力正變得越來越稀缺,掌握了溝通的能力,就會擁有巨大的優勢;相反,溝通失敗,則可能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因此,只有增強自己的溝通能力,變得「會說話」,才能在當今社會立於不敗之地。那麼,究竟該如何做,才能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讓溝通更有效,讓交流更順暢呢?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3

中學階段時,老師會經常讓我們劃重點,把書中最有用的信息標註出來,以此來加深印象。同樣的道理,在溝通中,我們也需要明白以下三個重點,把它們划出來,通過這種方式,更高效地表明自己最主要目的和想法,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的具體意思,令溝通更有效,爭取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個重點:抓緊時間。

無論翻開哪一本有關溝通的書,它們都提到了同一個關鍵詞:時間。在溝通中,時間可以說是最不穩定的因素,它既可能成為有效溝通的催化劑,又可能成為進一步溝通的阻礙。因此,學會在溝通中利用好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今社會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活得急急忙忙,恨不得一天能多出幾個小時。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在溝通中,便需要注意控制時間,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

比如當我們要想在網上向別人,特別是陌生人諮詢事情的時候,不要只發一句「在嗎」就沒了下文,這樣既沒有效率,也是純粹的在浪費時間。我們可以在「在嗎」之後,加上「耽誤您幾分鐘時間,我有一個問題想向您請教……」之類,再透露出一些想要諮詢的問題。我們都知道要在寫電子郵件時用敬語,卻往往忘了溝通,尤其是在第一次溝通時,也需要互相尊敬。

不要以為這樣只是單純的節約時間,其實,這同樣是在為我們爭取時間。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果我們在溝通的開始就聽到或看到一句毫無意義的廢話,我們還會集中注意力去參與到溝通中嗎?只有得到了有效的信息,我們才可能會有進一步溝通的可能。

但抓緊時間並不意味著一股腦把話說完。溝通永遠都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並不是我們把自己要說的說完了,溝通就算完成了。只有讓對方也參與進來,給對方留下喘息的時間,才能算是溝通。因此,無論我們多麼想一口氣把話說完,都要留出等待對方傾聽的時間,讓對方投入進來,這樣,溝通才會繼續下去。

第二個重點:歸納要點。

我們認為一個人「不會說話」,不單單是說這人用詞不當,有時也是因為其說話太多,卻沒有重點,最終導致「言多必失」。其實這是很多人的通病。我們大多數人都常常陷入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是無論原本的聊天計劃是什麼,在實際交談中逐漸變得東拉西扯,天馬行空,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另一種是想儘可能多的把話說完,在心裡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把一連串的事情都告訴別人。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溝通的效率低下,甚至溝通的終止。

要想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就要學會歸納要點,留有餘地。將天馬行空和一連串的清單濃縮為幾個要點,以每件事情三個要點為最好。恰似寫作中存在的時間、地點、人物三要素,在溝通中,我們也要想傳達清楚一件事情,也要用起因、經過、結果三個要點,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效避免信息量太大,太雜亂的問題,講述變得井井有條,邏輯也變得清楚,對方很容易就能聽明白,聽起來也不會感覺暈頭轉向。而在尋求別人的幫助時,就可以分為事情的原委、自己的做法或想法、想要尋求的幫助三個要點,如此條分縷析,對方便可以清楚的明白你的困境和此次溝通的目的,實現高效溝通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三個重點:把握分寸。

不管在生活中彼此多麼的熟悉,都要在聊天時注意把握分寸,守住界限,一旦底線被突破,那麼這次溝通只能是不歡而散,甚至連再次溝通的可能都不復存在了。

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把握分寸:

一個是學會分享而不是一味索取。如果我們只是想通過溝通獲取對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話,那麼沒人願意和我們深入交流。比如我們想打聽對方的信息,如果只是直接地詢問,如「你買沒買房」,給人的感覺勘定很不舒服,會覺得像是被審問。這時,我們可以換成分享的方式,用引導式的提問,如「最近樓市怎麼樣,投資房子合不合適」之類。在溝通中,通過分享話題,就可以進而發展為分享信息。

