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怎麼老感覺有人在看我?
就是總感到迎面走來的人或是身邊同向的人會朝我多看一眼。想起了魯遜的《狂人日記》,心裡很不安。
作者:松照鏈接:為什麼總是覺得有人在看我,其實或許沒有人看,可就是自我感覺怪怪的,這是一種病嗎? - 松照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迪路,我知道怎麼分辨誰是警察了」
「怎麼分」「總之,那個人在做事情又不專心的做事情看著我們的,那就應該是警察」
大學時候刷《無間道》,對傻強的這個片段印象深刻,他向同伴迪路分享自創的分辨誰是警察的小竅門,說罷,二人打算觀察下周圍,驗證一下理論的可信度。
結果發現,滿大街的人都在偷偷地看著他們,滿大街都符合條件。
打電話的、下棋的、送便當的似乎都在假裝做事觀察他們。迪路調侃道「滿大街都是警察?」
傻強覺得大家都在看它,不是因為他長得帥或者髮型別緻,也不是因為他做了很多壞事害怕警察的心理作用。真實的情況是根本沒那麼多人看他,畢竟他又不是梁朝偉。
- 沒那麼多人注意到你的頭髮
高中的時候,同桌兼死黨特別迷飛輪海。有一天中午吃過飯,一向厚臉皮的他,紅著臉,低著頭、大跨步地回到座位上(腦補小品里的趙本山大叔的走姿)
我調侃他「頭一回見你這麼害羞,被女生搭訕了?」
後來才知道,事情是這樣的:
他中午剪了個偶像炎亞綸的髮型,怕同學們看到他的髮型太前衛。
害怕同學們認為他心思沒放在學習上,留下不好的形象。進教室前,還在門口猶豫了半天,他不自然了一下午,覺得大家都在看他的頭髮。
前面的兩個女生在說悄悄話的時候朝這邊看了一眼,他也覺得對方是在議論他的頭髮,然後會悄悄掏出鏡子整理一下頭髮。
事實上,直到他第二天主動告訴我們之前,我和周圍一些同學根本就沒發現他的「炎亞綸」頭
後來才知道,傻強覺得很多人都在看他,我同桌覺得全班同學都在議論他的頭髮,這都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心理現象。
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自覺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度,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焦點效應。
其實,你沒有那麼多觀眾,沒必要演的那麼累
心理學家吉洛維奇也通過實驗的方法驗證了焦點效應:
你以為他是個酒保,其實他是心理學家他們讓康奈爾大學的學生被試穿上某品牌的T恤,然後從前門進入一個還有其他學生的教室,走到最後一排坐下,穿T恤的學生猜測大約一半的同學會注意到他的T恤。然後吉洛維奇發揮艱苦奮鬥的精神,一個一個詢問坐在教室里其他學生:
「你有注意到他剛才進來的時候穿的是什麼T恤嗎?」
「老師,我根本就沒有看到他」
測試的結果是:實際注意到的只有23%。
令人沮喪的結果,原來不僅沒那麼多人注意你的髮型,而且沒那麼多人注意你的穿著。
這個實驗也說明,我們總是「自作多情」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度。
焦點效應是很普遍的,但是也分程度不同。
重度的焦點效應患者會活得很累,因為覺得全世界都是他的觀眾。每時每刻都有人在注目著自己,會慢慢發展成為社交恐懼。
社交恐懼者會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誤:如果自己是宴會上唯一一個沒有為主人準備禮物的客人,可能會覺得所有人都知道這件事。如果不小心打翻了茶杯,可能會覺得全場都看到了自己的窘態,並且大家說的每句話都像是在議論自己。
- 記不住你的生日是沒把你當自己人
我們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還體現在記憶上,我們對與自己有關的信息會記憶地更加牢固。
比如,我會永遠記得范冰冰的生日是9月16日,因為那天也是我的生日。
比如,我會永遠記得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的年份是1968年,因為那年是我爸媽出生的年份。
比如,我知道扎克伯格在哈佛的第二專業是心理學,因為我學的也是心理學。
心理學上把這種對與自我相關的信息加工地更好的現象叫做自我參照效應。自我參照效應可以闡明生活的一個基本事實:
我們對自我的感覺處於我們世界的核心位置。
如果你不記得女友的生日,說明你還沒把她當成自己的一部分。
- 雞尾酒會一聲吼
這種以自我為中心還體現在聽覺上,我們對與自己有關的聲音會辨別的更迅速。
有沒有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在嘈雜的聚會中,根本聽不清楚說的話,然而別人說了一句你的名字,你卻隔著大老遠就聽到了。
這種現象叫做雞尾酒會效應,這也說明我們對與自我相關的信息更敏感
轉載請與本人聯繫
微信公眾號:tuodandashi916
微信:hsz_007
沒人在乎你的。
別人想到我們的時間遠不如我們想到自己的時間多。
根本就沒人在乎你,不斷地暗示自己這一點,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推薦閱讀:
※為什麼周圍人都覺得我很笨,做事情一根筋,自己做完事情覺得啥也記不住,我應該如何改變這種情況?
※怎麼判斷自己有沒有心理疾病?
※強迫症心理分析:害怕臟不敢出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