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悠遊歐洲(七)巴黎
DAY13 在巴黎做個玫瑰色的夢
塞納河畔鬧市炊煙,混雜人間小愚昧
法國 巴黎 -1°C—7°C 晴
巴黎是一座屬於浪漫的城市。
這裡有如童話般的建築,有如情話般的語言。當朝陽給這片土地帶來溫暖,塞納河的水流溫柔地拂過巴黎那不施粉黛的面頰。在這裡,每個人都可以足夠慵懶悠閑,都可以在如低喃一般的微風中,做一個玫瑰色的夢。
法國 巴黎 協和廣場 Place de la Concorde
太陽還沒完全升起,巴黎這座美麗的城市還沒有完全從昨夜的冰冷中蘇醒過來。迎著朝陽那沒什麼溫度的光芒,沿著逐漸繁忙起來的香榭麗舍大道,走到盡頭,就是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是一個由護城河環繞的八角形廣場,西接香榭麗舍,東連杜樂麗宮,南面則流淌著塞納河的河水。
廣場建成後被獻給當時的國王路易十五,當時還豎立起了他的騎馬雕像。但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五的雕像被推倒,廣場也改名為革命廣場(Place de la Révolution)。新的革命政府在這裡立起了斷頭台,斷頭台前經常聚集著喝彩的人群。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及王后、羅蘭夫人、羅伯斯庇爾等人都是在革命廣場被處決的。斷頭台在恐怖統治期間最為繁忙,據說1794年夏天,僅僅一個月內就有超過1,300人葬身於此。當革命在一年後變得較為溫和時,人們從廣場上移走了這個吸飽了獻血的斷頭台。1795年,這座廣場又被更名為協和廣場,以展示在法國革命的混亂之後,人們表示出的民族和解的姿態。
廣場的左側是美國大使館,後方是至今仍在營業的克里雍大飯店。據說揮霍無度的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曾在此消磨下午的時光,而德國佔領軍曾在在二戰期間把這裡作為總部。
廣場的中心擺放著一個巨大的方尖碑,這是19世紀埃及政府送給法國的。這塊方尖碑曾豎立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入口處,碑身刻滿了象形文字讚揚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統治。方尖碑兩個側面有噴水池,建於方尖碑豎起於廣場的同時。而且因為原始的尖頂遺失了(據說是公元前六世紀被偷的),後來法國政府在方尖碑的頂端加上了一個金色的金字塔尖頂。
巨大的「巴黎之眼」作為香榭麗舍大道的一端,同樣也位於協和廣場。清晨金色的陽光從摩天輪的間隙中透出來,不似夜晚火樹銀花的霓虹,顯得格外乾淨純粹。彷彿卸去了妝容的姑娘,在晨光微曦中輕顫睫毛,睜開了她大大的眼睛。
廣場周圍環繞著噴泉和雕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8座雕像,分別代表法國8座主要城市——里爾、斯特拉斯堡、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布雷斯特和魯昂。普法戰爭後,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德國,於是斯特拉斯堡雕像被蒙上了黑紗,還常有花環裝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收回這一地區。
法國 巴黎 杜樂麗花園 Jardin des Tuileries
道路上方的燈飾還未拆,早晨的街道沒什麼車,顯得很是安靜。慢慢向北走走,不遠處就是杜樂麗花園。
這座位於盧浮宮與協和廣場之間的花園,原本是由法國王后美帝奇於設計的,當時是作為杜樂麗宮的花園而出現的。
杜樂麗宮曾經是法國的王宮,但是於19世紀末被焚毀。現在得杜樂麗花園在17世紀後半葉首次對外開放,並在法國大革命後成為公園。從19世紀開始,杜樂麗花園正式成為了巴黎一座對外開放的普通公園。
