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舉例王寶強欲證明"階級固化"論調不成立,你相信么?
確認
取消
我來回答
|
熱門排序
李簡
這篇社論簡直辣眼睛,我花了不到兩分鐘瀏覽全文,至少發現近10處可以拉出來吊打的荒謬論點。由於這篇文章錯誤太多,我決定直接從頭開始一句句批駁。社論錯誤1:問題的實質不是什麼「階級固化」,而是教育資...
查看全部
這篇社論簡直辣眼睛,我花了不到兩分鐘瀏覽全文,至少發現近10處可以拉出來吊打的荒謬論點。由於這篇文章錯誤太多,我決定直接從頭開始一句句批駁。
社論錯誤1:問題的實質不是什麼「階級固化」,而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北京某重點小學的學生參觀國家博物館時提到了「偽楚」這個大多成年人都不知道的歷史知識點,而京郊某初中的學生為了趕回去吃營養餐不得不壓縮參觀時間。國博講解員由此感慨中國社會的階層固化現象。且不論國博講解員的以小見大是否正確,單說《人民日報》社論的反駁就是錯誤的。這話應該倒過來說,表面上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實際上就是階層固化。不然你追問一句為什麼優秀的師資力量總是集中在發達地區,為什麼美國名校的博士生擔任人大附中的普通教師,而人大的碩博生很難在人大附中某得一席之位?
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最終導致的結果不是階層固化還能有什麼?社論錯誤2: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頭腦,不敢說一定發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溫飽無虞。說出這種話證明中國社會流動性很強,這麼不要臉的文字怎麼好意思寫出來呦!普通人吃苦耐勞連發家致富都不敢保證,溫飽無虞連小康水平都達不到啊!階層流動性是上下階層的轉化,達到溫飽狀態就等於進入社會上層了?就完成階層進階了?難倒底層的大眾在吃屎嗎,給點飯給點衣就算鯉魚躍龍門了?講出這種話的人應該吊在南京總統府上,讓他看看蔣介石的政府是怎麼跑到台灣去的。社論錯誤3:當今中國最有名的幾位企業家如馬雲、王衛、劉強東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馬雲父親馬法來
北大社會學博士馮軍旗讀書期間曾在河南新野縣掛職副鄉長、縣長助理,接觸了該縣包括縣委書記在內的大量幹部的信息,後寫成博士論文《中縣幹部》。
在這個副科以上幹部剛過一千的農業縣,具有血緣和婚姻關係的政治家族就有161家,其中,產生5個以上副科級以上的大家族21家,5個以下2人以上的小家族140家,這就意味著每十個幹部中至少有一個背後有家族勢力,有20%的幹部屬於官二代。一個小小的新野縣就有161個政治家族,把持了該縣幾乎所有政府部門,放眼全國,政治家族究竟有多少你敢想像嗎?當下熱播的《人民的名義》里出現了多少政治家族?《人民日報》社論無視當下社會現實,拉上死了幾百年的朱元璋,死了兩千多年的漢高祖為今天的階層固化洗地,你的臉皮要有多厚才能舉出這種例子?========================正確看待階層固化========================以上7點是我從《人民日報》社論中摘錄出來批駁的荒謬之處,其實原文錯誤遠不止7處,整篇社論都是荒唐言論。
看起來我對階層固化極其憤怒,一路噴到底?其實不是,我在以前一個類似話題里已經說過,階層固化現象並不可怕,也無法避免。這是一個社會步入穩定,高度發達之後的必然現象,這不是洪水猛獸,即便是洪水猛獸也是一個社會別無選擇的結果。我不明白社論作者為什麼不提紅軍長征時將軍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為什麼不提文革時一個上海工人可以火箭般的成為國家副主席,為什麼不提文革時一位農民可以成為國務院副總理?這些人才是社會流動性強,階層固化不嚴重的產物,而代價就是兵荒馬亂,社會秩序崩潰。社會就像一隻水桶,上下水層要想交換必須不斷的攪動桶里的水,一旦停止攪動,時間一長桶里的水自然會處於靜止狀態,輕者上浮,濁者下沉。
社會階層流動性強,意味著社會像攪動的水桶一樣混亂無序,奴隸可以做皇帝,官員可以人頭落地。所以有句古話叫做「亂世出英雄」,只有亂世才有英雄的出頭機遇,而英雄是少數人,亂世中的絕大多數是人命如草芥。階級固化是社會趨於穩定後的必然現象,越發達越嚴重,這個道理很好解釋,明明可以大大方方的說清楚,為什麼要寫出這種污染視線,侮辱智商的社論呢?我們的敵人出在內部,出在宣傳部門,出在人民的喉舌嗎?這篇社論簡直辣眼睛,我花了不到兩分鐘瀏覽全文,至少發現近10處可以拉出來吊打的荒謬論點。由於這篇文章錯誤太多,我決定直接從頭開始一句句批駁。
