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大業》有些什麼硬傷?

電影中有哪些地方拍的不好?


確認
取消
邀請回答

我來回答

1條回答
時間排序
|
熱門排序

楊zhuer

作為一部前史正劇,片中前史和人物、道具等方面硬傷不少,但是建軍九十周年獻禮影片的《建軍大業》作為建字三部曲的壓軸大戲,應該是嚴重革新和嚴重前史題材影片。且不說製片方啟用了眾多小鮮肉藝人是否適...
查看全部

作為一部前史正劇,片中前史和人物、道具等方面硬傷不少,但是建軍九十周年獻禮影片的《建軍大業》作為建字三部曲的壓軸大戲,應該是嚴重革新和嚴重前史題材影片。

且不說製片方啟用了眾多小鮮肉藝人是否適宜,這是藝術觀念的問題,我們不做討論。但作為一部前史正劇,首要是看劇情與前史的契合度,理應儘可能的用藝術手法來再現真實的前史,可是《建軍大業》里的前史硬傷著實不少。

1、影片最初,學生和工人上街遊行,被反抗軍閥掃射,有一張特寫鏡頭,是被雨水和血水浸泡的遊行標語,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標語居然運用的葉根友毛筆行書字體列印的,這仍是一張特寫鏡頭,製造方居然連個會書法的都沒有嗎?要用電腦列印的。

2、軍閥部隊在對遊行大眾用馬克沁重機槍掃射時,用了現代機槍常用的金屬彈鏈。而實際上馬克沁重機槍儘管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槍械,改寫了前史。但它最大的缺陷是運用帆布彈帶,由於帆布的缺陷,就是簡單受潮霉變,另外機槍撥彈的力氣比較大,帆布彈帶在運用中被拉扯簡單變形,會影響供彈的可靠性,簡單卡彈,所以現在帆布彈帶現已沒有了。馬克沁射擊經常需求一名副射手用手托平,往裡送彈,乃至還要一名戰士在另一側拽彈帶,都是為了防卡彈。

▲馬克沁重機槍運用的帆布彈帶

▲馬克沁重機槍的三人制槍組

何況影片中運用的也不是馬克沁重機槍,而是國民政府在三十年代拷貝了馬克沁MG08式機槍,1935年(民國24年)金陵兵工廠拷貝成功並正式列裝,所以命名為民24式重機槍,1927年怎樣能用上1935年的兵器。

再說影片中馬克沁為什麼運用了金屬彈鏈?是由於建國今後,我們引進了蘇聯的郭留洛夫SG-43重機槍,拷貝後稱53式重機槍,運用的就是250發不可散金屬彈鏈。留下來的馬克沁重機槍也就被更改了槍管,將本來的7.92毫米98式毛瑟槍彈改為發射蘇聯7.62×54毫米有底緣機槍彈,配發給民兵,也就也是用了郭留洛夫的金屬彈鏈,隨後又供應越南寮國等印度支那戰場。所以影片中運用的改造後的馬克沁重機槍。

3、1927年4月11日晚,周恩來前往第26軍第2師師部,隨後周恩來被師長斯烈拘留,接著周恩來責問斯烈,是誰下的指令,「是北平北洋政府」。實際上後來國民政府將我國的首都回遷到南京,為了差異,1930年國民政府建立北平特別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37年日偽政府又將北平改為北京,日本戰勝屈服後,又康復為北平。直到1949年9月21日,新我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從頭將北平改名為北京。所以周恩來只能說是「北京」而不是「北平」。

4、經過周恩來的一番說辭,終究讓斯烈改變了主見,拋棄了殺害周恩來的主意,放走了周恩來。實際上是斯烈的弟弟黃埔三期的斯勵出於師生之情,悄悄放走了周恩來。

而斯勵終究結局有兩種說法,一是跟隨鄧演達反蔣而被殺,二是顧順章反叛,其時黨安排經常在顧家開會,顧家的人知道的太多,並且他們感情和態度都站在顧順章這邊,上海的秘密機關已無法囚禁他們,任其出走又會露出中心行蹤,遂決議將其剷除。處決舉動時,正好斯勵在場,所以被同時殺死。

