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與火的較量 - 火炮時代的要塞工程學(2)

前文說過,為了對抗火炮的衝擊力,要塞設計師們主動降低了城牆的高度,同時增加了城牆的厚度。城牆的內外兩側也都被泥土加強,用以吸收炮彈的衝擊力。

城牆上的女兒牆也不再用石頭砌築,而是改成了磚塊。因為被炮彈擊中的石塊會產生大量飛濺的碎片,對人員造成二次傷害。女兒牆的上部通常也有泥土甚至是草坪覆蓋,進一步降低炮彈的衝擊力。一段典型的棱堡城牆看起來是這樣的:

如果畫一個簡單的剖面圖的話是這樣的:

可能大家也發現了,這種設計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城牆變矮的同時,也降低了敵人攀爬的難度。如果敵人冒著炮火快速衝到城牆下,很容易就可以登上城牆,然後利用人數上的優勢奪下棱堡。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要塞設計師們在城牆前面增加了一道壕溝,用來阻止敵人快速移動到城牆下(同時也變相增加了城牆的高度)。一些要塞外圍的壕溝深度可以達到8~10米,相當於五六個成年人的高度,可以相當有效地延緩敵人的前進速度。

一條城牆外的壕溝

增加了壕溝的城牆剖面圖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

除了被動防禦外,防守方當然還可以利用棱堡上的火炮主動攻擊敵人,阻止他們靠近城牆。而使用火炮攻擊移動目標時會碰到一個很棘手的問題,這就是火炮必須根據目標的位置不斷調整射擊角度:

就像上面這張圖片中所顯示的一樣,面對朝自己衝過來的敵人,火炮炮手必須不斷地調整射擊角度。這個時代的火炮裝填速度極為緩慢,如果每兩次發射之間還要調整角度的話,可能沒開幾炮敵人就已經衝到了城牆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們在壕溝外又增加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設施:一段由內向外逐漸降低的緩坡(glacis)。答主沒有找到這個東西在中文裡相應的名稱,這裡姑且先翻譯成防衛坡(請高人指點正確中文譯名)。防衛坡顯然可以進一步遲緩敵人前進的速度,但這並不是它最重要的作用。從下面的圖片中大家可以看到,防衛坡的表面延長線一定會剛好指向城牆上炮口的位置,這使得防守方每一發炮彈所攻擊的不再只是一個點,而是覆蓋了整條防衛坡的一條線:

除此之外,防衛坡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它剛好把棱堡的城牆遮擋了起來,使得位於防衛坡坡腳的進攻方火炮無法直接攻擊城牆:

城牆、壕溝和防衛坡,這三個要素組成了棱堡防禦體系中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單元。在三維圖中看是這樣的:

沿著要塞一周布置上數個這樣的防禦單元,就構成了一個最基本的星堡,在現實中是這樣的:

然而,上面的這座要塞只不過是星形要塞的最基本形態而已。在之後的幾百年時間裡,這種起源於義大利的星形要塞逐漸擴散至歐洲各地,各國工程師們又在其基礎上增加了更多的創新,使得這一防禦體系更加完備和具有層次。例如:

三角堡(Ravelin):除了被動防禦之外,防守方也可以把自己的棱堡向外推進,擴大自己的主動防禦圈,迫使敵人在更遠的地方尋找掩護,從而減少主城牆所受到的威脅。三角堡就像是一個從主堡中分離出來的單獨的棱堡,為防守方提供更多的火力輸出點。三角堡面向敵人的一側同樣建有城牆,但在面向己方的一側則是完全敞開的。這樣即使它落入敵人之手,對方也無法把它當做繼續前進的基地。

hornwork:作用和三角堡類似,只是形狀不同。

Hornwork

Covered way(這個應該怎麼翻譯?):在壕溝靠近敵人的一側,設計師們布置了一條可為士兵提供掩護的通道。在這裡防守方的步兵可以用火槍攻擊試圖衝上防衛坡的敵人。同時這條通道也可以讓防守方沿要塞四周快速完成信息的傳遞。Covered way的具體位置可見前面三角堡的那張圖片。

在增加了以上幾種元素之後,一座星堡的平面圖就會進化成這個樣子:

根據地形的不同和城市形狀的差異,還會變成下面這種樣子:

義大利星堡在經過不斷改進後,最終形成了一種火力強勁、設計嚴謹、層層掩護的成熟防禦體系。到了17世紀末,也就是在法王查理八世用火炮橫掃義大利200年後,另外一位法國人把星堡的建造藝術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就是法王路易十四的御用工程師沃邦(Vauban)。在1667到1707的40年間,沃邦對法國的300多座要塞進行了升級和改造。除此之外他還建造了37座全新的要塞。今天,法國境內有12座由沃邦建造或改造的要塞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12座與沃邦有關的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要塞

下面是沃邦設計的法國里爾要塞平面圖:

沃邦設計的另一座位於新布萊薩克(Neuf-Brisach)的要塞平面圖:

從天空俯瞰下去,一座星堡就像是一朵盤踞於大地之上的鐵玫瑰。無論敵人選擇從哪個方向進攻,都會遭到來自於防守方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的猛烈炮火。在面對這樣一座星形要塞時,如果進攻方僅僅憑藉蠻勇進行強攻的話,後果將會是災難性的。在1659年的第二次北方戰爭中,瑞典人在對哥本哈根進行了長達六個月的圍城之後,曾經對哥本哈根要塞發起過這樣一次強攻。在這次攻城戰中,防守方密集的火力網把要塞外的場地變成了一座屠宰場,在這裡絞殺了3000名瑞典士兵。相比之下,要塞的防守方丹麥人的死亡人數只有區區17人。

繪製於1728年的哥本哈根平面圖

那麼,在面對一座星形要塞時,進攻方是不是就完全束手無策了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攻城和守城,只不過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而已。建造要塞的專家往往同時也是攻克要塞的專家。沃邦就是這樣一位攻城大師。面對設計科學、防守嚴密的星堡,沃邦設計了一套同樣科學的、標準化的攻城程序。使用這套方法,沃邦甚至只要知道要塞的布局就可以計算出攻克它所需要的時間,精確度以天計算。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沃邦是如何攻克下這樣一座防守嚴密的星堡的。

推薦閱讀:

反抗千年神國的偉大戰爭--------文藝復興!
甜與權力:甜味滋潤下的社會轉型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十二—1941.3.11
二戰歐陸雄心系列之八——1940.10.8

TAG:歷史 | 軍事 | 歐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