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到底有沒有做飢餓營銷?為何二十萬台小米1s能在半小時內賣完?


我們從邏輯上來看,如果說小米明明可以有產能但是他們「故意」壓低產能,那麼到了所謂「期貨營銷」的後期,為了「暴利」,就應該停止「飢餓營銷」進行放量以獲取利潤了。

但是小米手機1代,即使到了今年5、6月份,其銷售生命的末期,在那個「期貨說」的理論下這是小米手機已經「暴利」了的時期,小米手機依然能夠保證其被搶購,每輪20~50萬台的預訂量被搶購一空的銷售,仍然在被人罵做「飢餓營銷」。

這就變得完全不符合邏輯。

事實上任何一款型號的手機,在中國大陸一個市場上年銷量達到300萬台,其產能怎麼樣也不能說是太低。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只能說這是需求太大導致的供需矛盾。

從另外一個邏輯來看手機生產。

我們都知道小米公司融資高達3億美元。

假設一台小米手機的物料成本是1000元(事實上在一年前的物料成本遠高於這個數。不然其他所有手機廠商生產的手機的暴利那可就是令人髮指了。),那麼生產100萬台就需要10億人民幣,將近2億美元。

試問如果是你做了這麼一個公司,做出了第一款產品,你有沒有可能把你手上所有的現金都投入到這個元器件的採購上去?你要知道,那些元器件廠商是不可能先免費給你這麼一個小公司免費提供元器件等你賣掉手機再來要錢的。況且這些高端的或者主流的元器件在全球手機市場上根本就不愁賣。

因此小米也必須選擇先賣10萬台,收回貨款,再去下單生產30萬台,再收回貨款,再去下單生產50萬台……

其實說道這裡大家也可以想像得到硬體行業比軟體、互聯網行業的可怕之處。對於一個互聯網公司來講,融資上千萬美元已經非常巨大,足夠很多公司燒錢數年甚至度過某一階段的「寒冬」。但是在硬體生產製造領域,其對現金流的要求則更為可怕。

這也是為什麼絕大多數軟體公司、互聯網公司並不輕易嘗試進入硬體生產領域。互聯網巨頭如騰訊百度在互聯網行業呼風喚雨,但是其進軍硬體行業時就需要小心謹慎。

單純的硬體研發還好,無論公司規模大小總可以量入而出。但是一旦進入批量生產階段,其對資金的佔用和對資金鏈管理的需求,是那些習慣了互聯網方式或者軟體方式經營的公司難以接受的。

再列舉個小例子吧,說說硬體行業的可怕。

騰訊牛逼吧,賺錢吧,市值在全球互聯網企業裡面也位居前列。但是你還知道華為吧,華為一年的銷售額是騰訊的十倍。

最後說一個邏輯:多和少,其實都是相對概念。如果沒人想買,小米一次生產5萬台手機也可以叫多。當20萬台手機庫存在十分鐘之內被網民訂購一空的時候,理智的人都知道這不是增加產能能解決的問題了。


1、長期宣傳在一個時間點爆發。

2、高性價比


我朋友買了小米手機,我覺得本身其實蠻好的,因為至少小米手機沒有像有些手機那麼暴利。


因為很多 淘寶上的 二道販子, 領取了 資格,然後倒手去賣錢。

類似於 黃牛啊。而且沒成本。。。


推薦閱讀:

諸葛亮其實是個營銷奇才
有哪些飢餓營銷的成功案例?

TAG:小米科技 | 飢餓營銷 | 小米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