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理查德耶茨?

陳新宇在十一種孤獨的譯後記中提到耶茨的書從來不暢銷,並且逐漸為人所淡忘。

你怎樣看待耶茨,以及他一直在描述的孤獨感。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又是怎樣的呢?


理查德·耶茨是我高三才接觸到的作家,那年看了他的短篇小說集《十一種孤獨》,當即受到了震撼。震撼來自哪呢?來自耶茨作品裡滲出的絕望,由於孤獨、由於平庸而產生的絕望,即使再怎麼抗爭,loser仍然是loser。這與《幸福來敲門》這部電影是完全相反的,倘若是耶茨來寫,電影的男主人公永遠只是一個失敗的推銷員。

上大學後看了耶茨的長篇小說《革命之路》,仍然是瀰漫著一種壓抑的氣氛,女主人公的生活平凡而單調,她想要反抗,想要尋求新的變化,卻怎麼也跳不出已經陷入的圈子,最後悲慘地死去。是的,在耶茨的筆下,你看到的永遠是赤裸裸的現實,是小市民那沒有希望的瑣碎和平庸的生活。

耶茨作品的主題,正像他本人所說的那樣:「如果說我的作品有一個主題,我懷疑這個主題並不複雜,那就是絕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種無法逃脫的孤獨中,他們的悲劇也在於此。」在耶茨看來,孤獨是無法消除的,每個人就是孤零零的孤島,永遠無法匯聚成陸地,即便你們是夫妻、父子、師生、姐妹,都無法把彼此從孤獨中解救出來。

我現在正在看《復活節遊行》,雖然只看了幾章,但卻已經明顯得感覺到愛米莉和姐姐薩拉以及母親普奇彼此之間的隔閡,就像是一種陌生人的冰冷。在第一章的末尾,薩拉撞傷額頭後愛米莉表現得非常恐懼,作者這樣寫道:「愛米莉每次看到這道疤痕,都會想起她姐姐有多麼能夠忍受疼痛,也一再讓她想到自己有多麼容易驚慌失措,還有她對一個人呆著的無限恐懼。」愛米莉從小就害怕一個人,從小就處於一種孤獨的狀態中,這也註定了她以後不會美滿的人生。

耶茨自己就是生活中的失敗者,他窮困潦倒,酗酒,家庭破裂,這樣的經歷怎麼可能讓他對生活還抱著美好的希望並在自己的書中表現出來呢?耶茨作品中的孤獨和絕望,其實也是他自己的孤獨和絕望,還是那一代人的孤獨和絕望。他只是誠實地表現了自己和生活。

耶茨的風格也很鮮明,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描寫,沒有長篇累牘的對話,只是用平鋪直敘的語言,在緩緩地行文中卻積蓄著一股驚人的力量。耶茨的敘事很簡潔,但卻能準確地勾勒出生活的原貌,一點都不粗糙,在這方面和雷蒙德·卡佛的風格很相似。

耶茨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現代作家,他的作品絕對值得一讀,只是需要一點勇氣,特別對那些本來就對生活失望的讀者來說。


理查德·耶茨無疑是一位真正的天才作家,比起他很多人只是徒有虛名罷了。他的小說沒有誇張的情節和被放大的戲劇衝突,沒有那些恢弘壯麗的人性表達和史詩般的壯志雄心,他只是在寫生活常態,敏感銳利地觀察那些被絕大多數人輕易忽略的東西,他追究人們矛盾和失落的根源,結合準確簡潔的表達,描繪出普通人們內心的失落感和孤立無助的境地,在浮躁的時代給有興趣一讀的人帶來淡淡的溫暖,讓我們重新去審視生活的細枝末節,去學習理解和努力寬容。他這樣的作家註定是不會大火的,他的書甚至一度瀕臨絕版,但慶幸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讀他,因他的作品達到的高度,耶茨在文學史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他的書總在那裡等著你,在你想讀的時候,打開來隨便讀上一篇,那種複雜的感覺便會漫上心頭,讓我們去思考,驚嘆,反思我們的生活。


耶茨不是那種讓人感到快樂的作家。

擅寫資產階級「幻滅」的耶茨時常讓我想起菲茨傑拉德筆下的蓋茨比,而兩者本質上卻大大不同,耶茨所寫代入感太強,總體覺得自己就是他筆下的大loser而苦悶不已,有人說耶茨就是那種會傷害你,甚至拿一把刀捅向你的作家。

