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帝國的英雄--紅色馬漢
轉自互聯網如侵立刪
「作為個人,我時戈爾什科夫的才能極為敬佩,蘇聯海軍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境地,是他天才般的領導才能的結果。」--美國前海軍部長小約翰,萊曼
謝爾蓋·格奧爾吉耶維奇·戈爾什科夫,蘇聯海軍元帥,紅海軍70餘年的短暫歷史當中最為卓越的軍事統帥!自1956年被赫魯曉夫任命為蘇聯海軍總司令之日起,到1985年12月被迫離職,其執掌蘇聯海軍最高領導權長達29年又11個月零2天,期間先後經歷了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四任蘇共總書記而榮寵不衰!
戈爾什科夫是公認的「蘇聯遠洋海軍之父」。在他的卓越領導下,紅海軍在短短20年內便從一支被視為陸軍輔助力量的「黃水海軍」,發展成為一支可以在世界各大洋上與美國海軍正面抗衡的全球性海上力量。同時,戈爾什科夫還是一位頗有建樹的軍事理論家和戰略思想家,在《戰爭年代與和平時期的海軍》、《國家的海上威力》等著作中,第一次對蘇聯海上力量的整體定位和發展戰略作出科學而全面的闡述,他提出的「海軍戰略使用」、「積極進攻」、「平衡海軍」等軍事思想至今仍是俄羅斯海軍軍事學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海軍界對戈爾什科夫頗為推崇,將其與《海權論》的作者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相提並論,譽之為「紅色馬漢」!
少年得志衛國將星
1910年2月6日,戈爾什科夫出生於烏克蘭一個教師家庭。特殊的家庭背景讓他有機會在少年時代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他日後的軍旅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1927年,17歲的戈爾什科夫加入了紅海軍,成為一名普通水兵,一段長達58年的海上傳奇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當時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紅海軍基層官兵中,受過系統教育的戈爾什科夫顯得鶴立雞群。他也由此順理成章地成為上級的重點培養對象,參軍後不久就被選送到伏龍芝海軍學校學習。1931年,21歲的戈爾什科夫從海軍學校畢業,分配到黑海艦隊擔任驅逐艦航海長,並於次年調往太平洋艦隊擔任護衛艦艦長。戈爾什科夫的才華引起了時任太平洋艦隊司令員的庫茲涅佐夫的注意,被其評價為「海軍中特別突出的青年軍官」,並破格提升為驅逐艦艦長。在庫茲涅佐夫的青睞下,戈爾什科夫在太平洋艦隊中仕途通達,先是保送到紅海軍組織的驅逐艦艦長訓練班和海軍學院高級指揮員進修班中學習,進一步提高軍事素養,畢業後又進一步獲得升遷的機會。1938年,戈爾什科夫被任命為太平洋艦隊下屬驅逐艦支隊支隊長,並被授予海軍上校軍銜。這一年,他只有28歲。1940年6月,戈爾什科夫調回紅旗黑海艦隊擔任巡洋艦支隊支隊長,一年後,他在該職務上迎來了偉大的衛國戰爭!衛國戰爭爆發後,戈爾什科夫先是率部參加1941年9月敖德薩保衛戰。他指揮黑海的首批登陸兵在格里戈里耶夫卡地域登陸,和敖德薩防禦地域的陸軍部隊配合成功進行反突擊。在整個衛國戰爭期間,戈爾什科夫先後出任了亞速海區艦隊司令、第47集團軍代理司令員、多瑙河區艦隊司令、黑海艦隊所屬分艦隊司令等職務,先後率部參加了刻赤-費奧多西亞登陸戰役(1941.12)、新羅西斯克保衛戰(1942.8)以及解放貝爾格萊德和布達佩斯的作戰行動並屢立殊勛。他的優秀表現甚至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被晉陞為海軍少將。也正是在戰爭期間,一個問題開始縈繞在戈爾什科夫的心頭--在所有的作戰行動中,戈爾什科夫和他的艦隊所扮演的都是支援陸軍作戰的「近岸海軍」的角色,這是否就是紅海軍永遠的定位。
