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蘇軍使用集團軍-軍-旅的編製來編組裝甲部隊的原因是什麼?
不包括戰前那種畸形的機械化軍,蘇軍在二戰中裝甲部隊的編製並不嚴格按照營-團-師-軍-集團軍的編製,除了題目中的這種獨立的快速集群的編製,還有直接支援步兵的團-連這種獨立坦克團的編製,那麼為什麼會有這種編製呢?
在鄧濤的《東線裝甲戰》一書中著重強調了戰爭初期蘇軍蒙受巨大兵力兵器損失和蘇軍人員素質的問題,那麼這兩項因素與使用這種奇特的編製體系之間的邏輯關係是什麼?除了這兩項因素外,還有沒有其它原因?比如蘇軍的軍銜體系、作戰條例的要求?
戰前蘇軍編製只在兵團(軍、師、旅)一級合成不同兵種。根據蘇聯1940年各種機械化部隊的編製表,機械化軍正副軍長、坦克師正副師長、摩托化師師長、獨立坦克旅旅長,甚至坦克團團長都是同一級,K-VI。當然由於崗位重要性不同,這一級里軍長工資最高,團長工資最低。
因為邊境交戰的巨大損失,機械化軍無法維持,全部撤銷,最大的坦克編製單位從戰前的機械化軍降為獨立坦克師。但是蘇軍依然缺乏足夠資源維持這些坦克師,只能把這些坦克師再削減一半,變成一個坦克團和一個摩步營組成的坦克旅,主要由原來的師長或者副師長指揮。這樣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殘餘的機械化軍和坦克師。然後大量組建的新的坦克旅,又需要組成新的旅部,這樣又乾脆把坦克旅的坦克團團部也撤銷掉。
1942年以後,蘇軍手上資源也多了,可以組建更大的坦克兵單位,於是就用這些坦克旅和摩托化步兵旅組成坦克軍(選用41年表現比較好的旅長擔任軍長,比如卡圖科夫等),然後再用坦克軍編組成坦克集團軍。起初跟德軍裝甲集團軍一樣,坦克集團軍除了幾個坦克軍也轄步兵師。然後根據42-43年戰局的實踐經驗,坦克集團軍由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編成,不再包括步兵師。
至於轄連的坦克團,實際是直接支援步兵的獨立坦克營(3個連混合,29輛坦克,其中1個連是7輛KV)的升級,分為中輕型混合坦克團(後期大部分取消了輕型坦克,成為中型坦克團)和重型突破坦克團。這些坦克團一般有3-4個坦克連,1個摩步連,甚至還有反坦克槍連和工兵連等。轄連的坦克團戰前早就存在了,戰前騎兵師的坦克團64輛BT坦克,就是團轄連,當然騎兵師的騎兵團也是團轄連。
我認為主要是人事制度。
營長的軍銜上限是少校,師長的上限是少將。
而坦克炮兵等團團長的上限是中校,對應步兵團長的坦克炮兵旅長才是上校。而軍長的上限是中將。推薦閱讀:
※號稱在2019投入使用的蘇57 真的這麼強悍嗎?
※中國潛艇兵在海軍潛艇學院 需要經過哪些培訓?
※如今敘利亞防空系統攔截以色列空襲導彈的可能性有多大?
※怎麼看待朴槿惠被捕這件事?
※中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挑戰海底6700米發現「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