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這座萊比錫城的聖托馬斯教堂,可能是世界上最「動聽」的教堂

公元1723年的一天,一位身材渾圓的音樂家帶著一家老小,乘坐馬車離開德國的克滕,穿過平原,前往萊比錫。年界三十八的他曾經在德國魏瑪、阿恩施塔特、克滕多個地方待過,以作曲和演奏管風琴為生,在古典音樂圈的名氣不慍不火。而萊比錫城等待他的新工作,是聖·托馬斯教堂的管風琴師,兼聖·托馬斯男童合唱團的首席指揮。

他沒料到自己會在萊比錫度過餘生,更別提什麼光宗耀祖。對他而言,這僅僅是一個新的工作地點。更難料的世事發生在267年後,有千千萬萬的粉絲,如我,會站在聖·托馬斯教堂這緬懷他,永世聆聽他的經典作品。

他的名字,叫做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被後人譽為西方近代古典音樂之父。伴隨巴赫最後27年創作和表演生涯的聖·托馬斯教堂,則是我去過的所有教堂里,最最「動聽」的教堂

Part 1

聖·托馬斯教堂安靜地待在萊比錫老城的西頭,要不是一波又一波慕名前來的遊客打破了教堂周邊的寧靜,其實它還挺容易被忽略的。畢竟比起世界上其他各種富麗堂皇的大教堂,它的「顏值」實在不值得一提。

↑如今的托馬斯教堂很大部分也是二戰後重建

1212年聖·托馬斯教堂和同名的學校在萊比錫建成,要知道那時候萊比錫這座城市也才初具規模而已。世界聞名的聖·托馬斯童聲合唱團,就在那時孕育而生,說它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童聲合唱團之一,估計你也不信。而讓它最終成為蜚聲國際、數一數二的童聲合唱團,皆因它第八任指揮的出現——巴赫。

↑該圖年代不詳,但左側高高的教堂就是當年的聖托馬斯教堂

1723年,38歲的巴赫開始在聖·托馬斯教堂任管風琴師,並負責指揮聖托馬斯合唱團,直到他1750年辭世。人生最後27年的時間,是巴赫演奏技巧和作曲水平都達到頂峰的階段,他不僅給聖·托馬斯合唱團埋下日後成名的底蘊,更是創作出眾多不朽名作,包括《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平均律鋼琴曲集》Vol.2和高超的《賦格的藝術》等。這些絕世名作多由聖·托馬斯合唱團進行首演,而且該合唱團也負責為當時城中其他三座大教堂做表演。

↑這座聳立在教堂前的雕像,恐怕是世上最多人瞻仰的巴赫銅像

慕名前來聖·托馬斯教堂瞻仰巴赫大師的人絡繹不絕。立於教堂入口一側的巴赫大師雕像再現了大師的風采。請留意:大師胸前的馬甲上有一顆紐扣彈開,是因為他常常將右手的樂譜直接插在胸前,而他大衣左邊衣兜外翻,空無一物,有人說顯示的是他當時身無分文,但這不準確,我偷聽導遊的話,說應該是比喻他在世時並不顯赫,也沒有被人熱烈追捧。甚至到他死後幾十年,提起他的人並不多,跟梵高一樣,屬於後來才大紅大紫,要不是莫扎特、貝多芬和門德爾松後來對他推崇備至,可能他紅的時間還不知道得晚多少年,唉。不過,雕像里的巴赫比起畫像里的本人,瘦削了不少,全身「美顏瘦體」一般。

走進這座已經超越了普通教堂意義的建築,你會發現它並沒有你想像的奢華壯觀,甚至頗為簡樸。這也跟二戰重建有關係,當年的榮光在戰火里顯然燃燒殆盡。但幸虧有巴赫之名撐起了它的悠久歷史和故事。巴赫大師的墓地就在右側的教堂內主祭壇前面。

此處,必須站立默哀。

青銅棺蓋上,長年有鮮花,代表人們的熱愛和尊敬。但這並不是最初下葬處,當年大師還沒成為舉世的大師,下葬之處挺寒酸,在教堂墓地的南牆下。直到1950年教堂重建後,重新找出他的屍骨在教堂內下葬。雖然這功名來得晚了點,但大師在天之靈總算得慰。