花園的步道筆直,兩旁的樹木修建的整整齊齊。雖然冬日的法國梧桐葉子已經掉光了,單光從這整齊的樹枝就能窺見夏日鬱鬱蔥蔥的樹木該是怎樣的蒼翠。開闊的草坪依然綠意盎然,兩旁還有許多造型各異的雕塑,遠處的巴黎之眼也看得清清楚楚。天高雲淡時在這裡走走,心情會不自覺地變得輕鬆起來。杜樂麗花園在夏日一定是個野餐的好去處,帶一些簡單的食物,在草坪上鋪開一塊碎花的餐布,感受一日悠閑的午後時光,一定是巴黎最令人心動的魅力之一。
法國 巴黎 盧浮宮 Musée du Louvre
才走過了長長的杜樂麗花園,面前又是一片大大的綠地,銅製的半身塑像擺了一圈。剛下過雨的清晨,草尖上露珠未乾,烏鴉在這裡呱呱地叫著蹦著。
背對埃菲爾鐵塔,面前雄偉的建築,就是世界藝術的殿堂——法國盧浮宮。
這座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的建築,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其藝術藏品種類之豐富、藝術價值之高令人難以想像,收藏的藝術品已達驚人的40萬件。盧浮宮的鎮館三寶——《米洛的維納斯》、《蒙娜麗莎》和《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早已人聞名於世,而《自由引導人民》、《黛安娜出浴圖》、《拿破崙一世加冕禮》等前曠世名作同樣也是常年人滿為患。
盧浮宮原為法國的王宮,始建於12世紀末,本身就已經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築物之一。當法國國王菲力二世(「奧古斯都」)下令修建時,這座宮殿是將被用作監獄與防禦性的城堡的。宮殿四周有城壕,其面積大致相當於今盧浮宮最東端院落的四分之一。當時的盧浮宮堡並不是法國國王的居所,而被用來存放王室財寶和武器。
1750年,路易十五正式提出了拆除盧浮宮的計劃。但由於宮廷開支過大,缺乏足夠的金錢來僱傭拆除盧浮宮所需的工人,盧浮宮得以倖存。
1871年5月,巴黎公社面臨失敗時,曾在杜樂麗宮和盧浮宮內舉火,試圖將其燒毀。當時公社決定燒毀的還有巴黎市政廳、王宮等標誌性建築。杜樂麗宮被完全焚毀,但幸運的是,雖然盧浮宮的花廊和馬爾贊長廊被部分焚毀,但主體建築得以倖免。第三共和國時期,法國拆除了杜樂麗宮的廢墟,從而形成了盧浮宮今日的格局。
從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時期,到路易十五、十六,再到後來的拿破崙時期,世界各國的藝術珍品就一直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法國,法國也由此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法國大革命期間,共和政府決定將收歸國有的王室收藏集中於盧浮宮,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命名為「中央藝術博物館」。此後共和政府又用從教堂、貴族和地方政府等處沒收來的藝術品,源源不斷地補充盧浮宮的收藏。
隨著1815年拿破崙的第二次退位和終生放逐,盧浮宮藏品中約有5000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但在此後的100多年裡,盧浮宮的收藏範圍卻一直在不斷擴大。藏品數量增多,可用的展覽空間卻越來越小。1981年,法國政府決定將盧浮宮建築群的全部建築劃撥博物館,並對盧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所以現在的盧浮宮博物館,分新老兩部分,是歷經800多年的擴建重修才達到的龐大規模。
中央廣場上有個小凱旋門,青銅的戰馬,金色的轡頭,黃金的女神像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門上還雕刻著精緻的浮雕,神情肅穆的守護著盧浮宮的一方平靜。
