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吳軍博士的《大學之路》?


推薦:

大學之路 - 彩程團隊博客 - 知乎專欄

摘錄:

在我的家鄉成都,有兩所高校里的學生傳說中相互不怎麼待見,一所叫做電子科技大學,一所叫做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的學生認為川大的學生整天不學無術,儘是玩虛的,什麼哲學啦,文學啦,藝術啦,還不是為了泡妞。而四川大學的學生覺得電子科大的學生都是死 geek,工科男,沒有情懷,只會修電腦,焊電路板。看了吳軍老師的書以後,我才知道原來四川大學至少從願景上,應該是想按照書中「紐曼式」的通才教育的路線來培養學生,而電子科大則應該是師從「洪堡」的大學理念,那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上周,我參加了由@徐崢 為主要分享者的「大學之路」讀書會(地點: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徐崢的分享變成了這篇專欄。我在現場也做了發言。

徐崢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我是四川大學畢業生。作為川大畢業生,我在此鄭重推薦這位電子科技大學高材生互聯網創業者的大學之路閱讀感想——

有乾貨!


最近在看吳軍博士的這本書,順便說幾句。《大學之路》主要介紹了個問題。

1、什麼是大學?

2、為什麼要上大學?

3、你在大學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我覺得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好好想想。其實這三個問題里應該再加一條,為什麼要出國或考研?很多人其實都比較盲目。

4、幾所國外頂級大學的特色

5、大學的發展史

這兩點對有意出國的同學有啟發。在國內大多數大學趨同,沒有自己的特質,這其實是很遺憾的。


讀的並不仔細,強答一發。摘錄一些內容,加一點自己的體會,當做筆記吧。

快速跳讀了吳軍所寫的《大學之路》,裡面提到了一個觀點深以為然。人生是場馬拉松,拿到一所名牌大學的燙金畢業證書,不過是在馬拉松賽跑中取得了一個還不錯的站位而已,人生——這所真正的大學——路途才剛剛開始。看過馬拉松的人都知道,在起跑的那一瞬間道路是很擁擠的,但是當1/4賽程過去之後,選手們彼此的距離就拉開了,在起跑時佔得的那一點便宜到這時早已蕩然無存了。很多中國的家長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方設法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儘可能地搶位子。但其實,成功的路並不想想像的那麼擁擠,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到後來。到後來,剩下的少數人不是嫌競爭對手太多,而是發愁怎樣找一個同伴陪自己一同跑下去。因此,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笑到最後的人是一輩子接受教育的人。

作者還提到父母到中年還在一起學習的家庭氛圍對孩子影響很大,作者和弟弟都是讀到拿到美國名校博士學位的人。因為所謂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說法是很假的,如果說有起跑線,那也就是父母讓自身努力而達至的高度,父母不斷學習的態度,在言傳身教中的影響,甚至決定了孩子最終所能取得的成就。

作者提到,在耶魯大學,學生一半的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中,因為這些看似很考試無關的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各種優秀品質,比如拼搏精神、團隊精神、領導能力、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事實上,如果在哈佛和耶魯沒有學到這些內容,就失去了在那裡學習的意義。我也走訪了很多中國的一流工科大學,發現學生有90%的時間都用在學習很準備考試上。這樣固然可以得到很好的專業訓練,卻讓年輕人在一生最寶貴的時間裡失去了培養優秀品質和綜合能力的機會。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情緒控制能力是一個人學習階段應該努力培養的最高目標,在我讀研究生的過程中,越來越發現面對困難時平和的心態、堅韌的鬥志、與他人融洽的協作是更更可貴的能力,而大學中所學的東西常常因為缺乏實戰應用的環境而讓學習過程變的甚為枯燥,如果「學傷了」,那真是得不償失。所以,我認為一個人從小就應該著重培養那些關鍵能力,專業的知識學習也應該早早讓孩子接觸這些應用場景,學有所需,學以致用,學習的過程可以生動許多。一所大學能否讓學生生活得開心,並且因此而激發出學生一輩子的學習的熱情,是衡量一所大學好壞的重要標準。從十七八歲到二十四五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階段,因此大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讓一個年輕人過好這四五年或者更長一段時間,讓他們在今後的人生里都能受益於這一段生活。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在大學裡「學傷了」,或者對人生產生了負面的看法,則是大學教育的失敗。


剛剛購入,讀後回答。

吳軍的其他書都有讀過,除了數學之美個人覺得過於「專業」以外,其他基本真是令人讚歎!

