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告訴你,為什麼你會自我阻礙自己成功

大考來臨卻流連網吧,重要比賽之前卻疏於訓練,失敗了,那只是因為「我沒努力而已」——這種現象叫做「自我妨礙」。為了避免將失敗歸結為自身原因,很多人會故意製造通向成功的外部障礙,以便在失敗時保護自尊。

據說每個人在念書時,身邊都有這樣一位同學:大考來臨,所有人都埋頭苦讀,惶惶不可終日,這位老兄卻氣定神閑,或奮戰於球場,或熬夜於網吧,唯獨不看一眼書本,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

如果他最後輕鬆拿下了全班第一,這就是一個學霸碾壓學渣的故事。不過很可惜,真實故事的結局往往是,他考得並不好,甚至可能難逃掛科的命運。不過,面對這樣的結果,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我就是懶得努力準備而已,要是肯下功夫,成績肯定比現在強多了!」

這段假想的描述很熟悉吧?也許你自己就做過類似的事。不必奇怪,也不必為此感到羞愧,因為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心理學家稱其為「自我妨礙」。這種行為絕不是一種故意破壞自我的行為,而恰恰是為了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我並沒有真的失敗———要不是因為這個我肯定能幹好。

主動放棄努力,甚至故意為成功設置障礙,失敗時就有了借口:這並不是因為我能力差。

為什麼要和自己過不去?

為什麼自我妨礙者要故意和自己過不去?他們真正恐懼的,其實是一種想像中的歸因困境:也許是因為缺乏長期基礎(例如平時就沒好好學習),也許是因為趕鴨子上架(例如被硬拉去參加一項競爭激烈的比賽),他們已經預見到了未來的失敗。

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應該如何解釋呢?

由於害怕失敗,人們會:

  • 在求職面試前通宵狂歡;
  • 在大考來臨前瘋玩視頻遊戲而非學習;
  • 減少對重要的個人賽事的準備;
  • 給對手提供一些有利條件;
  • 在任務剛開始時不好好乾,這樣就不至於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
  • 在那些關係到自我形象的困難任務中並不盡全力。

由於害怕失敗,唯恐發現自己盡了全力仍被擊敗,因為一旦如此,就證明自己完了。所以寧肯不盡全力去做,來保護自己的自我形象,維持對自己的信任。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要失敗,而結果卻成功了,那麼你到底做了些什麼?

大多數人不太願意將失敗歸結為自身原因,於是他們便故意製造出一些外部障礙,這樣,當失敗不可避免地到來時,可以順理成章地將其歸結到外部因素上。

當自我形象和行為表現緊密相連時,「全力爭取卻失敗了」要比「因耽擱而失敗」(好借口)更讓人泄氣。如果我們在重重阻礙下失敗了,我們仍可以維持對自己能力的信任;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竟然成功了,那正好可以提升我們的自我形象。自我妨礙有利於我們把失敗歸因於一些暫時的或外在因素(「我身體難受」;「我昨天晚上熬的太晚了」),而非自己的天賦或能力的匱乏,從而可以保護我們的自尊和公眾形象。

在自我妨礙行為的背後,存在著兩方面的動機考慮。一個是自我保護:將失敗歸結為自身能力不足,會威脅到自我形象,而維護積極的自我形象是人類的一種本能需求;對失敗做外部歸因,可以保護自尊,讓我們感覺好受些。另一個動機是印象管理:我們希望保存顏面,給別人留下好印象,不希望別人將我們的失敗歸結為能力不足;從這個角度來看,自我妨礙也是一種操縱給他人留下的印象的策略。

在未來註定要失敗的情況下,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因素,是自我妨礙者維護自尊、保存顏面的方法。

不過,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習慣性的自我妨礙是一種不良的行為模式,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這種傾向,可以嘗試更加積極主動地直面問題,並轉變心態,將失敗視為獲得反饋信息、改進未來表現的契機——俗話說,「失敗乃成功之母」,而想像中的努力只能用來自我麻醉。

如想了解更多精美好看的文章,敬請關注我微信公眾號:記憶風化(ID:ji-yi-feng-hua)。

每天陪你一路讀行。我等你喲!


推薦閱讀:

動物的本能——被忽視的智慧

TAG:社會心理學 | 心理學 | 心理學與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