宏偉的盧浮宮建筑前,透明的玻璃金字塔搶盡了眼球。這個金字塔是盧浮宮的入口之一,由華裔美籍設計師貝聿銘設計。雖然曾引起巴黎人的強烈不滿,但就像埃菲爾鐵塔一樣,人們很快接受了它,如今已成為巴黎最熱門的景點之一。U型的盧浮宮遮擋了刺眼的陽光,在光暈里的金字塔完全浸在冷色調里,像是銀子做的。不過並不建議從這裡進入盧浮宮,因為這裡從早到晚都排著長長的隊伍。位於負一樓的另一個入口應該是比較好的選擇,因為從那裡入內的遊客要少得多。盧浮宮的門票應該是12歐,但是如果是歐盟學生的話,只要4歐就行了。不過這一學期看夠了博物館的我,和對油畫雕塑沒什麼興趣的爹媽,都沒有去盧浮宮內排倆小時隊看一眼蒙娜麗莎的興緻,還真是省下了不少的時間。
今天天氣很不錯,朝陽之下呈現暖黃色的牆面,立面上的廊柱那麼高大,浮雕的表情動作精巧細膩,連衣袍飄帶都栩栩如生。順著盧浮宮向前走走,路過一座小巧精緻的教堂,應該就到了盧浮宮的正門。那麼寬闊的牆建築,筆直的線條利落乾淨,門前的廣場寬闊空曠,縱橫交錯的街道,來來往往的行人,是一個在歷史中行色匆匆的巴黎。
法國 巴黎 巴黎蓬皮杜中心 Centre Georges-Pompidou
盧浮宮前正在修葺的花園旁有個充滿設計感的Mall,後邊是個小小的聖誕集市。
VIN CHAUD飄出甜蜜醇厚的紅酒香,黃金拍檔Brezel一如既往酥脆,有著小麥的香甜氣味。
蓬皮杜藝術中心就藏在這片熱鬧後面。
這個位於第四區的藝術中心是法國20世紀文化藝術的集中展示場所,以現代藝術為主。
1969年,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為紀念帶領法國在二戰中擊退希特勒的戴高樂總統,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埃菲爾鐵塔、盧浮宮金字塔一樣,蓬皮杜中心完工後也引起了法國社會大眾諸多爭議,巴黎上下一片嘩然。
蓬皮杜中心的建築骨架居然是外露的。它擁有鮮艷的管線機械系統的外觀,本身就已經能夠帶來足夠的視覺衝擊力。蓬皮杜中心的所有功能結構要素的建設,最初是都採用不同顏色來區別的,是一座非常高科技且反傳統風格的建築。由鋼管和玻璃管構成的龐然大物,外牆布滿五顏六色的管線和鋼鐵支架,使整個建築物像一個正在建設中的工地一樣,盤踞在巴黎的古建築群中,顯得突兀而怪異。它與巴黎典雅秀美的傳統建築風格完全相反,所以初建時就讓許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有人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不過最後人們還是接受了它和它所代表的現代工業文化,蓬皮杜藝術中心也成為了巴黎一道非常亮麗的風景。
這棟建築里有圖書館、美術館和藝術學院,而且每年都會舉辦幾個主題展覽、文學討論會和各種演出活動,儼然已經成為了當代藝術創作活動的見證。它前方的蓬皮杜廣場上也已經成為許多街頭藝人的聚集地。這裡還有一根金手指,看起來像是大拇指,感覺非常現代,完全參不透這雕塑是什麼意思,總而言之就是符合蓬皮杜的藝術氣質。
在這個沒有狂歡節的冬日,街頭演出也還沒有開始的早晨,蓬皮杜廣場上竟然也已經排起了超級長隊,大約是有個展覽,很多巴黎市民都早早的起來排隊了。廣場旁的小餐館尚未營業,但可麗餅攤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咸口的可麗餅,加上雞蛋芝士黑胡椒,餅皮酥脆奶香濃厚,但是做早餐還是不敵煎餅果子。甜口的更讓我喜歡,切片的香蕉經過加熱變得綿軟,擠上厚厚的栗子奶油,香甜而柔滑,是非常甜蜜的巴黎味道。尤其在這凜冽寒風裡咬一口軟糯的可麗餅,大量的糖分飛速的喚醒了沉睡的味蕾,為接下來一天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法國 巴黎 巴黎聖母院 Notre-Dame de Paris
三拱的大橋跨過流淌的塞納河,精緻的白塔立在河畔,落光了葉子的枯樹枝頭竟然還結了果子。
這裡有個小插曲。
