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之城》是怎樣一部電影?

《上帝之城》是怎樣一部電影

這次廢客君為大家講解的電影是這些天剛看的一部拉美片,其實對於這部佳片我個人還是很慚愧的,這部電影已經發在電腦硬碟一年多了,今天無意才翻出來,打算隨便看看,沒想到能在廢客君的體內產生如此強烈的化學反應,好了,廢話不多說,進入到我們的《上帝之城》!!!

不知道在大家的眼中,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是怎樣的一個城市,桑巴?足球?拉丁美女?豐乳肥臀?總之你能想到的各種奔放的代名詞都可以在這裡生根發芽。

不過在《上帝之城》這部電影中,我們除了各種犯罪暴力與混亂之外,似乎很難找到熱情的風浪,其實電影的名字本身就是對電影內容——其實應該是現實狀態的反詰,所謂的「city of god」是里約平民窟自身無望的期冀和現實的幻滅,或許製片方有更多的解釋吧!但是對於廢客來說,這樣的反諷稱呼不僅沒有讓電影的「暴力主題」絲毫削減,反而增加了人們對於里約的陌生感,或者說是神秘感(看過這部電影之後,你就沒想過去看看十歲小孩拿著自動步槍商量著怎麼搶地盤的場面?可能是廢客君太邪惡~~~~)。

首先要提的就是電影的神作一般的剪輯和敘事了,不愧是一部拉美電影!!!電影的節奏感和鏡頭切換,不管是在美國類型片,還是歐洲文藝片或是香港動作片都絕對難以找到!它是有著「聲畫桑巴」的即視感,隨意的插敘、在整體故事能夠好好講的前提下,局部故事絕對不會按照正常的線性敘事手法進行,就拿電影中的一個典型場面——影片的敘述Rocket來老友的地盤買大麻,而此時正好Li"l Zé來搶地盤,這一段場面導演用了三個片段發散敘述,分別講述了三個分段故事,而且每次的鏡頭轉場也用了不同的機位,這樣的安排當然一是為了避免單調,而是通過機位聚焦的人物不同也為接下來講述不同的人物做先設。

所謂的「浮世繪」型影片不是用大廣角平移鏡頭來橫向展示某一區域,也不是用承接性碎片化的蒙太奇鏡頭來講述縱向的某一時代,這部《上帝之城》其實就是一部里約的「浮世繪」。電影沒有用可以的道德說教來闡述平民的社會倫理,它只是借一個性格懦弱自小想做攝影師的「小角色」來冷眼旁觀這一切,整個裡約平民窟的生活場景在他的面前一卷卷的鋪開,我們看到了尖銳的民間流氓團體的混斗,社會底層的平窮,還有那令人作嘔的官僚腐敗等等。

其實很多人在看過這部電影后都會覺得電影中的平民窟生活細節為何能刻畫的如此細膩和真實,其實這一切和攝製組啟用當地的生活的平民做演員分不開,整個電影中出現的數十個主要人物基本都是「上帝之城」的居民,本色的出演以及極度接地氣的人物對話都給人們帶來了強烈的聲畫衝擊,就比如電影中Rocket在和他哥哥的一次對話中,他哥哥嗔怪自己被父親扇巴掌時弟弟在笑,之後兩兄弟為此進行了一段對話,其實這樣的一段對話並不是原劇本中的創作,而是兩位演員現場臨時的自由發揮,所以我們在看這些生活化的對話場景時會感到自然貼切。

雖然電影中以克製冷靜的內聚焦敘事話語來講故事,這的確會讓觀眾感到現實的殘酷和無可奈何,但是並不妨礙電影用譴責的口吻來說故事,無論是無數未成年少年被迫或沉迷槍械鬥爭,還是無政府主義狀態下的毒品交易,都是在用冷酷的第三隻眼睛來審視脆弱的人性,也可能在里約這個「上帝之城」的眼中,其實人命這種廉價的稱呼還比不上一小袋可卡因來得實際。

電影最後的結局其實是冷漠而悲劇性的,不過我更願意稱之為常態的輪番更替,不是嗎?雖然Li"l Zé死了,但是新一代的矮子幫自然還會誕生新的Li"l Zé,這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死循環,電影只是想觀眾冷冷地拋出了這個無解的方程式,但是這個方程式的答案至少在電影主創來看是無解的。他們是掩埋在毒品、槍支、暴力這些反面名詞骨堆下的墳塚。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到另外一部電影——《盧安達飯店》,但是與此不同的是,那部電影給我帶來的是濃烈的悲痛,而這部電影確實戲謔式的冷酷。

有人說黑人的命運為何如此的悲慘?廢客君反正難以解答,我只是覺得,悲慘這個概念永遠是個相對的名詞,況且里約也只是拉美大民族,而不是統一的黑人,白人不也是一樣遭受很多,只是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歷史作用下,我們都是生活的奴隸,只是上帝不願我們徹底放棄生命,於是為我們造了一座虛幻的城市。



推薦閱讀:

《英雄》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華盛頓郵報》:追索鉛印時代的新聞自由
有哪些類似於《當幸福來敲門》的優質電影?
有哪些經典愛情電影值得推薦?
美國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怎麼樣?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電影推薦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