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廟?
如果你理解孟子的學說精神,就很容易理解老朱為何對他那麼不友好。 推薦閱讀熊逸的《孟子趣說》。 節選一段相關的,但強烈推薦閱讀全本:
朱元璋是怎麼篡改教科書的
朱元璋組織了一個孟子專案組,專案組的任務是把《孟子》裡面「有問題」的內容通通刪掉。於是,經過這個專案組的一番努力,終於廢除了舊版教科書,推出了一個新的官方權威版本《孟子節文》,這個「節文」一共節去了原著中的八十五條,並且聲明,被節去的內容在以後的科舉考試里一概不考。這就是在告訴大家:你們不是想讀書考試做官嗎,那八十五條已經對你們來說無利可圖了!這一個「無利可圖」,自然也就沒什麼人再去追尋原版《孟子》了。這真是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孟子》一開篇就大張旗鼓地來做個義利之辨,可到頭來左右自己的卻還是這個「利」字。
《孟子節文》編寫組的頭頭,也就是孟子專案組的組長,叫做劉三吾。劉三吾說:「《孟子》七篇,是聖賢扶持名教之書,這個書呢,有它寫作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那時候諸侯爭雄,大家一會兒合縱、一會兒連衡,誰都把功利性擺在第一位,沒人還去理會什麼仁義了。梁惠王在國際局勢里一直都交狗屎運,所以一見孟子便言利。梁惠王關心的這個『利』是國家利益,而不是財利之利。」看,劉三吾挑明了孟子是在偷換概念了,但是,往下看,劉三吾接著又替孟子描了幾筆,還要維護孟子的宗師地位,他說:「孟子當然明白這點,但他為什麼那麼說呢,他是怕一旦拿『利』來開頭,不僅會有害於仁義,更會導致弒君之類的大大的壞事。」
先告訴大家一點:現在我們正在看的這段《孟子》第一篇第一節,就是被《孟子節文》刪去了的。
3.
現在要解釋的這兩個概念,一個是「家」,一個是「封建」,這兩個概念是密切關聯的。剛才進行《孟子》正文的時候有沒有人注意到「千乘之家」和「百乘之家」?先說什麼是「乘」。這個東西看似簡單,其實眾說紛紜,簡單講呢,它是一個軍事單位,就是以一輛戰車為核心的一個戰鬥小組。好了,明白了這點,問題就來了:誰家裡會有一千輛或者一百輛戰車的軍隊呀?在封建社會裡,鄰里糾紛那可是真有動用軍隊的。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的「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家。所以孟子才會說那句「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這個「家」,既不是我們現代人一夫一妻一小孩的家,也不是以前什麼四世同堂之類的家,而是貴族的大型家族,有領地,有軍隊,有相當大的政治權力。
四書當中,《大學》里所謂「修齊治平」的主張是兩千多年以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直都孜孜以求的,這裡的講究是:要想做到平天下,就先得治好國,要想治好國,就先得做到齊家,把家治理好,要想做到齊家,就先得修身修好才行,這就是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裡面,「天下」其實是現在我們「國」的概念,而「國」呢,是諸侯國的概念,「家」就是指貴族的大型家族。把這些概念搞清楚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四個詞串在一起才顯出是順理成章的,否則的話,我提高自身修養,道德品質高尚了,做到修身了,然後把老婆、孩子安頓好,這就齊家了,能齊家也就能治國了,所以我就可以去當國家總理了,然後呢,平天下,征服世界?可其實深究起來,戰國以後,基本上沒人再能修齊治平了。為什麼呢?因為修齊治平只有在封建社會裡才是可能的,而戰國結束以後,中國的封建社會也就結束了。
接下來談談「封建」。我們不是曾經很習慣用「老封建」、「你這個人怎麼這麼封建」之類的話來罵人嗎?其實我們身上的包袱並不是封建社會的包袱,而是兩千年的中央集權專制傳統的包袱。清楚了這點,就可以回到前面那個「齊家」的問題了。秦朝以後的一代代的知識分子口口聲聲的「齊家」,這個「家」其實已經不存在了——不但「家」不存在了,齊家之後要「治國」的那個「國」也沒法再治了。
我的意思是說,封建社會,比之後來的專制社會來說,還是有不少先進性的。在封建社會,貴族擁有相當大的政治權力,從最低級的貴族「士」到高級貴族都是這樣,他們的權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君權——雖然這有可能導致權貴篡位,但是,無論是國君還是篡位的權貴,要想位子坐得穩,誰也不能忽視大伙兒的意見。
朱元璋為什麼對孟子那麼惱火,以致做出了篡改教科書這種噁心事來,也是和這個問題有關的。對於秦朝以後的各個大一統王朝的專制社會來說,封建社會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自由民主這類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因為朱元璋撼不動孔子,只能退而求其次,撼孟子了。