我在拍街心公園的時候,公園門口躺了一個黑人流浪漢,還放了個鐵皮罐子在乞討。看我在拍這個方向,馬上跳起來指著我,特別大聲地用法語在罵人(反正我也聽不懂他在說啥),然後一直往我這邊走,一邊走手上還一邊指指自己面前的鐵皮罐子。雖然我認真的解釋了沒在拍你(還加上了動作),但他反正不管,很是強勢的指著我,嘴裡一直在罵,超凶。幸好他離我還有兩步距離的時候我爸來了,黑人一看有男性在,就退了回去,但是嘴裡還是超大聲的在罵「Chinois」這類的,中國人招你惹你了……其實就是變相訛錢,大家旅行時真的注意安全,沒有男生在的話就跑快點,反正安全第一。
過了河,對岸就是西提島。
這座島上,不僅有著世界聞名的巴黎聖母院,還有聖禮拜堂和巴黎古監獄。
聖禮拜教堂,La Sainte-Chapelle,是一座哥特式禮拜堂,保存著耶穌受難時的聖物,比如受難時所戴的荊冠、受難的十字架碎片等。建造教堂的路易九世在這裡豪擲千金,夠得荊冠的價錢甚至比修建聖禮拜堂的花費更為昂貴。特別的是,這裡依舊遵循貴族階級的雙層制,隨從和僕人在一樓,二層則保存著最重要的聖物,並連接到路易九世的私人住所。
禮拜堂旁的巴黎古監獄,La Conciergerie,是巴黎昔日的王宮和監獄之一。這裡從10世紀到14世紀是中世紀法國國王的王宮,再後來王室遷移到河對岸的盧浮宮後,這裡則繼續作為議會而存在。14世紀,這座建築改為監獄,關押普通罪犯和政治犯。在法國大革命最血腥的階段恐怖統治時期,這裡甚至被稱為「斷頭台前廳」——在這裡判刑的罪犯只有兩種結果:無罪或死刑,當然大多數情況下是選擇後者。目前這裡大部分仍用於巴黎法院,只開放了一小部分供遊客參觀,包括已經改建為禮拜堂的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囚室。
在古監獄的對面,就是住著「鐘樓怪人」卡西莫多的教堂——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
聖母院的全稱應該叫做巴黎聖母主教座堂,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聖母院法文原名中的「Notre Dame」原意為「我們的女士」,指的正是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而這種敬稱也廣泛用於西方國家的語言中。
巴黎聖母院見證了亨利六世和拿破崙的加冕,為聖女貞德債開過平反訴訟會,也經歷過法國大革命期間的褻瀆與破壞。在雨果的《巴黎聖母院》中,這座教堂見證了鐘樓怪人卡西莫多那壓抑的深情,令全世界為之感動落淚。而它作為巴黎最古老、最宏偉、建築最出色的天主教堂,在歐洲建築史上同樣也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
教堂建成於1345年,而其原址的宗教用途甚至可以回溯到羅馬時期。而聖母院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了巴黎乃至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更神奇的是,聖母院修築過程中的主要財務來源並不是國王,而是一般民眾的捐獻與當地的教會分會,可見這裡宗教中心的地位是多麼深入人心。
聖母院門口的廣場上有個原點(Point Zéro)紀念物,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所使用的起測點。這使得聖母院作為法國文化中心點的象徵意義又更加強烈了一點。這座偉大的教堂有著雄偉氣派的雙塔造型,純潔乾淨的白色大理石牆面被精細地雕刻成了各種花樣。門口掛著金銀球球的聖誕樹讓人想起唱詩班的讚歌,高聳的鐘樓里更是時不時飛出兩隻白鴿在藍天下翱翔。
我們來到的時候是11點多,廣場上早已是人滿為患,排隊進入教堂參觀的人潮甚至已經涌到了廣場外面。不過隊伍雖長,但是前進速度卻很快。十幾分鐘後,我們就順利的進入了這座偉大的建築傑作。
