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是怎樣慢慢變成廢人的?

把一個人變廢,沒有那麼難,決定性的關鍵幾步就在15歲到25歲,十年人格建立的浩劫,決定了你我是否成為廢人。

老實講,從學業,到工作,再到愛情,我曾走進深淵,差點成為廢人。

現在回頭來看,廢人之所以成為廢人,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從來都不能正確地認知自己,認知別人,認知世界的法則。

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對號入座,我今天斗膽給出一個黑暗向的五常四友,來深度剖析一下,人,是怎麼廢掉的。

一.逆行的進步感

萬丈深淵,失足跌落,竟也像是飛翔。

1.一退再退之仁

當室友問你去不去餐廳的時候,不管回答是去還是不去,他都會想辦法讓你能幫上他的忙。

而我總是誠實的說要去餐廳,所以那時候我每天都給他們帶飯,長達數月。

我並不覺得自己懦弱好欺負,只是想順手幫個忙,他們會感激我,我會多幾個好兄弟。

後來時間長了,越發覺得不對勁,於是當他們又問我放學去不去餐廳的時候,我說「不去」。

「哦,那幫我們把書帶回去唄」親愛的室友們有點吃驚,但隨即就想好了壓榨我廉價勞動力的新方法。

「那你能幫我帶份飯嗎?」記得那天中午的教室突然變得很安靜,幾秒後,有個室友說了一聲「好」。在這天后,原以為自己被排斥的情況並沒有發生,反而是慢慢的真正融入這個集體。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從來都不會意識到自己錯了,自詡好人有好報,相信終有一天,對方會接納自己的。

應對方法:

真正衡量關係的標準恰恰相反,並不是自己付出的越多,關係就越好,而是對方付出的越多,關係才越密切。

拿追女生來舉例,跪舔到最後,最好的結果也是成為王者級備胎。但我如果以獎勵的方式來付出呢?她會奮不顧身投入到「曖昧」這個有趣的遊戲里。

以小見大,在所有關係的建立中,「討好」絕對會讓自己一敗塗地。只有在正反饋的循環中,互相慢慢承認對方的價值,才能做到人生路上不再孤單一人。

2.遠方田野之畫

「世上只有兩種人,就譬如吃葡萄,一種人總是從最大最好的一顆吃起,而另一種人,卻是從最壞的一顆吃起。

表面看上去,第一種人應該很幸福,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剩下的葡萄里最好的。可實際上,第二種人還有希望,而第一種人,卻只剩下回憶了。」——《圍城》

從唯物論的角度來看,不管是怎麼吃,最後吃到的都是那一串葡萄,而在現實里,這種心態差別就很有趣味了——因為先吃的葡萄,會直接影響到後面要吃的葡萄。

「三年內買車」「五年內全款買房」「十年後玩夠了再結婚」,當我把自己的宏偉目標大聲告訴全世界,我就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有「有房有車有老婆」了。

至於現在,我要做攻略,去西藏,去大理,去窮游,去裸辭,去凈化心靈,去洗滌靈魂。

到最後,我計劃里的「房、車、老婆」竟然沒有如約而至。

做公眾號的人用一支筆引導青年觀念走向,勾勒出享受當下的美好假象,卻不會替我們想一下,下頓吃麻辣燙的時候,要加幾份速食麵才能吃飽。

應對措施:

宏偉目標埋在心裡,才能有動力去慢慢執行。不妨每次給自己一個短期內的小目標,並為自己設置合理的成功獎勵。

二.虛妄的成就感

在我的世界裡,我是最牛逼的。但很可惜,我的世界裡只有我一個人。

3.盲目否定之禮

從邏輯上來說,當我們把一個人踩在腳底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比腳下那個人厲害。

這種踩別人的方式是最快獲得成就感的途徑,所以我們經常可以見到有人說:

「你這算啥,我上次/聽說/看到……」

「不對,只有我一個人覺得是……」

當我們出說一句話,他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你說了什麼,而是去找反例來進行反駁。

或許有人會覺得,盲目否定和廢人有什麼關係?事實是所有不合理的成就感,都在讓我們獲得滿足,從而阻塞了我們獲得合理成就感的途徑。

應對措施:

仔細聽,先肯定,後補充。比如大學的時候,有次我當眾解題錯誤,教授笑著說「這位同學挺有想法的,回去我會仔細研究一下,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常規解法……」,這才是大家風範。

4.玄幻巨作之書

網文里的男主晉級了,我好像隨之升華了;他撿到絕世秘籍,我也如獲至寶;他收了迷妹進後宮,我好像跟著破了處。後來,他飛升仙界,小說完結,我卻回到現實,跌落為一個凡人。

於是,下一本,這次我是天生廢材,且看我如何逆天改命……

應對措施:

太閑了就找點能掙錢的事做,比如——去寫網文禍害別人。

三.狂徒的優越感

自命不凡,明珠蒙塵,伯樂未至,不鳴則已。

簡單來說——高人一等。

5.自以為是之信

80%的女生不會接受自以為是的男生做男朋友,這個數據我確實是做過調查,而且我並沒有把「自以為是」放到調查選項里,是那80個女生硬生生補充上來的。

具體表現有以下這些:

