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蘭芳共和國的羅芳伯的故事有人了解嗎?他是怎麼建立起蘭芳的?


考試落榜想創業?這位大神創造了一個國家

1777年,廣東嘉應州人羅芳伯在西婆羅洲建立了一個國家--蘭芳大總制,後人稱之為「蘭芳共和國」。一個落榜考生僅用了六年時間就當上了國家元首,走上人生巔峰。

多年以後,面對蘭芳平靜的土地,羅芳伯將會回想起初來坤甸時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的坤甸是一個金礦遍野,讓人狂熱的地方。赤道的炎熱,也沒有阻擋人們在烈日下勤奮工作。陌生的國土,熟悉的華人面孔,路上遇到的時候還會互相點點頭。

羅芳伯來到坤甸之前,是個好讀書,胸懷大志,聽從家人認真考取國家公務員(科舉)的普通青年。屢試不中的芳伯,不再期待這擠破頭也難以獲得的offer,於是決意出國創業。1772年,芳伯從廣州經虎門出海,游南洋,最後到達西婆羅洲坤甸。

初到坤甸,芳伯以教書兼採金為業。因為脾氣好,有人緣,又有文化,採礦公司很是器重他。當時的坤甸,潮陽人、揭陽人、大埔公州人等各據山頭,開金湖(金礦)。坤甸埠頭的潮州人,多不守禮法,喜歡以強欺弱。而嘉應州人往往被其凌虐,且當時的坤甸治安極差。羅芳伯看到他們嘉應州人過的如此艱難,決心召集同鄉,團結禦敵,進據一方。

為了翻身做主不受欺凌,很快羅芳伯帶領著一百八十個兄弟,佔據了客屬大埔人張阿才的山心金湖。這一戰之後,羅芳伯聲名鵲起,周圍不少人過來抱其大腿歸順。隊伍越來越大,忠心耿耿願意跟著大哥混的不少,為了有組織有紀律地管理隊伍,羅芳伯創建了蘭芳公司。

在羅芳伯的眾多基友里,有個叫吳元盛的勇將,也是嘉應州人。身材偉岸,一副武將身板。一開始只是坤甸附近地區的採金礦工。與芳伯相識之後,兩人結義。吳元盛幫助羅芳伯打江山,東征西討,功績斐然,甚至獲得了外藩戴燕國的世襲統治權。他去世時,孩子尚小,於是由他的妻子襲位。

當時蘭芳公司統屬的人達三四萬,加上連年征戰降服的人,總數達二十餘萬。坤甸蘇丹看到自己的勢力不敵,乾脆認慫任其自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公司做大做強以後,有了一定基數的擁護者以及蘇丹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拱手相讓的土地,芳伯開始籌劃建立自治政府,定國號「蘭芳大總制」,定都東萬律。從一個上不了市的採礦公司到建立一個政府,羅芳伯只用了六年的時間,比馬爸爸厲害多了。

當時大家都擁護芳伯稱王,但是芳伯特別客氣地婉拒了,只敢受稱為「大唐總長」。一方面,芳伯覺得蘭芳有今天的成就仰賴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稱王是件很自私的事情;另一方面,如果在海外稱孤道寡,被清朝視為「天朝棄民」的他們,萬一判個謀逆之罪,自己遠離故土不要緊,恐要連累家鄉的親人。其實他們一直希望能被清廷納為一個地方政府,一來光宗耀祖,二來依靠祖國這個靠山抵禦來犯的歐洲殖民者。雖然沒有皇帝老爺罩著,但是不知情的荷蘭人當時還是挺怕清朝的,不敢輕舉妄動。表面看起來很風光,其實蘭芳是孤獨的,芳伯的內心也是孤獨的。孤獨的人要和孤獨的人擁抱在一起,乾脆一任性建立一個以民主為基調的政府。

蘭芳大總制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的制度,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分為省、縣、鄉三級。各級官吏均由民主選舉產生,政務的裁決也由大家來公斷。在司法、軍事、財政、經濟、教育方面也不斷完善。

蘭芳各屆總長都十分重視發展生產,他們帶領人民改進農耕技術,擴大礦業開採設立蘭芳公司開採金沙,振興林業,搜羅物產,變荒山野嶺為肥沃的良田。招來商賈,列肆而市,發展商貿市場,發展交通事業,提高了當地的生產力水平和物質生活水平,當地人民很快就邁進了小康。