博學、勤奮、好文筆。


了解到吳軍博士是在《鏘鏘三人行》上,吳軍博士對大學教育的看法以及他的學習歷程引起了我強烈的興趣,也由此才購買了《大學之路》 ,前段時間剛看完,感覺感傷過去,更感覺受益匪淺。

1. 對本科時期沒有珍惜通識課的遺憾。書中提到了兩種教育模式,一種是通才教育,另一種是專才教育。通才教育對未來個人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每個人都不應該是一個淺薄的人,通才教育是提升個人多方面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大多數學生(包括自己)上大學的通識課時,只是為了學分,課都沒有聽過幾次。

2. 一定要找機會出國。國內的研究生教育太水,做的研究很多都沒有實際的意義,我深處這個深水圈而無法逃避。吳軍介紹了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博的歷程,結合本人在985讀研期間的見聞,深感國外的研究生教育才是真真正正的教育。因此無論如何也要抓住機會去國外學習一番,無論是開拓視野,還是真正做研究,國外的經歷一定會讓自己收穫頗豐。

3. 書中一直提到的一個觀點就是,最好的學習就是與優秀的人在一起共同學習。因此,國外會有住宿學院制,有課外活動佔據學校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國內沒有這個土壤,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之中,除了本專業的人,其他專業的認識的少之又少,不要說和優秀的人共同取長補短,連認識人的機會都很少(但是不排除有部分人士學生活動積極分子)。

很感謝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你現在看的書對以後都會有幫助的,不要只局限在自己專業領域。接下來準備購入吳軍博士的其他幾本書。


前天剛看完,有想把幾所好的大學都上一遍衝動,至於如何上回頭我要捋一捋...

介紹就不多說了,網上很多,有幾點比較有感觸:

1:家庭環境樹立的終身學習思想,有句話說很多人在學習路上走了一段就不走了,工作中確認這種現象比較常見,給自己也是一個警戒。

2:大學模式紐曼式和洪堡體系有個基礎的認識,作為一個三流大專畢業只受過填鴨式教育童鞋,全是開了眼界,所有的大學都是依照這倆種理念做參考,沒有上過中國的一流大學,不做對比細評,作者自己講的清華苦行僧般的生活。希望958,211的同學來評價下。

3:一句話概括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美國大學的辦學理念,美國大學和他國家的關係,城市塑造了大學,大學也塑造了城市,工業商業科技。

對於中國大學和中國學生有一定借鑒意義。

感謝吳軍,感謝吳老師。


想買,下個月預算吧


不知道吳博士的信息一般從哪裡得來,1比2強行約等於1比14?

書裡面的內容也是這樣嗎?

微博地址:三十年前MIT女生的比例是20%,今天是47%。... 來自吳軍博士

新聞地址:清華大學新聞網

以下截圖:


看了一部分,特別是看到吳軍博士簡單寫自己讀博和Google工作的經歷介紹,前後花了18年。以及在讀博期間,導師們對他的指導。以及用很短時間補完很多前置課程。大牛的路,得來不容易啊。


吳軍博士的幾本書都讀過,各本書中的內容都是給我一種非常實在的講解的感覺,而且讀上去雖然可能辭藻並不華麗,但是的確也會收穫頗豐,能夠對於事情的發展有個概括的了解。

《大學之路》這本書我自己讀完也推薦給別人看,總的來說作為一名高校學生我表示還是挺有感覺,書中也會介紹到一些理念上的東西。雖然並不算開了一扇窗,但也覺得的確需要有人把這些東西寫下來。能夠有這樣的經歷,並且能夠寫下來,我覺得這才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關於各個學校的部分,我覺得倒是覺得有點像是世界名校介紹。但是關於高等教育的思考我覺得才是這本書帶來的最大的意義。相比於之前的作品,我不會認為這是一本非常非常棒的書,但我還是會推薦這本書,因為我認為關於高等教育的思考對於這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寒假閑下來花了兩天讀完了此書,原意是打算尋找一些擇校的乾貨,沒想到雞湯意外的好喝。

讀完此書的最大感覺是酣暢淋漓,又意猶未盡。

整本書內容非常緊湊,一氣呵成。既有作為教育者的思考、作為求學者的思考、還有作為父親的思考。吳老師的文字行雲流水,語言質樸而感人。

作為一個求學者,一個天資普通但一直在默默堅持的求學者,一個茫然而忙碌的成長者,吳老師的一句話似乎又點燃了我心中沉默已久的小火花。

摘抄以下一段:

