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IT業發展怎麼樣?

日本是大家看起來守舊迂腐程式化的一個國家,那麼他在高端領域有所建樹的情況下,(比如東大的人工智慧)為什麼沒有誕生優質的互聯網企業?在日本大環境下,是否IT行業也是不善變的呢?


日本IT業發展龜速,主要原因可能是日本IT業定位太過奇葩。分析全放在下面。

所以,如果你當真要接著閱讀,將遭遇以下問題的答案。

  • 在日本,比起選擇IT行業, 更好的行業選擇是什麼?
  • 如何各用一句話定位「印美歐」四地的軟體行業?
    • 順道談談中國;
  • 日本的IT行業是如何起步的?
  • 日本的編程能力到底是不是渣渣?
    • 日本企業眼中的IT工程師是什麼價值?
  • 日本IT產業的未來將如何發展?

風險提示完畢。請確實,是否繼續?(Y/N)

Y

好的,前方正文。

+++

提到美國的科技企業,首先想到的是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提到中國的科技企業,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新浪等IT企業。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比較純碎的IT企業。並且,在這兩個國家裡,談到「科技」,很多時候都是在指IT,尤其是在中國。

那麼,提到日本的科技企業呢?

索尼、松下、三菱、東芝、富士通、軟銀……

如果是在日本學習情報專業(日本的IT稱為情報)的學生,畢業後的目標必定是以上企業。但是,這些企業是IT企業嗎?想想它們提供的產品: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屏、遊戲機。雖然很多時候,它們也被稱為IT企業,但顯然與谷歌、騰訊這一類企業有著明顯的區別。它們更多地被歸屬於「製造業」。

換句話說就是:

在日本大學裡學習IT的學生,畢業後優先選擇製造業,而非IT行業。

其中內涵是十分耐人尋味的。此文打算以此為引,通過近幾年在日本生活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從日本的產業結構、企業風氣、國民性格等多個方面,探討一下日本IT技術的現狀和未來。

IT產業在日本被看做什麼?麻省理工學院的Cusumano教授說過一個比喻,是我平生所見對各國軟體行業最恰當的。他說:

在歐洲,Software as a science(軟體即科學)

在美國,Software as a business(軟體即商業)

在印度,Software as a service(軟體即服務)

在日本,Software as a production(軟體即製造)

歐洲是現代自然科學的發源地,在他們看來,IT就是科學的一種延伸。因此,他們編寫的軟體很講究數學公式的構造、數字化的檢驗方法。他們會花費超出必要的時間去構造儘可能接近完美數學化的軟體,儘管其與盈利可能並無關聯。其結果是他們的軟體可被稱為藝術,但銷售量完全無法與美國競爭。

美國人把IT看成是賺錢的手段,一切以盈利為目的。因此,他們對軟體品質的要求,會優先停留在「能夠賣出去就好」的階段。儘可能早地建立各種標準,思考各種商業模型,為了儘早商業化注入一切力量。其結果是美國是信息時代的主導。

印度是全球著名的軟體外包基地。在他們看來,恐怕提供優質的軟體與提供優質的酒店服務差不多。傾聽顧客的要求,然後不顧一切地去完成顧客交給的任務,並以良好的服務接受客戶的反饋。

再來看看我們此次的關注對象:日本

日本的IT行業有其獨特之處。他們把IT看做是製造業的一種。因此,他們在做軟體的時候,其態度就像在造數碼相機、醫學儀器一般。幾近瘋狂的品質管理,非把bug一個個找出來不可。低質量的軟體絕對不允許進入市場。從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到發布,一整套流程就像豐田汽車的生產車間一般,所有人都各就各位充當一顆完美的螺絲釘。因此,他們的軟體品質很高,bug很少,但是開發周期過長,具有很大的市場延遲性,這也是他們在日新月異的IT行業很難佔據領先地位的原因。(這句就是在點題!)

多問一句,中國呢?

中國更像美國,不像日本對品質要求那麼高,也沒有歐洲的數學化思維。中國人更多地把IT作為一種商業手段,以賺錢為目的。但是,與其說是像美國,不如說是在刻意模仿美國,因此很多產品的相似度極高。不過我不是在說模仿不好,其實我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探討「仿造」的問題,所提出的觀點是「後發國家在追趕先進國家的過程中是必然涉及模仿的,因為這麼做是效率和成本折中的一種最佳選擇」。

日本真正的IT企業是如何發展的?