·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看法,愛爭論。

·在和人互動時一直保持高姿態。

·為了維持虛假形象,常常只說不做。

·有發表不同意見者即視為異類。

·有一個同樣自以為是的好朋友,一起敵視所有人。

產生的原因通常是某項特長所帶來的優越感散發,也就是所謂的恃才傲物。還有一種很可笑的是,他們毫無自信,於是只能自欺欺人,故作自信來掩飾不足。

應對措施:

開闊眼界,越無知就會越傲慢。

多做事,通過外界反饋,建立合乎能力的自信。

6.肆意貶低之琴

「你這球鞋不錯,多少錢啊」

「12800」

「卧槽,你是有多愛裝逼,這裝逼稅太貴了吧。」

「看見那人了沒?」

「噢,看到了看到了,就是那個傻大個/書獃子/四眼仔嘛。」

「突然想起來有點工作忘了處理。」

「拉倒吧,直接說自己懶就行了。」

「我周末臨時有急事,要爽你約了,真不好意思啊」

「哎,你這個人不行啊。」

裝逼、傻大個、懶、人不行……等我把所有負面標籤分發出去,就覺得自己好像會成為一個完美的人。

年輕時的我善於通過小事,完全否定掉別人的某一個面,出口必傷人。那時我自詡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但若要追溯這種慣性行為的起源,我也不得不承認,很多負面評判都是自己在迫不及待的獲取優越感。

應對措施:

就事論事,不由點及面全盤否定別人,不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別人的得失。

四.安逸的舒適感

做人嘛,最重要的是開心。至於未來,我不去想,反正我總能讓自己開心。

7.自我合理之智

高中上學的時候,每個老師都對我說「你這孩子很聰明,就是討厭不好好學習」。

我信了,反正我已然是聰明了,就不和你們爭個頭破血流了。

於是我就懼怕努力,更懼怕努力後卻不見成效。

後來大學談戀愛,沒錢吃飯的時候,女朋友安慰我「你很有潛力,等畢業了你肯定能一展身手」。

我信了,反正女朋友這麼相信我,她看人肯定很准,我現在的失意只是環境受限。

於是我心安理得的頹了四年,畢業後也沒做到一展身手。

搭訕失敗怪環境,約會遲到怪天氣;你掙錢了你跪著,我窮因為我不屑;邋遢但我心靈美,況且皆是拜金女。

應對措施:

學會看到別人的潛台詞,在先揚後抑的話中,主要看抑,前面的揚就當他是在放屁。

我也曾以為不去嘗試就不會失敗,但後來才發現,這種自我合理本就是一種失敗。

失敗時客觀的去劃分責任,少怪環境,多找找自己的原因。

8.架空現實之義

喝過多少次酒,我就吹過多少次牛逼,和多少人碰過杯,我就有多少個兄弟。

當時大家抱在一起唱著「兄弟抱一下」,說好了苟富貴勿相忘,那場面,就差都哭出來了……

但偷偷告訴你,其實我根本就沒想著自己去努力,去受苦奮鬥,也不相信自己能獨立富貴,那麼多朋友,我輕輕鬆鬆隨便抱一個大腿就行。

應對措施:

能力不夠情誼也湊不了多少,求人前先要求己,畢竟所有關係的核心都基於價值互換。

如果我一無所長,那關係再好,牛逼的朋友也只會安排我去做他公司的保安。

更何況,我越發覺得,他們也都是像我這麼想的,想去不勞而獲抱我的大腿……

9.峽谷地圖之棋

有類遊戲,輸了想接著輸,贏了想接著贏,總之,一玩就停不下來……沒錯,正是組隊配合類的遊戲,順風罵對面,逆風罵隊友。就是在這一片和諧的罵聲中,學位證丟了,工作丟了,女朋友丟了。

應對措施:

在消費心理中有一個典型的案例:餅乾大袋一百元,裡面有50塊餅乾,小袋二十元,裡面有8塊餅乾。

除卻微不足道的包裝成本,從營銷學來看,廠家精明的地方就在於,通過簡單的數量計算,去引導用戶購買大袋餅乾,因為廠家相信,如果用戶買五次小袋的周期為一個月,那買大袋的周期很可能只有半個月。

廠家在利用消費者「自制力薄弱」的同時,只用十塊餅乾的獎勵,就能讓用戶覺得自己賺了。

同樣,對於遊戲等消遣放鬆消磨時間的工具,我們可以採用「分量+獎勵」的方式,來正面協助自制力。

比如我背會五十個英語單詞,就獎勵自己打一局遊戲。

以上,進步、成就、優越、舒適,在溫柔的假象中,在自己的烏托邦王國中,他確確實實是一個呼風喚雨的神。

如果在裡面待的太久,等到不得不面對現實的那天,這個人就已經真正意義上的廢了。

十年,我有遺憾,望你沒有。

以上,曉老師。

今日福利

變成廢人不是沒有原因的,但如果你能及時發現原因並對症下藥,我想你一定能成功擺脫困境。

今天我為你們準備了一份關於情商的乾貨,關注微信公眾號MOYUTV,微信添加朋友-公眾號搜索 摸魚情感教育 ,關注後回復 情商 ,免費領取一份情商分數測評加情商七武器。

以上,曉老師有贊必償。


推薦閱讀:

店鋪里滅火的方法有哪些?
小智雜談:即將離開的陌生城市
為什麼在一些車禍現場或新聞報道中,幾乎從未見過安全氣囊彈出?
【新聞】結賬前豆腐被搶走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報名學車,會遇到哪些問題?

TAG:社會 | 勵志 | 人生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