即便是觸碰到對方敏感的領域,對方也可以巧妙地化解,不至於因為突破底線而彼此尷尬。

另一個就是學會傾聽。美國金牌培訓師邁克?貝克特爾在《跟任何人都聊得來》中指出:相對於交談,傾聽有時候顯得更為重要,從傾聽中我們也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例如在交談時,彼此要用心傾聽對方的話,並不時地作出反饋。只有真正學會傾聽,對方才能聊得開,話題才能不斷深入,也就可以把握尺度分寸,不至於說出什麼不該說的話。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4

溝通是一門學問,高效的溝通可以讓我們省時省心,事半功倍。我們只有摸透其中的門道,抓中其中的重點,才能走出低效率溝通的怪圈,避免因為「不會說話」給人留下差勁的印象,從而耽誤事情,喪失機會。

我是滄海可耕田

一直堅持走心

一直堅持與眾不同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去年,我們公司曾經大量招聘銷售工程師。

有一天周六早上,下屬約了一個人過來面試。由於非工作日,我親自接待了他。

他把簡歷遞給我,就只有一頁紙,我迅速掃視一遍,大致了解了一下他的概括情況。他工作2年了,之前一直在做銷售的工作。我跟他寒暄了幾句,便開始正式的面試。

「你在簡歷中提到你在上一家公司完成的銷售額是100萬,可以跟我分享下這100萬是怎麼完成的嗎?」我問他。

「可以!」他答道。

他的聲音很小。小得我幾乎聽不到。我以為他還沒有進入狀態,所以接連問他幾個問題,但他依然是這樣的狀態,甚至聲音會有發抖。

我決定結束面試,告訴他回去等通知。

他沒有立刻站起來,只是一直盯著我。我問他:「還有什麼事嗎?」

他思考了片刻,問:「我是不是沒有機會了?」

我不想欺騙他,點了點頭。

他有點沮喪,稍等片刻,他抬起頭,突然對我說:「其實我今天面對你,壓力挺大的!我今天講話的狀態完全不是我平時的狀態。我對我的一些朋友講話,我說話很大聲,很自信的!」

我知道,其實他今天是被壓力打敗了!

我想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當我們拿起電話,想撥打給一個陌生客戶,我們害怕客戶會開口大罵,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開口說話的那一刻開始,我們便就打退堂鼓了;

當我們去見一個位高權重的長輩的時候,他們的光環會讓我們退縮,所以面對他們,有些人說話會畏畏縮縮,不敢發聲;

當我們面對一個來勢洶洶的挑戰者,他對你大聲理論,有些人,遇到這種情形就低頭不語了。

與其說是對方給的壓力,不如說是我們自己泄氣了。

說話其實就是能量的轉移,情緒的傳遞。

我們也許會發現這種有趣的現象:當兩個人面對面進行溝通的時候,如果兩個人面對面能夠心平氣和地交流,彼此眼神有互動,雙方表達和傾聽都很好,說明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能量是對等的,那他們的溝通就很順利;如果其中一個人很強勢,而另一個人卻很弱勢,溝通就會出現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弱勢的人會無話可說,不敢說話,從而導致說話不好!