「紅色馬漢」:戈爾什科夫元帥與蘇聯紅海軍圖
臨危受命戈爾什科夫與「庫茲涅佐夫事件」
1948年,38歲的戈爾什科夫被正式任命為黑海艦隊參謀長,他的恩師和「伯樂」--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卻在同年因「戰時向盟軍提供軍事情報」的莫須有罪名被貶為遠東軍區主管海軍的副司令,軍銜也被降為海軍少將。1951年,斯大林決定重啟被戰爭打斷的「大艦隊」計劃。為此專門成立了海軍部,並重新啟用了庫茲涅佐夫為這一與蘇聯武裝力量部平級的海軍統帥機構的領導人,隨後又任命其出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復出後的庫茲涅佐夫開始重組紅海軍領導機構,能力出眾而又與其淵源甚深的戈爾什科夫由此迎來了又一次機遇。1951年,戈爾什科夫正式升任黑海艦隊司令,軍銜被晉陞為海軍中將。
1953年,斯大林病逝,赫魯曉夫接任蘇共總書記。上任不久,赫魯曉夫便結束了斯大林一手推動的「大艦隊計劃」。客觀地講,赫氏的決定在當時而言是合理且有積極意義的。剛剛經歷過二戰摧殘的蘇聯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困難的經濟形勢根本無力支持這如此龐大的造艦工程。同時,這些技術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戰前標準的軍艦也已經不適合現代戰爭。但對於紅海軍而言,「大艦隊計劃」的終結畢竟還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同時,赫氏所推崇的「核武器制勝」和「常規武器無用論」也給紅海軍未來的發展設置了重重障礙,這在某種程度上也為數年後發生的「庫茲涅佐夫事件」埋下了伏筆。
1955年,庫茲涅佐夫被晉陞為海軍元帥。同年,他力排眾議,向赫魯曉夫推薦戈爾什科夫出任蘇聯海軍第一副總司令。在為此專門舉行的見面會上,年富力強、精明幹練的戈爾什科夫給赫魯曉夫留下極為良好的印象。更為重要的是,赫魯曉夫發現戈爾什科夫提出的發展潛艇和導彈技術型海軍思路和他本人的許多觀點完全吻合。就在這次會談後不久,戈爾什科夫被正式任命為蘇聯海軍第一副總司令。1956年,赫魯曉夫決定取消蘇聯海軍大部份大型水面艦艇的建造。按照赫氏的理論,包括航母在內的各種大型水面艦艇都是未來核戰爭條件下的「海上浮動的鐵棺材」,完全沒有繼續發展的必要!這種倒行逆施遭到了以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為首的紅海軍高級將領們的激烈抵制,倍感惱怒的赫魯曉夫就此決定對紅海軍高層進行大手術。1956年6月,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被撤銷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職務,連降三級軍銜為海軍中將,並勒令退役。
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的離去對紅海軍而言是一場巨大的悲劇!但正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命運讓紅海軍失去了一名卓越的統帥,但他同時卻用另一種方式給這支命運多鮮的海上力量提供了補償--就在庫茲涅佐夫去職後不久,46歲的戈爾什科夫被任命為蘇聯海軍總司令。紅海軍從此進入了其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戈爾什科夫」時代。