5、片中張作霖抓住了李大釗,發電報請示蔣介石怎樣處置李大釗。要知道其時張作霖是北洋軍閥里的奉系領袖,是北伐的目標,即使蔣介石發起四一二政變,和共產黨分裂,但和張作霖仍是處於敵對狀態,張作霖怎樣可能去請示蔣介石。

實際上李大釗被捕後,舉國震動,各界進步人士想方設法進行解救。面對來自社會各界和言論的強壯壓力,張作霖一度不堅定遲疑。就在這時,已反叛革新的蔣介石親身出面,火上加油,給張作霖拍來密電,要求處死李大釗。所以不是張作霖給蔣介石發電報,而是蔣介石給張作霖發電報。

6、片中蔣介石發起四一二政變,由停泊在黃浦江上的炮艦開炮為信號,第一炮就精確地穿過市區落到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總指揮處駐地——商務印書館俱樂部。

其時政變信號的確是由軍艦宣布,但不是開炮,所以上其時商務印書館沒有被炸,軍艦隻是升起旗號信號。並且其時的海戰都是一目了然的水面,沒有山樹、修建的遮擋,所以艦炮都是直瞄,怎樣可能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線後,精確射中一棟樓房,如此精準的射中度,幾乎堪比今日的導彈。只能說製片方不懂海上開炮和陸上開炮是兩種徹底不同的瞄準方式,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差異。其時的艦炮都是加農炮,打不出大仰角。片中徹底是陸上的榴彈炮經過測位打出的彈道。何況艦炮都是大口徑的火炮,威力是影片中攻擊城樓的75山炮的好幾倍,片中商務印書館炸完之後,就只是玻璃碎了,要是真的樓直接拆了好嗎?你認為煤氣罐爆了。所以片中彈道和威力都不對。

並且實際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是在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被日本摧毀的。

7、周恩來在江西九江召開會議,在會場外放哨的兩人,一個是林彪,一個是粟裕。其時林彪是第4軍第25師73團2營7連連長,粟裕是第11軍第24師教導隊班長,只是看著兩個師編號挨著,但不是一個軍。

兩個人一個是連長,一個是班長,一個是軍官,一個是戰士,何況兩人底子不是一個部隊,也不在同一個駐地,怎樣可能一同來給周恩來放哨?

8、片中周恩來趕到長沙聽取毛澤東關於發起武裝鬥爭的定見。而其時周恩來在黨內的位置要遠遠高於毛澤東,並沒有專程去長沙聽取毛澤東的定見。

9、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和鄧小平第一次碰頭,鄧小平緊挨著毛澤東坐下,留過法的鄧還教毛用刀叉。其時毛澤東在八七會議受騙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而鄧小平只是以中共中心秘書的身份作為工作人員擔任會務,在當連進會議室旁聽的資歷都沒有,怎樣會坐在毛澤東身邊?

10、南昌起義前夕,張國燾從九江趕到南昌阻撓起義,譚平山居然揭露提出幹掉張國燾,而賀龍更是直接將手槍頂在了張國燾的腦袋上,所以張國燾驚恐不已,連稱自己沒來過南昌,不再敵對起義。

事實上,其時張國燾提出要起義,必須有必勝的掌握,可軍事上瞬息萬變,其時誰有必勝的掌握,隨後又提出需徵得國民革新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贊同,方能進行,這也是不可能的。周恩類、李立三、惲代英等人的確和張國燾發生了嚴重了定見敵對,乃至周恩來還終身僅有一次拍桌子,會上譚平山也只是說要「綁了張國燾」,但絕沒有人動槍,前史上譚平山的確有暗算張國燾的主意,但在會後當即就被周恩來阻撓。

實際上是終究是張國燾少數服從多數,而不是被槍頂在腦門上逼得。想起導演拍過《無間道》,也就了解了。

11、片中賀龍部第20軍第1師第1團3營副營長趙福生被人用一條銀元收購,實際上是趙福生是黃埔畢業的,只是家是地主,被發起起來的當地農人打到了,他自己投身北伐短兵相接,自己的父親反而被打倒,所以心生仇恨。何況其時一個連長即使不貪婪,一個月也是30塊大洋,片中那一條大洋最多也就是20塊,趙福生能貪戀這點錢嗎?

