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革命:成就蘋果公司的瘋狂往事》這本書值得看嗎?

【官舍獨家】《矽谷革命:成就蘋果公司的瘋狂往事》(全彩精裝)


https://www.folklore.org


作為《矽谷革命》的譯者之一,同時也是一個擁有十餘年軟體開發和架構經驗的工程師,當時我在決定是否接受重譯這本書的時候,幾乎是不假思索地答應了郭蕾(本書重啟版發起人之一)的提議,只因他的一句話打動了我——「你是工程師,而這本書說的就是你們的故事!」

舊版的書名叫作《蘋果往事》,於2010年出版,當時正是如日中天的iPhone 4上市的日子。七年時間一晃而過,iPhone X發布會剛剛落下帷幕,新版的《矽谷革命》就帶著與iPhone X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劉海兒」(OReilly封面一貫的設計風格)與廣大的InfoQ讀者見面了。七年間,《蘋果往事》早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經典的iPhone 4也經過數次更新換代,留起了俏皮的「劉海兒」。

如果說僅僅因為這本書講述的是蘋果公司的故事,那麼費這麼大勁去重譯它就沒有多大意義。描寫蘋果和喬布斯的書不在少數,人們對蘋果公司的故事和產品也都不再陌生,儘管我們對已故的喬布斯仍然心存敬意——他的「現實扭曲力場」無人能敵,他在開發產品方面的領導才華無人能及——但這些根本不足以勾起我們重譯這本書的慾望。郭蕾說:「InfoQ有超過百萬的讀者,他們都是技術人,都是工程師,而這本書實際上講的都是關於工程師的故事。我們希望為InfoQ讀者獻上一本能夠讓他們讀上五年、十年都不覺得過時的書。」所以,如果拋開蘋果的光環,我們能夠從這本書里讀到什麼?

我在第一時間拿到這本書的原版,花了一個周末一口氣把它讀完。我首先是一名工程師,然後是本書的讀者,最後才是譯者,這樣的順序是不可改變的。如果我不是工程師,或許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不會產生強烈的共鳴,而如果沒有這些共鳴,就不會有這麼強烈的願望要把這本書重譯出來呈獻給其他讀者。本書的作者Andy Hertzfeld本身也是一名工程師,他是Mac開發團隊的核心成員,敏感、單純,為了實現改變世界的夢想不計回報地付出。他不畏強權,厭惡官僚主義,他嚮往不到百人的工作團隊,最後因為團隊的快速膨脹和官僚主義盛行等原因離開了蘋果。他在管理者眼裡是個「自視甚高」的人,但對於渴望自我管理的工程師來說,Andy所代表的就是典型的極客工程師形象。

我不想在這裡贅述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也相信寥寥數語根本無法概括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切用意。全書由八十多個小故事組成,可以說包羅萬象。從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商業與技術,看到團隊與管理,看到極客與夢想,看到成長與突破,看到人性與情感。

作為一名工程師,Andy深諳技術的趣味性,他向我們展示了很多在當時看來不可一世的突破性技術,這些技術為Mac成為劃時代產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作為一名具有商業敏銳性的工程師,Andy又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又一幅爾虞我詐、爭奇鬥豔的商戰畫面。Andy「自視甚高」、「不服從管理」,但那可能只是因為拙劣的管理層對工程師心存偏見,不然為什麼喬布斯的「現實扭曲力場」卻可以征服所有人?團隊規模是影響工程師工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笨重的團隊必然會出現各種問題,必然會與工程師所嚮往的理想環境背道而馳,這也是Andy最後離開蘋果的原因之一。Mac團隊成員各懷絕技,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極客,他們懷揣改變世界的夢想,所以他們不計回報地付出,只為實現心中的理想。他們在這場技術革命中不斷尋求突破,不僅獲得了技術方面的成長,更是豐富了人生閱歷,畢竟不是誰都有機會參與開發一款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團隊之間的鬥爭和團隊成員之間的深厚友誼分別體現了複雜的人性和真摯的情感。

作者用細膩又不乏風趣幽默的筆觸忠實地記錄了這些故事。不敢想像,如果沒有作者忠實的記錄,這些寶貴的傳奇故事就會被淹沒在歷史長河裡,我們也就無法讀到這些具有啟發性的故事。

合上書本,閉上眼睛,我彷彿置身於三十多年前的矽谷。一切似乎都那麼熟悉——技術、團隊、管理、商業、極客、夢想、成長、人性、情感……從你成為工程師的那一天起,似乎就註定了你要走一條不尋常的路。

這些故事發生在三十多年前的矽谷,喬布斯帶領的Mac團隊成就了蘋果公司,讓它從低谷走向巔峰,然後再次跌入谷底。在我看來,如果拋去蘋果的光環,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獨特的工程師文化。技術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但工程師文化卻始終如一。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三十多年前的故事現在讀起來仍然像剛剛發生過一樣。我們身邊似乎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故事,或許再過幾十年依然如此。