社論錯誤1:問題的實質不是什麼「階級固化」,而是教育資源的配置不均衡。北京某重點小學的學生參觀國家博物館時提到了「偽楚」這個大多成年人都不知道的歷史知識點,而京郊某初中的學生為了趕回去吃營養餐不得不壓縮參觀時間。國博講解員由此感慨中國社會的階層固化現象。且不論國博講解員的以小見大是否正確,單說《人民日報》社論的反駁就是錯誤的。這話應該倒過來說,表面上是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實際上就是階層固化。不然你追問一句為什麼優秀的師資力量總是集中在發達地區,為什麼美國名校的博士生擔任人大附中的普通教師,而人大的碩博生很難在人大附中某得一席之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最終導致的結果不是階層固化還能有什麼?社論錯誤2: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頭腦,不敢說一定發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溫飽無虞。
說出這種話證明中國社會流動性很強,這麼不要臉的文字怎麼好意思寫出來呦!普通人吃苦耐勞連發家致富都不敢保證,溫飽無虞連小康水平都達不到啊!階層流動性是上下階層的轉化,達到溫飽狀態就等於進入社會上層了?就完成階層進階了?難倒底層的大眾在吃屎嗎,給點飯給點衣就算鯉魚躍龍門了?講出這種話的人應該吊在南京總統府上,讓他看看蔣介石的政府是怎麼跑到台灣去的。社論錯誤3:當今中國最有名的幾位企業家如馬雲、王衛、劉強東等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馬雲父親馬法來
一個小小的新野縣就有161個政治家族,把持了該縣幾乎所有政府部門,放眼全國,政治家族究竟有多少你敢想像嗎?當下熱播的《人民的名義》里出現了多少政治家族?
《人民日報》社論無視當下社會現實,拉上死了幾百年的朱元璋,死了兩千多年的漢高祖為今天的階層固化洗地,你的臉皮要有多厚才能舉出這種例子?========================正確看待階層固化========================以上7點是我從《人民日報》社論中摘錄出來批駁的荒謬之處,其實原文錯誤遠不止7處,整篇社論都是荒唐言論。
看起來我對階層固化極其憤怒,一路噴到底?其實不是,我在以前一個類似話題里已經說過,階層固化現象並不可怕,也無法避免。這是一個社會步入穩定,高度發達之後的必然現象,這不是洪水猛獸,即便是洪水猛獸也是一個社會別無選擇的結果。我不明白社論作者為什麼不提紅軍長征時將軍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為什麼不提文革時一個上海工人可以火箭般的成為國家副主席,為什麼不提文革時一位農民可以成為國務院副總理?這些人才是社會流動性強,階層固化不嚴重的產物,而代價就是兵荒馬亂,社會秩序崩潰。社會就像一隻水桶,上下水層要想交換必須不斷的攪動桶里的水,一旦停止攪動,時間一長桶里的水自然會處於靜止狀態,輕者上浮,濁者下沉。社會階層流動性強,意味著社會像攪動的水桶一樣混亂無序,奴隸可以做皇帝,官員可以人頭落地。所以有句古話叫做「亂世出英雄」,只有亂世才有英雄的出頭機遇,而英雄是少數人,亂世中的絕大多數是人命如草芥。階級固化是社會趨於穩定後的必然現象,越發達越嚴重,這個道理很好解釋,明明可以大大方方的說清楚,為什麼要寫出這種污染視線,侮辱智商的社論呢?我們的敵人出在內部,出在宣傳部門,出在人民的喉舌嗎?前幾天在《拾遺》上看到一篇文章,講的是窮人思維,把文章捋一捋,意思就是窮人固守的窮人思維,容易讓窮人富不起來。而富人因其財富而持有的富人思維,則容易讓財富如滾雪球一般。
雖然我們常說,富不過三代,但現實更多的例子告訴我們,三代貧農的現象可能更為普遍。
階級固化當然不是絕對的,拿馬雲、劉強東、王寶強這些人舉例子不是不可以。但特殊的個例,並不能說明階級固化的不存在。只能說明,它確實不是絕對的,這當然是廢話。
然而在我眼中,我以為目前的階級固化現狀,較於過去算不上一種顛覆。財富仍然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得到傳承,唯一改變的,是富人的傳承沒有過去那樣的穩妥,而窮人,也不似過去那樣難以翻身了。
但階級固化的動搖更多發生在發達地區,那些相對貧困落後的地區,階級固化仍然沒有受到絲毫衝擊。或者說,階級固化在本質上,其實與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模式是一樣的。更多時候,資本發展更多時候是一種累加,而不是憑空爆炸。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中國,錢生錢仍然是最為普遍的致富模式。
