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滅門慘案的兇手是如何成為作家的?

滅門慘案的兇手是如何成為作家的?22年前,在浙江發生的一件滅門慘案,前段時間破案了,兩個安徽籍兇手被抓。這兩個兇手,通過多年的努力,都有所成就,一個成了企業家,另一個成了作家。

滅門慘案的兇手是如何成為作家的

滅門慘案的兇手是如何成為作家的

因為兇手的作家身份,這個新聞瞬間就在網路世界刷屏了,似乎,成為作家的兇手,又一次印證了「貴圈真亂」這個評價。

其實,如果我們願意搜索一下多年懸案被破,或者在逃嫌疑人被抓的新聞,就會發現,他們後來幹什麼的都有,有的人有了億萬身家,有的人成了官員,有人甚至成為著名的僧人,就連安徽的這件滅門慘案,另一個同案犯,都成了成功的企業家。

但人們並不會因此得出「商界很亂」之類的結論,唯獨成為作家的兇手,讓人們又開始考慮文藝圈有多虛偽有多偽善這個問題。

作為一個寫作者,面對這樣的討論,有悲有喜,悲的是,作家的門檻真低,當然,任何一種職業的門檻,也都有高有低,高有高做,低有低做。

喜的有兩點,一是,作家這身份,還能吸引注意力,二是,作家這身份,居然還有光環,人們對它還有期望,覺得它是一種「不能虛偽」「不能偽善」的職業。

世界上的職業有很多種,面對這些職業,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要求,面對廚師,人們希望他健康安全,手藝在水準之上,面對醫生,人們希望他醫術在水準之上,唯獨面對神職人員、政客和藝術家,人們在職業要求之外,還對他們有道德要求,希望他們真誠、表裡如一、知行合一。

人當真能做到表裡如一、知行合一嗎?

學者喬恩·埃爾斯特在闡述人們發表公開言論時的偽善時,曾提出「偽善的教化力量」這樣一種說法,他說:「公眾的存在使得純粹個人利益的驅動變得不可能。……偽善的力量是公開性的一種效果。用『偽善是惡行對美德的敬仰』來形容是非常貼切的。公開性不能消除卑鄙的動機,但可以迫使或誘使人們把它隱藏起來。」

顯然,人是不可能徹底消除自己的卑鄙動機的,但這要看外在環境如何,如果社會給一個人提供了舞台,讓他有了名,有了公眾屬性,這也就等於提供了約束機制,他們必須要持續地偽裝下去,而持續的虛偽和偽善,也就是一種善了。

所以,重要的是外部世界,會不會提供這樣一個機會。

那位安徽的作家,早在二十歲的時候,就開始寫作了,因為寫作是最低成本的一種創業形式,但他始終沒有收穫,終於,他在三十一歲的時候,和別人一起犯下滅門案。

但那之後,他逐漸獲得發表和出版的機會,逐漸成名,也就走上了一個公開的舞台,這個舞台對他是有約束作用的,於是他開始持續地偽善,他的作品裡,充滿了「心靈」「理想」「崇高」「高尚」這些大詞。但這已經太晚了。

所以,善是有條件的,偽善也是有條件的,而那位殺過人的作家,在他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得到這種條件,他心中的惡,於是以極端的形式爆發出來,等到他得到善的條件之後,已經來不及了。

滅門慘案的兇手是如何成為作家的

我們所有的努力,其實都是在給自己和別人創造善或者偽善的條件,為了讓自己獲得「公開性」,去敬仰美德,接受別人的約束。



推薦閱讀:

假寐是否等於裝睡?
存在不存在存在不存在
元曲《天凈沙·夏》描寫夏的時候運用了什麼手法?
《九州縹緲錄》和《九州海上牧雲記》哪個更好看?
《半步崩拳》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