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電影具有「4:3不可替代性」?
看4:3老電影時,往往覺得拍成寬熒幕會更好。比如Citizen Kane,如果寬著拍,Welles的場面調度將更加驚人。想了想哪些電影具有「4:3不可替代性」,想到兩部:Passion of Joan of Arc, 以及Napoleon。
並不存在「4:3不可替代性」這種說法。不知道題主為什麼用引號,我從未聽過這種說法,遍搜網路也找不到這一表達的英文對應語。嚴格來講,任何一種寬高比(Aspect Ratio)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歷史上也的確曾有特殊的例外。
4:3(即1.33:1,以及後來略微不同的「學院比例」1.37:1)自默片起至50年代止一直是商業電影普遍採用的比例,比它更「寬」的銀幕比例只是偶爾的實驗品和獵奇噱頭。當時的電影製作者在拍攝一部電影時,只可能按照4:3的比例思考構圖、設計場面調度,而不會去花時間設想「如果寬著拍」會怎樣,這看起來更像是後輩回顧時才會產生的困擾。題主說威爾斯若將公民凱恩拍成寬銀幕調度會更加驚人,多半是一廂情願的臆測。
那麼威爾斯本人是否真認為寬銀幕更有利於他的場面調度呢?回答這個問題的case in point是同時具有4:3和1.85:1寬銀幕兩個版本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歷劫佳人》是1958年的電影,環球按照當時公司的策略,要求威爾斯按1.85:1的寬銀幕比例構圖(這是威爾斯的首部寬過1.37:1比例的電影),但同時照顧學院比例,以便後者將來在電視台播映。於是此片便有了兩個皆屬「正確」的寬高比。
威爾斯更喜歡哪個呢?眾所周知,威爾斯是充滿神秘氣息的幻象大師,要從他口中討得真相形同緣木求魚。不過讀一讀威爾斯同樣發表於1958年的短文Ribbon of Dreams,不難窺見他對寬銀幕革命及其背後推動力(好萊塢片廠試圖與電視爭奪觀眾)的反感。
A Film is a ribbon of dreams. It can happen to us to dream in colors and sometimes in black and white, but never in CinemaScope. We never wake from a nightmare shrieking because it has been in VistaVision.
下面比較兩組《歷劫佳人》中的畫面(截圖來此DVDBeaver網站):
不難看出,1.85:1的畫幅中缺失了威爾斯極具壓迫性的背影,而4:3的畫幅則將其完整納入。
再看這組,1.85:1的畫幅看似緊湊,但又丟失了4:3畫幅中威爾斯精巧布光的香煙繚繞(熟悉瑪琳·黛德麗的人都應知道香煙是她銀幕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面的對比還透露出一個信息:那個時期1.85:1的寬銀幕,是從4:3的畫幅中裁切掉上下邊緣而得的。比起open matte的學院比例,它根本就不「寬」出任何內容,其實是「矮銀幕」。籠統地說,1.85:1的畫面空間要更逼仄,更具禁閉感。
用同時收錄了《歷劫佳人》兩版本正片的電影大師(Masters of Cinema)藍光碟小冊子中的妙語來總結:
We are left with a classic Wellesian paradox: both ratios may be correct: one more clearly pronounces, we might say, the Shakespeare side of Welless sensibility; the other, hist taste for Kafka.
**********************
說兩句題外話。第一句:在真正將銀幕拓寬的Scope比例(2.35:1)和70mm電影(2.20:1)出現後,它們的所謂「不可替代性」似乎更值得強調,尤其當電視工作者在對這些畫幅進行Pan Scan轉換而急得汗流浹背之時。
第二句:題主所舉的《拿破崙》這個例子,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應該指的是阿貝·岡斯(Abel Gance)的那一部吧?其實那部電影反而不能算純粹的4:3。因為它為世人銘記的不正是「寬銀幕」的Triptych sequence嗎:用三台1.33:1放映機同時投射出的寬達4:1的畫幅,構成了此片獨一無二的高潮戲,比好萊塢的Cinerama要早上25年呢。早春二月,特別其中一個鏡頭,女主角在窗邊讀信。
八一電影製片長一切以兩個小兵旋轉為開頭的電影。
題主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問題。這只是兩種不同的拍攝尺寸而已。最早均是4:3,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影為了吸引人,才發明了寬銀幕。再到後來,又發明了3D、4D等技術,所以沒有對與錯。
電影不清楚,電視劇裡面,The Wire是有名的拍成4:3的,為的就是刻意造成一種紀錄片的感覺,非常符合片子的主題。
今年The Wire被remaster成了16:9的高清,褒貶不一。推薦閱讀:
※我是你的「科普」小助手!
※饒毅:三十年前做基因測序和「基因治療」
※人死後為什麼會很快發臭而豬肉不會?
※能磨出色素的蟲子,坑了星巴克也坑了澳洲
※黃色粘球菌對大腸桿菌聚集地的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