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談論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這首《送別》創作於1915年,以獨特的歌詞意蘊從民國傳唱到了現在。朴樹在翻唱時曾說:「如果歌詞是我寫的,我當場死那兒都可以。」
而它的原作者,是擁有傳奇經歷的弘一法師,李叔同。
林語堂曾評價他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的巨富之家,父親曾經在官吏部主事,辭官後成為顯赫的銀行家。母親王氏是家中的三房太太,二十歲生下他時,丈夫已經六十八歲。自他五歲父親去世,一直與年輕的母親相依為命。
他是個早慧的天才,十歲時已經熟讀詩書,能寫像樣的書法,又先後師從名家學習篆刻、詩詞和戲曲。年紀輕輕,在天津藝林已頗有
為了躲避政治風波,李叔同奉母攜眷,跑到上海的法租界避難。過早獨立門戶的他,反而因此獲得了揮灑才情的自由。
他本的身份是南洋公學經濟科的學生,但為了支持學潮運動,他主動退學,創立新學組織「滬學會」,開設演講講習班,組織學生新劇。還將《詩經》等古文填詞在西洋音樂里,成為流傳廣泛的歌曲。
因為舊體詩詞寫的極好,他加入文人社團「城南文社」。時常交遊宴飲,切磋文章,還和許幻園、張小樓、蔡小香、袁希濂結拜金蘭,稱為「天涯五友」。
相貌英俊的他「浪跡燕市,廝磨金粉」,與坤伶楊翠喜,歌郎金娃娃,名妓謝秋雲、朱慧百、李蘋香等交往密切,各有一段風流情愫。
《留別》,曲:李叔同
「滿斟綠醑留君住,莫匆匆歸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花開花落都來幾許,且高歌休訴。不知來歲牡丹時,再相逢何處?」
▼ 從哀痛走向極致
他常與人講「我的母親很多,但我的生母過的很苦」,26歲時他的母親去世。因為去街上選棺木,沒有來的及見上母親最後一面,成為他終生的遺憾。
直到年他還說起:「我自20歲至26歲之間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此後,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
在天津料理完母親的喪事,他對自己的輕頹悔恨不已,便沒有返回上海,而是選擇獨自一人前往日本留學。
在日本,他考取了東京美術學校,又兼在音樂學校學習樂器和編曲。當地媒體《國民新聞》聽說有他這樣的人物,便找他進行採訪。
這篇名為《清國人有志洋畫》的報道中,記者形容他「身材魁梧」,講話的「語調一貫平和」,居住的房屋裡擺著各種樂器,牆上掛滿了老師黑田的畫作。
記者問他會些什麼樂器,他回答說「正在學小提琴,以外的樂器都弄一下」;又看到他寫生的作品,不禁心生讚歎「真是瀟洒的筆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