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事件是怎麼回事?
白岩松回到中國傳媒大學與同學們共進思想午餐,一名新聞系的同學向白岩松老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新聞1+1》有關肅寧槍擊案那期播出之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尤其在警察圈內。有人質疑,白岩松在做這期節目的時候,為什麼要稱『五十多歲的老漢』?既然已造成四死五傷,為什麼不稱他為犯罪嫌疑人?白岩松在已知的事實里,當時的想法是怎麼樣的?以及,在這場輿論的風波之後,對這件事的看法是否改變?」回應同學「透過這次許多警察的反彈,或者說對我說話的不滿意。我其實首先看到的是,戰友犧牲之後,他的這種悲憤的情緒,還有長期以來的委屈、壓力和內心的不平。我們在製作這期新聞的時候,槍擊案剛發生了幾個小時,直播是在當天,幾乎所有的事情全是問號。調查報告是昨天才出來的,已經過去了八天。
當時警方也沒有說法,我上節目就是引用警方官方微博,它也是採用一個非常中性的說法。我在這裡特彆強調,(當時)沒說他是不是精神病人,也沒說他到底是自殺還是被擊斃的等等,都是未知的。當所有事實未清楚的時候,必須首先採用中立的辭彙,這是新聞的準則。在過去,我們新聞剛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就立即下定義,導致的教訓和錯誤很多。稍微查一下資料,慶安槍擊案的過程中,由於第二天縣領導慰問幹警,引發了媒體和公眾的軒然大波。因為大家會認為,在事實未清楚的時候,就讓「慰問」表達了一種定義,這是不可以的。所以,新聞要有新聞的準則。尊敬和尊重都是一定會到來的事情,為什麼要著急在新聞出發的這一瞬間呢?每個行業要有每個行業的準則。做新聞不是做感動中國,做新聞是做新聞,而感動中國是一定會到來的尊敬。我從2002年做《感動中國》到現在,採訪的警察不計其數,為多少警察熱淚盈眶過,那一切都是假的嗎?這一瞬間,難道當我去堅守新聞的準則的時候,我就變成了警察的對立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思想?
※「叛國」的界限在哪裡?
※聯邦制是不是適合國土面積大的國家的國家結構形式?
※如何評價「在中國搞學術,是非常受意識形態而左右的」?
※如何看待新華社設立的智庫所發的『別讓李嘉誠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