↑墓碑後方的受洗盆,曾經巴赫的多位孩子都在此受洗

教堂內部跟其他安靜的教堂最大不同,乃是它不間斷地播放著大師的名作,所以一踏入教堂,就如同進入了18世紀巴赫大師演奏的現場。而且教堂內部採用大量當年大師所在時期的古樂器作裝飾,包括當年巴赫演奏用的管風琴也在教堂的另一個端頭閃閃發亮。

↑大師當年演奏的管風琴,巴赫的演奏技藝據說讓聞者動容

坐下,或者站著,聆聽一曲巴赫,成為來教堂參觀者的必備動作。

仰頭左右看看,教堂兩側哥特式窗戶的彩色玻璃上描繪的是耶穌、馬丁·路德、巴赫和戰爭中死難者的故事。

當陽光透過彩窗傾瀉而進,照在教堂暗紅的椅子和方磚地板上,更加彷彿置身在大師的年代,那些舊時沉睡的黃金時期又紛紛浮現,琴聲飄揚,歌聲曼妙,讓人感覺時空出現了奇點,所有人都穿越了。

教堂一側有燭台架,上面的蠟燭印著2012年紀念聖·托馬斯男童合唱團成立800周年的字樣。這個合唱團被譽為當今三大男童合唱團之一,早已不僅僅是萊比錫的城市名片,而是德國乃至世界古典音樂的永恆小鮮肉。

教堂靠出口的一個角落還有一間小小的陳列室,展出了巴赫曾經的樂譜、文書手稿和合唱團使用的樂器。

世界上還有很多更大規模更壯觀華麗的教堂,聖·托馬斯的裝潢跟他們相比不堪一提。但它帶給我的感受,絕對是獨一無二的,感動由耳至心。我並不是一個古典音樂的粉絲,但是,我的確是巴赫的小粉絲,主要是他的音樂很容易讓人接受和沉醉,即便不懂裡頭的神奇和高超,也能被打動。而我想,聖·托馬斯教堂的這個下午,會在漫長的時日里仍閃著光芒,跳動著管風琴的音符。

教堂出門右手邊,是紀念品商店,你可以買到巴赫、合唱團和教堂的一些資料和紀念品。據說周末有幸的話,也許能聽到聖·托馬斯合唱團的綵排。

Part 2

關於巴赫,在萊比錫還有一處必須參觀的點。教堂斜對面右手邊30米,就是巴赫故居博物館。

巴赫故居的樣貌從16世紀到18世紀幾經改建,直到2000年的「巴赫紀念大年」才變成如今這幅模樣。我進去時發現遇到了定期的免費參觀日,哈哈哈,大師在上,榮光照我行!謝謝!

入門後會看到一尊最負盛名的巴赫半身大理石雕像,額,我忘記作者是誰了,只是知道後世多數巴赫的雕像都喜歡山寨這個版本。這有可能是他在世時唯一一座石雕。

3層的館子,依次展示了這麼幾個主題:聖·托馬斯學校和合唱團的起源、巴赫對樂團的作用、巴赫家庭歷來的音樂傳統、巴赫本人的履歷和他的影響。

↑大師用的畫線譜的「筆」

↑大師的作品手稿

↑這個房間特有趣,兩側牆上有各種樂器的聲音符號,房間里播放著樂曲,凡是參與這隻樂曲表演的樂器符號就會亮起小燈。

↑大師的印章logo。根據這個印章,近年還找到一支之前從未發現過的他的曲子,激動死古典音樂圈的人了

↑大師曾用過的管風琴鍵盤,但這是後來仿造的,原始部件僅余極少。

↑巴赫的家譜,顯示了從曾曾祖父開始他家裡大量的人都是樂師或作曲家,乃音樂世家

但命運多舛,他10歲喪父喪母,跟大哥生活。儘管大哥對他音樂啟蒙起了重要作用,但唯獨不允許他翻閱家裡的音樂樂譜和其他資料,皆因那時候紙張昂貴,樂譜太珍貴,翻多了容易碎。巴赫只得趁哥哥外出或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抄寫曲譜,所以視力大大受損。晚年他在雙目失明中度過,直至因病去世。這種打擊,也是難以想像的。