世界上接受高等教育比我好,後來比我成功的人多如牛毛,數不勝數。不過我的這個漫長而不簡單的教育經歷還是能給年輕人和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首先,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不必擔心輸在起跑線上,因為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會再跑了,這就給了我這樣的長跑者以機會。和我一同進入約翰·霍普金斯計算機系的博士生有15人,最後堅持到博士畢業的只有4個人。和我前後進Google的有20多人,今天三分之一巳經退休,三分之一在公司里養老,只有三分之一還在技術和商業上嘗試新的東西。對於教育的目的,一個人在十八九歲時未必能夠想得很清楚,我在大學畢業時並不知道會對什麼產生興趣。但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找到自己的興趣點,而那時如果他還能夠學習,就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了。我在1996年出國前遇到鄭緯民教授,他當時打賭我會不讀完博士就工作,因為他的幾個最好的學生,包括兩個清華全年級的第一名,到了美國後拿了一個碩士就匆匆找工作了。我說我會讀完的,因為我很清楚到美國後我要什麼。相比之下那些比我幸運,比我成績好的校友們或許出國時太年輕了,還沒有找到自己留學的目的。再其次,能夠客觀地對待成功和挫折的人,在外人看來就能不斷地有好運氣。人在成功(比如獲得一個榮譽)時,並不會因為這件事的發生而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更好的人,在遇到挫折時,也不會因此而一夜之間就變得一無是處。事後想起我自己遭遇的挫折,每次遇到它們,雖然短期內不開心,但是我的能力、我的優點並沒有因此而減少,這些能力和優點在後來總能發揮作用。比如說我在清華推研時,因為考試成績比前兩名略低而失敗,但是我的能力並不因考試少兩分而減少,這些能力讓我後來在讀研究生時能夠如魚得水。再比如暫時不能出國,我的科研水平也不因為這個規定而降低,因此在國門再次開放時,我就成了少有的有所準備的人。

吳軍. 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上) (Kindle 位置 1761-1766). china. Kindle 版本.


最近要考試了就先寫這一段,從圖書在版編目(英文縮寫為CIP)角度簡單分析一下這本書。首先不是批評,當然更不是表揚這本書的內容,只是詳細說明一下這本書的 CIP,供大家參考。

先上傳兩張我在中國新聞出版信息網查詢的這兩本書的CIP信息。

下面引用論文《關於出版社如何保證圖書
在版編目準確性的思考》來說明一下CIP的作用。

圖書在版編目(英文縮寫為CIP),是依據一定的標準為在出版過程中的圖書編製的書目數據。具體地講,就是圖書在編輯出版過程中,由CIP信息中心按照國家規定的相關標準,根據出版單位提供的著錄信息源進行編目,然後將編目返回出版社,並由其印在版權頁的過程。編目囊括了書名、作者及著作方式、出版單位、出版時間、國際標準書號、主題詞、分類號和數據核字型大小等項目內容。CIP數據作為一項行業強制標準,不僅是出版管理部門加強管理的一種手段,而且由於其具有信息權威、內容全面、發布及時、便於檢索等特點,近年來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如查驗出版物真偽、發行單位預訂圖書、圖書館採購等,在社會上影響越來越大。

首先需要我們注意的是這兩本書的名字為《大學之路:陪女兒在美國選大學》,先不說這兩本書的內容是否有資格配得上「大學之路」這四個字,就從正常的稱呼角度,用「大學之路」來指代這兩本書也不準確,容易造成很大的誤解。

另外,其中的「Ⅲ.①留學教育 - 概況 - 美國」 ②高等學校 - 介紹 - 美國」是指這兩本書的主題檢索,也就是主題,包括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號G649.712.8也是能夠揭示這兩本書的主題的,具體主題的解釋我相信不需要我廢話了。

以上就是最簡單的從CIP的角度來分析這兩本書,我相信這個解釋一定和出版社等等的宣傳有非常大的出入,似乎是因為這兩本裡面某些片段超出了以上解釋的內容,聽說也是完全超越了以上解釋的內容,幫助這兩本書登上暢銷書的大舞台。但是具體內容還需要讀者們自己去體會,鑒於上下兩側均為36人民幣的售價。


推薦閱讀:

TAG:教育 | 書籍 | 大學 | 大學之路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