「紅色馬漢」:戈爾什科夫元帥與蘇聯紅海軍圖
蟄伏壓力之下的「導彈化小型艦隊」
紅海軍的大多數高級將領是用一種冷漠甚至敵視的目光,來迎接新任總司令的。在他們看來,作為庫茲涅佐夫一手提拔的嫡系弟子,戈爾什科夫在恩師遭遇此等冤屈時採取的明哲保身態度,只能稱之為忘恩負義與政治投機!對於庫茲涅佐夫和戈爾什科夫這兩位紅海軍統帥之間的恩怨,這裡不多作贅述。但必須談到的一點是,赫魯曉夫曾稱讚戈爾什科夫為「海軍指揮官與外交家的完美結合」,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戈爾什科夫與其恩師在性格上的巨大差異和剛正不阿的庫茲涅佐夫相比,性格更為圓滑的戈爾什科夫無疑更適應波譎雲詭的政治鬥爭。上任伊始,戈爾什科夫首先「秉承上議」,將紅海軍的發展路線定位確定為赫魯曉夫所能接受的「導彈化小型艦隊」。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紅海軍於1957年開始裁軍,其總兵力由60萬人快速削減到了50萬人,並將近400艘艦艇退出現役。
但令人玩味的是,在全面削減海軍兵力的同時,戈爾什科夫卻對赫魯曉夫下令報廢紅海軍大型水面艦艇的命令陽奉陰違。他不但下大力氣說服赫魯曉夫同意保留了紅海軍現有的大部分「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還在1960年將更先進的、裝備有蘇聯第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肯達」級巡洋艦送上了船台。必須指出的是,戈爾什科夫之所以選擇「導彈化小型艦隊」,並不僅僅是對赫魯曉夫的一種迎合。作為一名具有極佳戰略眼光的海軍將領,戈爾什科夫對於蘇聯當時國情和面臨的戰略形勢有著相當清醒的認識:還處於戰後恢復期的蘇聯根本無力支撐發展一支龐大水面艦隊所需的巨大開支。同時,進入核時代後,紅海軍的主要任務已經由戰後初期的近海防禦,轉為抗擊來自海上的核打擊--上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在核力量上對於蘇聯處於壓倒性優勢。從現已解密的美國核檔案中也可以看到,在50年代美國曾多次設想過對蘇聯使用咳武器!而在當時陸基核力量還不成熟的前提下,對蘇聯國家安全威脅最大的除了美軍戰略轟炸機,就是可以搭載航空兵的航空母艦。在反覆權衡之後,戈爾什科夫最終選擇了潛艇和導彈,即通過發展可以攜帶多種導彈的核潛艇和少量水面艦挺,快速建成一支導彈化的小型核潛艇和水面艦艇部隊。利用潛艇的隱蔽性和大威力導彈的結合來構建基本的反航母能力,同時借鑒納粹海軍在二戰期間的「狼群戰術」,威脅北約的北大西洋交色線,並通過建設戰略核潛艇部隊形成對敵國本土的核打擊能力。和斯大林的「大艦隊」相比,這種「導彈化小型艦認」思路對國民經濟的壓力更小,形成戰鬥力的時間更短且效果更為明顯。
不過,戈爾什科夫本人同時也清醒池認識到這個「導彈化小型艦隊」的建設思路只能是暫時的。因為一支兵力結溝過於單一的海軍對對手的威懾力必然是暫時而有限的。他所真正追求的是一支更為均衡也更為強大的海軍,用戈爾什科夫自己的話講:「紅海軍建設的總方針應該是以建設一支全面發展的,即保持平衡的海軍為目標。」也就是要根據蘇聯的實際科學考慮海軍兵力結構,使海軍各個兵種能夠協調發展,以更好地完成平時和戰時的各項任務。一言以蔽之,紅海軍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建立一支具備遠洋作戰能力的「平衡海軍」,目前奉行的「導彈化小型艦隊」路線不過是在現實條件還不成熟情況下的權宜之計。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他才會對赫魯曉夫下令報廢紅海軍大型水面艦艇時做出那樣的舉動。與此同時,戈爾什科夫還利用各種機會來努力說服赫魯曉夫接受他的「平衡艦隊」思想,但一切均是「泥牛入海無消息」。赫魯曉夫拒絕對紅海軍的發展策略進行任何的調整和修正。