軍事上,為保衛轄屬安全,本著「不會打仗的農民不是個好士兵」的原則,蘭芳建立了全民皆兵制度、「工農兵」一體,經常組織青壯年進行軍事訓練,令人民各習拳棒,平時從事生產、耕種、行商,一旦發生戰爭,就集結起來打仗。

教育上,一向重視教育的客家人在蘭芳興辦學校,專門從清朝聘請一批著名儒生前來教學,大大提高了當地的知識水平,豐富了文化生活。

在國家治理上,蘭芳推行依法治國。建國之初,蘭芳就設立法規,禁止暴政,並規定:凡姦淫搶掠者,殺無赦,稍輕則施以體罰,或遊街以示辱。至應革應興事宜,要經過眾人決議,避免獨裁。蘭芳自身實力和影響不斷提升,吸引了許多當地土著部落前來歸附,蘭芳大總制的版圖迅速擴展到整個婆羅洲。

蘭芳確定了自己的國旗,上書「蘭芳大總制」,這大概是迄今為止文字最多的國旗。

胸懷大志的羅芳伯實現了民主的統治,而他希望死後也能繼續實現這一浪漫的想法。他拒絕世襲制,舉薦江戊伯為蘭芳第二任總長,國人則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通過了芳伯的舉薦。後來這個國家一直沿襲著這個介乎禪讓和選舉的制度推選新的領導者。

多年以後,羅芳伯可能沒有想到,這樣一個充滿自主性的國家,到了第六任總長劉台二那裡還是被荷蘭人收買了。荷蘭人任命劉台二為甲太(荷蘭統治婆羅洲對地方長官授予的職稱),蘭芳逐漸淪為一個傀儡政治。直到荷蘭人看到清政府已經幾近垮台自身難保,才公然解散了蘭芳大總制。

到滅亡時,這個孤獨的國家剛好經歷了百年。

參考資料

羅香林著《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

趙池凹著《消失的華人國家蘭芳共和國》

長罔新治郎著《西加里曼丹華僑社會的沿革與變遷》

轉自微信公眾號--客家米酒(Wechat ID:kejia-mijiu)

轉載請註明出處哦~


(轉)羅芳伯: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締造者

人物名片:原名芳柏,廣東梅縣石扇人。1772年隨同鄉渡海前往婆羅洲,在坤甸一帶開疆闢土,建立了「蘭芳公司」,自稱「大唐客長」,富可敵國。「蘭芳公司」實行共和制,延續了107年,印尼前總統瓦希德說:「羅芳伯堪稱與華盛頓並列的世界偉人之一。」

  隨著歲月的流逝,一位在海外曾經建立了赫赫工業的客商竟然漸漸無人知曉,遙想當年,梁啟超曾經在他的《中國殖民八大偉8人傳》中說,歷史上華人有八大偉人,其中一個便是建立了蘭芳共和國的羅芳伯。當歷史的風雲漸漸散去,重新溫讀歷史,羅芳伯那不平凡的經歷,那巍峨的功績,仍讓我們唏噓不已。

  客家山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

  根據羅氏族譜考證,羅芳伯先祖自贛南遷廣東嘉應州(今梅州)白渡堡,傳五世,再遷石扇,羅芳伯就出生在廣東嘉應州石扇,那裡是粵閩贛三省交界處的一個小村落,綠野青山,鍾林毓秀,是出人傑的地方。

  羅芳伯生於1738年,原名芳柏,芳伯是人們對他的尊稱。他父親名叫羅啟隆,母親楊氏,他母親生了他們兄弟三人,即芳伯、葵柏、台柏三子,他是老大。

  據說羅芳伯從小就與眾不同,少年時期他就「負奇氣,性豪爽,尤喜結納」,還「自幼學文習武為群兒冠」,不但讀書和練武在當地都是數一數二的,並且做事勤快,為人也很好,所以從小就得到了鄉里鄉親的稱讚,有書記載他說:「嘗於讀書習劍之餘佐治耕牧,遇事勤奮,鄉里稱之。」

