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羅馬的修路科技為什麼這麼牛

在推上看到cxzj同學讀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忍不住實時吐槽了一下(很不禮貌)。

這裡面談到一個問題:羅馬的工程學非常牛,特別是羅馬的道路建設,完全就是現代的高速公路規格,地基硬化、四車道、鋪石地面、排水溝。如果這是市內工程倒也罷了(歐洲小鎮全石質路面並不少見,浙江也是到處是青石小鎮),問題是羅馬是幾千公里的環地中海的高速公路網。

我是贊同歷史的「存在即合理」解釋,和物質決定精神兩個論點的。一個奇蹟,反常度最多為1(即精神因素可以解釋的程度),如果為3或者4,那麼必然有物質上面的解釋。

首先要說的是羅馬人確實很牛。建造道路可以有很多物質上的解釋,但是沿路的橋樑、運河提升水位的水閘、工程的規模,都是需要設計和工程安排的技術(精神層面),其他有類似條件的國家做不到的。

下面解釋的部分分為兩個(分別又分為物質的部分:為什麼這樣最好和精神的部分:如何發揮到最佳)

1 為什麼是石頭這種現代很少超大規模使用的材料

2 為什麼規模這麼大

1 為什麼使用石頭這種材料?

一個簡單的想法就是地理決定論。羅馬和希臘,都在地中海沿岸。地中海自己就相當於一條巨型的高速公路:相比大西洋和印度洋,風平浪靜,沿岸曲折,任何一個地方離海岸都很近,用草做的船都可以橫渡,被大航海時代的海軍戲稱為澡盆子。所以環地中海的國家互相之間,貿易往來頻繁,運送糧食、石材等大運量貨物非常方便。

比方說,我現在在義大利東部有一個靠近海邊的採石場,要運到西部的羅馬,我是穿越山區走很近的陸路,還是繞一個圈走西西里那邊花上上十倍的距離走海運?答案當然是海運,不僅便宜而且快。如果你有一個非常大的漂亮柱子,船上裝不下,這才需要走陸路。

石材開採有一個悖論:石材當然是山上的,但是山上必然崎嶇難行,交通不便。所以只有水運發達的地方運送石材才方便。中國古代建造宮殿運送石材,都是一個朝代才幹一兩回的事情。

浙江的石材運用非常多,很多鎮子都是青石板鋪路,甚至用來砌牆、蓋屋頂。有些鎮子你看鎮邊一個十多米的巨大高聳石柱,那就是開採青石剩下的部分。這裡面也是靠了浙江發達的烏篷船水運系統。

龍門石窟、樂山大佛,雖然是就地取材,也是在長江黃河的旁邊。既然就地取材,為什麼也要靠水呢?

因為工匠也要吃飯啊。

石材還有另外一個問題:石材有軟硬之分,硬的用青銅難以開採(花崗岩之類),太軟的又不堪用。所以大理石才這麼受推崇。能夠大規模使用石材做建築,必然有合適的礦。這點希臘羅馬得天獨厚,海邊容易水運,多山但是山又不大(所以文明裡面才給山丘地形工藝加一)。

石材還有最後一個問題:住著不舒服。不過地中海氣候夏天涼爽乾燥,冬天溫暖濕潤,所以才有原產小麥這種冬天生長的奇葩作物。住石頭房子完全可行。歐洲也有很多石頭房子,但是那裡靠北,雖然有大西洋暖流,但是冷多了,裡面不弄點木頭做內襯加上壁爐,真的很難受。

石材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替代品。一種材料再好,只要替代品便宜實惠,必然也沒人愛用。地中海氣候降水不太多,喬木比北邊少得多,這也是木質建築少的原因。在東方則偏愛用木質建築,而有斗拱結構這個發明,中國得以建造超大規模的木質建築。石質則多用於墳墓等地下建築。當然持久和最大規模還是無法和石材比擬的。中國另外一個工程發展方向是水利和土建,萬里長城(秦長城其實是土做的),各大城牆,大運河都江堰等等。

希臘人的石頭建築裝飾細節,留有很多木質建築的痕迹。石質建築的很多工藝,則很可能和埃及有關。

喬木少、降水少對道路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修起來不必砍樹,修好後不必養護,省了起碼一半的麻煩。羅馬時代在法國修的大路很多都不見了,就是因為缺乏養護被森林吞沒。相反義大利本土的大路旁邊光禿禿的不好看,倒是保留了下來。

當然,羅馬人的發明裡面也有其他氣候環境完全可以學習而長期沒有被學習的,比如路面硬化。使用鵝卵石、沙子和白堊來硬化路面,可以讓車轍不容易產生、下雨不容易破壞路面,價格不高維修起來也容易,極大地方便了大宗貨物運輸。法國一些羅馬大道就是這麼留下了痕迹,上面的石頭早就破碎消失或者被高盧人拆了蓋房子,只有白堊上面生長著土壤愛好不同的植物,顏色變化揭示了底下有一條古代的大路。