中國的IT產業起步不晚,在這次產業革命中並未落後於日本。但是,在IT產業發展的初期,由於兩國產業結構的不同,導致兩國的IT企業選擇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模式。

有一點是大家的共識:在上世紀80、90年代,日本已經擁有了強大的製造業,其產品品質世界馳名,而中國的製造業卻很弱小。

那麼,問題來了!

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的初創IT企業,為了能夠更快地收益,該怎麼做呢?

很自然的想法是:與製造業的大企業綁在一起。

由於它們的產品能夠賣得足夠好,那麼如果我能為它們提供服務,就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收益。因為,如果說要推出一款面向民眾的產品,誰都沒有把握。對性格相對保守的日本人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很自然地會把眼光聚集在能夠獲得巨大效益的製造業。對於初創企業來說,比起前瞻性,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

日本製造業的能力之強,使得IT企業能夠從製造業獲得足夠的單子。於是,產生了兩個效果:

  • IT企業從製造業穩定接單,以保證自己的生存;

  • IT企業沾染了製造業的作風,並與之趨同。

中國與日本相反,由於製造業不夠強大,IT企業不能獲得足夠的單子,自然會把眼光聚焦在民眾身上,讓民眾來買單。

其結果就是,中國的IT產業更面向民眾,日本的IT產業更面向企業。

由於面向民眾的產品很容易受到人們的熟知,再加上中國市場的規模也遠大於日本,因此中國的IT企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遠大於日本。但是,絕不是說日本的IT企業就很弱小,它們與製造業綁在一起,它們的影響力便融入了家用電器、電子元件、數碼相機等製造業產品。你今天所見到的高質量的日本產品,背後就有無數個IT企業在支援它。

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中國的IT產業是「天動說」,彷彿其他產業都圍著它轉。日本的IT產業是「地動說」,它圍繞著其他產業轉,默默地支援其他產業。

日本人的編程能力很弱嗎?

我是軟體專業出身,在中國讀本科,在日本讀碩士。與兩國的IT學生長期接觸的過程中,發現了兩件耐人尋味的事。

1)日本很少有為了編程而編程的學生。

編程是一件很有趣味性的事,我也甚是喜愛。在中國,很多學生或開發者存在一種「為了編程而編程」、「為了IT而IT」的思維,或者說「我就是喜歡編程」。也有人以自稱「一個編碼15年還沒編夠的程序員」而自豪。至於如何通過IT來盈利,如何進行產品的市場定位,卻考慮得較少。

日本人本來就把IT看做是支援製造業的手段,因此很少有「為了編程而編程」的學生,在他們看來編程和扭螺絲釘可能差別不大。因此,如果不能明確要支援的目標是否能盈利,他們就不會去做開發。

2)初看日本學生覺得他們很弱,但越接觸得久越不這麼認為。

我初到日本的時候,對日本學生的編程能力評價很低,過了一年就完全改觀了。

第一,即便是學生製作的小軟體,與同等級的中國學生製作的,在軟體質量上差別很多。簡短地說就是,中國學生可以只花很少的時間就能用新技術製作一個軟體,但日本學生確善於用成熟技術做出品質很高的軟體,雖然他們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品質管理,彷彿是連從未進入企業的學生都知道的。

第二,看日本人寫的編程教程,簡直是一種享受,其簡單易懂的程度令人吃驚。我也長期在網路發表教學文章,也出版過書籍,非常明白創作者的感受。只有對一個技術掌握得越好,理解地越深,才越能寫出簡單易懂的教程。如果說一個作者在寫作時模糊其詞,很大的可能是作者也一知半解,而不是技術內容很深奧。

近兩年,我在學習新技術時,基本都是優先選擇日本人的書籍。為什麼呢?因為我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學會這項技術。(這是不是一個省時建議?你也可以試試這麼干。)

日本企業如何看待IT工程師?