能夠說這是影片的最大敗筆,像趙福生起初是有革新抱負的,但終究反叛革新,絕不只是是他個人質量,而是他的階級決議的,他必定走上反叛革新的路途。這樣的人實際上是心裡也是苦楚的,他們先是有革新抱負,也期望我國強壯,但我國革新必定要打到他們,抱負和自己,是其時許多人的選擇。

而影片只是是由於錢的收購,趙福生就反叛了,應該說這是香港導演永久不能了解的,把趙福生的反叛拍成香港黑社會的反叛,沒有了前史的深刻。

12、南昌,作為我國最知名的大火爐之一, 8月時著影片中的所有人,還穿得那個厚,片中不管武士仍是市民,沒有一個穿短袖!不怕中暑嗎?還能作戰嗎?

實際上酷熱的氣候,也是起義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時染料技能也不如現在,很多出汗,重複洗幾回後,就會掉色,而片中藝人的軍裝,藍色是那麼的深淺共同。

13、片中南昌起義時,粟裕反常神勇。而實際上,南昌起義當天,粟裕其時是總指揮部保鑣隊班長,擔任指揮部的保鑣工作。起義爆發後,去策應朱德領導的軍官教育團起義。等抵達目的地時,營內吹起歡迎號,軍官教育團現已悉數起義了,之後粟裕所部當即護衛朱德到南昌起義革新委員會地點的江西大旅社,當晚並未遇到戰役。

14、毛澤東為預備秋收起義,像洪門老八買了一批「漢陽造」,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簡稱Gew 88),漢陽造槍口初速度低,規劃運用的彈藥是7.92mm圓頭彈,因而不能運用中正式(也就是毛瑟98)的尖頭彈,儘管中正式口徑也是7.92mm,強行運用尖彈會有炸膛之虞。圓頭彈最大的問題,在於初速低,他的初速大約是尖彈的三分之二,乃至二分之一,這樣形成威力射程都較小。這也究竟導致抗戰時期,和日軍三八槍對射時總是吃虧。而片中毛澤東還用手抓起一把子彈,顯著是尖頭彈,並且是鋼殼刷銅漆的現代彈。

15、毛澤東安排秋收起義,在路上被民團抓住,其時一行的有三個人,其間就有當地縣委書記潘心源,算上他們三個,民團一共抓了二十多人,而不是電影中的就毛澤東一個人。所有人被押往民團團部,一行人稀稀拉拉,毛澤東故意走在終究,趁不備,用錢收購了團丁,趁機逃跑,團丁見毛澤東跑了一段距離後,放槍示警,槍一響,團丁都去追毛澤東了,被捕的其他人也都趁亂逃跑,民團一時大亂,不知追哪個好,就這樣毛澤東跑丟了鞋,在水塘里多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遇到一個農人,用終究僅有的錢,買了一雙鞋吃了一頓飯。像電影中就抓了毛澤東一個人,是不管怎樣也跑不了的。影片中毛澤東首要遇到了武漢保鑣團團長盧德銘。而前史上毛澤東首要見到的是後來擔任起義部隊工農革新軍第1師第3團團長的蘇先駿。

16、秋收起義失利,轉戰中盧德銘在戰役中獻身,毛澤東主持將他火化,還稱盧德銘為師長。首要盧德銘不是工農革新軍第1師師長,而是總指揮,師長是余灑度。其次,盧德銘獻身後,由於其時情況緊急,遺體並沒有被起義軍搜集,而是被當地農人悄悄掩埋了,直到解放後才找到墓地然後從頭安葬。

17、三河壩之戰中,錢大鈞的國民黨軍山、野炮齊上陣,炮火覆蓋局面極為壯麗。可是其時要是有這樣的火炮密度,朱德在三河壩還能守三天?恐怕連半天也頂不住,其時就算是最精銳的中心軍,一個師能有一個裝備12門山炮的炮兵營就很難得了。