「紅色馬漢」:戈爾什科夫元帥與蘇聯紅海軍圖
卧薪嘗膽「古巴導彈危機」與紅海軍的戰略轉型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在危機進程中,面對美國壓倒性的海上優勢,蘇聯海軍幾乎束手無策!對於紅海軍那支規模有限的「導彈化小型艦隊」而言,加勒比海實在是一片太過遙遠與陌生的海域。在水面艦艇部隊無力一戰的現實面前,紅海軍只能派出4艘F級常規動力潛艇遠征加勒比海,他們要面對的卻是美國海軍由40艘艦艇、240架飛機和3萬名人員組成的強大封鎖線!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參加遠征的F級潛艇幾乎無一例外落入美軍的反潛陷阱。處於壓倒優勢的美國海軍出動反潛艦艇將蘇聯潛艇包圍起來,肆無忌憚地使用深彈迫使它們一艘艘浮出水面。面對美軍近乎侮辱式的圍捕,甚至有蘇軍艇長打算使用艇上的核魚雷與對手同歸於良盡!由此也可看出紅海軍當時在對手面前是何等的脆弱。由於海軍無法提供必要的支援,駛向哈瓦那、運載有中程彈道導彈的蘇聯商船隊最終也只能調頭返航。
古巴導彈危機的鎩羽而歸讓赫魯曉夫顏面盡失,同時也讓這位一向以狂妄著稱的蘇聯領導人開始重新考慮海軍在國家整體戰略中的地位。戈爾什科夫更是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再次向赫魯曉夫進言--只有轉變現有的海軍發展戰略,建設一支「平衡海軍」,才真正有可能維護蘇聯的國家利益!用戈爾什科夫自己的話講就是:「歷史已經證明,沒有強大的海上力量,任何國家都無法成為真正的強國!」。如夢方醒的赫魯曉夫這一次終於接受了戈爾什科夫的觀點。古巴導彈危機後的第二年,紅海軍獲得的預算佔蘇聯國防預算總比例便由最初的不足10%激增到20%。為了滿足海軍的經費需要,赫魯曉夫甚至下令削減當時正在進行的蘇聯登月計劃的預算。經過了6年蟄伏之後,戈爾什科夫和他的艦隊終於迎來了寶貴的發展時機!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魯曉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和喜歡對國防戰略指手畫腳的赫魯曉夫相比,勃列日涅夫更為尊重軍方領導人的客觀意見。與此同時,勃氏所推行的「積極進攻戰略」也為蘇聯發展遠洋海軍提供了更為明顯的政策支持,此時的蘇聯經濟也終於有可能承擔發展遠洋海軍所需的龐大預算。在破除了政治和經濟上的阻礙之後,戈爾什科夫開始大展拳腳。根據「平衡海軍」的指導思想,紅海軍在繼續建設其水下核艦隊的同時,也開始大力建設攜帶有各型反艦導彈的大型水面艦艇和遠程航空兵。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列寧格勒和遠東的共青城,一艘艘核潛艇和大型水面艦艇走馬燈一般的走下船台。在兵力規模不斷攀升的同時,紅海軍的各種戰術打法也開始成形。針對美軍航母編隊艦艇數量眾多、大中型艦隻生存能力強的特點,紅海軍專門為其量身定做了同時採用多發超音速反艦導彈齊射攻擊的「飽和攻擊」戰法,力圖以多枚導彈同時齊射的戰法「嗆死」美軍艦隊防空系統。具體的戰術手段為:先以第一波導彈重點打擊航母編隊中執行區域防空的導彈巡洋艦、驅逐領艦等,使敵喪失使用艦空導彈遂行區域防空的能力;第二波導彈集中打擊航母,力爭使其喪失作戰能力或將其擊沉。
在麾下艦隊高速發展的同時,戈爾什科夫也迎來了他個人軍事生涯中的巔峰:1965年5月7日,他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967年,蘇聯government正式晉陞戈爾什科夫為蘇聯海軍元帥!也就是在這一年,這位57歲的紅海軍最高統帥向紅海軍全體官兵們正式發出一道讓整個西方海軍為之振顫的命令--「紅海軍,到遠洋去!
「紅色馬漢」:戈爾什科夫元帥與蘇聯紅海軍圖
巔峰時代 紅海軍進軍遠洋!