在日本企業里,軟體開發員的地位不高。與其說不高,不如說與擰螺絲釘的差別不大,也就是說擰螺絲釘的地位也很高。而在中國,前者的社會地位明顯是要高於後者。因此,所有開發人員的目標,都是管理崗位,不會在開發崗位長期逗留。在日本,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大於35歲還在做開發,那你的人生就完全失敗了」。

比起做軟體開發,日本人更喜歡寫Word文檔,整理PPT報告,將數據整理到Excel表格。「能用Excel表格解決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編程呢?」如果一個找工作的學生在面試的時候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編程能力,很可能面試官會笑著回答「我不編程,也能工作」。

在日本人的心中,生活中是可以沒有IT的,因為IT僅僅是為了支援製造業。在中國就不同了,IT成了陽光、空氣和水。支付寶可以付手機費,還信用卡,甚至可以交水電費。總之,一切可以在網路解決的問題,中國的年輕人習慣於盡量在網上解決。日本則正好相反,一切可以在線下解決的,儘可能不在網上解決,因為線下很方便。這也反映出中國線下服務質量不高的現狀。

日本IT產業的未來展望

日本的IT產業是典型的「支援型產業」,在未來十年內,我認為這一點並不會有太大變化。因此,IT產業本身的成就一定不大,不會有類似Facebook、Twitter、Google這樣的企業產生,IT商業化的新模式也不會首先誕生在日本。但是,IT產業的成就會融入其他產業,預測一下,最能受益的是以下三類。

1)藝術設計類產業

隨著IT技術的發展,基於計算機的藝術表現能力、製作效率會大幅提升。虛擬現實(VR)、擴張現實(AR)等新技術會率先為藝術產業注入新的活力。動漫、電影、廣告等產業會藉此得到飛躍性的發展,孕育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品。

2)高端製造業

憑藉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等新技術的發展,製造業會更加智能化。IT企業為製造業提供技術支持,使其生產過程、管理、人機互動等全面優化,效率和品質大幅提升。日本的製造業在未來十幾年內仍會作為世界的「領跑者」。

3)醫療產業

IT企業將為醫療儀器、藥物的研發提供便利。圖像解析、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發展會加快醫療顯像儀器以及藥物的研發,計算機全息生成(CGH)計算會為醫生判斷病因提供極大便利,患者將享受到如科幻電影般的醫療服務。

總結

本文多次對比了中日兩國的IT產業,其目的不是說哪一種發展模式好,而是把它們總結出來,讓人知道IT產業的發展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會根據國情、產業結構、國民喜好產生巨大差異。

當年華山之巔曾有「劍宗氣宗之爭」(金庸《笑傲江湖》),兩方均通過極其殘酷的手段去爭論武學之道的根本是「劍」還是「氣」。殊不知,無論是「天羅地網」,還是「重劍無鋒」,都是武學發展的正途。此文認為無論是哪種模式,都是國家發展進程中自然選擇的結果,都是合適的。

由極客邦科技、七牛雲以及XNode 共同發起的「ChinaTech Day中國技術開放日 2016」即將於5月12日正式啟航,帶領中國技術力量出海,首站日本。這也是中日兩國企業和開發人員交流的一個良機。

想要更近一步探索了解日本,戳這裡:中國技術開放日

本文原材料作者:呂之華,《精通D3.js:互動式數據可視化高級編程》作者。2012年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同年獲日本政府國家獎學金赴日,就讀於日本岩手大學設計與媒體專業,2015年獲得碩士學位。目前正攻讀博士學位。

---彩蛋時刻---

技術乾貨接著讀,再來2篇:

專訪鏈家鳥哥:技術人員如何保持進步?

開源項目的正確打開方式:如何發明完美符合自己業務特點的輪子?


日本IT業,加拉帕戈斯化很嚴重。《日經computer》的總編木村岳史最早提出了「SI加拉帕戈斯」這一概念,主要說的就是日本IT業多層轉包這一不尋常現象,以及外包開發模式在整個IT行業內所佔比重。(關於日本IT業盈利模式,在舊作【在日IT工程師之路——日本IT行業地圖(2)日本公司都是咋賺錢的?】一文中有詳解)

(題圖:看似美麗,實際上卻背離了全球發展趨勢的日本IT行業)

SIer這個詞是日本人發明的英語單詞。類似於國內的系統集成商,是提供企業級系統解決方案的公司。在日本的大部分華人工程師都是從事這個行業的。

如果說SI這個行業僅在日本存在,可能有點言過其實。但如果說到SI占整個IT相關市場的比重,以及多層轉包金字塔型開發模式,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和日本類比。在這種模式下,IT行業本應該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知識密集型行業,卻逐漸淪為了一個巨大的,以人月單位為計量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人月:指一個人在一個月里所能完成的工作量)

(數據來源:2015年8月日本經濟產業省特定服務類調查結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雷子認為,日本服務行業對於質量和顧客滿意度近乎變態的要求,是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的服務業自稱是世界第二,那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敢說自己是第一。細緻貼心,人性化服務,把顧客供奉為上帝——這就是日本的服務業給全世界的印象。在這種高質量的服務業背後,往往需要大量的金錢和人力成本來支撐。這個道理誰都明白:沒有利益回報,誰肯為顧客花費那麼多的心思?