  作為窮人家的孩子,他過早地就品嘗到了人世的艱辛,「技不壓身」,「一門技術就是一個飯碗」,羅芳伯小小年紀就悟出了這些道理。於是,他在認真學習文化之餘,暗下決心,要練出一套過硬的拳技和武藝,一個小孩子,一邊幹活一邊練武,其中的辛苦是一言難盡的,但是有恆心、從不半途而廢的羅芳伯,最後練就了一身超人的武藝,這為他以後漂泊異域建功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因為堅持了文化知識的學習,所以寫得一手好文章。他從小就訓練出來的恆心、志氣和膽略,這些過人之外,為他以後做事業的時候不怕辛勞、甘於吃苦,奠定了基礎。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前後,35歲的羅芳伯雖然滿腹詩文,但鄉試時再次不第,依然只是嘉應州一介懷才不遇的落魄書生,依然還是「耕辛憑舌,苦硯為生」,在家鄉是一個窮教書匠。此時正值當地出洋開金山的熱潮,「蓋聞金山之勝地,時懷仰止之私衷」,羅芳伯於是「乃懷壯遊之志」,與眾同鄉也於1772年從廣州虎門乘舟前往「金山」坤甸。他曾創作的《游金山賦》中說:「予自忖曰:既從虎門而出,定直達乎龍宮。」雖然是無奈離鄉,但當時的他已經暗暗下了決心,一定想通過改變環境到異域去闖出一片天地來。在中國古代,龍虎常常緊緊相連,並且龍虎都是王者的象徵,龍宮也是皇宮的代名詞,羅芳伯在這篇賦里流露出了要在異域建立霸業的思想。

  走向婆羅洲「採金」之路

  18世紀中期的婆羅洲,當時還分屬於20多個馬來王國。當地的產金歷史相當悠久,1740年前後,首批華人礦工應南吧硅(Mampawa)土王的邀請從汶萊前往而來,這些人中因為很多在家鄉的時候就有採掘黃金的經驗,所以他們來到婆羅洲後,從婆羅洲的北部的渤泥(Brunei)到南吧硅境內的百演武(Soengei Doeri),開發了很多的金礦,為土王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華人礦工善於開採黃金的美名不脛而走,這個好消息讓當時婆羅洲上的其他馬來首領頓時都開了竅,他們開始仿效難吧硅土王的做法,派人到中國來招募華人礦工,請他們到婆羅洲去開採黃金。就這樣,很多華人礦工開始陸續來到了這裡,一時間婆羅洲唄人稱為「金山」。

  隨著海外華人開採黃金獲得成功的消息傳入國內,國內很多人都躍躍欲試。就這樣,前往婆羅洲淘金的熱潮,從廣東的沿海傳到了粵東山區,羅芳伯就是在這股淘金熱潮的裹脅下,也來到了婆羅洲淘金。根據他的《游金山賦》中的描寫,他從虎門駕船啟程,途徑瓊崖、西沙、菲律賓,橫過赤道,最後到達「採金」目的地——婆羅洲。

  創立「商業王國」

  羅芳伯剛到婆羅洲的時候,當時婆羅洲到處荊棘叢生,僅有少數廣東潮汕、嘉應、惠州等地來的華僑在這片地廣人稀的地方採礦。羅芳伯來到這裡以後,以地緣和血緣為紐帶,在婆羅洲的坤甸駐紮下來,他以教書為生,課餘積極聯絡當地的華人和土著居民,開始發揮自己不同凡響的交際和眾橫捭闔的才能。

  當時的西婆羅洲華人金礦業,已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在婆羅洲的三發、南吧硅、坤甸等馬來土邦,已經有了不少華人落腳下來,形成了一些華人集聚地。1770年前後,華人中開採金礦的有「山沙」、「把歷」、「金湖」等機構團體,因為已經有不少華人開始在當地落地生根,所以當時針對華人的商業組織也開始應運而生,於是,在各個鄉鎮都有了酒廊和賭鋪等供華人礦工飲食和消遣的場所。

  漸漸地,開採礦山的團體、服務華人的商會和從事農業生產的華人組織,一時間遍地開花,幾個人一湊合就是結幫結派,自稱是一個組織,各個組織之間,互不統屬,各行其事。特別是客家人和潮汕人混居的地方,還經常發生矛盾糾紛。有文才又會武術,且又很熱心華人事務的羅芳伯,成了華人特別是當地的客屬地區最有威望的人,很多人在遇到糾紛和困難的時候都來找他,他也有了「羅方口」之譽。

  當時的婆羅洲,有來自印尼的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覬覦,他們隨時都會武裝入侵,也有土著居民對華人的排擠,婆羅洲的華人日子並不安穩,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華人之間也互相傾軋。羅芳伯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團結華人,以減少華人之間的內部爭奪,他也深深感到,只有團結起來的華人,才能抵禦外部的武裝入侵。