實際上,紅海軍的「向遠洋進軍」行動在戈爾什科夫上任之初就已開始,早在1959年,紅海軍就首度挺進地中海。但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這種進軍具備的更多還是象徵意義而非實際的戰略價值。但即便如此,這種遠航對於紅海軍的士氣所起到的鼓舞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自對馬海戰以後,這支海上力量的蟄伏期已經太久了!曾有一名蘇軍潛艇水兵在遠航行動結束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自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以來,蘇聯海軍現在又來到了地中海,我們終於體會到過去的沙俄水兵在斯皮里多夫、烏沙科夫和謝尼亞文等俄羅斯海軍名將指揮下航行和作戰時的感受」。隨著紅海軍實力的日趨增強,其進軍遠洋的步伐和力度均大大加快。1967年中東「六日戰爭」期間,蘇聯黑海艦隊再度開進地中海,直接與美海軍對峙於海上!1968年,紅海軍進入印度洋。1970年4~5月間,在戈爾什科夫親自指揮下,蘇聯海軍四大艦隊同時出動200餘艘艦艇在三大洋七大海域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海洋-70」海上大演習!面對這支飄揚著鐮刀斧頭旗的龐大艦隊,美國海軍第一次感覺到了芒刺在背!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作為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各自的幕後推手,美蘇兩國均在地中海集結兵力,並直接引發了1973年度蘇美海軍地中海大對峙。面對地中海內美國第6艦隊部署的包括3艘攻擊型航母、2艘兩棲攻擊型直升機航母和9艘攻擊型潛艇在內的總計60艘艦艇,紅海軍不斷加強其部屬在該海域的第五作戰支隊的兵力。至10月31日,紅海軍在地中海內部署了各類艦艇96艘,其中包括34艘水面艦艇(5艘裝備反艦導彈)、23艘潛艇(至少7艘裝備反艦導彈),由此組成了一支能在首次攻擊中發射88枚反艦導彈的龐大海上力量。雙方合計近百艘作戰艦艇在狹窄的地中海內犬牙交錯,為了充分貫徹己方以「第一次齊射」摧毀對方艦隊的作戰思想,蘇軍艦艇連續逼近美軍編隊。據美海軍當時的判斷,一旦雙方「擦槍走火」,雖然美軍艦載航空兵可以摧毀蘇軍艦隊,但蘇軍艦艇在被擊沉前快速發起的飽和攻擊也足以將全部美軍艦艇送入海底,再造一個「鐵底灣」!在紅海軍的龐大壓力之下,美方最終選擇了退卻,蘇聯由此贏得了地中海危機的全勝,一雪11年前古巴導彈危機之恥。1973年地中海大對峙的最終結果向全世界發出了一個明顯的信號--美國海軍已經不是海洋的唯一主宰!在戈爾什科夫的領導下,到70年代中期,紅海軍已經發展成為一支擁有大型水面艦艇60艘、攻擊核潛艇7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72艘和強大的遠程航空兵的全球性海上力量。依靠其遍布全球的20餘個海外基地,紅海軍在太平洋、在大西洋、在印度洋、在地中海向美國的海上霸權發起了全面的挑戰!
和紅海軍的全球性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海軍的漸呈頹勢。70年代的美國正在越南泥足深陷,越戰的龐大開支直接擠壓了海軍發展空間。因為無力更新主力艦隻,使得美國海軍甚至不得不依靠大量超期服役的二戰艦艇來維持必須的艦隊規模。在當時的美海軍艦艇陣容中,較新的艦艇比例已經降到了30%。當時的美蘇海軍艦艇數量比例達到了436:740,蘭德公司在給卡特總統的報告中直言不諱的指出「在敵人海軍力量不斷增強的同時,美國海軍卻不斷縮減」。受當時技術條件限制,美國三航母編隊居然最多只有36個艦空導彈火力通道和36個遠程目標通道。也就是說,在理論上美三航母編隊的艦空導彈只能對付36個來襲的反艦導彈(在實際操作中這個數字還要低)。1975年,美國聖迭戈海軍研究中心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如果雙方開戰,蘇聯發動海空聯合攻擊的轟炸機(攜帶1~2枚遠程反艦導彈)和為之護航的戰鬥機可以在作戰空域上空達到400個目標,同時,蘇聯海軍艦艇和潛艇編隊也將發起規模宏大的協同導彈攻擊。面對這種一波高過一波連續不斷的飽和攻擊,美國航母編隊的防禦系統將毫無喘息時間,來不及補充彈藥也無法完成戰術調整,直到防空系統被層層壓垮、徹底崩潰。可能這篇文章有些誇大,而且沒考慮美軍艦載機的作戰效能,但是蘇聯的海空飽和攻擊能力,仍然不是正處於衰退期的美國海軍能承受的。當時的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朱姆?沃爾特曾尖銳地指出:如果美國在1970年以後的任何一年中不得不同蘇聯開戰,我們將輸掉這場戰爭,因為美國海軍取勝的概率已經降到了35%以下。
1975年,戈爾什科夫再次指揮蘇聯海軍在全球各海域舉行代號為「海洋-75」的全球大演習。在各個大洋上,懸掛著鐮刀斧頭旗的紅海軍戰艦們檣桅如林,各艦上的各種導彈發射架直刺蒼天!同樣在70年代,戈爾什科夫的著作《國家的海上威力》發表。在這部個人軍事著作中,戈爾什科夫詳盡闡述了他的海洋觀和海軍建設思路。蘇聯海軍自1918年成軍以來,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獨立的軍事思想體系。到了70年代中後期,無論是紅海軍還是戈爾什科夫本人都達到了他們各自生涯中的頂峰!
