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並不遙遠,遲早事關自己
參加陳友華教授的講座[長者照顧體系:挑戰與機會]有感
香港長者比較長壽,台北也是。為什麼?難道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是否與長者壽命有關?但真正重要的是——旨在為長者提供服務的公共設施與服務的數量與質量,隨著長者數量增多,這一塊是需要政府仍需要加大投入的。
講座的中心論點是:香港的醫療將很大一部分用於照顧長者。
對於傳統醫院醫療,教授列舉出的問題:
1)怎樣解決醫院床位緊缺問題?
2)怎樣調整公私立醫院的醫生與護士數量佔比?
3)怎樣加快公立醫院手術從預約到完成的效率?(據陳教授2017年的研究,在公立醫院登記白內障手術需要等10個月才能進行手術。)
4)在一個缺少醫生和護士的區域,由誰來處理緊急救護?
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的[健康]——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變化;
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體重適當,體態均勻,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潔白,無缺損,無疼痛感,牙齦正常,無蛀牙;
9)頭髮光潔,無頭屑;
10)肌膚有光澤,有彈性,走路輕鬆,有活力。
健康是指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種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的人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並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係[1]。
儘管硬體上,香港提供很多公園、公共圖書館給長者休閑、充電,但還是能感受到長者的不滿情緒,比如有人在公園大喊大叫,非禮或故意搭話年輕學生;有人在圖書館故意發出很大聲響,引來大家的目光才露出滿意的微笑……我覺得這些長者生理上也許是健康,但心理上有很多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或排解。
眾所周知,香港地狹人稠,貧富懸殊,人均享有公共資源有限,因而香港人普遍是生活得比較焦慮的。香港的青年人大都身兼兩職以上,早出晚歸,長者很多時候都是獨處的。久而久之,不少家庭考慮把長者送到護老院,好讓自家長輩有伴。雖說讓老人實現在家養老是一個目標,但目前來說,在養老機構養老比較簡單可行。
解決孤獨問題,自上世紀末就有機器人,現在又有一些人工智慧設備,能陪長者說話,幫長者做家務,思想開放經濟條件好的長者還可以體驗會說話充氣娃娃……但關於養老機構的問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如何讓長者感受到被愛,被尊重,被關心?這些都不是科技可以取代的。
(p.s. 昨天見到一個知乎用戶:志公館退休俱樂部,感覺他們的新養老模式和一些活動都是值得借鑒學習的。)
有些人也許反對政府撥錢給養老機構,認為是沒有價值的投資;也有長者認為自己是因為喪失勞動能力,被家庭視作負擔,生活在養老院很沒尊嚴。因而養老文化,長期以來是傳統文化中的次文化,倒引來了針對長者的傳銷行業有機可乘。這就是社會的必然,越是想去迴避的問題,越會引發更深層的問題。
長者養老隱性危機:慢性疾病,跌倒,認知障礙,社交障礙,抑鬱……正如教授所言:「考慮起健康與安全,沒有任何事情是小事。」比如,口腔健康。(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喜歡研究牙,儘管我不是牙醫哈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VsMmppYXrI最後教授總結了老年人的生態系統
個人-->組織-->社群-->公共醫療-->政府-->長期而持續的社會環境轉變
講座尾聲有同學提了個很有意思,教授也沒有答案的問題:「很多數據表明,女性壽命比男性長,有什麼方法提高男性長者的壽命?在壽命上實現男女平等?」
Interesting.
參考網頁
[1]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什麼?_百度知道推薦視頻
[1] 詳細介紹老年人照顧,時長2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m2wUWJnQTI[2] 怎樣舒緩照顧老年父母的壓力,時長14.5m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c2grKhiKEw[3] 照顧長者的公-私合作模式介紹,時長6.5m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3Tg_fptmu0Youtube還有很多有關養老的視頻,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搜索一下關鍵詞older people, caring。
推薦學習網站(免費的,英文是教學語言)
Free Online Courses - FutureLearnDeakin大學的課程 Caring for Older People給我很多啟發,誠摯推薦。
推薦閱讀:
※老年艾滋病,一個可能被忽略的高危人群
※如何評價劉洪濱成為虛假藥品代言人?虛假藥品廣告為何能在大平台播出?出現事故不擔負責任嗎?
※和公婆住在一起,老人對自己的生活做過多評價和干涉,需不需要反駁?
※預防老人腦梗很有效
※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在中國醫學界是個怎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