聖母院內,那跨距極大的穹頂是哥特式建築的招牌與門面。有著華麗花紋的水晶吊燈十足的氣派,雖然如今已經改成了電燈,但可以想像當年無數搖曳的燭光會把這裡照耀的多麼金碧輝煌。雕刻著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下,鮮花常年不敗,橘黃色的燭光燃燒著信徒們虔誠的祈願。
教堂內幾乎所有的窗戶都為彩色的馬賽克玻璃拼貼而成,色彩鮮艷,神秘感十足。但據說在18世紀中期,為了改善教堂內的採光,教會拆除了原本造於中世紀時的老式玻璃窗,改為單一塊的新式透明玻璃。雖然面積較大,但是圖樣卻欠缺了複雜精美的華麗感。好在現在教堂的西、北、南三面仍然保留了浪漫迷人的玫瑰窗設計,將光線切割成彩色的碎片,投射在這方聖潔的土地上。
我們去的時候正巧在做彌撒,低沉舒緩的禱告聲回蕩在這高高的穹頂之下,更顯得教堂內部的空間開闊而寬廣。在禮拜席上稍坐,也能嘗試著體會一下當年《巴黎聖母院》的心情。
說到《巴黎聖母院》,那教堂的塔樓就不能不提。各尊形態各異的怪獸立於塔樓之上,似乎在守望著巴黎這座城市。不過上塔樓要單獨買票,進教堂則不需要。塔樓一定是環顧巴黎的最佳地點,可以眺望塞納河上的風光和巴黎的各處建築。當夕陽西下之時,在這裡甚至可以看見日景、夕陽以及夜景三種截然不同的巴黎,編織出一場玫瑰色的浪漫夢境。
法國 巴黎 莎士比亞書店 Shakespeare & Company
不遠處塞納河的左岸,是文藝青年的聖地。尤其是莎士比亞書店,更是「文化人」們多少都要來看看的地方。
誕生於一戰之後的莎士比亞書店,以英文書籍為主。當時在巴黎的海明威、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都曾是這裡的座上客。在二戰後,這個曾受到納粹騷擾而一度關閉的書店又重新開門迎接來自世界的讀者。
1951年,美國人喬治·惠特曼來到巴黎,攻讀法國文學。當他踏上這個百花齊放的文學聖地,卻感覺到1950年代的巴黎文學氛圍不夠石破天驚。在這個自稱無產階級人道主義者的美國人心中,在這片土地上出現一家具有自由思考精神的獨立書店是非常重要的。他意識到英語世界的文學愛好者們需要某種底氣,他們需要一個為盎格魯-撒克遜文化撐腰的據點。基於這樣或那樣的理想,這個據點最終成型了。那些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年輕作家,艾倫.金斯堡、亨利.米勒等等,都曾借住於此。
這些人有著熱愛流浪的躁動的心,更有著用自己的文字征服巴黎的遠大抱負。他們從自己的國家來到這個醉生夢死的巴黎,懷揣著滿腔熱情與文學的夢卻不名一文。這小小的一畝三分地,從那時起,就成了這些還處在迷惘的創作初期的年輕作家們的棲身之處。這裡曾被喻為英語世界文學青年的庇護所和烏托邦。因為在喬治·惠特曼經營書店的一生中,曾收留過4000個左右需要幫助的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大抵如此。
但是莎士比亞書店的聲名鵲起,最終還是得益於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一本曾被英美國家列為禁書的鴻篇巨作。書中,畢奇以大量篇幅介紹了喬伊斯的創作與生活,也讓莎士比亞書店為世界所熟知。
這裡與其說是書店,但又不只是賣書,反而更像一個文學沙龍,經常舉辦一些由作家自己朗讀還未發表作品的讀書會。隨著《尤利西斯》出版後的迅速火爆,許多文學青年還將書店當成自己實現文學夢的重要跳板而趨之若鶩。
如今,這座墨綠色外牆的老書店,早已經成了巴黎這座城市毋庸贅言的文化地標。慕名而來的遊客在門口排起長隊,就為了進去感受一下當年「垮掉的一代」那迷惘又充滿激情的歲月。
櫥窗里第一版的《小王子》,快2000歐。用封皮好好的包著,可能書頁早已泛黃,但絕對平整光亮,可見這本書曾經的主人一定多麼愛惜。但是在新興商業模式的衝擊下,即使有著光鮮的名頭,也獲得了大量來自社會的捐贈,書店的生存也並不容易。希望這承載著無數青年遠大志向的書店,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把夢想的聲音傳遞下去。
午餐時間,我們在左岸找了一家餐廳,面對著塞納河,吃了一頓豐盛的午餐。