所以王思聰能夠賺很多錢,這得益於他的資金基礎,誰都不會反駁。但另外一項原因,就在於我在開頭所提到的,思維模式是不可忽視的。如果給你五個億,你賺的,很可能是比不上王思聰能賺的。
王思聰從小,可能接觸的錢都是以萬為基準單位的,在他眼中,他對於五個億的金額分配,並不模糊,也有分配的經驗與路徑可循。而你呢,五個億丟你面前,很可能就是一籌莫展。這是事實,也是影響著階級固化的不可忽視的因素,即思維定式。
你對於各方面的投資一無所知,很可能,存進銀行,你說呢?
也就是說,貧富差距造成的顯然不單純是資金上的差距,帶來的,同樣還有資金分配能力上的差距,以及是,各種認知水準上的差距。一個家庭的貧富情況能夠決定的東西太多了,你的教育,你的所處環境,等等。這些對於一個人日後的發展,至關重要。
所以我自然明白階級固化正在以不同的形式被打破,但同樣,我也明白階級固化正以更加多樣以及牢固的形式,在被傳承著。如果要階級固化能夠得以被普遍地破除,那一定是在社會的資源分配與金錢掛鉤程度相對減少的時候。
事實上這是很難的,在走向貧富差距減小的路上,貧富差距本身就是最大的阻礙。那些窮人翻身的個案,更多時候是天才的偶然,而不是平民的日常。窮人翻身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可能需要幾代人的耕耘。而富人的傳承,則來得便利許多。我們雖常說朱門常出紈絝,但精英們,絕大部分也出自有錢群體。
再直觀點說,你去查查北大清華中城郊人口比重的差別,就該明白了。在北大精華就讀的,十個裡面才有一個是來自城郊地區的。至於出國留學的,就更不用說了。教育已然如此,遑論其它,在這個最拼教育的時代,這一縮影不已然很好地解答了階級固化的現狀了嗎?
當然,這不是悲觀的論調,也不讓人絕望。雖然窮人想要大富大貴很難,但現時今日,依靠個人的努力,能做出的改變還是很可觀的。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都是以一般的出身,混到了二線城市中等生活水準。
當然是不相信,人民日報用個例證明一個群體概念不成立,顯然是不合理的。
什麼叫做階級固化?更準確來說,應該是階層固化。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稱為階層固化。我們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出來,階層固化是一個群體性的概念,儘管我們說中國沒有階級了,但是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還是會存在不同的層次。而王寶強僅僅是一個個案,作為中國農民的8億分之一,他的富裕或者說階層的流動是偶然性的。除了他本身的刻苦與努力,還有多少蹲在北影場門口路邊等著劇組召喚的群眾演員?有多少人幸運地被挑中了,就有百倍千倍的人更不幸。其實,階層固化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提到過「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用現代的思想來解釋就是馬太效應(MatthewEffect),簡單來說,就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從經濟方面講就是窮人越窮,富人越富,就像著名的教授提出來的,寒門再難出貴子。富不過三代只是在說個別暴發戶,其實家有餘財的家庭更加註重孩子的教育,更捨得為孩子的教育發展投資,在更好的教育的條件下,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軟體設施都更好,重點學校貴族學校的僅僅論師資都能甩普通學校八百條街,眼界視野和素質能力的培養必然會導致今後發展的優人一等。儘管教育資源配置和階級固化之間沒有因果關係,但是二者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下面是網友們的有錢爸爸們的家庭對比。有啥評論,筆者就不多說了,怕被請去喝茶,大家體會一下內容,數一下兩類爸爸們的數量。馬雲父親是低調的曲藝界元老;順豐快遞創始人王衛的父親是一名空軍俄語翻譯,母親是江西一所大學的老師;馬化騰的父親馬陳術是南下幹部,中共黨員,中專學歷;王健林的父親王義經歷兩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任紅軍31軍93師連長、山西129師連長、一野野戰醫院科員。