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相對於原著《東方快車謀殺案》這部電影有什麼缺點?

1.缺乏事件的邏輯基點。

這個事件的核心是,來自天南地北看似各不相關的13個人,為了殺死5年前阿姆斯特朗慘案逃脫了法律制裁的兇手雷切特而一起乘上了東方快車,這13個人精心安排好了每個人的「偽證」,從而編造出了一個不存在的「兇手」,【這個兇手在A站上車,晚上殺了雷切特,在後半夜列車到站B站後,兇手下車離開了這列火車】。那麼當第二天早晨發現屍體的時候,13個人就會向警方用串供的方式證明這樣一個事件的存在——讓警方相信「真正的兇手」已經不在火車上了。

但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意識到了,這件事最大的問題在於,首先,因為波洛先生的出現,13個人職能將也在頭等艙里的波洛先生當做他們的「目擊證人」去演這場戲(這才有了影片中晚上吵醒波洛先生的敲門聲,雷切特的聲音以及穿紅色睡袍跑步的人);然而緊接著意外發生了,因為大雪封路,沒有辦法使得劇本中「兇手殺完人以後在B站下車」的情況成立。那麼,嫌疑犯就只能限定在這頭等艙的13個人中(為什麼不可能是其他車廂的乘客,在原著中也有嚴謹的論述)。

在這種情況下,13個人只好一個人為另一個人作偽證,每一個人都說著虛假的證詞,提供著虛假的證物,隱瞞著一切和阿姆斯特朗家相關的信息。而推理的精彩就在於波洛先生剝繭抽絲,在一個一個的單獨詢問中,發現每個人邏輯的錯誤和在試探中發現每個人身份的漏洞最終推斷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這13個人,每個人都與當年的阿姆斯特朗有關,也都參與了兇殺案。

可以看出,電影中,雖然有這兩段情節,卻根本沒有解釋這兩個因素的必要性,這也使得這場著名的推理,從一開始就失去了邏輯基點

2.推理情節的嚴重缺失。

影片中,波洛作為一個神探,卻連續兩次認錯了兇手,這簡直是我最不可以忍受的事情。因為,原著中,直到最後真相大白之前,波洛先生都沒有做出定論!這意味著他從未被那些看似輕而易舉得來的線索所迷惑。

舉個兩個很簡單的例子——

其一。原著中有特意強調每個人的包廂位置,也有將整個時間線進行整理說明——當然是通過波洛先生的視角。也就是說,讀者和波洛先生擁有同樣的信息去做出推斷。必須要說明的是,包廂位置,和時間線,是的,時間線,這一點非常重要。小說中,甚至1974版的影片中,都對這一點做了詳細的說明,包廂位置的不同將影響每個人對事件描述的真實性以及每個人的證詞是否有虛假——波洛先生聽到的聲音是幾點,波洛先生看到的那個穿猩紅色睡衣的人是誰,波洛先生聽到的那句法語到底是誰說的?(是的,那句「我沒事的」法語不可能是雷切特先生說的,因為他不會法語,這和那個故意被弄壞的表,放在現場的手帕和煙斗一樣,都是故意誤導波洛的線索,而在影片中,這些線索要麼一筆帶過要麼隻字未提。)

其二。原著中專門有一章叫做「十個問題」

1.有字母H的手帕。是誰的?

2.煙斗是阿巴斯諾特上校丟的,還是其他人的?

3.穿猩紅色睡衣的是誰?

4.假扮成列車員的那個男人或女人是誰?

5.為什麼手錶指針指向一點一刻?

6.謀殺發生在那個時間嗎?

7.是更早?

8.還是晚一些?

9.我們能確定,殺死雷切特的不止一人嗎?

10.他身上的多出刀傷還有別的解釋嗎?

這是這個事件中段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波洛先生理清楚事情發生以後的推論開始。而在影片中,這十個問題居然在波洛先生認為瑪麗是兇手的時候說了出來——你他媽問題都沒回答,你怎麼好意思確定別人是兇手的?誰給你的勇氣?!就因為你既是導演又是主演嗎

整部電影,刪減了大段大段的推理情節,刪掉了大段對現場線索的分析和猜測,沒有提到任何有連續性的推論-驗證-推翻;一段簡單的線索分析+打鬥就能過掉一段精彩的劇情,甚至連單獨詢問,都沒有顯現出波洛最機智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比如推斷女佣人是不是阿姆斯特朗家的廚娘時——「我給她設了一個套——她上當了。我說,我知道她是個好廚娘。她回答說:『是的。所有的女主人都這樣說。『 然而,加入你被僱傭做女佣人,你的主人將很少有機會知道,你是否是個誠摯的廚娘。」

那麼這部影片最後留下的是什麼?是波洛的掙扎,波洛的獨角戲,波洛對人性的探討,波洛的大徹大悟,波洛的心靈升華。

3.最精彩的地方變成了最噁心的地方。

我們先不說人物刻畫的硬傷,伯爵和伯爵夫人是有心理疾病還是有暴躁症?一個瘋狂嗑藥,一個一言不合就像狂犬一樣只會打人。

哈巴特太太是一個風騷迷人的老女郎?開場就把我驚著了,意思是還得出來點香艷的場景才有人看?

波洛跟個痴情老男孩兒一樣,拿著心上人的照片念念不忘等等.......

我們現在都不說這些人物硬傷了。

只說最後一段。

在這部小說中,精彩的推理,嚴謹的邏輯,意想不到的事件真相,其實都不如最後這一段升華的到位,我認為也正是最後波洛給出的那「兩個選擇」,才使得這個作品成為了永遠沒法超越的經典,而這個人物,也在第一次讀阿加莎作品的我的眼中,鮮活立體了起來。

應該說,事件的真相是對人性的一種拷問,更是對法律和公正的一種全新的審視。

這13個人有罪嗎?法律上講,當然有。雷切特有罪嗎?當然有。那他為什麼還活著?

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審判了他的死刑,宣揚的卻是這個世界的正義。

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人可以逃避內心的問責。

但波洛巧妙的做到了雲淡風輕。

波洛的魅力就在於他浮誇做作的舉止、客套啰嗦的談吐。那種滑稽自戀的外表和智慧溫情的內心之間的巨大對比,把這些都拋棄掉,那還是波洛嗎?當最後波洛威風凜凜、長大衣雪中飄舞、聲嘶力竭地質問兇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完全崩潰的,這根本就是一個假的波洛!原著的結尾是波洛輕描淡寫地提出了兩種結論,然後請同伴選一種。同伴會意地選了錯誤的一種結論,不動聲色地放過了所有人。這種含蓄而溫情的英式作風,真的比改編版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推薦閱讀:

反轉人生這部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奧特曼大電影有幾個?
如何評價電影羞羞的鐵拳?
《琴帝》結局是什麼?
戲說乾隆和雪山飛狐哪個好看?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