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諫太宗十思疏》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古文觀止-諫太宗十思疏》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創作背景

時間條件

  隋朝在農民起義中覆滅,給唐朝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朝初年,為了緩和階級矛盾,魏徵積極進諫。太宗起初對魏徵的直諫尚有抵觸,揚言要殺他,後來他悟出魏徵是為了國家地長治久安,便越來越能夠接受魏徵的建議,並且付諸實施。這篇奏疏寫於貞觀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唐太宗登基後,開始了一段較有作為的政略,所以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因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他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資治通鑒》卷一〇九四著)。

  可是,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唐太宗開始大修廟宇宮殿,四處遊玩,勞民傷財。就在魏徵呈上此文的當年,已經民怨沸騰。為此有的大臣向他進諫,如監察御史馬周就曾在上書中指出:「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繼」,「春夏秋冬,略無息時」而「咸有怨言」(《貞觀政要》卷十)。他卻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新唐書·魏徵傳》)

《古文觀止-諫太宗十思疏》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他不再像過去那樣高興地接受下級的意見了。如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巡遊洛陽宮,泛舟積翠池,看到隋煬帝揮霍民脂民膏修建的亭台樓閣,便大發議論說:「(煬帝)將行幸不息,民怨不堪」,「遂使天下怨叛,身死國滅」,看起來他似乎應該以隋為鑒了,但最後他卻洋洋得意地說:「今其宮苑盡為我有。」(《貞觀政要》卷十),並且照樣地「行幸不息」起來。又如要選拔人才,太宗收到許多有用的建議,可是沒有像樣的行動。魏徵曾上疏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餘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貞觀政要》卷七)。就在唐太宗越來越忘乎所以,別的大臣都噤若寒蟬的情況下,魏徵卻在貞觀十一年的三月到七月這五個月中,連給唐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此為四疏中第二疏)。(節選自《應用寫作》雜誌1992年第2期《一篇真實得體的奏疏》)

  在此疏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思想,為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闢的論述,其主題在於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去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戒奢侈、恤百姓、戒焦躁、不自滿、不放縱、不懈怠、納忠言、遠小人、克喜怒、明賞罰等數十個建議。(《貞觀政要》)

《古文觀止-諫太宗十思疏》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背景環境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諫議大夫魏徵,在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上書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徵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對這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闢的論述,主題在於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等十個治國需警醒的要點。

  唐太宗登基後,開始一段是較有作為的,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因為他常以隋朝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他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資治通鑒》卷一〇九三)

  可是,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年年勝利,邊防日益鞏固,國威遠揚,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歡呼聲中,他漸漸驕奢起來,忘記了「以民為本」,特別是漸漸忘記了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開始作威作福起來了。

  就從貞觀十一年這一年來看,他先下令修了飛仙宮,後來又詔令修建老君廟、宣尼廟;二月巡遊洛陽宮,六月巡遊明德宮,十月獵於洛陽苑,十一月又巡遊懷州,狩於濟源。老百姓為了服徭役,長年不能回家。為此有的大臣向他進諫,如監察御史馬周就曾在上疏中指出:「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百姓因「供官徭役,道路相繼」,「春夏秋冬,略無息時」而「咸有怨言」(《貞觀政要》卷十)。他卻說:「百姓無事則易驕,勞役則易使」(《新唐書·魏徵傳》)。他不再像過去那樣高興地接受下級的意見了,他在生活上漸漸奢侈的同時,還有些崇尚空談,不務實際了;這點魏徵是看得很清楚的。

  貞觀十一年,「(煬帝)將行幸不息,(《貞觀政要》卷十),並且照樣地「行幸不息」起來。又如要選撥人才,唐太宗說了千百遍,可是沒有象樣的行動。魏徵曾上疏說:「國家思欲進忠良,退不肖,十有餘載矣,徒聞其語,不見其人,何哉?蓋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貞觀政要》卷七),《十思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其主要內容是:勸諫太宗施仁政、心懷天下、從諫如流、以民為貴,親賢臣遠小人等,去做一個好帝王。《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奏疏的代表作。



推薦閱讀:

當你沉睡時十八集的插曲是什麼?
汪峰的作曲能力怎麼樣?
互聯網分眾時代下的音樂行業要走向何方
方文山發布「江湖行酒令」,我看到了陳粒的刀劍,胡彥斌的詩酒,還有戴荃的快意江湖
艾辰首張單曲《來不及說再見》7小時破15萬銷量

TAG:音樂 | 文學 | 電影 | 小說 | 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