煎小牛肉,蓋上兩片生火腿,撒上一把羅勒碎。兩塊mozerella芝士在高溫下逐漸融化,淋上稍帶酸味和果香的柑橘醬汁,配上新鮮的義大利寬面,清爽可口。
切成薄片的煎鴨胸肉,酥脆的皮下是肥厚的脂肪,油脂在高溫烹調中被逼出,滲進稍柴的瘦肉里,濃郁的香味撲面而來。最好是煎至七成熟,鴨肉的腥味已經散盡,但切開後還能看到少許嫩紅色,肉質柔軟多汁。都不需要過多的調味,配上香甜的焗土豆和濃稠的蛋黃醬就已經足夠美味。
與這些珠玉在前相比,Pizza Mageritta比較一般了,和原產國義大利的比起來,餅皮還是不夠鬆軟,但是烘烤的火候非常到位,餅底的焦黑色斑點分布的都很平均。番茄醬也不咸,濃郁的番茄香味和厚厚的芝士,一口咬開汁水四濺,還能拉起長長的絲。
白酒煮青口雖然是比利時國菜,但在三大烹飪王國之一的法國,製作也同樣出色。白葡萄酒在高溫的烹煮下,酒精盡數揮發,只留下了濃郁的果香。切碎了的芹菜和洋蔥提味去腥,飽滿圓潤的青口在湯汁中一個一個的爆開了口。配上炸的外酥里嫩的薯條,吃到吮著手指頭才是最棒的狀態。不過青口的大小沒有我在布魯塞爾吃到的大,果然還是產地優勢決定了食材品質。
還真別說,莎士比亞書店後面的那片街區,藏著好多小餐館。即使已經過了飯點,仍然熱鬧得不得了。餐廳門口擺出了小黑板,「Menu of the Day」只靠幾個簡單的字母就能勾起人的饞蟲。
法國人最擅長的糕點一垛一垛地擺在櫥窗里,看起來就是重油重糖,的確是法式糕點最大的特點。怪不得人們說,一塊小小的馬卡龍,配上一杯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能消磨法國人兩個小時的時光——因為太甜了吃不快啊。
沿著河邊走一走,買兩張小巧的明信片。或走進一間小店,淘一些討自己歡心的小玩意。在巴黎的時光很快就會溜走。
不過到了左岸,必須要喝上一杯咖啡。下午的陽光燦爛的不像話,像個大火爐一樣,烤的人暖烘烘的。路旁的咖啡廳總是人滿為患,能曬到陽光的地方早就擠得滿滿。
點一杯摩卡,稍帶苦澀的濃縮咖啡,溫柔的牛奶咖啡,還有柔軟蓬鬆的牛奶奶泡,撒上一層可可粉,三層顏色,三種味道,融合在一個小小的杯子中。
或者一杯經典的熱可可,還是巧克力和牛奶分開的那種——
「沒有什麼是一杯熱巧克力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杯」。
當苦澀的巧克力遇上甜美的牛奶,醇厚的可可味道充滿整個口腔,先苦後甜,韻味悠長。要不喝杯酒也是極好的,單寧的澀在氧化的過程中逐漸散去,陽光下的酒液就像一塊流動的紅寶石一樣純凈。時間的魔法釀造出這唇齒留香的醉人味道,卻奇妙的保留了葡萄的清新和甜美。如果手邊帶上一本書,甚至一個筆記本和一支鉛筆,那邊真的是一個很文藝的午後了。
法國 巴黎 埃菲爾鐵塔
La Tour Eiffel
走過了塞納河畔,看過了鬧市炊煙。揣著腦海里那一點「人間小愚昧」,我們前往巴黎的地標——埃菲爾鐵塔。
話說巴黎的地鐵真的頗有點歷史了。不光車站是最古舊的那種月台式,多趟車次共用一個月台,連牆上的畫都已經開始斑駁了。這都是歲月的痕迹啊,是一座城市歷史的印記啊,如果擱在中國肯定早就給粉刷千遍萬遍了。
出了地鐵站,其實還要沿著塞納河邊走一段才能走到鐵塔下方,不過遠遠地就已經能將這個雄偉的建築看得清清楚楚。
這個鐵質的鏤空塔位於戰神廣場,是巴黎最高的建築物,也是法國的文化象徵之一。得名於其設計師埃菲爾,自19世紀完工後,這裡就一直是世界上最多人付費參觀的名勝古迹。
建造埃菲爾鐵塔的初衷,是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在巴黎舉辦的國際博覽會。然而這座塔在建成後卻頗受爭議——一個巨大的鐵塔冷冰冰地佇立在秀麗典雅的巴黎市中心,的確顯得很突兀。當時,聯名抗議的各界人士達到300人之多,其中就有著名的作家左拉和小仲馬。然而這座鐵塔建成後,竟產生了世界性的轟動效應,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巴黎乃至整個法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甚至成為了法國的象徵。