館內還有很多聆聽巴赫作品的設施,有心之人可以在這慢慢大飽耳福。館內後院還有一個小花園,栽滿鮮花,適合小憩,我覺得在離開博物館之前,蠻適合在這發會呆,平復下激動的心情。畢竟,這是巴赫鐵粉這輩子一定一定要來一次的地方。

從聖·托馬斯和巴赫博物館出來後,忽然覺得萊比錫處處流淌著巴赫的音符和氣息,這座城市的文藝氣質忽然在我眼前和腦海中嗖地升華到極限(它還是德國著名的書城)。事實上萊比錫城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是跟另一所教堂有關的,容我下次再給大家細細說來。

但對我而言,巴赫,就足以定義了這裡的一切。

Part 3

最後額外討論一個話題。

地處歐洲中部交通要道,萊比錫早在中世紀就是東西方貿易中心,12世紀出現商業性的集市後來演變為萊比錫博覽會。15世紀萊比錫博覽會已成為歐洲各國商品交換的中心。一個商品貿易極度繁榮的城市,跟古典音樂是如何沾上邊的呢?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留意到在歐洲這個地方,只要是宗教中心、政治和經濟中心,人人都愛古典音樂。不對,這麼描述好像顛倒了,應該說古典音樂就是誕生於中世紀起到歐洲繁華的都市。 這其實是有其歷史和邏輯背景的。

古典音樂在廣義上正是指「歐洲中世紀開始至今、並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或者指植根於西方傳統禮拜式音樂和世俗音樂,其範圍涵蓋了約公元9世紀至今的全部時期。」——這是網上百科對古典音樂的定義。所以準確地說古典音樂就是歐洲藝術音樂。

而歐洲中世紀開始的主流文化和藝術是由誰來主導的?是統治階級。全世界的主流文化最早都是由統治階層創造、批准,並經過政治方式去推廣,它有一個法理上的正統和高度(你細想一下到了今天是不是?)

那麼多的繪畫、雕塑、瓷器、手工藝作品、舞蹈、包括古典音樂,這些最高端的藝術形態都是在統治階層——皇室貴族——開始盛行的,然後開始傳到民間。而歐洲當時的統治階層都聽誰的話?聽教會的。還需要我舉例歐洲有多少流弊哄哄的藝術作品都是最早都是替基督教創作的嗎?多少畫家和雕刻家都是靠教會、皇室和權貴供養活著的?這是千古顛沛不破的真理啊:沒錢,玩什麼高端藝術?沒錢你現在試試買個米開朗基羅,買個梵高,買個達芬奇給我看看?(那個,今天不能在此講述為何當年天主教那麼富裕。反正它暴發的原因之一,也算16世紀德國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的其中一個理由 )

所以說,民間自有民間的藝術形態,但古典音樂,我認為多數是來自歐洲的宗教、皇室和有錢人等上層階級推動的。但,不代表當時的藝術家、音樂家、畫家因此收入豐厚,相反,他們常常在困苦貧窮線上掙扎,很多都是在過世多年之後被後人所認識追捧。這不由得反映出了社會階層之間一種無法描述的鴻溝和現實。

萊比錫這座商業重鎮,當年最不缺的是權貴和有錢人啊!在這樣的沃土之上,我覺得再加上一點機緣,它自然成為了古典音樂的溫床。最後,數一下:巴赫、瓦格納、門德爾松、托馬斯唱詩班和布商樂團,擦,這些歐洲乃至世界古典樂頂尖的大牛貨都在萊比錫。這座城市當之無愧與維也納一起成為古典音樂的兩大名城,至少我這麼認為。你可以當我上面都是瞎掰,反正我只是按照自己對歐洲的理解談了談想法,不必太當真。

/完/

#荒梁圖文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作者簡介:荒梁大叔,視覺中國、全景圖片、站酷海洛簽約攝影師;攜程、飛豬、等OTA平台簽約旅行家,微信公眾號:荒梁;微博:荒梁大叔】


推薦閱讀:

喜歡巴赫和亨德爾的音樂,希望有天也能自己彈奏,作為音樂零基礎的成人應該學什麼樂器?
你們怎麼看待「變態都愛巴赫」這句話?
除了「BWV」之外,巴赫作品還有哪些編號系統?它們為何沒能像「BWV」一樣得到廣泛應用?
為什麼人們總愛談論巴赫?
巴赫平均律BWV850和聲分析?

TAG:環球旅行 | 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 | 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