洪武二年,朱元璋下詔:孔廟春秋釋奠,止行於曲阜,天下不必通祀。天下強烈反對,作罷。孟子早就罵過朱元璋這種人: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廢宰相的是朱元璋,罷通祀的是朱元璋,真可謂「無不為已」,被孟子預言中了。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民本、仁政, 這兩點朱元璋不同程度的存在異議。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甚至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盡心篇》、《萬章上》也充分闡述了孟子對君權的認識,孟子並不認為皇帝絕對正確論,一再強調在君臣體系中皇帝的主導作用,宣揚皇帝不合格就該換的造反有理論。
而朱元璋在這個問題上一向自負,認為皇帝木有錯,有錯的必然是臣下,他對大臣們犯錯的態度是零容忍,對官員更是十分不信任,因此常開殺戒。對君權更是只有強化,甚至包括採取了廢除宰相這樣的別緻做法。朱元璋嚴刑、集權的政治理念和孟子民本、仁政的思想確實有悖。
曾有傳說朱元璋對太子朱標表示,他對臣下所做的一切是在幫繼承人去掉刺頭幫助他更好的掌控江山,而朱標的回答是「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這說法其實和孟子的君臣論如出一轍,顯然不合朱元璋的理念,也使他大怒,雖然有人也懷疑這段故事的可信度,但能側面反映朱元璋對孟子思想的不待見,甚至出了《孟子節文》刪減聖人之言,歷代對儒家經典一般都是加點解釋註譯,直接刪減確實很少見,朱元璋的做法也不是沒人反對,御史游義生直諫而死,也沒能動搖《孟子節文》的發行。
順便說一句,孟子的君臣論雷到了朱元璋,但是對本來就是造反上台的朱棣來說,等於是給了他奪權的理論基礎,那就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因此永樂復尊孟子,僅僅存在了17年的《孟子節文》也被朱棣一筆勾銷。
本朝太祖批過孔子,明朝太祖批過孟子。不知為什麼,朱元璋自上台後就不喜歡孟子,全祖望的《鯖埼亭集》里說,朱元璋讀孟子時曾經大怒,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意思就是說「這老傢伙要是活到今天我絕饒不了他!」(嗯?好耳熟的話,好像本朝太祖也說過類似的)之後就下令取消了孟子牌位配享孔廟的待遇。後來司天官說文星變暗了,他才只好又給恢復了。
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令人檢查孟子的書,有85章內容被他認為是「言論荒謬」,一律刪去。刪定後的《孟子》叫做《孟子節文》,下發全國人民學習。這部書存在的時間不長,到他兒子朱棣執政的時候就被取消了,民間的存書也都被收走。後世見過此書的人已經不多,好在後來的國立北平圖書館還藏了一部。
被刪掉的孟子言論都有什麼呢?近世史家研究,有以下類的內容:
第一類就是批評統治階級的,比如「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第二類要約束統治者的,比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一正君而國定矣」;「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等等。
第三類是反對征戰的,比如「有布縷之爭,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第四類是鼓勵人民反抗暴君的,比如「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等等。
第五類是說人民應該有權利的,比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梁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禮義哉?」等等。
以上這些就不專門翻譯了,反正知道都是當領導的不愛聽的話就對了。
欲了解更多歷史八卦,可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看了看其他答案,沒有點出這句話的。「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正是這句話朱元璋不能忍。一個是朱元璋最忌諱「賊」字,由於他淮右布衣的口音,連與賊發音近似的「則」字,他也不能忍。一般來說,沒人敢當面或者書面稱呼皇上為「賊」,不幸的是,「則」字則是一個常用字。正是這個字,讓許多為幕主寫賀表和奏章的師爺稀里糊塗的掉了腦袋。如浙江府學教授林元亮,在《謝增俸表》中寫了「作則垂憲」被殺;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在《萬壽表》中寫了「垂子孫而作則」被殺;福州府學訓導林伯璟在《賀冬表》中寫了「儀則天下」而被殺;桂林府學訓導蔣質,在《正旦賀表》中寫了「建中作則」而被殺;澧州學正孟清,在《賀冬表》中寫了「聖德作則」而被殺。二來是朱元璋造反起家,當上皇帝以後最怕就是別人依葫蘆畫瓢學自己造反,而孟子上述言論在他看來就是為「弒君」找借口。
推薦閱讀:
※當今中國社會,國學的核心是什麼?
※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給孩子說故事】知恥近乎勇,皇甫(fǔ)謐(mì)迷途知返
※古鏡今鑒—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說明你不會做人!
※書法史上的那些猛人(六)唐代書法五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