應該說影片製造方更多的精力放在藝人人物的選擇上了,前史細節上留意不多,當然有些是為了藝術加工,能夠了解。但某些軍事上的細節只要用點心,實際上是能夠避免的。


作為一部前史正劇,片中前史和人物、道具等方面硬傷不少,但是建軍九十周年獻禮影片的《建軍大業》作為建字三部曲的壓軸大戲,應該是嚴重革新和嚴重前史題材影片。

且不說製片方啟用了眾多小鮮肉藝人是否適宜,這是藝術觀念的問題,我們不做討論。但作為一部前史正劇,首要是看劇情與前史的契合度,理應儘可能的用藝術手法來再現真實的前史,可是《建軍大業》里的前史硬傷著實不少。

1、影片最初,學生和工人上街遊行,被反抗軍閥掃射,有一張特寫鏡頭,是被雨水和血水浸泡的遊行標語,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標語居然運用的葉根友毛筆行書字體列印的,這仍是一張特寫鏡頭,製造方居然連個會書法的都沒有嗎?要用電腦列印的。

2、軍閥部隊在對遊行大眾用馬克沁重機槍掃射時,用了現代機槍常用的金屬彈鏈。而實際上馬克沁重機槍儘管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槍械,改寫了前史。但它最大的缺陷是運用帆布彈帶,由於帆布的缺陷,就是簡單受潮霉變,另外機槍撥彈的力氣比較大,帆布彈帶在運用中被拉扯簡單變形,會影響供彈的可靠性,簡單卡彈,所以現在帆布彈帶現已沒有了。馬克沁射擊經常需求一名副射手用手托平,往裡送彈,乃至還要一名戰士在另一側拽彈帶,都是為了防卡彈。

▲馬克沁重機槍運用的帆布彈帶

▲馬克沁重機槍的三人制槍組

何況影片中運用的也不是馬克沁重機槍,而是國民政府在三十年代拷貝了馬克沁MG08式機槍,1935年(民國24年)金陵兵工廠拷貝成功並正式列裝,所以命名為民24式重機槍,1927年怎樣能用上1935年的兵器。

再說影片中馬克沁為什麼運用了金屬彈鏈?是由於建國今後,我們引進了蘇聯的郭留洛夫SG-43重機槍,拷貝後稱53式重機槍,運用的就是250發不可散金屬彈鏈。留下來的馬克沁重機槍也就被更改了槍管,將本來的7.92毫米98式毛瑟槍彈改為發射蘇聯7.62×54毫米有底緣機槍彈,配發給民兵,也就也是用了郭留洛夫的金屬彈鏈,隨後又供應越南寮國等印度支那戰場。所以影片中運用的改造後的馬克沁重機槍。

3、1927年4月11日晚,周恩來前往第26軍第2師師部,隨後周恩來被師長斯烈拘留,接著周恩來責問斯烈,是誰下的指令,「是北平北洋政府」。實際上後來國民政府將我國的首都回遷到南京,為了差異,1930年國民政府建立北平特別市,相當於今日的直轄市。37年日偽政府又將北平改為北京,日本戰勝屈服後,又康復為北平。直到1949年9月21日,新我國首都設於北平市,從頭將北平改名為北京。所以周恩來只能說是「北京」而不是「北平」。

4、經過周恩來的一番說辭,終究讓斯烈改變了主見,拋棄了殺害周恩來的主意,放走了周恩來。實際上是斯烈的弟弟黃埔三期的斯勵出於師生之情,悄悄放走了周恩來。

而斯勵終究結局有兩種說法,一是跟隨鄧演達反蔣而被殺,二是顧順章反叛,其時黨安排經常在顧家開會,顧家的人知道的太多,並且他們感情和態度都站在顧順章這邊,上海的秘密機關已無法囚禁他們,任其出走又會露出中心行蹤,遂決議將其剷除。處決舉動時,正好斯勵在場,所以被同時殺死。

5、片中張作霖抓住了李大釗,發電報請示蔣介石怎樣處置李大釗。要知道其時張作霖是北洋軍閥里的奉系領袖,是北伐的目標,即使蔣介石發起四一二政變,和共產黨分裂,但和張作霖仍是處於敵對狀態,張作霖怎樣可能去請示蔣介石。