IT行業也是服務業的一種。理所當然的,客戶——那些出錢開發IT系統的用戶企業,就是SIer們的上帝。在日本這個「お客様文化」的服務模式里,既然用戶企業拿出了高昂的開發費用,理所當然地就有權利對SIer們提出各種任性的要求——大多數時候,這些要求充滿了曖昧不清和矛盾。而無論這些要求的邏輯有多麼混亂,客戶的一句話「何とかして(去想想辦法)」,就足以讓SIer們絞盡腦汁,最終開發出符合客戶邏輯的各種奇葩的系統來。

這些系統毫無復用性可言,即使是A公司的業務和B公司的業務在90%程度上相似,也是完全兩個形態各異的系統。這種開發方式的結果,就是日本的IT行業不斷發明出了一個又一個的,三角形或者橢圓形的輪子。

即使是那些國外引進來的,成熟的軟體產品,例如ERP系統,也是一樣的下場。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這些軟體產品都要求企業的業務流程為軟體的實施作出讓步。換句話說——軟體就是這樣,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滾。

而到了日本這裡,則一定要在這些軟體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定製開發,去適應企業自己的流程。所以在那一個個所謂的「豐田模式」,「松下模式」等光環之下,企業拒絕流程標準化的後果就是浪費了大量的IT成本。這種成本還不是一次性的。每次伴隨著基礎軟體的升級更新,都要重來一次。

同時,對於服務質量苛刻的要求,又使得用戶企業只能選擇把系統開發的工作委託給那些他們看起來「靠得住」的公司。那什麼樣的公司才算「靠得住」呢?當然是那些規模巨大,資金雄厚的頂級SIer公司。這麼多的項目,幾個頂級公司怎麼可能做得過來?所以又轉包給下一級它覺得靠得住的公司,下一級公司再向下轉包……至於這些項目最終轉包給了誰,是誰開發出來的,用戶企業毫不關心。他們在意的只是如果出了問題,有這些實力雄厚的頂級公司站出來負責任就可以了。

於是,在這種害怕風險的責任制下,形成日本特有的多層金字塔型外包的模式毫不為奇。上層SIer公司的相關人員甚至對於技術本身一竅不通。他們的工作內容只是去接受客戶各種奇葩的要求,然後把這些要求原封不動的壓給下層的外包商去解決。而最終負責開發的技術人員對於系統的有效建議和改進方案,卻很難傳遞到用戶企業的那一層。

反過來,上帝出的價錢不可謂不高。用戶企業為IT系統開發的每個人月,開出了200萬日元的價錢,如果是稀缺性需求的話,甚至可以達到500萬日元以上。

在利益的驅使之下,這個行業從上游頂層的大手SIer公司,到底層的技術者們,都儘可能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為了消化掉儘可能多的人月,每一層都配備了大量的人員,做著重複相同的工作,卻美其名曰是為了軟體質量。而實際上每一層的人所考慮的,都是如何從上層攫取更多的利益,如何更加壓低下層的成本,以及如何擠進這個金字塔的上一層去。

在IT行業的發源地——美國,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美國的用戶企業當然也需要IT系統。但由於流程標準化的發展,採用成型的軟體產品可以讓大多數企業的問題得到解決。技術人員的聰明才智被解放出來,用IT技術去尋求那些尚未得到解決的問題的答案,去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這才是IT行業存在的最根本意義。

在美國,技術人員的職業只有兩種——架構師和程序員。所謂的SE(系統工程師)是不存在的。這是一種只有日本這個IT行業模式下催生出來的特殊職業,這個職業的大部分從業者的工作內容與寫代碼無關,而是去弄清楚用戶究竟想要什麼,以及檢驗程序員的工作是否滿足了他們的各種要求。

日本IT行業的自身並不是沒有發現這個問題,但是卻很難做出改變。這個是由日本人萬事求穩的民族性決定的。什麼都不用考慮,單靠滿足用戶的奇葩需求,販賣人月的差價,就可以過的還不錯。對於其他行業來說從業者收入也算優勢明顯,為什麼要變?