  就在內憂外患的背景下,羅芳伯開始著手簡歷自己的「蘭芳會」,他找到了「有同心者一百八人」,這些人就好像梁山一百零八好漢一樣,與他志同道合,願意跟著他建立「蘭芳會」,就這樣,他成為了「蘭芳會」首領。

  1774年,羅芳伯成為農業組織「蘭芳會」的首領,蘭芳會的活動範圍主要是在蘭芳會會崬和大樹山,主要經營的行業是農業。這樣在當時的婆羅洲,就有了兩個規模較大的農業組織,一個是「天地會」,一個是「蘭芳會」。天地會的勢力範圍主要是在斕哆(Rantauw)、百萬突(Pakoetjing)、王梨崬(Wong-li-toeng)和骨律(Koelor)一帶,它是以骨律為鎮建了一個商業中心,「天地會」首領是劉三伯。

  開始時這兩個農業幫會都企圖壟斷農業利益,也經常發生衝突,1774年兩個幫會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械鬥,「蘭芳會」大敗,羅芳伯率眾經坑尾山逃往南吧哇,輾轉到東萬律地區另起爐灶。1777年,他終於在東萬律建立以嘉應洲人為主、包括大埔縣客家人的「蘭芳公司」。

  趕走「蘭芳會」後的「天地會」勢力越發強大,由於「天地會」在釀糖方面的壟斷越來越不得人心,所以它與打勞鹿地區其他礦業團體之間的衝突也日益增多,在那些礦工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到了無法忍受的時候,礦工們紛紛團結起來,結果導致了打勞鹿十四家金礦的礦工聯手起來對付「天地會」。1775年,「天地會」和那些礦工的矛盾大爆發,農業壟斷巨頭和金礦壟斷巨頭在王梨崬發生激戰,失道者寡助,雙方激戰後的結果是農業幫會「天地會」最終大敗,五百多名會員與幫會首領劉三伯在衝突中或傷或亡,農業幫會「天地會」就此徹底消失了。

  此後,各金礦公司都有專門人員需從事農業生產。1776年,參戰的打勞鹿十四家金礦大港、老八分、九分頭、十三分、結聯、新八分、三條溝、滿和、新屋、坑尾、十五分、泰和、老十四分、十二分正式結盟,在打勞鹿成立「和順總廳」,從此,「蘭芳公司」與「和順總廳」成為西婆羅洲最大的華人聯盟。這兩個組織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涉及到採礦、農業、糧糖等行業,其結構之完善,管理之嚴密,影響之巨大,堪稱「商業王國」。

  「日進斗金」的財富

  1777年,羅芳伯在曼多創建了「蘭芳公司」。在「蘭芳公司」站穩腳跟後,羅芳伯經商視野越來越大,目標越來越宏偉。於是,開始了他統一坤甸一帶華人世界的宏偉目標,他要「蘭芳公司」像「和順總廳」一樣,形成一個帶有地域性的、單獨承租的開採公司,要把坤甸一帶那些小而多的幫會和組織都統一起來,走上一條統籌經營的道路,因為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內耗,而且還可以統一力量處理和對付蘇丹和荷印東印度公司,更為重要的話,自己的公司便有了話語權。

  「蘭芳公司」成立不久後,羅芳伯就開始整合當地四分五裂的各種華人團體、商會、村寨,掃除了所有對手。他先把目標對準東萬律以北十多里的一個華人商業聚居地——茅恩。那裡曾經有老、新兩埔頭,老埔頭有店鋪兩百多間,居民主要來自潮陽、揭陽、海豐、陸豐,首領黃桂伯被老埔頭尊為總大哥;新埔頭有店面二十餘間,嘉應州客家人居多,他們的組織是「蘭和營」,他們的首領是江戊伯,江戊伯對外號稱「功爺」。羅芳伯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派人聯絡「蘭和營」,然後和「蘭和營」一道,進行裡應外合,這樣就俘虜了黃桂伯,合併了坤日、龍岡、沙拉蠻等地。接著他又將矛頭指向明黃的劉乾相,「蘭芳公司」傾巢出動,羅芳伯親自督戰,一舉攻破對方六大寨,消滅了最強勁的對手。至此,「蘭芳公司」成為華人在坤甸一帶的唯一組織。這時的「蘭芳公司」已經擺脫了先前的幫會性質,正式以一個軍隊的面目出現了。有了軍隊的支撐,羅芳伯便有了商業上的壟斷權。

