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和尚要吃素?

今天大家隨小編一起走進寶光禪寺,貼近寶光禪寺釋常軍法師。隨釋常軍法師一起來談一談浴佛節當天寺廟裡面會有什麼特色素齋。

為什麼和尚要吃素

背景:浴佛節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節,又稱佛誕日、佛誕節等,是佛祖釋迦牟尼誕辰。

傳說釋迦牟尼佛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故後世佛教徒常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祖誕辰。

因這一天對佛教徒意義重大,故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農曆四月初八這天被列為公眾假日。

中國人的所有節日,都離不了吃,浴佛節也是如此。跟如今統稱「素齋」不同的是,在古代,浴佛節是有特定食物的。

浴佛節吃什麼

食物一:指天_餡

自唐代起,浴佛節便有信徒吃「糕糜」之俗。糕糜,就是用麵粉、米粉製成的塊狀或團狀糕點的統稱。

五代時,開封人開始用「指天_餡」當做浴佛節的食品,至北宋,「指天_餡」漸漸替代「糕糜」成為浴佛節的節令食品。

為什麼和尚要吃素

「指天_餡」是素包子的最早稱呼。

「指天」為食物之形,含承接西天之意;「_」為熟食,「餡」為包裹在中間的芯,是包子形成過程中初始之名。

北宋徽宗之前,是沒有素包子稱呼的。那時候,所有素餡包子(包括豆餡包子)統統被稱作酸餡或_餡。

為什麼和尚要吃素

後來,首都汴京城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受主流思潮的影響,認為「六賊之首」蔡京同學無能,篡權誤國,是個混賬草包;又因為蔡京愛吃包子,且「蔡」與「菜」同音,於是,有一天,城內賣酸餡的忽然冒出了一個新式叫賣聲音:「賣一包菜、一包菜嘍!」也不知道蔡京怎麼得罪賣酸餡的了,反正,賣酸餡的因為恨蔡京,就把蔡京當「菜包子」賣了。從此,「一包菜」、「菜包」就成了蔡京的專有稱謂。時間長了,漸漸地,菜包子、素包子代替了酸餡,成了素包子、豆餡包子的統稱。

為什麼和尚要吃素

食物二:「阿彌飯」

北宋,浴佛節已成為僧民共慶的節日。東京(今開封)七十二家正店,初賣煮酒,市井一新,惟州南清風樓最便宜夏飲,初嘗青杏,乍薦櫻桃,時得嘉賓觥籌交錯;寺內浴佛儀式盛大,僧尼道雲集相國寺。當時,相國寺這類的大禪院中都有浴佛齋會,寺廟還專為香客們準備的有「浴佛水」——不是洗石佛的清潔用水,是用香料煎的、可以喝的糖水。

元代之後,香水黑糕、烏米飯等類似於粽子類的食品又代替了指天_餡,成為浴佛節的節令食品。香水黑糕又叫不落莢,以糯米、粳米、黑糖、蜜、紅棗為之,是一種與粽子同類的涼甜黏食。在民間,更多的人在這天要吃烏米飯。烏米很可能是黑黍,把這種糯米用烏飯樹葉或天南竹葉浸泡後蒸熟,色澤烏黑,清香沁人心脾。

烏米飯還用來供佛,又稱「阿彌飯」。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云:「阿彌陀佛起何時?經典相傳或存之。予意但知嗽飯好,底須拜佛誦阿彌。」「阿彌飯」被道家稱為「青精飯」,是道家很為推崇的一道美食:「道家采楊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有光,名日『青精飯』。」

為什麼和尚要吃素

專業素齋從梁武帝開始

齋飯就是對佛教徒日常食用素食的專有稱呼。佛教徒食用素食,是從南朝梁武帝開始提倡並影響至今的。

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食肉就是殺生,是違反佛教戒律的,因此,他藉助皇權勢力禁止僧侶食肉,大力提倡素食。在他的力推下,出現了專門研發素食系列菜品的廚師,當時,建康(今南京)建業寺中就有一位擅長烹制素菜的香積廚(僧廚的別名),他可以用一種瓜做出十幾種菜,每種菜又能調出十幾種味道。

到了唐代,對齋飯品質的追求隨著古寺名剎經濟實力的逐漸雄厚發展得更加精緻。當時,住在今湖北省黃梅縣東北東山寺(又名五祖寺)的禪宗五祖弘忍,一生倡導素食。他注重僧侶齋飯,曾委派得力僧眾置辦伙食,要求三餐搭配、四季相宜,研發出了「三春一蓮」、「燙春芽」等較早的寺廟名餚。

「三春一蓮」,即煎春卷,餡用豆腐乾、麵筋、野菜,皮用青菜葉或者油皮;「燙春芽」,是用佛香椿的嫩芽製成;用松蘑、荸薺、春筍燒成的「燒春菇」;用東山寺後白蓮峰頂蓮池中的白蓮製成的「白蓮湯」等,都是名目素雅、製作考究的著名齋品。

素菜葷做

豆腐、麵筋是素菜葷做的主食材,對齋飯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豆腐是中國人對人類的重要貢獻之一。目前出土的漢代壁畫和漢代水磨都直接證明了早在漢代,中國就已經具備了製作豆腐的條件。豆腐營養豐富,價廉物美,且容易入味,是普通家庭和寺廟齋飯常備菜品。

麵筋創於梁武帝時期。麵筋是由植物蛋白中的麥膠蛋白與麥麩蛋白組成,不溶於水,但浸水後膨脹而富有彈性,可塑性極好,可以加工成各種形狀,所以它是各種托葷菜(現稱為仿葷菜)所不能少的,其味道也接近於肉,蛋白含量也很高。宋《山家清供》「假煎肉」條說:「瓠(嫩葫蘆)與麩薄切,各和以料煎(麩以油浸煎,瓠以肉脂煎),加蔥、花椒油、酒共炒。瓠與麩不惟如肉,其味亦無辯者。」

中國著名飲食文化學者王學泰介紹,宋代,為滿足越來越多的佛教徒的需求,市井飲食開始經營和發展全素菜肴,素食到了宋代得以大放異彩。

無論是北宋首都東京,還是南宋首都臨安,街頭都有專賣素食的飲食店。《都城紀勝》說:「素食店賣素簽(一種裹餡食品)、頭羹、麵食、乳繭、河鯤、脯插、元魚、凡麩、筍、乳、飲食,充齋素筵會之備。」《夢粱錄》亦載有「葷素從食店」,賣「麩筍絲」、「假肉饅頭」、「筍絲麩兒」、「山藥元子」、「假羊事件」(「事件」即鳥獸臟腑)、「假驢事件」。僅《夢粱錄》中記載的臨安專賣素食店鋪的素餚名饌就有三四十種,不僅雞、鴨、魚、肉以及「假冷盤腰子」、「假煎白腸」等動物內臟皆有仿製品,就連骨頭也有仿製品,比如仿製的排骨麵「素骨頭面」等,應有盡有。素食的發展在此時不僅自成派系,且幾乎達到無葷不能仿的境界。

王學泰說,到了清代,寺廟的素食烹飪技術達到巔峰。而一些寺廟也不再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開始把素齋投入商業經營中。《清稗類鈔》說:「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於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推薦閱讀:

怎樣解決蛋奶素食者的糾結?
吃素和白眼
相信我,就算你不是素食者,也超愛這個全素麵包!
長期不吃肉有危害嗎
運動員里有素食主義者嗎?

TAG:佛教 | 宗教 | 僧人 | 素食 | 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