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爛片是不是一種天賦?
拍爛片不是一種天賦,再好的導演也沒有辦法保證所有的觀眾都會喜歡他製作的影視作品。我們對爛片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可能在我們看來是爛片的作品,如果換成其他人來看來就會變成難得的佳品――這就是所謂的甲之砒霜,彼之蜜糖了。
所以,由此可知拍爛片也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運氣。就拿我很喜歡的一部電視劇來說吧――琅琊榜。
琅琊榜,可以算作是近年來比較優秀的影視作品了吧?但網上仍有一小部分人會說它是爛片,說他是被爛片襯托出來的好片。那麼在你看來琅琊榜到底是爛片還是好片呢?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會不一樣。我們對一部影視作品的評價並不是由劇情單一的決定的,而是由多方面因素決定的,譬如說:演員。
如果我們喜歡這個演員,那麼他拍的這個影視作品再爛我們都可以帶著偶像濾鏡大聲呼喊:「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這不是爛片。」
再譬如說:情懷
這個就要借用郭敬明的電影四部曲來舉例了:小時代系列電影爛嗎?你可能會跟我一樣,想說:「非常的爛」。但是它的票房確實是極高的,這又是什麼道理呢?人家雖然是一部爛片,但是人家票房高啊!如果拋開其他不談,光說票房,小時代系列電影就可以算作是一部佳作。
說這麼多,我只想告訴大家,好片爛片的界限真的不明確。所以拍爛片也不是一種天賦,而是運氣。
影視作品一向是給人看的,所以他要滿足人的需要。如果一個影視作品沒有滿足人的需要,那他就是一個爛片,無疑了!但是每個人對影視作品的要求都不同,所謂眾口難調,再好的導演都不可能做到零差評,由此亦可以看出拍爛片並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運氣。
我覺得,根本就沒什麼爛片吧,拍一部片子最主要的就是面向市場,迎合市場上人們的需求!什麼樣的片子就適合什麼樣的人,那些噴的僅僅只是以他們一小部分的立場來看待而已!
其實拍一部爛片也是非常需要天賦的,它的本質是滿足市場人們的需求,即便是爛片也有它的價值,而商人看到的是這種人們喜歡爛片的利益價值,拍出來迎合口味而已!以小時代為例,小時代的受眾本就是商業化的,它的定位就在於那些剛出來社會懷抱夢想的小青年,這要符合這個時代的背景設定,裡面的段子全都是這個時代年輕人追求的理想標誌,可以說這部片子是故意去拍成這樣的。
那些看不不爽的只能證明你已經老了,欣賞不了這個時代。你想以藝術或者有真實性的去拍一部片子,受眾肯定不會比爛片好得多,第一個如果是藝術類,你欣賞不來。所以一般有能力的導演拍藝術片的大多是去沖著拿獎去的,而拍爛片是為了迎合普通人賺票房來的。如果拍的真實些,實際情況是沒有多少人願意買單的,只能給那些看得懂的人去品味,受眾本來就不同。而大多數普通人只想保證一個輕鬆的心態去看電影,不會去想那麼多的,看得簡單輕鬆就行了,管那麼多幹嘛!還有別以為拍爛片就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事實上拍好一部爛片也是需要天賦的,藝術片可以有就大的個人發揮,而爛片的標準是迎合大眾口味,大眾每時每刻都在變的。你需要一個拍好迎合觀眾的故事,配合熱門的網路現實段子,年輕人所喜歡的,而且演技還要不尬。給你拍,你能做到嗎?事實就是這樣的,一個導演會根據需求拍兩種類型,一種為表達思想有藝術價值來的,另一種直是沖著票房來賺錢。所以一般也沒人會拿爛片去參加電影節,這是給普通人看的。郭敬明像他過往一樣「成功」——電影《小時代》不僅首日票房突破7000萬創華語2D電影新紀錄;其所引發的的輿論狂潮,正反兩種評價的激烈交鋒,也堪稱華語電影「現象級」。
拍爛片不是一種天賦,也不完全是高票回答的那個市場導向,我曾經很用心的看一些眾人眼中的爛片,透過那些扭曲的情節和畫面我看到的是一種廚子站在一大堆亂七八糟的食材面前的手足無措
推薦閱讀:
※怎樣巧用色彩拍大片
※2018年新年禮物之高清衛星圖下的南海
※2018.01.20 雅拉雪山
※2017.05.21 今日日曆