另外一個深層原因是,由IT技術發展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在日本找不到市場。日本這個商業環境也是一個特例,市場價值這個指揮棒作用,似乎在日本得不到體現。真正決定日本商業規則的,依然是人情社會,信賴關係,以及政商勾結,即所謂的「非關稅壁壘」。

眾所周知,日本的政黨和大公司,都是由大財閥所把持的,錯綜複雜。政府高層官員退休後,往往會去某個大公司擔任顧問,而大公司的高層領導也經常被調任到政府經營的集團公司擔任職務。在這種情況下,想利用商業模式變革來動利益集團的乳酪,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複雜的各種內因外因,造成了日本IT業的沉重現狀,在高昂的人力成本和層層金字塔中大量的人才浪費之下,即使是日本三大頂級SIer公司的利潤率也只有6%左右,不免有些慘淡。

問題已經很清楚了。日本IT業要想求生存求發展,首先必須改變這種多層金字塔模式。金字塔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要想一下子打碎,恐怕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剪掉一些中間的無用層級,對行業都會有正面的作用。

從SI這個行業來說,對於上面奇葩客戶的無理要求,要敢於說No,想辦法讓他明白你從專業角度給出的提案,對長遠發展的好處。從唯唯諾諾,言聽計從的乙方,轉變成站在他的角度為他考慮,並能給出合理建議的合作方,或許更能獲得客戶信賴。

同時減少下層外包金字塔模式的層級,既然A公司的項目經過n個公司的轉包和牟利,最終是由F公司來開發,為何不勇敢一些,直接啟用以技術者為核心的合作公司。當然,這對萬事求穩的日本人來說,可能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雷子認為,日本的IT業最終的問題在於缺乏狼性公司。日本IT行業的出路,在於喚回日本公司經濟高度成長期的進取心。吃著現有的乳酪,覺得很大很滿足,突然有一天,充滿狼性的外部物種入侵,結局只能像文章開頭的日本功能機一樣,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充滿狼性的韓裔三代孫正義創立的SoftBank在日本的巨大商業成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通過降低資費,手機0元等價格戰,從早已壟斷市場,高高在上的docomo和au手中搶佔了大量的市場份額;又在這兩家公司都傲慢地把蘋果拒之門外的情況下,率先看到了智能機的巨大商機,將iphone引進日本市場。憑著這一系列的組合拳,飛速成為與兩大巨頭平起平坐的第三大運營商……現在兩大公司早已反應過來,又是和蘋果公司合作,又是降低價格,但市場份額早已被SoftBank搶走了……孫正義作為一個韓裔草根,能在日本人利益集團的圍剿中迅猛成長,創造財富神話,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這些年,我們天朝的情況又如何呢?在緊緊抱住美國的大腿後,中國的IT行業已經遠遠走在了日本的前面。而天朝政府的對外封鎖策略和對內缺乏監管,對中國IT行業來說也許並不是件壞事。從最初的無視知識產權和用戶隱私,靠山寨美國模式起家,中國的IT行業野蠻生長。各個公司靠著耍流氓模式,卻成功走到了納斯達克和A股回歸。最終大流氓打贏了小流氓,完成了原始積累後,開始洗白自己,有模有樣的制定起行業規則來。天朝的IT行業,特別是互聯網行業能走到今天全球第二的位置,不得不說,有幸運的成分。

日本這種暮氣沉沉的商業環境,對於那些剛剛結束了國內的廝殺,開始把眼光投向全球的天朝狼性公司來說,可謂是一片藍海。阿里巴巴已經出手,和SoftBank合資成立了SB雲,準備進軍日本的雲計算市場。來自中國的公司,是侵入進加拉帕戈斯生態系統的一個新物種。能夠給這個一潭死水的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值得期待。希望今後在日本的IT行業,能夠看到越來越多的天朝公司的身影。

當然,狼性歸狼性,基本的道德底線還是應該遵守的。

微信公眾號:東京IT人

和小夥伴們分享島國趣事,

特別是IT相關。

歡迎大家踴躍提意見,

希望在大家的幫助下越辦越好!

關於馬雲的「乾爹」孫正義,你一定不知道的幾件趣事

排名第一的大銀行,系統居然爛成這樣,我也是醉了

程序bug造成天大的損失,要槍斃程序員嗎?

