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棣五征漠北真的動用50萬大軍嗎?


咱就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來說說不懂軍事的文官記錄的天文數字大軍到底和實際作戰人數的差別。

比如去年我一個回答說唐軍每次出兵也就幾萬人的規模,就有人拿張仁願出兵八十萬北伐突厥來「打臉」,那麼這個八十萬伐突厥到底是咋回事呢?

這個數字來自唐朝的公文,我們看原文:

根據這個政府的公文,我們歸納下,唐朝政府計划了這些兵馬來北伐突厥:

1、呂休璟出北庭、碎葉的「漢兵」(即後來的北庭、安西節度使下轄鎮兵)以及「驍勇健兒」(唐軍募兵,主要是新疆的土著野漢人)五萬。

2、突騎施守忠(突騎施可汗娑葛的漢語名字)出「諸蕃部落兵」(突騎施汗國的軍隊)二十五萬。

3、張仁亶(張仁願)出「蕃漢兵募健兒」(唐軍募兵)及絕群飛騎城傍(依附唐朝邊塞的零碎游牧部落)十五萬。

4、司馬逸客出赤水軍(河西節度使下轄主力鎮兵之一)或者「蕃漢兵馬募健兒」七萬。

5、甄粲(圖中的蔡是錄入時的錯別字)出豐安軍(靈武節度使下轄主力鎮兵之一)「蕃漢兵」六萬。

6、甄亶出臨洮軍、莫門軍、積石軍(隴右節度使下轄主力鎮兵之一)的「軍馬募」以及「秦蘭渭城等州大家子弟」二十萬。

7、李守征、湯嘉惠、李思明、李昚等人出健康、玉門、莫離、伊吾等軍(河西節度使和後來的北庭節度使下轄的鎮兵編製)???萬(沒有數字)。

所以說這個張仁願八十萬伐突厥……數字都算錯了……應該是???萬,這個數字可能都接近九十萬了。

最後,根據唐朝自己的其他資料,這個計劃擱淺了,沒搞成。

但真的沒搞成嘛?

還真搞成了……

不是唐朝搞成了,而是突厥搞成了。

唐朝計划了???萬要滅突厥,但因為唐朝出現了政變,本計劃的決策人「六味地黃丸」李顯被毒死,李旦、李隆基父子政變上位,所以這個???萬滅突厥的計劃就泡湯了。

但突厥是把這當一回事兒了,嚇死了。突厥先是求和親以外交方式拖延唐朝進攻,然後奇襲突騎施汗國,並將突騎施汗國消滅,殺害了既是可汗又是唐將的突騎施守忠(也就是娑葛)。

而殺娑葛一戰,突厥出兵兩萬,突騎施出兵未知,總之戰爭規模不會超過十萬,可能五萬都不足。

換句話說,網路軍盲們認為是八十萬人北伐的大戰,最後實際是可能不足五萬人的作戰而已。

而且這還是有板有眼的,死數字加出來的,雖然不一定就是八十萬。因為別的不好說,兼任唐朝官職的突騎施汗國是憋死也憋不出二十五萬大軍的。

朱棣的「五十萬大軍」,則連這個死數字都沒有,純屬嚇唬人罷了。要真是五十萬大軍,先不說能否引發後勤災難,就是一人殺兩個蒙古人,都能把蒙古高原上的人殺光了,用得著五征漠北嘛。


冷兵器吧有個貼子專門講這個問題,可以看一看:【永樂皇帝第一次北征沙漠兵力考(重製版)https://tieba.baidu.com/p/3189520895?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8.8.8.6st=1506434837unique=02DE6A4F00C782311F1EA5CB61F1D1ED】

主要是通過運糧數估算軍隊數字,論證比較繁瑣,暫略,這裡只引用幾段史料說明(侵刪):

明成祖永樂八年第一次北征時的軍隊人數,通常認為如《明史》記載為五十萬人,(而這個數字的最早出處,似出自金幼孜的《北征後錄》:「永樂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庚寅,上躬帥六師,往征瓦剌胡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馬步官軍凡五十餘萬。」但此處所記的是永樂十二年第二次北征的情況。)

而嘉靖年間成書的《鴻猷錄》中則記有另一種說法:「命選為京諸省衛騎兵共十餘萬,各賜鈔給行糧,期明年二月集北京隨征。」

按《太宗實錄》,雖並沒有正面記載出征時的軍隊人數,但對出征前的調兵準備有以下記載:

①永樂七年八月甲申,「敕甘肅總兵官寧遠侯何福選練陜西行都司馬步官軍一萬候有敕即率領至京」;