過去的我常認為,年輕的孤獨沒有比村上春樹寫的更細膩,中年的孤獨沒有比耶茨寫的更真切了。有些人的孤獨是因為求而不得,有些人的孤獨是因為不知所求,不知所為。

只要你看過他其中一本書,甚至不用去了解他的生平,幾乎就能想像出這個男人經歷了怎樣昏暗潦倒的一生。

失敗之人寫失敗之書,大概可謂之真切而感人,卻稱不上稀奇。失敗之人寫熱烈之書,才算得上偉大深刻的奇蹟。骨子裡我還是愛尼采啊,愛那些雖然未戰勝命運卻也沒有被命運打倒的人啊。

「天真的人們能夠愛,這就是他們的秘密。」很想把赫爾曼.黑塞的這句話送給耶茨筆下所有男男女女。那些自己毀了自己生活的人,卻反過來痛哭著指責生活毀了自己。


看過《革命之路》和《十一種孤獨》,基調和想訴說的東西基本一致(當然.很多藝術家畢生都圍繞一個idea進行表達.比如賈樟柯的電影雖然故事不同但是帶給人的都是那樣一種感覺)

Richard Yates的idea是:在平凡俗套的生活里,那些心有不甘的靈魂和渴望新意的人們無一例外地感到疲倦沒有希望沒有未來,並迫切希望尋求改變。而現實過於殘酷,改變大多失敗,於是其中一部分就認慫低頭好好過普通人的日子.只是偶爾淡淡感回顧下原有的雄心和嘆息下生活的不如意;而另一部分則不斷抗爭永不言敗,雖然永遠在失敗(可參考顧長衛「孔雀」中的姐姐和「立春」中的王彩鈴),從而以悲劇收場。

語言上偏向白描,比較樸素。

Yates的名氣好像不是很大,不過大作家畢竟是少數,文字好看就行。

都是幾年前看的了,說得不一定準。


耶茨作品裡的每個故事,都有他自己生活的影子。他並不長於完全虛構,而是虛虛實實,因此作品極其能給人共鳴。

兩段婚姻皆不順,事業也坎坷。溺於寫作,生前作品雖然廣受好評,銷路卻不好。《革命之路》就是對此的反映。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弗蘭克一事無成幹了一輩子推銷員的父親在揚克斯市工作。而Yankers恰恰是他的故鄉。

書中冷靜克制的筆調描繪出的人物都帶著他的一部分個性,人物經歷的每一種孤獨,或多或少都是他自己曾經歷的孤獨。


0僅僅談11種孤獨,因為革命之路沒有看全

1畫面感,由於寫劇本的緣故,耶茨的小說會具有一種畫面感,對人物動作和心理精確的描寫--「他緊張出汗的手把風衣里紙揉成了濕潤的紙團」

2對於掙扎·絕望·窘迫的描寫,故事裡沒有逆轉,沒有奇蹟,也沒有救贖,只有平凡庸碌的現實,想改變,努力生活的人被現實敲打的粉碎,社會底層想要融入更高階層的學生,希望和雞湯在這裡顯得太矯情太假,經歷過痛苦掙扎,尤其是當代在社會上打拚的年輕人,一定可以通過閱讀找到共鳴

3愛的戰士,沒錯和acg的虛淵玄一樣,耶茨筆下的人其實也是在戰鬥著,從認真的教官到,不服輸已經和社會脫節還要在酒吧泡妞的退伍老兵,屢次工作失敗趕上經濟危機又被裁員的中年人,每個人都在努力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然後是一次次的碰壁,主人公不會因為努力就獲得成功,不會因為認真生活就得到救贖。

4短篇,一個片段,一個場景,幾個人物的對話是耶茨最擅長的,如果說耶茨最讓人眼前一亮的特點,也就是用不長的篇幅描寫出不堪的現狀把


我在豆瓣上看到過一篇孫仲旭翻譯的文章,應該可以回答你最後一個問題了,但是時間在前進,比如他的傳記A Tragic Honesty是在這篇評論之後出來的,電影《革命之路》之後,他的知名度進一步擴大。

http://www.douban.com/note/81917661/


我覺得只有兩種人會看他的書,一個是充滿勇氣和智慧洞察人生的智者,一種是享受失敗和自我哀憐的懦夫。


推薦閱讀:

淺談中外世界文學名著
送別
朝花夕拾的作者是誰?
因|命運為所有的饋贈都標好了價格
哪個版本的《封神榜》最好?

TAG:小說 | 書籍 | 作家 | 文學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