面對聽眾給我的壓力,當我們的氣場和能量不足的時候,我們就很難把話說好!其實壓力是一種積極的溝通力量,適當的壓力可以讓我們的頭腦保持清醒,思維高度敏捷,說話語速會加快,從而會讓我們能夠保持思維的連貫性。但是過度的壓力卻會把你壓垮,從而陷入說話越來越糟糕的尷尬境地。要成為說話的高手,必須要學會和壓力共存。做到有效溝通,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1)面對比你厲害的人,你要不卑不亢

無論是去面試,去見客戶,還是去見一個比你厲害的人,如果你要用說話來征服他,首先你必須在自我認知上是和他平等的,不要覺得他比你厲害,你就畏縮。

很多人在語言上的不足,就是因為面對一個陌生人,很難保持自己最真實的狀態,所以導致說話上的失敗,要麼說話緊張,要麼說錯話。

有一個朋友,他的職業是記者,每次採訪的都是一些企業的老闆。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有點放不開,覺得總是低人一等,所以每次採訪效果都不好。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他跟一些老闆成了好朋友,發現這些老闆跟普通人其實沒有什麼區別,他們也有缺點,我們完全沒必要把自己和他們區別對待。當他突破了這個思維定勢,他突然像換了一個人了,面對那些成功的企業老闆,他敢於問問題了,也敢於追問,所以他和老闆們的溝通完全沒有阻礙。

不是你說不好話,而是你在和別人溝通前已經泄氣了。所以學會讓自己無論面對任何人,都可以保持一顆平常的心,不卑不亢,方能成為滔滔不絕的說話高手。

(2)聚焦對方說了些什麼,而非關注自己的感受

內向的人能量一般是向內的,所以相比外向的人,內向的人更容易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一個內向的人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往往內心會在想,對面那個人在盯著我,他是怎麼評價我的呢?萬一我講錯話了,他會笑我嗎?他越想著,壓力越大,由於注意力不在對方的說話上,很容易落掉對方說話的關鍵內容,從而導致溝通不能順利進行,同時自己緊張的表情也會讓對方感覺不好,所以我們和別人的溝通就進入了尷尬的循環。

學會讓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對方所說的內容上,會讓你輕鬆下來。也許剛開始你還無法讓自己完全聚焦對方說話的內容,偶爾會走神,但沒關係,把自己拉回來就可以。有意識地鍛煉自己,持之以恆,你慢慢地會讓自己成為說話高手。

(3)做好準備,會讓你自信倍增

再厲害的說話高手,都需要準備。做好準備,方能讓你以不變應萬變。怎麼來做準備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如果有時間,可以在草稿紙上寫上你想要說的關鍵點;另一種是打腹稿。馬雲曾透露自己說話並不是出口成章,每次說話他都會打腹稿。所以養成打腹稿的習慣,會讓你受益匪淺。

打腹稿不是讓把所想的內容都想出來,而是要把你說話的目標想清楚,然後圍繞你的目標,想想要說哪些話,才能達成你的目標。這樣就不會把自己限制在條條框框上,同時保證你說話不會走偏。(完)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把話說清楚,是人際交往,尤其是工作中的首先要求。不過,從三歲就開始學會說話,到了三十歲仍是不能用語言明確表達自己的,大有人在。

很多人都像我一樣,都覺得表達自己、與人溝通沒有什麼問題,然而到了實際生活才發現:自以為說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被對方聽了去,卻是另一番含義。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多米尼克·穆特勒所寫的《清晰表達的藝術》,彷彿在教說了很多年話的成年人如何講話。看似多此一舉,不過關於清晰表達的學習在個人成長和公司戰略層面來說,都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無論是在工作中常常因出言不合適宜處處碰壁的職場新人,還是需要與人溝通達到談判目的的職場老司機,與其口無遮攔或者唯唯諾諾,不妨了解一下多米尼克·穆特勒提出的清晰表達五大原則。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明確||

個人總結《清晰表達的藝術》關於「明確」這一表達原則的重點有以下三個:一是要主題分明,二是不遮掩混淆,三是表達對象精確。

主題分明是要求表達的一方,要把最核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講出來,再簡單一點說,就是主次分明。這點是職場新人常常犯錯的地方。