  「蘭芳公司」既是一個商業組織,又是一個軍隊機構。它對內消除異己,統一華人組織,對外積極聯絡蘇丹和當地土族頭人,成立華僑與當地民眾相結合的軍隊,抵禦在印度尼西亞的印度公司多次向坤甸一帶發動的武裝侵略。在與荷蘭侵略者戰鬥中,羅芳伯領導華僑和當地人民奮勇當先起來抗擊,多次擊退荷蘭侵略者,在當地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後來,在卡浦亞斯河下游的地方,有個土人酋長經常離間土人與華人的團結,如果任其下去,勢必影響「蘭芳公司」在當地的立足,於是羅芳伯聯絡蘇丹(君主稱號)勢力,把那些排擠華人的土人勢力都消滅了。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里,坤甸王國的領地因為受到雅克人的騷擾和其他王國的入侵,蘇丹多次請求羅芳伯帶領「蘭芳公司」的武裝力量去幫忙平息騷擾,趕走那些入侵的其他王國的軍隊,為此,羅芳伯帶領自己的武裝力量為蘇丹征戰了幾十年,連年苦戰,為他贏得了蘇丹的新人,他說自己是「苦心竭力,辛苦備嘗」,斯言誠哉。

  坤甸蘇丹看羅芳伯很有才能,又能幫他平息王國領地內的爭端,特別是幫助他逼迫蘭達王簽訂了和約,約定了邊界,並且對方還保證永不侵略,便將東萬律縱橫數千里之地獎勵給他管轄。按照《羅芳伯傳》的說法,當地統治者蘇丹與羅芳伯簽約割讓土地給蘭芳自治,「其所割讓的土地,計東界萬勞,西界卡浦斯河,南界大院、上侯、雙溝月之線,北界勞勞、山口洋、邦戛之線,縱橫數百里……」這樣,在他的轄區內便有了10多萬之眾的百姓和南北數十里的產金地,如弟恩、豬打崖、坤曰、龍岡、沙拉蠻和山心等地,都歸他管轄。至此,一個規模宏大的「商業王國」成形,擁有了廣袤金礦采地的羅芳伯,已「日進斗金」了。

  羅芳伯建立的商業公司抑或國家

  婆羅洲的華人移民基本上都來自粵東地區,他們中的多數人懷著淘金髮財的願望遠涉重洋。與其他來此的淘金者相比,羅芳伯卻有著更高的理想,他不只是為了淘金才到金山去的。在他的觀念中,南海還是中國文明傳播的區域,他去闖蕩婆羅洲的宏偉抱負就如到邊疆和番地去做一番成就。這個思想,使得他一直身在婆羅洲但是還覺得自己是在大清皇帝的統治之下,因為還是在南海以內,只是這裡「天高皇帝遠」罷了。當前,關於羅芳伯建立的蘭芳,僅僅只是個「蘭芳公司」,還是已經成立了蘭芳共和國,一直有著迥異的看法。

  羅芳伯到底有沒有成立「蘭芳共和國」呢?現在可以確定的是,羅芳伯沒有宣布成立蘭芳共和國,當時成立的只是「蘭芳公司」,但這個「蘭芳公司」的運作方式和存在模式有很多地方已經是按照一個共和國的體制去運作和存在。

  在內部管理方面,充滿了民主共和的特徵。各級官吏均由民主選舉產生,政務的裁決,也由大家來公斷。蘭芳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分,地方還分為省、縣、鄉三級。其中的政制分司法、軍事、財政、經濟、教育五部分:司法方面,以天地會綱領為基礎,進而把這些比較齊全的幫規修訂為普及易行的法規;軍備方面,開辦軍械廠,鑄造兵器,除軍事戰略要滴派駐少量常備軍外,其它地方沒有駐軍,平時大家各安本業,抽調適齡青年練習射擊,一旦有事,就徵召這些青年組成軍隊;財政方面,設稅收督察官,實施徵稅來充實國庫;徵收商人的貨物稅,並且以出口創收為原則;經濟方面,積極擴充市場;礦產由國家組成公司,實施統一經營;教育方面,舉辦漢文學校,聘請儒士執教,以教授中國傳統文化為重點。