塔的四面上共刻有72個法國科學家、工程師和其他知名人士的名字,設計師居斯塔夫·埃菲爾以此來銘記他們為國家所做出的貢獻。這個為了世界博覽會而落成的金屬建築總高320米,曾經作為世界最高建築長達45年,直到紐約帝國大廈的出現打破了這個記錄。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為了克服風阻等因素,埃菲爾和他的團隊耗費了多少心血。而且因為鐵會熱脹冷縮,埃菲爾鐵塔的形狀還會略微變化——靠近太陽一側的鐵會因為受熱而膨脹,所以塔頂最多會往遠離太陽的方向移動18公分。
才剛剛進入戰神廣場,人山人海的遊客就讓我有點震驚了。在斯特拉斯堡呆了四個月,已經好久沒見過這麼多人了(扶額)。特別提醒的是,這裡有很多「募捐」的人。他們會特別熱情地跟你打招呼,問你會不會講英文,得到肯定回答之後會給你介紹一個特別偉大的program,通常是救助殘疾人或是非洲的貧窮或患病的兒童,然後邀請你簽名支持這個活動。我就遇見了這樣的,還兩個人一起上。剛寫了個姓,突然看見後面還都寫著金額,才意識到居然要我捐錢,趕緊把名字劃掉把筆還給人家。在他們鍥而不捨的繼續勸說無果之後,兩個人罵罵咧咧地甩了我一個白眼,走了。所以請特別注意這類人!大家都覺得中國人好騙,所以千萬注意不要就莫名其妙地被騙錢了!
隨著人潮向前,很快就走到了埃菲爾鐵塔底下,然後隊伍就塞住不動了。剛好,給我個機會認真的看看這座塔樓。站在底下,第一反應不會是哪些華麗的辭藻,只有一句最樸實的——「好大啊」。這個鏤空結構如此壯觀而大膽,完全模仿人體的骨頭而建。雖然使用材料非常節省,鐵的厚度只有薄薄的6公分,但還是用去了7000噸鋼鐵、12000個金屬部件和250萬顆鉚釘。
從塔座到塔頂共有1711級階梯,還有餐廳和觀景台。上塔要買門票,到二層觀景台和頂層觀景台的票差相差接近一倍。建於買票的隊伍長到可怕,我們就在塔下慢吞吞的走了一圈,然後到戰神廣場那個大草坪的對面去看了個全景,沒上去。
穿越戰神廣場的難度係數也是很高的,因為巴黎的一個聖誕集市就設立於此。下過雨結過冰的路面還沒有完全融化,泥土裸露的地面一塊硬一塊軟,偶爾還有些積水的水潭,走路都像掃雷一樣小心翼翼還得避開障礙物。集市裡的東西以食物為主,油炸點心熱紅酒,烤肉乳酪海鮮飯,甚至還有一大鍋麻婆豆腐。小酒吧里擠滿了端著啤酒的顧客,大家擠來擠去,都吃的不亦樂乎。
逛不了多久就快要日落了。夕陽西下的時候,遊船駛過蜿蜒流淌的塞納河,埃菲爾鐵塔鏤空的剪影被印刻在巴黎胭脂色的天空里。
街邊的咖啡館已經亮起了溫暖的燈,牆上掛著古舊的電影海報,留聲機播放出黑膠唱片那低沉舒緩的樂音。一切就像法國老電影一樣,一幀一幀都是經過歲月淘洗的經典。
法國 巴黎 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
從左岸的埃菲爾鐵塔走到右岸的凱旋門,其實只要短短的15分鐘。太陽還沒有完全沉入海底的時候,我們終於看到了拿破崙從羅馬學「搬」回來的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
巴黎的這座凱旋門又被叫做雄獅凱旋門,位於戴高樂廣場的中央,是香榭麗舍大道的西端點。巴黎12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為中心,向四周放射,氣勢磅礴。圍繞著凱旋門,道路形成了一個環島,在這個下班高峰期,明晃晃的前燈和紅彤彤的尾燈讓這個車水馬龍的地方變得五彩斑斕。
凱旋門始建於拿破崙時期,但是是在1836年的波旁王朝時期竣工的。1805年,拿破崙為紀念法國軍隊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下令修建這座凱旋門。雖然是從羅馬斗獸場門口的君士坦丁凱旋門學來的,但其規模卻遠遠超過了羅馬的「正版」。如今,世人都記住的是這個高達50米的雄獅凱旋門,反倒經常忽略羅馬君士坦丁凱旋門。