在我工作的地方,每年的述職報告會上,新人和有工作經驗的人,表現就會大不一樣。新人往往羅列自己這一年都做了哪些事,像流水賬一樣讓人聽了想睡覺。而有一定經驗的同事做述職彙報時,會先講明自己這一年的工作業績成果,然後分析哪些是業務成果,如何做到的,哪些是輔助工作的成果,如何做到的,最後還不忘對未來一年工作的規劃概述。誰優誰劣,一眼可判。

不遮掩混淆,是希望表達者在溝通時,不遮掩問題,也不用讓人產生誤會的言辭,儘可能地做到言簡意賅。不得不說在中國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很多人深諳混沌處事之道,經常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以彰顯個人能力。如果企事業單位沒有清晰表達的習慣和風氣,混淆是非者大行其道,那經營狀況,不得不令人堪憂。

表達對象精確,也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應該學會做到的。對於工作中的困難,該與上級溝通時,卻選擇與同事或者與工作無關的保潔阿姨抱怨。對公司某些環節想出來的改進方法,只與家人朋友暢談,工作時卻避而不談。這些錯誤,在學習《清晰表達的藝術》後會被自己慢慢發覺,改正的決心和行動也便由之而生。

||誠實||

如書中所言:「誠實,意味著別人知道他們自己的位置,與此同時,他們也想知道他們與我的對應關係。我應該向他們提供必要的信息,不應該有任何隱瞞,也不應該選擇性地描述,否則會產生誤會。」

誠實與公平並駕齊驅,我們認為一個人誠實,是在心裡認同這個人表裡如一,那麼他說出來的話,就更容易讓人信服。

而電視上那些國內外官僚、政客們的發言,很多時候難以讓人信任,一方面是由於文化和政治背景影響,普通百姓和這些人並不站在公平一齊的高度;另一方面,這些人說話往往是冠冕堂皇、嚴謹審慎的準備好發言稿再講出來,缺乏內心的真誠。

職場上,如果想要營造清晰溝通表達的環境,那麼領導層必須走出舒服區,將自己與普通員工放在同一起點,然後從己做起,帶著真誠開口,避免空洞的陳詞濫調。

||勇氣||

上學時,語文課本有一篇叫做《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文言文,是講鄒忌如何通過自己不如徐公美卻受到妻子、賓客、小妾捧贊這一事例告誡齊威王:要摒除溢美之詞聽取直言進諫。這裡不是要誇鄒忌如何聰明以小事來改變國事,而是想說:鄒忌首先開口要求大王要拒絕讚美而聽取指責這件事,就是鄒忌的光輝之處,他敢於提出建議讓大王走出歌功頌德的舒適區,就是勇氣可嘉。

而現實中,像齊威王那樣肯封賞批評他指責他的人,少之又少,因而直言不諱就顯得更為難能可貴。

多米尼克·穆特勒鼓勵讀者:勇氣是可以通過訓練得來的。從「無為」到「權衡」,再到發展成「有勇氣」,是可以通過心理自我暗示和外部鼓勵作用下,逐步培養起來的。

雖然,我們不能迴避的是:「更多的勇氣不會馬上得到回報。從長遠來看,勇敢是值得的,而短期看來並非如此。」

即使這樣,如同約翰·施偉策所說:「人們會學習到,失敗並不是那麼戲劇化,而是自信和信任的途徑。在每次跌倒後變得更加勇敢,隨著時間推移,跌倒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在生活中,這就是發展的潛力。」

||責任||

帶著責任感去說話做事,人們就會更傾向清晰的表達和反饋。《清晰表達的藝術》一書將責任感分為三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1)依賴性;2)責任感超過依賴性;3)熱情。

有著對工作只有依賴感的人,對工作往往四冷漠,對個人發展和公司的前景沒有興趣。這個階段,調動其積極性,需要用金錢、福利等等物質手段來實現。

對於責任感超過依賴性的人,在某些方面會有比較強烈的責任感,比如是同事間人際關係、品牌識別度的建立、某一工作流程等等。這個階段的人群需要鼓勵其進一步負責、思考,委以一定任務,並做適應的鼓舞措施。

