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瓦爾登湖》

太久沒寫讀後感了,心裡很滿,但卻無從下手。

或許我就隨想隨寫吧,寫它並非出於賣弄,而是或許有些東西值得分享,見解之拙劣、感情之膚淺、文筆之平淡,望你們諒解。

這本書是我高中同學贈與我的,我很感謝他。

後來這些年,我幾次三番拿它出來,可我每每翻開第一頁的譯本序的第一段時,我又慚愧地將它擺放回原處,嘆口氣,深怕褻瀆了這本書。第一段這樣寫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所以,現在第一遍讀它,或許是再適合不過了。

這本書描述的是作者梭羅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爾登湖邊建起了小木屋,過著自耕自食而又富有詩意與哲理的生活的故事。

梭羅是也遠遠不只是位哲學家,他的個人生活有部分的凄美,對社會進步事業(尤其廢奴)貢獻不可磨滅,這裡不展開。

再說回這本書,說起來荒謬吧,我依舊不知道怎麼去抒寫。其實我本來打算先好好敘述一下整本書的故事(這也是一般讀後感的必要內容),然後講一番感悟和道理,但是我寫不出來,如果只是描述生活看原著自然最好不過,也沒必要寫,但又不只是,他所要表達的並不是任何一種他所無比深愛的大自然的哪一個孩子,甚至不是他自己這麼多年的林間生活,而是我能從他的親身的體驗、自己的雙手、雙腳、自己的對周邊的花草樹木農田湖泊或者說魚兒兔子鴿子蜜蜂螞蟻或者說陽光微風雨露的描寫上,感受得到一切大自然的物在他心理都是有生命、有感情、配得尊敬、值得喜愛的,他的感情無比細膩真實,他的語言對大自然的無比溫柔舒坦,他的對社會的見解是赤裸而直指人心的,大約他喚醒人們心中丟失的最美好最真實的東西,一種或許在社會中生存會丟失的東西,像孩童但是又不是孩童那般無知的東西,喚起一種原始的不自我欺騙的對事物的見解和情感,對大自然無比的尊重與熱愛,讓你的心你的眼再也容不下任何自我欺騙的東西,讓你無端端變得坦率而真實,讓你不自主的體會到所有細膩的小東西,包括外在的內心的,他人的自己的,這真是讓人愛也狠這本書的原因所在。

有一段瓦爾登湖的描寫或許值得分享:

這一面明鏡,石子敲不碎它,它的水銀永遠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裝飾,大自然經常地在那裡彌補;沒有風暴,沒有塵垢,能使它常新的表面黯淡無光;——這一面鏡子,如果有任何不潔落在它面上,馬上就沉澱,太陽的霧意的刷子常在拂拭它,——這是光的拭塵布,——呵氣在上,也留不下形跡,成了雲它就從水面漂浮到高高的空中,卻又立刻把它反映在它的胸懷中了。

我在這段文字旁粗魯的寫了一個大大的「背」字,每每還是會想像到一幅很美的畫面,願你的心也如湖水般澄澈。

下午我坐在學院湖旁,風翻過最後一頁,於是我走到湖邊,平靜的湖面和諧的鑲嵌著幾隻小鴨,我隨筆寫下這一段話:這些西院士湖的鴨子真是太調皮啦,才看到一個頭露出水面,她迅速地左顧右盼,甩了甩頭,抖動著水靈靈的身子,就一頭栽進了水裡去,像咯咯作笑一般,玩著捉迷藏,好像整個湖都是她自由發揮的天堂。不一會兒,就在不遠的地方唰地探個頭,看了兩眼又咯咯作笑的藏了水底下,每次看到她們像個孩子一樣跟我玩著捉迷藏我就忍不住要笑,我們都是動物,我也想這樣在水裡面自由自在的遊走,夏天到來,真好。

我還是很喜歡這本書,雖然未來未知,但或許我會再看。

最後也用書的結尾來畫上句號:

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引人注目,即便我可以跟這個宇宙的建築大師攜手共行,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十九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著,聽任這個十九世紀過去。

推薦閱讀:

TAG:梭羅 | 瓦爾登湖書籍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