不想當程序員的總統不是好歌星

【搞笑視頻】看島國最黑科技,如何做到讓你下班瞬移回家


日本還是有不少優秀互聯網企業的,我舉個栗子。

日本不錯的互聯網企業(排名不分先後):

1. recruit

買下了美國的indeed,巨有錢,尤其是indeed的校招有個international program,如果能進就是650w起薪,而且可以去美國玩三個月。不過想進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要參加他們搞的ACM比賽。

2. dena

有錢,sp offer 600w起飛,我同學拿到了,羨慕。而且最近和任天堂合作,感覺很有錢途的樣子。不過缺點跟gree一樣,dena是頁游時期巨頭,但是手游時代慢了一拍,跟任天堂合作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想要在手游上有所作為。

3. gree

頁游時代輝煌一時,現在雖然還是日本營收前三的頁游公司,但是手游時代慢了一拍,加上在中國發展不好,中國的工作室關閉,所以前景不明。工資正常水平。

4. line

起飛中,巨有錢。sp offer 也是600w起。不過是韓國人的公司,CEO雖是日本人,CTO是韓國的妹子,高層也是韓國人較多。

5. 樂天

作為電商企業聲名遠播,同時作為black企業也是臭名遠揚,面試終面的時候要看社長寫的一本書然後提交一份讀後感,社長崇拜非常嚴重

6. yahoo japan

據說加班挺多,但是我個人感覺性價比非常好,技術實力一流,公司穩定,福利好,工資正常水準。

7. ドワンゴ(讀作duang~狗)

就是niconico的母公司,工資正常水平,但是據說geek氛圍很濃重,相當不錯。

8. cookpad

互聯網公司新銳,據說geek氛圍很濃厚。

9. cyberagent

廣告公司,旗下ameba博客是很多藝人的首選,但是員工離職率超級高,被很多前輩吐槽"毫無技術力"。工資也是正常水平。

10. コロプラ

做黒貓のウィズ而出名,手游時代分了一大杯羹。

11. GUNGHO

做智龍迷城(パズドラ)出名,手游時代最大贏家,14年營業額1700億日元,已經超過了gree和dena。而且在dena與任天堂合作之前就開始了和任天堂的合作,不得不說任天堂也是非常看好他家的。

12. navitime

做手機導航軟體的,在日本做的還是很成熟的,基本上大家都在用。我同學去實習過,然後覺得氛圍很好就正式入職了。

其實這些所謂優質互聯網公司大多數都是集中在遊戲行業,畢竟日本娛樂產業占的比重非常大,而且其他產業線下服務太完善,並沒有太多需要互聯網化的需求。比如類uber之類的打車軟體,在公共交通發的日本很難普及,line做了自己的打車軟體,也不知道能有多少人用。

另外,這些互聯網公司在日本國內雖然風生水起,但是到了國外卻不太吃的開,這個跟日本文化是有很大關係的,比如現在日本最賺錢的手游幾乎都是卡牌類遊戲,對某些人(御宅?)會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到了歐美或者中國就很少有人買賬了。


一家辦公室在六本木的創業公司2016年的項目是:phone call selling。電話推銷

他們是在meet up上發起的活動,具體忘了,只記得關鍵詞是「digital products」。當時閑著無聊,那個活動又是英語舉辦,我就去了。

等到去了才發現,products既不是硬體也不是軟體app,而是電話客服外包活動。

就是他們組織人力,把大公司(亞馬遜,booking之類)的客服服務外包過來。當我們給亞馬遜打電話的時候,就轉給他們由他們接待,節省這些大公司單獨培養客服人員的成本。

天啊爸爸!2016年啊!我向他們指出在中國我們一般都直接和客服人員通過聊天軟體進行溝通,並且這些聊天軟體本身就可以變成推銷的一部分(比如微商)。

那個創始人之一說「哎呀你們年輕人可能喜歡網上聊天,但像我這個年紀,我和我的朋友們,比起軟體,都更習慣和真人聊天。」

根據自我介紹,他說的「他這個年齡」是33歲

我六十多歲的外公外婆現在打麻將都直接支付寶了。


因為他們的開發人員都去寫文檔了 0 0.


日本的IT是為日本社會服務的,不是帶領日本社會革新的。

所有日本的所謂牛逼的IT公司,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不是創新企業。


優質的互聯網企業?

DMM

KLab

Square Enix (嚴肅臉)

笑著看你


主要是兩點:

1 人(相對比較)少,國內市場小

2 語言比較特別,出海有點難


傳統IT企業都比較教條,死板,感覺前景不大。

稍微不那麼死板的都去做手遊了,所以熱門手游的母公司都還不錯的樣子。


推薦閱讀:

TAG:日本 | 信息技術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