實際上李大釗被捕後,舉國震動,各界進步人士想方設法進行解救。面對來自社會各界和言論的強壯壓力,張作霖一度不堅定遲疑。就在這時,已反叛革新的蔣介石親身出面,火上加油,給張作霖拍來密電,要求處死李大釗。所以不是張作霖給蔣介石發電報,而是蔣介石給張作霖發電報。

6、片中蔣介石發起四一二政變,由停泊在黃浦江上的炮艦開炮為信號,第一炮就精確地穿過市區落到了上海工人糾察隊總指揮處駐地——商務印書館俱樂部。

其時政變信號的確是由軍艦宣布,但不是開炮,所以上其時商務印書館沒有被炸,軍艦隻是升起旗號信號。並且其時的海戰都是一目了然的水面,沒有山樹、修建的遮擋,所以艦炮都是直瞄,怎樣可能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線後,精確射中一棟樓房,如此精準的射中度,幾乎堪比今日的導彈。只能說製片方不懂海上開炮和陸上開炮是兩種徹底不同的瞄準方式,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差異。其時的艦炮都是加農炮,打不出大仰角。片中徹底是陸上的榴彈炮經過測位打出的彈道。何況艦炮都是大口徑的火炮,威力是影片中攻擊城樓的75山炮的好幾倍,片中商務印書館炸完之後,就只是玻璃碎了,要是真的樓直接拆了好嗎?你認為煤氣罐爆了。所以片中彈道和威力都不對。

並且實際上上海商務印書館是在一二八淞滬抗戰時被日本摧毀的。

7、周恩來在江西九江召開會議,在會場外放哨的兩人,一個是林彪,一個是粟裕。其時林彪是第4軍第25師73團2營7連連長,粟裕是第11軍第24師教導隊班長,只是看著兩個師編號挨著,但不是一個軍。

兩個人一個是連長,一個是班長,一個是軍官,一個是戰士,何況兩人底子不是一個部隊,也不在同一個駐地,怎樣可能一同來給周恩來放哨?

8、片中周恩來趕到長沙聽取毛澤東關於發起武裝鬥爭的定見。而其時周恩來在黨內的位置要遠遠高於毛澤東,並沒有專程去長沙聽取毛澤東的定見。

9、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和鄧小平第一次碰頭,鄧小平緊挨著毛澤東坐下,留過法的鄧還教毛用刀叉。其時毛澤東在八七會議受騙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而鄧小平只是以中共中心秘書的身份作為工作人員擔任會務,在當連進會議室旁聽的資歷都沒有,怎樣會坐在毛澤東身邊?

10、南昌起義前夕,張國燾從九江趕到南昌阻撓起義,譚平山居然揭露提出幹掉張國燾,而賀龍更是直接將手槍頂在了張國燾的腦袋上,所以張國燾驚恐不已,連稱自己沒來過南昌,不再敵對起義。

事實上,其時張國燾提出要起義,必須有必勝的掌握,可軍事上瞬息萬變,其時誰有必勝的掌握,隨後又提出需徵得國民革新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贊同,方能進行,這也是不可能的。周恩類、李立三、惲代英等人的確和張國燾發生了嚴重了定見敵對,乃至周恩來還終身僅有一次拍桌子,會上譚平山也只是說要「綁了張國燾」,但絕沒有人動槍,前史上譚平山的確有暗算張國燾的主意,但在會後當即就被周恩來阻撓。

實際上是終究是張國燾少數服從多數,而不是被槍頂在腦門上逼得。想起導演拍過《無間道》,也就了解了。

11、片中賀龍部第20軍第1師第1團3營副營長趙福生被人用一條銀元收購,實際上是趙福生是黃埔畢業的,只是家是地主,被發起起來的當地農人打到了,他自己投身北伐短兵相接,自己的父親反而被打倒,所以心生仇恨。何況其時一個連長即使不貪婪,一個月也是30塊大洋,片中那一條大洋最多也就是20塊,趙福生能貪戀這點錢嗎?