李彥宏的父親李貴富是晉東化工廠(現更名為晉東集團)的鍋爐工;劉強東的父母以駛船為生(曾經)。階級固化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分程度上的強弱而已。不同程度的階級固化下,而流動性也是不相同的。我們應該承認階層固化的存在,但同時也應該盡量減輕這種階層固化。至少我們應當看到相對於封建社會而言,我們現代社會的階層固化是弱一些的。但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流逝,階層固化也是在加強的,在階層頂端的人自然想要加強的,但是為了社會的平衡性,要想辦法打破這種加強,給更多的下階層的人創造機會。而我們下階層的人也不要只等著政府或者天外橫財,加倍努力吧,也許能改變所在的階層。作為下階層,如果努力了也許不會突破這所在的階層,但是如果不努力一定不能突破。最後,引用人民日報的一句話,「普通人只要肯吃苦,有頭腦,不敢說一定發家致富,但至少可以溫飽無虞。」呵呵。你承認階層固化的存在會死嗎?還是你想說很多普通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首先題目「人民日報舉例王寶強欲證明"階級固化"論調不成立,你相信么」有問題。階層的固化不是相不相信的問題,他是本身就存在的問題。近年來「階層固化」的話題討論越來越多,一方面反映了貧富差距問題,另一方面反映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市場競爭逐漸加強的趨勢。
首先,社會學把由於經濟、政治、社會等多種原因而形成的,在社會的層次結構中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群體稱為社會階層。各階層之間流動受阻的情況稱為階層固化。階層固化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存在。這是常見的社會現象。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階層固化的輕重程度不同罷了。
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在時代的潮流下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以中國富豪排行榜為例:
而這些沒有讀過大學的,在社會中「上大學」的富豪創富經歷都可謂勵志。以榜單舉例的幾個為例:排名榜首的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1945年出生於江蘇宿遷,中學畢業後便外出工作,1988年成立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1942年生於廣東順德,小學畢業後輟學,1980年成立了一個電器廠;女首富陳麗華1941年生於北京,幼年家境貧寒,讀到高中便輟學,1988年,在香港成立富華國際集團。除了華夏幸福董事長王文學和藍思科技創始人周群飛以外,排名該英雄榜前十強的企業家中,其餘均是40後或50後,屬於公眾眼中的第一代創業企業家。他們都是非常普通家境一般乃至貧寒。
當然這一部分人的成功你可以說是個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和他們同一時代的人,他們當中的學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機遇,成功的擺脫了貧窮。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下,互聯網+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而知識是一個人通往成功的一個捷徑,同時,你還需要眼界和一定的能力。
知識改變命運這一命題,有對的地方。然而,在當今社會,倘若一個成績很好,但是缺乏領導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人來領導一個公司,那麼這個公司的未來不言而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相當一部分人過高考這一獨木舟時,有一部分人通過出國、當兵、技校等其他方式來獲取知識或提前走入職場。「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論調還存在相當多的家長心裡 ,他們不允許孩子看電視、玩電腦、接觸其他電子產品,參與其他娛樂活動,然而「死讀書」的時代已經逐漸逝去。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情況下,接受不同教育水平的孩子同時競爭的時刻,綜合能力是考驗他們存亡的關鍵。