②永樂七年八月乙丑,「敕永康侯徐忠等選練南京各衛及睢陽、歸德、武平、鎮江等二十五衛步騎三萬,寧陽伯陳懋選練陜西屬衛及慶秦二王府護衛步騎萬九千,江陰侯吳高選練山西及晉王府護衛步騎萬五千,仍命中都留守司河南、湖廣、山東三都司、周楚二王府護衛選步騎四萬五千,臨洮、河州、岷州、西寧、平涼諸衛選善戰士兵五千,各賜鈔給行糧,皆以來年二月至北京隨征」;

③永朱八年正月壬辰,「命北京刑部尚書郭資率所屬民丁萬人隨軍餽運,人賜鈔五錠仍給行糧」。

如按上所記計算,成祖為北征計劃調集了個各地衛所官兵十二萬四千餘人,另有民夫萬人。但這個數字應該並不完全,應該還有一部分屬於親軍衛的如三千營一類的精銳隨駕北征。另一個問題是,僅僅萬人左右規模的民夫,是無法承擔整個北征軍的運輸任務的,此次北征「用武剛車三萬輛,約運糧二十萬石,踵軍而行」,就算一萬民丁全做車夫,也不能一人駕三車吧?因此除郭資所率隨軍民丁之外,還應當徵招有大量民夫,或者是有相當多的軍人承擔了運輸工作。

總結一下就是,明成祖永樂八年第一次北征的軍隊數量,應當並非通常認為的50萬人,而應當在15萬到20萬之間左右(10萬以上的衛所軍隊,一部分隨駕親軍,以及數萬民夫)。


實際動員的人數來是完全可以達到的,按古代的交通工具和道路來說,這種級別的遠征,後勤與戰鬥員的比例超過十比一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反過來說,有50萬的戰鬥員就太可怕了,把整個國家掏空也供應不上。


淮海戰役,500多萬民工支撐60萬解放軍的後勤,軍民比1:9

這還是中原的內線作戰

五征漠北,按50萬兵來說,得要450萬後勤

明初總共才六千多萬人口,這動員率快10%了。。。


就古代那生產力,後勤能跟上嗎?運的糧還不夠推車的人,拉車的馬吃。


軍隊到底多少人,肯定靠吹的,比如士兵只有一萬,肯定不會實實在在說 我帶了一萬人來打你了,沒有那麼實誠的將領

實際作戰軍人一萬,把潛在能調動的,加後勤,民夫 這些算上去差不多就五萬了,再湊個整往大吹一點就是十萬了,用來嚇唬敵人的一個數字,沒啥含義。一個冷兵器時代的戰役中,單次投入兵力我覺得兩邊加起來五千都算多了。沒那麼大的空間擺下那麼多人!


有可能!

苻堅伐東晉用了87萬(實際參戰82萬);

王翦伐楚用了60萬;

特別是第二個,王翦伐楚,曾經還就20萬與60萬發生過爭吵。

也就是說在古代,50萬人以上的大軍團征伐戰並非沒有先例。

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戰役,衛青霍去病率10萬騎兵北伐匈奴,漢武帝動用60萬吏卒供應軍需,平均每6人供應1人。

總體來說,朱棣北伐和漢武帝北伐都是從中原出兵蒙古高原,所以比較有類比性。如果按照6供1,甚至更極端的,用10供1的比例來算,50萬人出征北伐就需要300到500萬人提供後勤供應!

我剛才去谷歌了一下,永樂元年,大明全國人口大約是66,598,337人。所以以這個國力(六千萬人口)來看,如果搞全國動員,出兵50萬人北伐,再加300-500萬人後勤,其實也就是大約每15個人選1個去參戰(一線作戰或後勤)。如果再考慮到當時北京附近的軍事屯田,後勤壓力可能還會更小一些。

因此,我認為出兵50萬征伐蒙古對朱棣時期的大明來說,其實是負擔的起的,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當然,至於50萬這個數據到底是真還是號稱,這個我也不清楚。

但,你還要考慮到一點,那就是這次北伐是朱棣御駕親征(天子守國門),基本可以說明他是打算和蒙古人玩命的。。

既然是玩命,那就要全力以赴啊。

所以從六千萬人口中動員300到500萬人供應50萬北伐軍,非常有可能。

最後,順道給個讚唄!


推薦閱讀:

錦衣衛穿的衣服為什麼叫飛魚服呢?
為什麼江~公主們的戰國裡面織田信長家裡和旗上會有永樂通寶呢?
如何评价明成祖五征漠北?
朱棣當時真的知道朱允炆的下落了嗎?
中國歷史上唯一「誅十族」, 873人失去性命, 只因此人寫了四個字

TAG:明成祖朱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