  羅芳伯擔任「蘭芳公司」大客長後,開始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他以他特有的政治天賦,開始在「蘭芳公司」推行民主管理。羅芳伯領導當地人民及僑民的披荊斬棘,苦心經營,使得婆羅洲的坤甸、東萬律、沙拉滿、山口養各地,由荒涼之地一躍成為富庶的「金礦之鄉」、「魚米之鄉」,成為當地人民和僑民美麗的家園。

  美名遠播,化身千億

  羅芳伯於1795年去世。「蘭芳公司」在它107年的歷史中,雖然有過鼎盛繁榮時期,但十九世紀後期,日益衰微,在攜手當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長達百餘年後,終於在十九世紀末被荷蘭殖民者所滅。羅芳伯和他一手創建的「蘭芳公司」雖然不在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並沒有遺忘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客屬僑領所建立的功勛。

  1793年6月8日英國倫敦出版的《泰晤士報》在第一版報道了「蘭芳公司」,文中說:「蘭芳大總制共和國元首即大唐總長羅芳伯的神奇貢獻,貴在與當地婆羅洲蘇丹有機聯絡在一起,協調各族民眾,推行原始的雅典式的共和體制,經濟亦有規模發展。國力雖後於西方諸國。其意義卻不遜於1787年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民主共和走向······」

  現在,印度尼西亞東萬律還有紀念羅芳伯的「蘭芳大學」,在坤甸還有一座紀念羅芳伯的紀念廳和墓園,在紀念廳內掛著一幅對聯,寫著「百戰據河山,揭地掀天,想見當年氣概;三章遵約法,經文緯武,猶存故國冠儀。」墓園裡的石刻墓碑上,有他顯赫功勛的記載。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九,也就是羅芳伯誕辰日,人們還在這裡舉行謁墓祭祀儀式。當地人尊崇羅芳伯,並且也有各種紀念羅芳伯的廟宇,據說在坤甸一帶紀念羅芳伯的廟宇俯拾皆是。每年到了他的誕辰日以及忌日(農曆九月甘二日),當地人總會到廟中祭奠,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祭拜景觀。陸放翁曾經詩曰:「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是什麼讓羅芳伯化身千億,人人面前都有一個羅芳伯呢?高尚的節操和千秋的功業讓他得到了後人無上的崇敬。

  羅芳伯除了在婆羅洲具有崇高的聲望,就是在東南亞一帶他的影響也相當深遠。在東南亞,據說很多的華僑領袖和當地的政治人物都非常崇拜羅芳伯,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以他為自豪,比如說新加波的開國總理李光耀,就常常乾脆將自己比作羅芳伯,馬來西亞山口洋市市長阿旺·伊斯哈博士說,羅芳伯的施政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他重視教育,關心人才,努力發展經濟,贏得人心,也贏得劃時代的成功。

  印度尼西亞前總統瓦希德,曾這樣評價羅芳伯:「1787年華盛頓當選首任總統、實現聯邦的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共和制。然而,我們客屬地區領袖羅芳伯於1776年就在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東萬律創立『蘭芳大總制』共和體制,比美國早10年。以此歷史貢獻而論,羅芳伯亦不亞於華盛頓。羅芳伯堪稱與華盛頓並列的世界偉人之一。」

(轉自廣東省客家商會網站)

——————————————————分割線——————————————————————

本人的補充:其實這方面的資料還是很多的。網上隨便一搜就能獲得題主想要的答案。當然各網站上的介紹都是一篇不長不短的文章的篇幅,介紹得較為簡略,而且很明顯各網站基本屬於互相抄來抄去,內容大同小異。 如果想再具體了解一點的話,推薦新浪博客——總廳伯的博客(裡面有文獻列表和相關書目的讀後感),以及李欣祥的《羅芳伯及東萬律蘭芳政權研究》,這是我知道的最新的書,做過實地考察而且提出了不少學界認同的新觀點,作者的聯繫電話13902955826,最近在葡萄牙可能一時不能幫忙解答相關問題。市面上能買到的舊書中,我熟悉的有羅香林的《西婆羅洲羅芳伯等所建共和國考》和《羅芳伯所建婆羅洲坤甸蘭芳大總制考》等。在各類介紹南洋華人和下南洋歷史的書中也會或多或少提到蘭芳和羅芳伯,CCTV推出的紀錄片《下南洋》中第五集就是《百年蘭芳》。希望這些信息能給你提供幫助。


很少,環球時報 幾乎是做過中文報刊世界唯一的報道


推薦閱讀:

有哪些介紹明清海禁政策的書?

TAG:南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