這個社會有他公平的地方,首先我們處在社會中的人需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好高騖遠和混吃等死帶來的失敗歸因於社會未免可笑。回顧歷史,我們的社會從未如此多樣化,你可以通過各種途徑來獲得成功,比如趙麗穎和王寶強、比如朱之文王二妮,比如故宮博物館的王津師父,比如運動員,比如各種技工……
階級的流動需要積累,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國家的進步,家庭的進步,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
當有關部門開始舉特例的時候,那就說明他要反駁的事情十有八九是存在的。
最近大家可能都在看熱門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可是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除了一開始出現兩集就去領盒飯的侯勇老師扮演的「農民的兒子」之外,幾乎每個人都有著深厚的背景,各種關係盤根錯節,理都理不清。銀行行長歐陽的老公是市委書記李達康,而李達康李書記曾任現任副國級領導人的秘書;原反貪局局長陳海的老爸是原檢察長;現任反貪局長侯亮平的老師是省委副書記兼政法委書記高育良,老婆是中紀委的副局級幹部;省公安廳廳長祁同偉是侯亮平的同門,也是高書記的弟子,其岳父是原省政法委書記,是高育良曾經的領導,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幾乎每個人都有後台,或者用劇里的話說,叫做「政治資源」。電視劇雖然有一定的戲劇性,但《人民的名義》這部電視劇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實,在人物關係上可能是他最現實的一點了。雖然普通人也可以考公務員。但是一方面普通人考公務員,極其之難,尤其是那些沒有關係的人,另外即使普通人普通背景的學子當上公務員,其日後的晉陞前景也是渺茫的。前兩年聽過這樣一個笑話,某地縣委開會,一位縣委成員講話完畢後直接說道「下面請我三舅繼續講話」。這正應了那句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如果這都不叫階級固化,那我不知道階級固化的標準是什麼了。當然了也不是沒有特例存在,就比如說人民日報舉例的王寶強,的確,王寶強出身於社會最底層。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出身低微的他現在不僅當了明星還成了導演,自導自演了年度賀歲大(lan)片《大鬧天竺》。在人民日報看來王寶強的經歷對於所謂的階級固化是很好的諷刺,但是真是這樣嗎?大家認識熟悉王寶強應該是從電影《天下無賊》中開始,在這部電影里,王寶強飾演的傻根。也是和他本人一樣是社會的最底層,而在《天下無賊》之前王寶強還演過一部電影,《盲井》,其中演的是一位礦工。而在之後他演的眾多角色比如說,《士兵突擊》裡邊那個許三多,《人在囧途》之中的牛耿等,仍然是社會的的最低層,或者說出身於社會的最底層,王寶強演的是他自己。這算的上上升么?王寶強所做的,只不過是在攝像機面前表現他原有的所在的那個階級的面貌,僅此而已。一分努力一分成就了嗎?
真相是努力了就有可能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不可能成功。階級固化在過去那箇舊社會表現為講究門當戶對。再窮困潦倒的讀書人也不可能因為自己落魄就和非讀書人,文化人階級的人通婚。為了保證自己所謂的血統和所謂的尊嚴,把自己這時候還看得高人一等,心高氣傲,哪怕現在自己確實中落了。也就是說,舊社會的階層是在一個階層內部流轉變化的,哪怕那些階層的人原本富貴但是現在潦倒,他們也還保有一種孤傲,拒絕因為變故就自己階級流動。這就是那個時代的階級固化。