2 為什麼規模這麼大

雖然不一定用石材,但是大型工程必然還是要消耗大量資源的。羅馬的道路工程量怎麼看都是太大了。

首先羅馬人的組織能力是非常偉大的。羅馬是繼承了亞歷山大的第二個「不問出身種族而看認同」的全球性帝國(中華的問題是人種和文化本身就太接近了,地域也狹窄),類似戰國時候的秦國,組織能力和標準化制度是遠遠超過時代的。這裡先不提這個部分。

一個方面當然是羅馬人重視道路建設。道路有兩個用途,一個是軍事,方便羅馬軍團開拔鎮壓,還有掠奪奴隸。另外一個是商業。羅馬的繁榮是靠維護「泛羅馬」,或者說羅馬治下的和平而存在的,說白了錢是從商業裡面來的。道路通暢不光是路好走,還有清除沿路的盜賊。雖然羅馬人自己不經商,但是可以從商人抽稅。

這裡面有一個悖論:修建高級大路需要很多的材料,材料本身也是需要運輸的,那麼路沒修好就不能建路,真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悖論。

解決方案很簡單:在陸地上,羅馬道路經過的地中海沿岸大部分平緩,經過少部分山區和河流(所以那些橋樑還是很牛的)。如果要穿越阿爾卑斯山,那麼羅馬道路號稱(一定要平)也就無法實現了。這些地方乾燥少樹,不建大路也是好走的。

更何況還有運輸的真大殺器,水運。(其實中國古代別看道路還算髮達,但是長途運輸、甚至簡單的長途走親訪友,官員赴任,還是盡量走水路的)一艘船的造價只有牛車幾倍,運輸量卻是上百倍,更何況不費畜力,大半人可以休息,速度又快,是陸運完全無法比擬的。羅馬帝國的維持,完全靠地中海和黑海裏海的水運。一個證據就是羅馬在東方的擴張無法深入內陸,波斯明明有非常富庶的內陸的。

當然,羅馬人還是盡量使用最近的採石場的,但是工人的糧食可還是一樣需要大規模運輸的。

除了工程上的難度外,還有組織上的難度。在古代,甚至到了近代,大型工程都是非常消耗人命的。不說工傷、水土不服這些事情。你給足夠吃的糧食,工人就能幹下去嗎?他為什麼給你幹活?在荒郊野外?長期大體力勞動,糧食夠吃(小麥有不少的蛋白質,但是仍然不太夠)但沒有蛋白質補充(魚肉之類)照樣會損失肌肉,營養不良最後衰弱。

羅馬人解決的辦法就是奴隸。羅馬每次戰爭都得到大量的奴隸,這些有的用來做工藝(城市),有的用來種田(大部分士兵的農莊),還有大量的就消耗在採石場、建築工地。

另外一個需要大量消耗的就是糧食。羅馬本土當然種糧食(不然開始哪來的暴兵能力呢,義大利算是地中海沿岸除了埃及外最大的平原產糧地區了),但是後期種葡萄、橄欖顯然更為賺錢。

羅馬(還有之前的希臘)的糧食是從埃及運來的。那麼埃及這麼多剩餘糧食人口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搶別人(如同斯巴達人、羅馬人一樣)呢?只能自己玩大金字塔?你看看埃及悲催的地形就知道了,沙漠裡面一條河,找個鄰居都難。想自己海運搶人,也沒有足夠的樹。

所以地中海有一個廉價的糧食產地,可以供養其他搞工藝、搞哲學的地區。又有很多弱小的蠻族(沒發明馬鐙的悲催游牧民族),所以奴隸豐富。

現代人的想法可能是:降水多有很多樹->土地肥沃->適合種地->人口多。實際上在鐵器工業化之前,砍樹挖樹根很麻煩,所以反而半乾燥地區才是農業發源地。特別是義大利北部還有瘧疾,所以北部三角洲反而人口少。

而鐵器一量產化,北方的黑森林中,北義大利、高盧、中歐,立刻爆人口,就從被羅馬人欺負的弱雞變成了惡鬼。

然後羅馬人靠外來的糧食和奴隸建立的「少數人美好帝國」立刻就完蛋了。你控制了海上貿易途徑,就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口,然後就控制了文化和商業。當然也不是所有都這樣——迦太基人就不行,當然這也是因為迦太基人在北非的本土還是太小,又是商業為主,所以本土人口太少,加上西班牙也消耗不起。

當然,有的同學可能覺得羅馬的石造建築很大,是因為發展了「拱頂」等一系列工藝,所以可以把石頭建築建的特別大。在視覺效果上當然是這樣。不過你不能說金字塔作為石質建築不夠大,羅馬石頭路不夠大是吧?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巨大建築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花了幾百年陸陸續續建成的。這些路也是一樣,每年修一段,幾百年就非常大了。如果是木頭建築,基本上都用來不停翻修了,石頭就可以用上千年。


推薦閱讀:

為什麼公曆2月只有28天?
羅馬人物傳(一)蓋猶斯.馬略
歐洲城市攻略:羅馬(Rome)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TAG:羅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