擁有熱情的工作人群,有高度的責任感,而在這一階段,展望很重要。上層與之親切溝通下的願景展望,會使員工熱情保持在活躍狀態,又能引導其著眼於未來。

||同理心||

「同理心是心甘情願地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他人,並適應他人。」

擁有同理心的人,清晰明確的表達,是為了平等而真實地對待談話對象,哪怕對方是和自己意見相左的人。

拿第一原則「明確」來說,擁有同理心的表達者會明白:重要的不是我們自己認為的表達清晰,而是對方認為的什麼是清晰而明確的表達。

以醫生診病為例,如果他面對的是個白領青年,大夫可以簡要說一下病情,然後開藥。同樣的病情,對待老年人這樣做就顯得草率了。面對老年病人,醫生往往把得病原因詳細講述一遍,並把藥品的飲用方法和生活禁忌詳細告之。因為老年人常常有不放心的心理,對自己的健康尤為關注,看似絮叨的叮囑,對他們特別受用。而年輕人往往會自己讀藥物說明書,並不想聽醫生嘮叨需要飯前還是飯後吃藥。

擁有同理心,言談舉止就會讓對方更容易接受。

以上五個原則,不僅是個人工作、生活中可學可用,亦是公司制定戰略或全速發展時期的溝通保障。清晰的暢言能很好地幫助保持公司職場和個人生活的運作良好。



我相信常看書的人都會同意,如果從體量上分,圖書可分為大部頭同小輕薄兩種,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可能能在一天的時間裡輕鬆讀完一本『我愛吃早餐』一類的食譜書,或是諸如『幸福女人七大養成法則』之流的雞湯書,但要讀完一本《史記》,可能要花上一周左右的時間,這裡個人還沒有舉那種極端個例,比如讀完《資治通鑒》、《紅樓夢》啥的。

的確,在這個讀書已經部分淪為行為藝術,成為在朋友圈中拍照打卡九連圖佳選的今天,我們的確可以通過閱讀那種速讀書,給自己一種我在閱讀、我在充電、我在學習的錯覺。但是啊但是,這種書讀後有多少收穫,你我自知。

所以說歸根結底,那些大部頭的好書還是要讀,不但要讀,還要常讀、多讀,才能有所進步。以上,也是個人剛剛讀完這本《高難度對話》,推薦給小明時,被對方嫌棄圖書過厚,內容太多時給出的回復。

老話通常是有道理的話,同樣的,那些你覺得內容太多的書才是真正有營養的書。

這本《高難度對話》的作者邁克.貝克特爾是美國著名暢銷書作家,還是一位金牌培訓師。曾先後為世界500強企業進行過2500多場研討會形式的講座。這本書是作者之前那本著名的《跟任何人都聊得來》的2.0精進版,在前書的基礎上出版的這本旨在指導人們溝通交流之道的書內容更精彩,實例更豐富。以上,當然不是圖書腰封上面的廣告詞,而是個人讀完全書後的心得感受。

身為一位培訓經驗豐富的金牌培訓師,多本暢銷書作者,邁克.貝克特爾當然懂得並擅長將枯燥平板的道理講的生動活潑。比如在講到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如何利用高科技讓大家增強溝通,而不是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卻各自低頭玩手機的問題時。作者舉了一個『1500萬美元的晚餐鈴』的實例,光看題目就感覺很標題黨,很像那種10萬+的文章是不是?事實上,個人在看到這一章時,先一下子翻到這個章節來了解下這個1500萬美元的晚餐鈴是神馬。

結果一看之下,發現作者還真不是亂起一個聳人聽聞的題目,這個事例是說作者當年有位鄰居,是空軍直升機飛行員,工作內容是每天在空軍基地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工作時間正常,工作內容固定,基本保證每天能回家吃飯。但問題是他不知道也不確定具體什麼時間回家,由此導致的問題是他的妻子也不知道幾點做飯。