能夠說這是影片的最大敗筆,像趙福生起初是有革新抱負的,但終究反叛革新,絕不只是是他個人質量,而是他的階級決議的,他必定走上反叛革新的路途。這樣的人實際上是心裡也是苦楚的,他們先是有革新抱負,也期望我國強壯,但我國革新必定要打到他們,抱負和自己,是其時許多人的選擇。

而影片只是是由於錢的收購,趙福生就反叛了,應該說這是香港導演永久不能了解的,把趙福生的反叛拍成香港黑社會的反叛,沒有了前史的深刻。

12、南昌,作為我國最知名的大火爐之一, 8月時著影片中的所有人,還穿得那個厚,片中不管武士仍是市民,沒有一個穿短袖!不怕中暑嗎?還能作戰嗎?

實際上酷熱的氣候,也是起義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時染料技能也不如現在,很多出汗,重複洗幾回後,就會掉色,而片中藝人的軍裝,藍色是那麼的深淺共同。

13、片中南昌起義時,粟裕反常神勇。而實際上,南昌起義當天,粟裕其時是總指揮部保鑣隊班長,擔任指揮部的保鑣工作。起義爆發後,去策應朱德領導的軍官教育團起義。等抵達目的地時,營內吹起歡迎號,軍官教育團現已悉數起義了,之後粟裕所部當即護衛朱德到南昌起義革新委員會地點的江西大旅社,當晚並未遇到戰役。

14、毛澤東為預備秋收起義,像洪門老八買了一批「漢陽造」,該槍原型為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簡稱Gew 88),漢陽造槍口初速度低,規劃運用的彈藥是7.92mm圓頭彈,因而不能運用中正式(也就是毛瑟98)的尖頭彈,儘管中正式口徑也是7.92mm,強行運用尖彈會有炸膛之虞。圓頭彈最大的問題,在於初速低,他的初速大約是尖彈的三分之二,乃至二分之一,這樣形成威力射程都較小。這也究竟導致抗戰時期,和日軍三八槍對射時總是吃虧。而片中毛澤東還用手抓起一把子彈,顯著是尖頭彈,並且是鋼殼刷銅漆的現代彈。

15、毛澤東安排秋收起義,在路上被民團抓住,其時一行的有三個人,其間就有當地縣委書記潘心源,算上他們三個,民團一共抓了二十多人,而不是電影中的就毛澤東一個人。所有人被押往民團團部,一行人稀稀拉拉,毛澤東故意走在終究,趁不備,用錢收購了團丁,趁機逃跑,團丁見毛澤東跑了一段距離後,放槍示警,槍一響,團丁都去追毛澤東了,被捕的其他人也都趁亂逃跑,民團一時大亂,不知追哪個好,就這樣毛澤東跑丟了鞋,在水塘里多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遇到一個農人,用終究僅有的錢,買了一雙鞋吃了一頓飯。像電影中就抓了毛澤東一個人,是不管怎樣也跑不了的。影片中毛澤東首要遇到了武漢保鑣團團長盧德銘。而前史上毛澤東首要見到的是後來擔任起義部隊工農革新軍第1師第3團團長的蘇先駿。

16、秋收起義失利,轉戰中盧德銘在戰役中獻身,毛澤東主持將他火化,還稱盧德銘為師長。首要盧德銘不是工農革新軍第1師師長,而是總指揮,師長是余灑度。其次,盧德銘獻身後,由於其時情況緊急,遺體並沒有被起義軍搜集,而是被當地農人悄悄掩埋了,直到解放後才找到墓地然後從頭安葬。

17、三河壩之戰中,錢大鈞的國民黨軍山、野炮齊上陣,炮火覆蓋局面極為壯麗。可是其時要是有這樣的火炮密度,朱德在三河壩還能守三天?恐怕連半天也頂不住,其時就算是最精銳的中心軍,一個師能有一個裝備12門山炮的炮兵營就很難得了。

應該說影片製造方更多的精力放在藝人人物的選擇上了,前史細節上留意不多,當然有些是為了藝術加工,能夠了解。但某些軍事上的細節只要用點心,實際上是能夠避免的。



推薦閱讀:

TAG:建軍大業 | 電影 | 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