現在的階級特徵不明顯,分類不清晰,所以看起來階級好像是不存在了,沒有了,大家都一樣,還在相互走動流通。是的,現實有改善了,可是遠還沒有到所謂的不存在這個現象的份上。為什麼北京那麼多人想要擠進去,哪怕削尖了自己的腦袋,頭上都擠出了血,也要往裡邊扎進去。就是想要飛上枝頭變鳳凰,實現階級躍遷。現實大家都看到了,這裡就不能政治不正確的展開討論了。不同的階級意味著不同的社會地位,意味著不同的權力和特權開放程度。在底層的人,最弱勢的人,往往供奉出了自己的權力和特權,使得權力集中在另外階級的人手中。對於既得利益者,自己手中已經掌握的權力,又為什麼要分給別人,不僅自己討要不到一點好處,還要削弱自己呢?階級是在流動的,但是階級總量全是保持不變的。變得是人是誰,但是階級還是那些,還是那樣的態勢。或許階級流動已經達到了吧,我們都希望是這樣,大家都有上升的區間。拿一個個例或者幾個個例,倒不如說是為了說服我們刻意製造的證據,這證據,我們心服口服。當然不相信,且不說階級固化是否存在,單就王寶強這個例子就是不合理的,社會上任何意識形態的產生,都是不同群體的觀點所決定的,如果以個例作為論據,是無法起到有效的論證作用的。其實人民日報的本意是駁斥階級固化這種論調,並且用窮苦出身、一窮二白的王寶強取得的成就作為參考,殊不知王寶強的成功跟階級論沒有任何關係,這也是無法複製的特殊現象,如果沒有馮小剛等知名導演的提攜,今天的王寶強依然在北影廠門口趴活,其能夠成功看似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實則是娛樂圈野蠻式發展的受益者。
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配置,是當今社會爭論比較大的熱點話題,其實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完全沒有必要去做任何形式的辯駁,因為在沒有充足證據作為證明的情況下,任何辯駁都是蒼白無力的。如果用王寶強的成功作為參考,認為沒有優質教育資源也能夠成才,那麼王寶強除了憨厚、愚鈍的本色出演以外,有任何專業層面的體現呢,如果拿其導演電影作為例證也是站不住腳的,如果看過已經上映的《大鬧天竺》這部影片,就會發現沒有任何出彩之處,曾經有位知名導演說過,現在是個人就敢做導演,說白了,王寶強做導演不是因為具備這個能力和實力,而是藉助自己的明星效應掛名而已。
王寶強的成功,在當今社會並不具有任何代表性,這種畸形的成功是我們當今時代的一種悲哀,想想那些專業學表演的北漂一族,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汗水,他們在四年的大學生涯中,從理論到專業,都經過了系統教育,可到了市場上,王寶強這種小學都沒讀完的人卻成為了萬眾矚目的明星,這不是時代的悲哀還能是什麼呢,如果一定要給其定位,那麼這就是典型的階級固化,因為這種畸形的成功,將我國的藝術教育事業映襯的一文不值,這就是典型的王寶強所代表的野路子和專業演員的學院派之間的階級固化。
人民日報出現一篇文章是說階級固化的問題,裡面主要說的是階級固化的論調不能成立,王寶強就是例子。人民日報對於階級固化的否定,我覺得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現代社會在發展中,由於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強,人員流動性很強。
由於中國人口的流動性作用,目前來說並沒有出現階級固化的苗頭,只是中國現在確實有些官二代和富二代,由於他們的一些惡劣作風,引起大家對階級固化論的認可。其實從目前的社會發展來看中國根本沒有成為階級固化的社會。
我們拿美國來舉個例子,美國的階級固化其實比中國要嚴重百倍,因為美國的競選我們可以看到,永遠是共和黨和民主黨,而且這些黨派里裡面的人員,基本都是有背景的人員,甚至有的人家庭里多少代人都是民主黨或者共和黨的官僚。
其次我們可以看看日本,這個國家的經濟確實發展的很不錯,但是日本的天皇據說傳兩千多年,同時日本的貴族到現在也根本沒有什麼變化。日本這個國家裡平民就是平民,貴族階級就是貴族階級,天皇自然只有一個。
另外歐洲國家也是如此,歐洲國家的領導人,幾乎都是出自世代的政客家庭,他們的有著固定的生活節奏,也有著固定的事業方向。所以歐洲很多國家就是作坊式的政治模式,這根美國和日本比較類似,這些國家階級固化比較嚴重。
反觀中國社會根本沒有任何階級固化的模式出現,我國的官員提升機制十分科學合理,中國的企業發展有不斷的競爭,中國每一個人都自己的機會,只要你把握住就是勝利!所以中國不存在所謂的階級固化,這是一種毫無道理的言論!
但凡能夠在人民日報發表這篇文章的人,都是層層選拔,精英中的精英。你們覺得他傻么,智商低么。
答案只能有一個:高級黑
你們在這裡的討論都是他樂於見到的
估計領導讓寫一篇類似的文章,他又不能不寫,只能故意找這種例子,故意讓你們看出來
大家都討論一下 開啟民智就是這麼來的
首先,寶強代表不了基層人民。。其次,寶強壓根沒改變自己的階級。。暴發戶在有背景有資源有底蘊富過三代的人面前,真的沒啥可比性。。
推薦閱讀:
※民主的本質是恐怖平衡
※為什麼春節親戚都會問來問去?
※【盤點】除了《嘉年華》還有哪些關注兒童性侵或虐待的影片?
※「三輪老人」不幸離世被那麼多人關注,是一個什麼事件?
※你聽說過《脫口秀大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