「紅色馬漢」:戈爾什科夫元帥與蘇聯紅海軍圖
月滿則虧 老兵遠去
1982年12月21日,已經是72歲高齡的蘇聯海軍元帥謝爾蓋?格奧爾吉耶維奇?戈爾什科夫再度榮膺「蘇聯英雄」稱號。蘇聯政府用如此的禮遇來向紅海軍最高統帥來表示他們的敬意。此時林立在老將身後的已不再是當年那支寒酸的「導彈化小型艦隊」,而是一支規模世界第二的「遠洋導彈核海軍」!
然而,這次授勛也幾乎成為了老元帥最後的榮光!進入80年代後,蘇聯不顧國民經濟失衡而片面發展軍備的惡果開始體現,入侵阿富汗又進一步加大了這種危機。在海洋上,隨著「宙斯盾」系統的服役和海軍航空兵裝備的更新換代,美軍航母編隊防空能力和遠程攻擊能力均呈現出幾何級數的增長。而紅海軍在同一時期服役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和「颱風」級核潛艇卻在實際使用中逐步暴露出可靠性不佳和維護費用過高等缺點,紅海軍「飽和攻擊」戰法的威力在逐步下降,自身在對方艦載航空兵面前的生存能力也日趨脆弱。
面對日趨嚴峻的形勢,戈爾什科夫試圖再挽狂瀾。在他看來,扳回局勢的唯一手段就是--建造蘇聯自己的大型核動力航母!實際上,作為「蘇聯航母之父」庫茲涅佐夫的親傳弟子,戈爾什科夫對於航空母艦對於現代海軍的作用和意義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但無奈於蘇聯特殊的政治形勢,他和紅海軍對航母發起的數度衝擊都連續被蘇共政治局半途截殺。
面對這隻「攔路虎」,戈爾什科夫再次玩起了他本人最為擅長的迂迴策略,從最初的「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到後來的「基輔」級「重型載機巡洋艦」,紅海軍在向著擁有真正航母的終極目標艱難前行。1983年2月22日,蘇聯海軍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大型航母--1143.5級首艦在黑海之濱的尼古拉耶夫船廠正式開工。戈爾什科夫滿懷期望地將這艘航母初步定名為「蘇聯」號,在老元帥看來,它將作為紅海軍的新旗艦,帶領這支由他一手締造的紅色艦隊重回巔峰!然而,這一次歷史沒有再給戈爾什科夫機會。
1985年2月,戈爾巴喬夫入主克里姆林宮,這位以最後摧毀了蘇聯的「新思維」而聞名於世的蘇聯末代領導人在上任伊始就將削減軍備列為其案頭的第一項工作。按照「合理即足夠」的建軍原則,他首先把矛頭指向了紅海軍及其統帥。
1985年12月,戈爾巴喬夫正式委任其親信、蘇聯海軍副總司令和參謀長為新任蘇聯海軍總司令,75歲的戈爾什科夫被迫黯然去職,結束了自己58年的海軍生涯,紅海軍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戈爾什科夫時代」就此宣告終結。
1988年5月13日,78歲的蘇聯海軍元帥謝爾蓋·格奧爾吉耶維奇·戈爾什科夫與世長辭!噩耗傳出,世界各大洋上的紅海軍艦艇集體汽笛長鳴、軍旗低垂。紅海軍官兵們以這種最為隆重的禮儀來向他們深深愛戴的統帥和「父親」致以最後的訣別!一代傳奇,魂歸大海!
推薦閱讀:
※人類發展史之信息時代(2):第一階段
※#12.冷戰熱斗/Twilight Struggle
※冷戰武裝陣營:華沙條約同盟的解體——蘇聯不可推卸的責任(摘自《社會主義國家的畸形軍事合作》,張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