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下山背後有什麼意義?

原名徐浩峰,先鋒導演、民間武術整理者、中國文化研究者,新生代武俠小說家。電影《一代宗師》編劇及武術顧問。大學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著有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大成若缺》,小說《道士下山》、《武士會》等。其中《道士下山》一書被譽為「硬派武俠接脈之作」,徐皓峰也因此被冠以「硬派武俠小說第一人」的稱號。

原編者按:7月3日,陳凱歌執導、改編自徐皓峰同名小說的電影《道士下山》正式上映。《道士下山》講述的是民國時期,外敵入侵,軍閥混戰,亂世中各類江湖人物紛紛登場。不堪忍受山中寂寞的小道士何安下偷偷下山,結果遭遇了一系列詭異奇幻的人物和事件。上世紀90年代,原著作者徐皓峰辭掉工作專心跟隨一名老者修道,《道士下山》的初始素材就是那名老者告訴他的江湖掌故。在電影熱映之際,今日本版特編髮相關訪談,與讀者一起走近《道士下山》及其背後的文化世界。

我得了天時才寫出《道士下山》

記者:小說發表後八年有修改,具體如何調整?

徐皓峰:《道士下山》是我文風上的一個改變,我在之前非常講究文字感。上海《小說界》編輯說我文風華麗。

我希望用一個樸實的方法來寫一個傳奇性的世界,這樣更有分寸。隔了八年後看,我當年以為樸實的做法,其實是啰嗦。

記者:小說的創作緣起如何?

徐皓峰:看過《道士下山》小說的人,到杭州基本上都要去岳王廟,因為我的小說中寫到岳王廟中有個武林高手是一掃地的,他會目擊術。目擊術有點類似於拳擊比賽前的目擊。泰森也講到在拳擊比賽開始之前的對眼很重要,這個環節一過他就知道自己能不能贏。

我當時採訪到,在民國20年時,岳王廟中確有其人,只是不知道他禍害婦女,我就根據這個由頭寫了小說。結果搞得現在讀者到岳王廟不是去看岳飛,而是去找武林高手,就是郭富城扮演的那個角色。

記者:創作《道士下山》還有其他因素嗎?

徐皓峰:中國人一直講家學淵源,指的是家族的口傳。在漢代,家學淵源除了有《論語》,還有《左傳》《孔子家語》之類。我對道家文化、對挖掘口傳的東西非常感興趣。中國最早把口傳寫成文字的是《左傳》,在左丘明之前,都是口傳的,直到他才用文字寫出來,這就是見了眾生了。

由口傳到文字,很多時候也是有老天允許才能做成,不然會有種種障礙。《道士下山》能出版,說明老天還是想把一些事情讓年輕人知道。

都是機緣,我當時買道家的書是1992年剛從美院附中畢業,我和老先生見面是1998年。我認識老人是因為口述歷史。我喜歡做口述歷史,是因為上大學受的是紀錄片訓練。畢業後做紀錄片採訪道教的領袖人物,從陝西到北京多有道教頂尖人物。採訪這一帶的張天師的時候,我就提到當年看的書。結果張天師說我給你打個電話,然後就這麼容易地就到他家去了。

記者:為什麼將故事背景放在杭州?

徐皓峰:我的師傅青年時代是杭州一個很有名的醫生,他的主要經歷和見聞發生在杭州。我大學畢業後到杭州比較多,對杭州比較熟悉。

《道士下山》,徐皓峰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6月

民國是個全民習武的時代

記者:你為什麼關注民國的武林?

徐皓峰:漢、唐只能看二手資料,看民國可以掌握一手資料。我做口述歷史,採訪的幾乎都是民國人,他們很多是從民國甚至從清朝活到現在。寫這個和我做那個紀錄片是有關係的。

民國是一個全民習武的時代,天津城區彈丸之地,武術協會就有二十家左右,更別說各種拳師的場子,北京城也是習武的人林立。

其實武俠小說和武術的關係不太大。他們寫的是飛賊和土匪系統,他們對武林人士不太感興趣。武師在武俠小說中都武功不高、個人也沒才華,你就覺得作家一寫到開武館、保鏢完全提不起精神,這恰恰說明保家護院、開武館是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寫他們滿足不了讀者的好奇心,所以一定是飛賊大於武師的。

記者:如何做到和民國的武林人物不隔膜?除了專門口述史的採訪外,有何其他方式進入他們的時代?

徐皓峰:我當時學道的時候,他們不是直接教你。比如突然有一天,師傅告訴我,「中國的回民傳承了一些道家的東西,道家自己的人都不知道。」他給你這句話,你就真的得去讀《古蘭經》,了解回民的歷史,和回民交朋友,看看他們的宗教生活是怎麼回事。這其實都是考驗,他就說一句話看你能不能接得住。然後又有一天,他告訴我,「再過五十三億年,彌勒菩薩就會降生為佛,那個時代是一個非常好的時代,那個時代道家文化也會發達。你就得去看《彌勒五論》。」

他們那代人就是很輕易地點你一下,你就得下功夫。一旦他認為你是一個懶人,你就和好事絕緣了。他就不會和你講了。

傳統的人如魚在砧板

記者:小說中看來久遠、古樸的事情,背後可能有一個更宏大的文化世界?

徐皓峰:中國的社會結構,其實是帝制和王道並存的。王道是分而治之,儒家要恢復王道,諸侯制。最高領袖王是一個道德上的象徵。所以,清末慈禧派五大臣考察美國,他們回來以後,說天呀,美國是先王之治(哈哈哈),美國的聯邦制,他們覺得是分而治之。

秦始皇的帝制和漢唐元明清的帝制是不同的。漢代以後的文化由民間來傳承,所有的中等教育都是由民間自己完成的,然後去參加科舉,最後以士治天下。士是民間知識分子,而不是國家培養的幹部。

這就導致社會的管理是相當鬆散的,人與人之間留有很大的餘地。傳統中國人是在不撕破臉皮的情況下,把事情辦了。但我們看看現在的電視劇、電影,所有的人都撕破臉皮。現在的中國人只是地理概念上的,我們在社會結構、心理素質、人際關係上已經失去中國人的特質。

記者:傳統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基礎(如鬆散的社會結構)已經不見了,那還有傳統的人嗎?

徐皓峰:有,但是非常零星,而且他們對社會不發生作用。這些人在傳統社會裡憑著他們不撕破臉皮把事情辦好的本事,他們是能人,一定能獲得成功,在非得撕破臉皮辦事的社會,他們是無能的,還被子女嘲笑。他們是海豚,有水才能施展開,現在他們是魚,在案板上,不發生作用。

記者:造成這樣的斷裂的原因是什麼?

徐皓峰:就是中了美國人和日本人的計了。他們認為分裂中國首先要毀掉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被毀掉,人人變得自私,語言發生混亂。所以你看民國時期的論戰各種混亂呀。

清末辦音樂學校,課本前言竟然這樣說:有朝一日,家裡的孩子將二胡、琵琶、京胡,換成鋼琴、小提琴,那美好的時代就到來了。這種話一聽就是一些胸懷大志才疏學淺的年輕人說的。

價值觀亂了,以理性著稱的中國人就完蛋了。



推薦閱讀:

午夜凶鈴這部片子恐怖嗎?
《敦刻爾克》是根據哪個歷史事件改編?
縫紉機樂隊中的喬杉是誰?
《金瓶梅2》講的什麼內容?在女性視角中是什麼樣子?

TAG:電影 | 佛教 | 歷史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