這種麻煩,相信每一位負責做飯的銅子都懂的,下面馬上登場的當然不是什麼高科技廚房家電的廣告植入。因為這位聰明的飛行員自己解決了這個問題,藉助了一點高科技,當然。

方法就是,他每天收工的時候,就是返回基地下班時,都儘可能低空飛過自家上空。於是,是的,就像題目中寫的那樣,他的妻子就會聽到這個意味著她丈夫將在半小時後到家的晚餐鈴,就可以開始做飯了。看到這裡,個人感覺這個價值1500萬美元的晚餐鈴真是名副其實。

不過,作者舉這個例子其實只是想說明,高科技不是人們加強溝通的障礙,而是工具。對此問題,作者還在書中專門列舉了讓科技成為溝通幫手的20種方法。比如在下班開車回家的路上用藍牙和妻子聊天,談談彼此一天中的事情。晚餐時在手機上設置好自動回復,告之來電對方「我正和家人一起吃晚餐,30分鐘後再打給你。」

當然,作者也表示,隨著科技手段的不斷升級,人們總輕易將關係中出現的問題歸咎於科技手段,其實科技只是一個工具,我們需要自己負責如何使用它,用好它。就好像那個『價值1500萬美元的晚餐鈴』,在個人看來,這個晚餐鈴的珍貴之處並不是用空軍直升機通知妻子做晚飯,而是這位飛行員為了能同家人一起共進晚餐,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找出辦法而付出的努力。就像大家都熟知的雞湯法則所說的那樣,只要你想,一切皆有可能。

對於個人來說,看完整本書的最大感受,不光是裝了滿滿一腦子如何維護、修整與家人、與朋友的親密關係的方法,還有作者對於每位讀者的殷殷叮囑,只有真正的、真誠的交流,才能與別人建立關係。尤其在遇到問題時,人們總不免會消極逃避。但如果我們逃避,那就徹底無計可施了。圖書只能教給我們方法,付諸實際去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努力去。願我們都能像書中提到的那位飛行員,最終找到自己在溝通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並付諸實踐,從而得到更好的親密關係。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溝通是貝多芬的音符,溝通是李太白的詩篇,溝通是畢加索的色彩,簡單的溝通,不簡單的情感,如何能夠達到有效的溝通確實是一門藝術。

其實溝通最重要的兩個字是「聽」和「問」,我們要經常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要換位思考,使對方有更好的溝通感。「聽」我們要更認真、謙虛的去聆聽;「問」我們要敢於提問,有技巧的詢問,能更有效的去獲得對方的信息。

如何進行有效溝通

有效的溝通就是要做到「心想事成」。「心」是內心,即計劃溝通,在溝通前要計劃好希望對方採取的行動,需要從對方那裡了解哪些信息,自己將如何闡述觀點以及預期對方會有哪些顧慮等等;「想」是想法,即聆聽提問,可以利用「複述聽到內容」和「澄清模糊辭彙」這兩個技巧使自己更準確的收集信息,同時使用一些開放性和封閉性的問題對對方進行有效提問,進而獲知對方的需求;「事」是議事,即有效表達在此步驟中必須要找到對方的利益點,表明自己對對方的價值,同時學會如何拒絕他人的要求;「成」是成果,即安排行動,使用具體的描述,明確職責分工,找到適當工具等,最終達成自己的目的。

溝通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技術,我們要好好鍛煉自己的溝通技巧,達到有效的溝通。



推薦閱讀:

閆芳隔空打拳騙術被扒,為何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借傳統造謠?
自媒體人該如何去追熱點?
如何識別謊言?(以老公說謊為例)
內心都不夠強大,你憑什麼留在大城市?
《教室別戀》這部教科書級別的電影你怎樣看待?

TAG:交友技巧 | 人際交往 | 心理學 | 生活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