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4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分別體現著「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人物雕塑栩栩如生,有些甚至高達五六米。它的的四周其實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和他們拿下的96場勝利的名字。同時,門上也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法國戰爭史。其中最著名的一座浮雕是《馬賽曲》,就在面向香榭麗舍大道一面右下側,描繪的是1792年義勇軍出征的情景。而在拱門上方的四面牆壁上,浮雕雕刻的則是慶祝拿破崙凱旋歸來的情景。雖然肉眼看不清楚,但是在頂端的盾形飾物上都刻有每場戰役的名稱,細節之處令人讚歎。
凱旋門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裡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據說,墓中長眠的是在一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長明燈,每天晚上,這裡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每逢節日,凱旋門拱門頂端會掛下一面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在無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飄揚。到今天,注重儀式感的巴黎人民始終保留著古時候流傳下來的傳統。每逢重大節日盛典,一個身穿拿破崙時代盔甲的戰士,手持劈刀,守衛在《出征》雕像前,鼓舞法國人民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鬥。每年的7月14日法國國慶時,法國總統也都要從凱旋門下通過。而每當法國總統卸職的最後一天也要來此,向無名烈士墓獻上一束鮮花。
凱旋門上面也是可以上去鳥瞰巴黎名勝的,可以選擇坐電梯或者爬284階石梯上去。不過已經入了夜了,我們也就沒有去。但是夜晚的凱旋門在各種顏色的燈光下,的確頗為壯觀。從這些高大的石雕中,多少可以想像當年拿破崙揮劍出師時那波瀾壯闊的萬丈豪情吧。
法國 巴黎 香榭麗舍大道
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
沿著凱旋門往回走,腳下那一條火樹銀花的路就是巴黎最負盛名的一條街道——香榭麗舍大道。
香榭麗舍(Champs-élysées)是由田園(Champs)和樂土(élysées)兩個片語成的,所以它也被稱為愛麗舍田園大道。而「香榭麗舍」這個美麗的浪漫的名字,是由徐志摩先生留法時所取,其原意是希臘神話中聖人及英雄靈魂居住的冥界中的至福樂土。
這條巴黎最美麗的街道,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戴高樂廣場。這是巴黎大街中心的女王,也是巴黎西邊的歷史軸線。
筆直的街道兩側,展現著的是整個巴黎最美麗的景色,視野絕佳。
以自然風光為主的東面,兩側有寬闊平坦的英式草坪。浪漫的法國梧桐落葉紛飛,法式的優雅、寧靜與舒適展現得淋漓盡致。大道西側則是繁華的商業區,點綴著各式彩燈的街道和樹木,眾多世界名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這是條永不停歇的街道,彷彿不懂疲憊的精靈,自信的展示著香榭麗舍的時尚與繁華。道路盡頭的巴黎之眼亮起七彩的霓虹,這是個活力四射的巴黎,這是個浪漫優雅的巴黎。
TO BE CONTINUED...
推薦閱讀:
※12星座最合拍的旅行目的地在哪兒?
※新加坡--想說愛你很容易!PART1
※東歐,倒流的時光(中)
※這家日本溫泉酒店太刺激了!所有東西竟然會自己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