以下是一些故事片段的概述,讀者們可以透過這些概述一窺深藏書中的奧妙。

關於代碼

一些管理者試圖通過代碼行數來衡量工程師的工作進度和代碼質量,但Bill Atkinson卻用更少的代碼和更好的性能默默地扇了他們一巴掌。

——《負2000行代碼》

一個硬體工程師去面試軟體工程師職位,並聲稱自己寫過35萬行代碼,後來才知道他居然不知道還能在代碼里使用循環。

——《後來發現可以使用循環》

比爾·蓋茨嘲笑喬布斯不會寫代碼,但他自己曾經和Neil Konzen一起寫過一款非常糟糕的遊戲,而且在代碼注釋里留下了大名,反而成為一大笑柄。

——《驢子》

關於薪水

Andy從Apple II團隊轉到Mac團隊,預計薪水會從22000美元一年漲到24000美元一年。但當他向主管提出加薪時,主管說:「這看起來很合理,但是有個小問題,我的年薪也才20000美元而已。」

——《被寵壞》

關於加班

Mac團隊大部分成員的年齡介於20到30歲之間,沒什麼家事牽絆,所以大家都習慣了長時間的工作。他們對項目都相當投入,願意把生命的全部都奉獻給項目。即使是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加班依然是IT公司的常態,但背後的推動力卻不一樣了。

——《樂在其中的每周90小時》

關於榮譽

作為Lisa主要設計師的Bill Atkinson卻沒能與他的經理們一同參加雜誌的專訪,因為他的頭銜只是個工程師,他的付出無法得到肯定,感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實至名歸》

關於「傲氣」

Andy的主管決定要給Andy一次差評,因為他覺得Andy「不服從管理,也不尊重職權,妨礙了團隊的其他人,而且太自視甚高了」。

——《自視甚高》

關於挑戰

「我開始明白為什麼Burrell做的很多事情都能如此成功,他和其他表現優異的人一樣,都很喜歡挑戰,甚至自己尋求挑戰或刻意自造困難,他似乎一生都在積極尋求挑戰。」

——《先搞砸再收拾》

關於創意

百分之九十的創意都是「偷」來的。微軟從蘋果「偷」走了系統界面,喬布斯大發雷霆,而比爾·蓋茨卻說:「應該說我們都有一個名叫Xerox的有錢鄰居,我潛入他家偷電視,卻發現早被你偷走了。」

——《有個富翁鄰居叫Xerox》

關於成長

Andy在停薪留職結束之後與喬布斯會餐,希望喬布斯能夠把Mac團隊恢復到之前的狀態。但喬布斯說:「團隊需要成長,你也是。我們希望你能回來,但如果你不願意的話,那隨便你,反正你也沒有自己想像得那麼重要。」

——《一切都再好不過了》

關於內部競爭

Lisa的主要設計師Rich Page看著Mac即將擠掉Lisa的位置,怒氣沖沖地跑進會議室大喊:「喬布斯想要毀了Lisa,就因為我們不想讓他控制Lisa……你們回去告訴喬布斯,我認為他正在摧毀蘋果!」

——《還有一件事》

關於外部競爭

Adam Osborne在電腦展會上藐視Mac,Andy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喬布斯。於是喬布斯打電話給Adam的秘書:「你幫我告訴Adam,他是個混蛋!聽說他對Mac很好奇。你告訴他,Mac好到會讓他的公司關門大吉,而且連他自己都會給他的孩子買上好幾台。」

——《給Adam的留言》

作為本書的譯者之一,我有幸在第一時間拿到了實體書。精裝硬皮,高貴的紅黑色系,留著與iPhone X一樣的「劉海兒」,裡面也是全彩印刷,可以說是一本內外兼修的書。個人認為,這樣一本製作精良的書,非常值得閱讀和收藏


貼一下池建強池大的專欄文章:第一代 Mac 電腦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開發出來的?

最近一直在看這本書,有種深深的感覺是現在有些過度妖魔化情懷了,就像很多人缺乏信仰一樣,面對工作時也缺乏一些情懷,反而是這些被調侃被妖魔化的東西無形的在推動我們把每件事做得好一點再好一點。雖然後來沒有成為程序員,但是還是深深的羨慕著當時的工程師文化。書中一個個團隊成員好像就是我們身邊的工程師甲乙。

以前不算一個果粉,了解當時Macintosh的開發過程和縈繞的工程師氛圍覺得蘋果能走到市值登頂的今天算是一種必然。

這或許是一個真正技術人最想要的開發生活。

這本書是InfoQ和電子工業出版社聯合出版,只在InfoQ旗下電商平台極客官舍獨家銷售

傳送門:【官舍獨家】《矽谷革命:成就蘋果公司的瘋狂往事》(無簽名)


#蘋果工程師都是段子手# (mark後慢慢加內容,這樣視角的書實在找不到第二本,完美詮釋開卷有益的真諦!)


2010年那一版太多編輯錯誤,很高興InfoQ和電子社把這本有趣的書重新出版了。值得看,值得收藏。


推薦閱讀:

TAG:Mac | 蘋果公司AppleInc | Geek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